侗族起源 侗族萨码节 侗族萨码节-简介,侗族萨码节-起源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节日规模最为盛大的当属榕江县车江大坝的三宝侗寨。

侗族的节日_侗族萨码节 -简介


侗族萨玛节


祭祀萨玛的时间一般在春耕之前(农历正月或二月)或秋收之后(农历九月或十月)的农闲时的吉日,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
萨玛节保留着很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可以参加。节日期间,所有侗族女性都放假,参加祭祀和游乐活动,所有的家务活都要由男人去完成。
祭萨玛的规模十分庞大,女性届时身着盛装。祭萨玛时,先由管萨老妇人烧好茶水,给萨玛敬香献茶,然后身着盛装的女人排着队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根常青树树枝插于发髻上,然后以村寨为单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踩路(相当于化装游行)。游行队伍沿着田间,绕寨一周从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随队相伴的还有侗族芦笙芒筒队,吹奏的古曲响彻山谷。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披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双方对歌。几十路客寨的萨玛队会到固定的耶坪(广场)上集合。耶坪上全部由妇女组成的各寨萨玛队等主寨队一到,便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其意为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
晚上,女人们把一张张方桌连接起来,在村街摆起长长的宴席,欢宴村民和亲友。宴毕,大家就在萨玛祠前面的鼓楼坪上,唱琵琶歌和多耶歌,跳舞,尽情欢娱,并祈求家庭幸福,村寨丰收、安宁。历史上侗族人每遇出征、狩猎、开山、修路、建屋、生育、外出求财等重大事件,都要到萨玛祠祭萨,请求萨玛保佑。凡家庭不和、邻里纠纷、违反村规民约等,也要到萨玛祠起誓,请萨玛圣裁。小孩生病,或遇到不测、村寨里发生火灾以及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时,都要到萨玛祠求助,以保平安无事。一些祭祀习俗流传至今。
“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氐族社会。萨玛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汉译过来就是大祖母的意思。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同时萨玛又是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侗家人认为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赢得村寨安乐、人畜兴旺。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十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祭萨的供品必须有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里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掌管祭祀的老妇人,此时作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黑雨伞是萨玛的象征),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的“耶歌”,唱耶跳耶,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萨玛节”一般为各村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一起祭祀,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以妇女为主,从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侗乡里还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侗族的节日_侗族萨码节 -起源


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祭萨)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
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
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

侗族的节日_侗族萨码节 -主要活动


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萨玛节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它保留着很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各家各户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与萨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祭祀的这天,各村都请来祭师在萨玛屋前杀猪宰鸭,杀猪时是几个壮汉将猪按入水中溺水而死,杀鸭是用绳子套在鸭颈上将其勒死,原始而又古朴,其仪式令人惊悸难忘。
祭萨的规模十分庞大壮观,所有女性届时妆扮盛装。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
,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以村寨为单位沿着田间,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上披挂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彼此以歌为对,古风再现,令人感慨而又十分隆烈,终身难忘。
几十路客寨的萨玛队到了耶坪(广场)上,这时,主寨的萨玛队(妇女)各人手执一把大黑伞列队鱼贯绕寨一周,到达耶坪。此时,耶坪上已有几万人的萨玛队(全是妇女),主寨队到达,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其意为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也有浓郁的现代侗族妇女的色彩。
中午,她们把一张张方桌连接起来,在村街摆起长长的宴席,欢宴村民和亲友。宴毕,大家就在萨玛祠前面的鼓楼坪上,唱琵琶歌和多耶歌,跳舞,尽情欢娱,与萨玛同乐,并祈求家庭幸福,村寨丰收、安宁。

侗族的节日_侗族萨码节 -传承价值


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岁”杏妮
――万流景仰的侗族圣母

侗族是我国江南一带古越人中“骆越”的一支。因躲避战乱及瘟疫,历朝历代屡屡南迁。隋唐时期,曾在今广西与广东交界的梧州、湖南与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一带居住。史料记载:唐朝建立之初,为扩疆拓土,朝廷曾数次驱逐边疆少数民族。至629年止,针对居住在岭南、梧州一带“越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达四次。侗族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溯江沿河逃往今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及湖北西南一带居住至今。
“萨岁”或称“萨玛”、“萨享”、“萨丙”,侗语意即“圣母”、“大祖母”。“萨岁”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随避难的乡亲逃到今贵州南部,他们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大团寨住下。父母被丹阳的汉人大财主李董顺加害致死后,杏妮来到六甲寨与舅父居住,并与当地青年石道结为夫妇。为躲避李董顺的欺压,夫妇两人来到螺蛳寨安身,后仍被李董顺找上门。夫妇两人不堪压迫,遂率众反抗。李董顺在州府做官的儿子李顶郎上书朝廷,诬称“峒蛮”造反。朝廷派大军赶来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杏妮最后在龙额“弄堂概”处跳崖身亡。从那时起,杏妮被侗族人民所敬奉,被尊为神,几乎每座侗族村寨都建有圣母“萨岁”庵坛纪念她。初建“萨岁”庵坛时,均得到“萨岁”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灵魂之意)。一直以来,侗族圣母“萨岁”杏妮的故事在侗乡广为传颂……


凄凉家世


侗族萨玛节

隋朝末年,广西梧州地方有个叫党工的侗族穷人被一财主老爷逼死,丢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她有百般苦楚,生下一个男孩之后,便在悲愤中跳河自尽,追随丈夫而去。
这里有一对吴姓侗族夫妇,常年靠打渔为生,他们已育有一儿,名叫吴都强。这天,夫妇俩来到河边,突然看到一个胖娃娃无人照管。他们便将娃娃抱回家抚养,取名吴都囊(侗语“囊”即“弟弟”)。他们把都囊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都强也分外照顾这个捡来的弟弟。几年过去了,都强、都囊都已长大,他们长得腰圆膀阔,力大无穷。于是老人教他们学武艺,他们刀枪棍棒样样精通。
有一年,洪水成灾。汉人李家趁机霸占良田,引起寨上众人的愤恨。大家在都强和都囊的带领下纷纷起来和李家做斗争,终究是李家财多势大,经过几番较量,都强在混战中英勇牺牲了,大家忍着悲痛把他埋在一棵大树下(侗族由此崇拜古树、信仰山神)。
不久,收养都囊的两位老人相继辞世。田地荒芜,加上李家的盘剥,人们只好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随河而上。来到浪泡河口(都柳江支流),他们不知该沿那条河走。于是他们将两条河的水来称,结果八洛河水较重,他们便经八洛(今从江县辖)来到六洞一带(以今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中心、黎平和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
行进途中,都囊走到最后,他看到一个身着侗衣的姑娘昏倒在路边,便急忙将她扶起,并用手捧水给她喝,把自己带的粑粑送给她吃。姑娘告诉都囊,她叫仰香,父母早死,只剩自己和哥哥沿河而上,不幸走失,只好沿河乞讨寻找哥哥。
都囊很同情这个不幸的姑娘,扶着她一起上路。来到大团寨(属今从江县洛香镇辖),这里已有人落寨了,他们便在大团住下,结成夫妇。

杏妮出生


都囊和仰香相亲相爱,但到了四十岁仍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夫妻俩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明亮的星子飞落在自家屋顶上,接着,见一位银发老婆婆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家中。不久仰香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女娃,因是梦见星子飞落而生,他们便取其乳名为“婢奔”(侗语即“飞来的姑娘”之意)。婢奔五岁起就跟爸爸学武艺,后来她的身手比虎豹仔还要灵便,武艺非常高强。乡亲们见她越长大越漂亮,便以“杏妮”(即“仙女”的侗腔谐音)称呼她。
且说杏妮他们住的寨上,数石耸天落寨最早,占的田地最多,势力也最大。他有个儿子生得很丑陋,又不务正业,硬要杏妮做他的儿媳妇,杏妮不肯。石耸天觉得扫他的面子,便经常为难都囊夫妇。都囊夫妇只好另谋生路。

丹阳变故


侗族萨玛节

距大团寨不远的丹阳寨(今从江县庆云乡辖),有个汉族大财主家叫李董顺,也是从梧州迁来的。他有个儿子叫李顶郎,在州府做官。李家在这一带势广田大,都囊夫妇便在他家做长工。
李董顺心怀鬼胎,把最远最坏的田地租给都囊夫妇耕种。一天,李财主把仰香叫到家里来给他织布,趁机调戏仰香,逼仰香做他的第七房妻妾。仰香不同意,并大声呼救。
恰在这时候,都囊从山上回来,听到喊声,急忙冲上楼去,见李董顺正对仰香无礼,顿时气上心头,抡起拳头就打。李董顺被打得哭爹喊娘。李董顺的家丁听到主人喊叫,纷纷持刀持枪冲上楼来。都囊赤手空拳,寡不敌众,边打边退,退到窗台边,不幸跌下菜园,再也起不来了。都囊的鲜血溅红了菜园的苋菜(为了纪念这位敢于抗争的侗族英雄,从此侗族吴姓忌吃苋菜)。再说仰香见丈夫被逼身亡,气得头昏倒地,口吐鲜血,后用头撞向一块大石头,随夫而去。
都囊夫妇死后,李董顺让家丁们把年幼的杏妮锁在楼上,并逼她替母成亲。同在李家做活路、名叫贯公的老人,有飞檐走壁的本事,他对杏妮的遭遇深表同情。一天夜里,贯公将杏妮救出虎口,并指点她离开丹阳寨。

六甲安身

杏妮翻山越岭,傍晚来到一座山坳(今名“老虎坳”,属今黎平县龙额乡境),正饥肠咕噜之际,突然,林中狂风骤起,跳出一只老虎朝她扑来。杏妮急中生智,闪身让开。老虎扑了个空,咆哮着翻身又猛扑过来。在这紧要关头,杏妮使出全身力气就势抱住老虎,用头顶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也咬不了杏妮。杏妮和老虎在地上滚来滚去,正在这难解难分的时候,只听见“嗖”的一声箭响,老虎大叫一声,滚到一旁死了。
一个壮如小牯牛的青年人跑上前来,从老虎眼中拔出了箭,看看老虎确实死了,连忙过来扶起杏妮,问道:“小妹,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一个人跑到这深山老林里来?”杏妮回答:“我叫杏妮,只因父母被丹阳寨李家害死了,我才一个人逃了出来,想寻找母亲失散十多年的哥哥、自己从没有见过面的舅舅。”年轻的猎人说:“我叫石道,从小没有父母,住在山下的六甲寨(今属黎平县龙额乡)。”石道一边扛起死虎,一边引杏妮来到六甲寨自己家中暂时安身。“小妹妹,你的母亲叫什么名字?”次日,在六甲寨中,一位老大伯来问杏妮。“我娘叫仰香”杏妮答道。“哎呀!我就是你的舅舅九库啊!”杏妮扑到舅舅怀里放声大哭。
杏妮从此就在舅舅家住了下来,石道天天来照顾她,与她切磋武艺,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后来结成了夫妻。

杏妮受困

侗乡盛行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歌会。一年秋社,八百侗乡三百个寨的姑娘、小伙身着盛装,汇集在“卷夕”田坝(今黎平县龙额乡六约河下游)举行赛歌会。比赛那天,杏妮被推选为领唱,歌声倾倒了在场的人们。这时,李董顺带着家丁气势汹汹地闯进歌堂,并把杏妮抢走。原来李董顺想趁赛歌会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做他的第七房小妾,没想到正碰上杏妮。此时,石道正在与小伙子们吹芦笙,发现后,他们赤手空拳敌不过李家兵丁,只好忍气吞声地看着李家把杏妮带走。
杏妮被关在李家楼上,乡亲们焦急万分,石道天天带着十几个后生想来营救,无奈李家戒备森严,一时难以下手。
为了安慰杏妮并寻机营救,石道来到关押杏妮的楼房附近唱起了歌:
污泥浑水困着小鲤鱼,
鱼群盼着她早回清水溪。
讲无计来也有计,
污泥水塘崩埂鲤鱼就难离。
杏妮听到歌声,心里明白石道的主意,于是她对李董顺的管家王素说:“李公真的想娶我吗?”王素连忙说:“真心,一点也不假。”杏妮又说:“若是真心,只要答应我两件事我就嫁给他,第一件,请大摆宴酒宴,我要看他全家老少、家丁奴才是不是诚心诚意喝我的喜酒。第二件,办酒席那天,请送四坛酒给六甲寨的乡亲们,算是给我娘家送去的喜酒!别忘了,一定要告诉乡亲们这是‘嫁酒回窝’,坛子上也要贴上‘嫁酒回窝’四个大字。”王素禀报主人,李家一一答应。

被救脱身

六甲寨接到李家送来的四坛‘嫁酒回窝’的喜酒,并听说今晚杏妮要和李董顺成亲。经验丰富的九库老人便说:“这是杏妮叫我们趁今夜去营救她呀!”石道猛然抓住九库的手,说:“你怎么知道她叫我们去救营救她呢?”九库说:“杏妮的这句话明明是我们侗家的倒头话,你看,‘嫁酒回窝’颠倒过来不正是‘救我回家’吗?”于是众人便商量搭救杏妮的办法。
深夜,李家楼房灯火辉煌,李家兵丁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石道带着十几个来‘贺喜’的乡亲,打了个暗号与杏妮联系。杏妮知道救兵已到,就里应外合,先把几个兵丁击死,然后打开李家大门。九库,石道等人冲进李家大战一场。李家兵丁伤亡惨重,便派人前往外地请求官兵增援。九库、石道等众乡亲救出杏妮,知道官兵将到,寡不敌众,便退出了丹阳寨。

栖身螺蛳寨


侗族萨玛节

九库知李家要来报复,便对石道说:“你快带杏妮远走高飞!免得再受李家迫害。”杏妮和石道告别了舅舅和乡亲们,离开了六甲寨。他们翻过九条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们看到山脚下有个寨子,便朝那个寨子走去。为了逃避李家的跟踪,他俩暂再离寨子不远的深山里观察动静,第二天清晨才敢进寨子细细打听。他们来到寨边,恰好遇到一位白发老妇人,他们打听:“这叫什么寨?”“这是螺蛳寨(在今黎平县水口镇境内,另一说是黎平县罗里乡境内)。”老人回答。石道又问:“寨里有外人吗?有丹阳寨李家的亲戚吗?”老婆婆摇摇头说:“我们都是穷人,哪有李家的亲戚啊。你们两个娃崽好象是走投无路,有熟人吗?要是没有,就到我家歇歇,只是屋小人穷啊。我叫萨天帕,无儿无女,孤寡一人。”“这就麻烦你老人家了!”杏妮和石道来到老人家里安身,并象自己的母亲一样细心照料这位老人。从此,他们便在螺蛳寨上长住了下来。后来,杏妮先后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叫佳巨,一个叫佳美。杏妮从小教她们唱歌,石道从小教她们练武。一家三代,过得和和美美。
螺蛳寨人多水少,杏妮夫妇就与乡亲们一道,准备把寨前的那眼龙井挖成池塘蓄水,在井底,大家看到有两把宝剑插在冒水缝隙里,便纷纷尝试拔出,最后只有杏妮夫妇力气最大,轻松拔出宝剑。其剑锋刃无比,上刻“九龙宝剑”四字。大家也就将新池塘命名为“九龙塘”。杏妮夫妇用宝剑和乡亲们一起开荒。渐渐地,寨上的田塘越来越多,贫穷的村寨也一天天富裕起来,九龙塘的鱼虾又肥又大,寨上的人吃不完,外地的乡亲也来捞鱼捉虾,螺蛳寨一时名扬侗乡。

愤怒起抗争

这事传到李董顺的耳朵里了。一天,他带着几十个家丁来到螺蛳寨上,并击鼓召集众人议事。李董顺站在鼓楼坪上对众人说:“这寨后的九龙山是我们李家的山,你们把龙井挖了,就断了我们李家的龙脉,你们必须把井恢复,把宝剑奉还,另外,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
众人听了都很气愤,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与李家论理。萨天帕气急了,对李董顺说:“我们螺蛳寨三百侗寨的很多地方原是苗家居住的,后来苗家主公说这地方风水不好才全部搬走。你们李家从梧州搬到这里居住不过是三代人,怎么说这山是你家李公的山呢?你要我们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寨上的人还拿那样来填肚子呢?”李董顺见萨天帕竟敢当众顶他,气得脸色铁青,胡须直往上吹。他猛地冲了过来,一脚把萨天帕踢倒在地,口吐鲜血。杏妮和石道惊叫着跑上来扶起老人,她已经没气了。众人怒吼着涌向李董顺,李董顺的管家王素一看众怒难犯,在家丁的掩护下,忙拉着李董顺逃离了螺蛳寨。
乡亲们悲愤难忍,要为萨天帕报仇,他们多少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李董顺欺凌。仇恨的种子也深深埋在杏妮的心里,她拔出了剑,石道张起了强弓,乡亲们也纷纷磨砺刀枪。在杏妮夫妇的带领下,他们连夜冲进丹阳寨,愤怒的人群呼喊着涌进李家楼房。杏妮手舞宝剑,寒光闪闪,李家兵丁纷纷倒地。李董顺从梦中惊醒,刚要跳窗逃跑,杏妮赶上前去一剑把他砍翻,给父母报了仇。众人捉住管家王素,他吓得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连喊救命。杏妮正要举剑把王素砍死,石道一把抓住劝道:“留着他吧!他认得字,要他把李家的银钱、禾谷分给穷乡亲们。”石道叫王素把谷仓和银库打开,三百侗寨的乡亲们都聚集道丹阳寨来分钱分粮,好不热闹。
杏妮站在高处,高声对众人说:“乡亲们,李家仗着他有财有势,欺压我们种田人,今天我们杀了李董顺,出了心中一口气,大家又分到粮食和钱,可是李董顺的儿子李顶郎是州官,他决不会甘心的,我们三百侗寨只有拿起刀枪,结成大款,才能保住田地,才能保住父老乡亲。”众人纷纷高呼同意。九库听说螺蛳寨起款了,也带着六甲寨的乡亲们来入款。贯公也带着寨上的老人老帮款队搓绳,打草鞋。

艰难鏖战

侗族起源 侗族萨码节 侗族萨码节-简介,侗族萨码节-起源

不出所料,李顶郎得知父亲被杀、家产被分的消息后,当即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仇雪恨”,便调派八千官兵杀往侗乡。
官兵一路烧杀抢掠,在丹阳寨附近的山冲时,突然锣声震天,鼓声动地,两边檑木飞石轰然而下,吓得官兵们纷纷跑进山路两旁躲命。谁知路边净是埋了竹签的陷阱,他们个个掉下陷阱,死伤人马半数。李顶郎见大事不好,急忙下令退出山冲,改从两边向上进攻。奉命坚守丹阳寨的贯公等人也带着众人狠命猛击,凭借着险要地势,一直把官兵压在九龙山下。
官兵探知六甲寨侗族群众即将过“六月六”节,遂分三路兵马欲趁机围剿。杏妮即让人通知各家各户,在杀好煮熟了的鸡鸭鱼肉中掺拌桐油,把酒菜摆在桌上,人躲上山。官兵冲来,见剩一座空寨,大喜,即放手大吃。岂料吃后却中了毒,上吐下泻。杏妮见状率众冲出山林,横扫官兵,使之损失过半。官兵整治兵马后,卷土重来,采取杀光烧光手段袭击村寨。杏妮等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叫人暗用干杉树叶,围堆官兵驻地,火烧其营寨。官兵落荒而逃。
官兵大败,三百侗寨吹笙敲锣,庆祝胜利。杏妮知道敌人不会罢休,还会调来更多的兵马,于是她同石道去到“九洞”(以今从江县往洞乡为中心、从江和黎平、榕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三宝”(今榕江县车江乡、忠诚镇交界的18座自然村寨)等地联络更多乡亲共同起款,扩大队伍,以对付更加凶恶的敌人。
李顶郎败回州府,连夜派人去禀报朝廷,并说“峒蛮”造反了。皇帝听说“峒蛮”造反,连忙派出“平蛮将军”率八万人马前来帮李顶郎严惩“峒蛮”。官兵每到一个侗寨,就血洗一处山村。杏妮的队伍虽然壮大了,但刀剑终究不足,只好借地形险峻,与官兵常年周旋。经战九年又九个月,田地荒芜了,粮食没有了,乡亲们就剥树皮挖野菜充饥,勒紧裤带和官兵作战。杏妮夫妇率残部退据岜三顺(今榕江县境),后突围沿河而下,行至八洛,官兵乘船即尾追而至。无奈,杏妮夫妇遂又率众改道上山,经云洞、丹阳(今从江县境),辗转至“弄堂概”的九龙山(今黎平县龙额乡境)安营扎寨。不久官兵又追寻而来,团团将九龙山围困。由于山上严重缺水少食,杏妮夫妇决议率众下山拼战以突围。也正在这紧要关头,被杏妮夫妇饶命不死的王素骗取佳巨、佳美的信任,盗出九龙宝剑,用狗血浇淋,使之失去威力。在鏖战中,杏妮夫妇英勇杀敌,宝剑弯得像一张弓。由于饥饿和伤亡,杏妮的人马越来越少,官兵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步步为营,包围款众。其中,一万官兵专剿杏妮夫妇所率的不足千人的款众。杏妮夫妇只得带领众人退入地势险要的“弄堂概”深山悬崖(今黎平县龙额乡马尾滩“三龙抢宝”境)坚守。

决战弄堂概


侗族萨玛节

李顶郎带着官兵随后追来,把“弄堂概”围得水泄不通,战斗越来越激烈。款众使用的滚木、檑石、刀剑越来越少,官兵步步逼上山来。款众拼死抵抗,伤亡越来越大,但仍然坚持打退官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石道吩咐杏妮守住山顶,自己率领部分款众冲下山腰杀敌。混在款众中的王素突然对准冲在前面的石道张开弓箭,九库眼明手快,立即对准王素狠狠地放了一箭。石道英勇地倒下了,王素也被九库的箭牢牢地钉在一棵大树上。
石道牺牲了,官兵嚎叫着杀上山来,九库和勇士们也在混战中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杏妮指挥剩下的款众向山顶撤退,经过几天几夜的血战,最后只剩下他们母女三人。杏妮让佳巨、佳美站在山顶上,自己隐藏在山腰石头后面。李顶郎看见山上只有两员女将,就一马当先冲上山来。杏妮从石头后面猛然跃出,一剑把他劈成两段,然后把尸体踢下山谷。
杏妮得永生
官兵象蚂蚁一样越来越多,佳巨、佳美两姐妹冲下山来掩护母亲,她们三人又折回山顶。母女三人站在山顶上,官兵向山顶爬来,步步逼近。前面是层层围困的官兵,后面是悬崖陡壁,下面是万丈深潭,再也没有后退的路了,杏妮抱住两个女儿悲愤地说:“这里的山是我们侗家的山,水是我们侗家的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葬身在家乡的水中,决不能让官家捉去,决不把尸骨抛在外乡。”
佳巨和佳美紧紧地抱住母亲的手臂,说:“女儿生死都离不开自己的妈妈!”杏妮也紧紧地搂着两位女儿,姐妹俩望着母亲,同时点了点头,母女三人纵身往岩下跳去……
杏妮母女三人就这样英勇地跳下了悬崖。官兵撤退后,贯公带着躲在山洞里的乡亲们呼叫着杏妮的名字赶到“弄堂概”山来。可是,人们已经见不到自己的英雄了。
后来有传说:杏妮母女三人跳下“弄堂概”以后,佳巨、佳美英勇牺牲了,但杏妮并没有摔死,而是掉下了深潭,后顺水漂到了龙额寨并被一垂钓老人救活。为了躲避官家的追杀,更是不让侗家人因此受到牵连,杏妮不让老人宣扬此事。从此,她扮成贫妇,栖身于深山岩洞之中,偶尔还到附近的村寨去教侗家妇女纺纱织布的技艺。
若干年后,六甲寨来了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妇人,上了年纪的一名寨老认出了她――这不是我们侗家的英雄杏妮吗?而此时,杏妮已是92岁的高龄了!杏妮在六甲留下后,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风调雨顺,人蓄发旺的世外桃源景象。杏妮所到之处也都给当地人民带来好运。一天,人们看不见杏妮,即四处寻找,发现杏妮已在寨边的一处岩洞里寿终正寝......
为纪念自己的英雄,六甲人在杏妮归天之岩洞处修建木结构神堂,称“圣母庵堂”,将其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并从潭溪(今黎平县属)请来杏妮丈夫的亲人石万财负责管护庵堂、给杏妮敬茶。他们把杏妮尊称为“萨岁”或“萨玛”(侗语“老祖母”、“圣母”之意),把神堂称为“圣母庵堂”,并于堂内雕塑“圣母”像,将她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隆重举行“祭萨”活动。
渐渐地,杏妮的故事越来越被人们传颂,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龙胜及湖南通道、靖州等县的侗族村寨都纷纷到“萨岁”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之意),建立庵祠,把杏妮称“萨岁”或称“萨玛”、“萨莽”、“萨享”。
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后一两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间,乡亲们聚集在本寨的“萨岁”庵堂附近,按照祖规,围“圣母庵堂”转数圈,给萨玛像鞠躬、烧香、敬茶,以表祭祀。然后,男人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跳起踩堂舞,老人们则领众人“多耶(侗族踩歌堂)”,歌颂“萨岁”功德,等等,表达对“萨玛”的怀念和敬意。从此,“祭萨”活动成了侗族人民最古老、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长期以来,比较隆重的“祭萨”活动有黎平县龙额乡六甲寨、肇兴乡纪堂、堂安、夏格、从江县贯洞、龙洞、云洞的正月“措也”活动;黎平县地坪乡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萨享节”;广西三江、融水的“萨当节”、“萨丙节”。进入21世纪以来,由榕江县委县政府主办“萨玛节”规模较大,影响较广。

侗族的节日_侗族萨码节 -弄堂概

“弄堂概”是侗族圣母“萨岁”(萨玛)杏妮殉难的地方。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1、广义:泛指由北向南的堂概河流经方圆5公里的地方,分布着九条小山脉,称“九龙山”。以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为中心,东至从江县洛香镇平乐寨,西到黎平县肇兴乡宰柳寨,南括黎平县龙额乡立更村,北有从江县庆云乡丹阳寨。这些村寨最大的不超过200户人家,最小的不到20户。
2、狭义:专指“萨岁”灵山。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境内西南面1.5公里处的一座土石山。相传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黎靖参将邓子龙镇压吴勉率领的侗族农民起义时,为斩断此地龙脉,派人将“萨岁”灵山与弄抱山相连接部分的山体挖断,使堂概河改变了水路,“萨岁”灵山变成一座孤山。
特别声明!
本文主要援引自以下书目,在此致谢!如其他网站转帖,请务必保留以下信息:
1、《侗族简史》:《侗族简史》编写组编,1985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
2、《中国侗族村寨文化》:吴浩主编,2004年11月,民族出版社;
3、《侗族文化研究》:冯祖怡、潘年英等编,1999年9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4、《侗乡风情录》:杨通山、蒙光朝编,198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5、《贵州的桥》:吴正光主编,2004年10月,贵州科技出版社;
6、《揭秘千年》:薛永应著,2003年1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7、《侗族通览》:冼光位主编,199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8、《侗乡情韵》:编写组编,2000年10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9、《2005年黔东南州侗学年会文集》之《从“萨岁”歌中论“萨岁”》,兰荣辉著;
10、《杏妮》:陈红娟撰,2003年3月12日,《从江报》;
11、《六洞的祭萨》:刘文光、梁家成撰,2006年1月,《黔东南日报》。
12、《女神与泛神――侗族“萨玛”文化研究》黄才贵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银汉冻狼综合整理)

侗族的节日_侗族萨码节 -参考游记


农历正月期间,游历黔东南侗寨,可以体验到侗族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萨玛节。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侗族萨玛节流传于黔东南州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榕江县车江大坝的三宝侗寨。祭祀萨玛的时间一般在春耕之前的农历正月、二月,或秋收之后的农历九月、十月。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她是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人认为祖先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和大自然灾害,使村寨安乐、人畜兴旺,因而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萨玛节至今保留着悠久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可以参加。节日期间,所有侗族女性都放假,参加祭祀和游乐活动,所有的家务活都由男人去完成。
侗族萨玛节
祭萨玛时,管萨老妇人先烧好茶水,给萨玛敬香献茶,身着盛装的女人排着队祭祀。大家每人喝一口祖母茶,摘一根常青树树枝插在发髻上后,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从江边的古道来到鼓楼广场,边歌边舞,与萨同乐。随队相伴的侗族芦笙芒筒队吹奏古曲,声声响彻山谷。
欢庆到夜晚,女人们在村街用方桌拼成长桌宴席,宴请村民和亲友。酒足饭饱后,男人女人们相约去萨玛祠前面的鼓楼坪,唱着琵琶歌、多耶歌,跳着欢快的舞,祈求家庭幸福,村寨丰收。
据侗寨的老人说,历史上侗族人每遇出征、狩猎、开山、建屋、生育等重大事件,都会到萨玛祠祭萨,请求萨玛保佑。凡家庭不和、邻里纠纷、违反村规民约等,也要到萨玛祠起誓,请萨玛裁决。小孩生病,或遇到不测时,到萨玛祠求助以保平安无事等习俗流传至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00103/85475.html

更多阅读

苗族龙船节 苗族龙船节-?节日起源,苗族龙船节-节日习俗

苗族龙船节在每年农历的5月24日至5月27日,是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在苗语中叫做"咋瓮",是划龙船的意思。2011年6月25日,农历5月24日,星期六起为期三天是2011年苗族龙船节。龙船节_苗族龙船节 -?节日起源苗族龙船节农历五月,汉族

摸奶节 摸奶节-节日起源,摸奶节-节日习俗

“摸奶节”是云南彝族自治区的双柏县鄂家镇当地彝族传统文化的庆典,每年“鬼节”,即农历的7月14日、15日与16日这三天,除了烧纸祭奠“好兄弟”之外,来到镇上的男男女女,只要出现就要遵守“摸奶节”的规定,是男人就高兴地摸,是女人就要愉快

春节的起源简介 打男人节 打男人节-简介,打男人节-起源

印度“打男人节”:传说印度南德冈的克利什那王曾到巴尔萨嘲弄自己的妻子及她的女友,引起当地的女人的不满,她们用棍棒反击,最后将他赶走了,“打男人节”就源于此。节日中,女人威风凛凛、手持棍棒打击男人,男人只能用盾牌抵挡,不能还击。打

七夕节的起源 简洁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

情人节起源哪个国家 情人节的起源

情人节起源--传说一相传当时的暴君强迫年青男人入伍,男士们为了逃避兵役,便以结婚为借口。暴君一怒之下,下令禁止结婚,甚至不准谈情说爱,以强迫青年男子加入军队。华伦泰对此深表同情,冒死为爱侣秘密主持婚礼。后来事情泄露,华伦泰被捕处

声明:《侗族起源 侗族萨码节 侗族萨码节-简介,侗族萨码节-起源》为网友話捯蟕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