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中午,上千名中外嘉宾云集试飞场,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工作首飞仪式。随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向试飞指挥员下达放飞命令,2008年11月28日12时23分,ARJ21-700―101飞机轰鸣着滑行、加速,腾空而起。约一个小时后,飞机安全返航。当飞机平稳滑停在跑道上,全场一片沸腾。鲜花和欢呼声中,试飞员赵鹏报告:飞机状态正常,试飞员操控感觉良好!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刻,新支线客机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喷气支线客机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探索中国民机发展模式、建立我国民机研制生产体系、推进大型客机项目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1月28日中午,上千名中外嘉宾云集试飞场,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
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工作首飞仪式。随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向试飞指挥员下达放飞命令,2008年11月28日12时23分,ARJ21-700―101飞机轰鸣着滑行、加速,腾空而起。约一个小时后,飞机安全返航。当飞机平稳滑停在跑道上,全场一片沸腾。鲜花和欢呼声中,试飞员赵鹏报告:飞机状态正常,试飞员操控感觉良好!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刻,新支线客机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喷气支线客机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探索中国民机发展模式、建立我国民机研制生产体系、推进大型客机项目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简介
ARJ21是70~90座级的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采用每排五座双圆切面机身、下单翼、高平尾、前三点式可收放
支线客机ARJ21起落架、尾吊两台发动机布局。所选装的发动机具有低油耗、低噪声、可靠性高、维修方便的特点。驾驶舱采用两人制,航电系统采用总线技术、LCD平板显示并高度综合化,机械系统采用国际成熟的先进技术。
ARJ21飞机采用了多专业综合优化设计的、较大后掠角的超临界机翼和与机翼一体化设计的翼梢小翼,使飞机在设计巡航重量范围内的巡航性能得以提高;高效的增升装置使ARJ21飞机具备优异的低速性能;同时,超临界机翼的应用,使机翼的相对厚度增大,从而减轻机翼结构重量和加大机翼油箱容量。采用此项技术,在提高飞行品质的同时,也降低了油耗,加大了航程能力和商载能力。
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历程
2000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支持研制和发展我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明确要求,国家要在政策上
支线客机ARJ21引导和支持民用飞机工业发展。民用运输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支持国产民用飞机生产,加快发展支线航空运输。
2000年11月6日,国防科工委在珠海航展期间发布了《中国民用飞机发展报告》,对外宣布中国将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自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2000年11月7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宣布,组建按市场规则运作的新支线飞机项目公司,负责研制和发展中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新型涡扇飞机项目建议书的请示》,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正式立项。
2002年9月3日,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15家出资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并
支线客机ARJ21通过了公司组建领导小组起草的《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章程》。会议当日,召开了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
2002年10月25日,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器航空发动机公司在珠海签订合作意向书,选择CF34-10A发动机作为ARJ21新型涡扇支线客机的动力装置。
2003年6月28日,经国防科工委批准,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合并,整合组建了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负责新支线飞机的研制工作。
2003年9月17日,一航商飞与中国民航三家启动用户正式签署总数为35家飞机的购机协议。
2003年9月25日,ARJ21飞机首次型号合格审查委员会(TCB)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了ARJ21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基础、审定计划和随机审定的单独审查项目,还为ARJ21飞机的型号合格审定确定了具体的方针和工作程序。会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与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签署了“安全保障合作计划”,这标志着ARJ21飞机的设计、试验和生产将严格按照中国民用航空适航条例依法纳入适航审定。中国民航适航部门将对ARJ21飞机的初始适航、持续适航,乃至全寿命期的工作进行适航监督和管理。
2003年11月6-7日,国防科工委在上海主持召开《新支线飞机项目预发展阶段评审会》,评审认为新支线飞机项目基本完成了预发展阶段的研制任务,可以转入工程发展阶段。
2003年12月20日,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举行开工仪式。ARJ21飞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中国一航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同时实现零件开工。
2004年5月31日,新支线飞机的首批结构图纸的电子数据通过协同工作网络成功地从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传送到生产单位----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公司。
2005年11月7日,中国民航总局下发《关于成立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杨元元局长任组长的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领导小组。
2005年12月31日,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全部飞机结构图纸的发放。
2006年1月22日,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全部飞机系统图纸的发放。
2006年1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ARJ21-700飞机申请FAA型号合格证(TC证)专题会议。
2006年5月31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新支线飞机项目由详细设计阶段转入全面试制阶段审查会议”。会议同意新支线飞机项目转入全面试制阶段。
2006年7月25日,中国民航总局在上海成立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现场办公室。
2006年9月9日,新支线飞机首架前机身部件在-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交付。
2006年9月26日,机翼加工的最难点――13米长的新支线飞机机翼整体壁板的铆接和装配工作胜利完成。其中喷丸和自动钻铆是工艺攻关项目,填补了国内民机制造技术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民机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6年10月31日,在珠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航展上,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租赁公司签订了30架ARJ21-700新支线客机的意向订购合同,使得新支线飞机的订货总数量达到71架。
2006年11月4日,ARJ21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综合试验在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大场综合试验室开试启动并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ARJ21-700项目全机系统综合试验已拉开序幕。
2006年11月23日,首架ARJ21飞机发动机吊挂在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提前顺利交付。
2006年12月4日,中国一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与法国SAGEM公司签订了驾驶舱控制系统合作协议。至此,新支线飞机已经选定了美国GE公司、霍尼维尔公司、汉胜公司、科林斯公司、帕克公司、欧洲利勃海尔等十九家世界顶级系统供应商。
2006年12月20日,首架ARJ21新支线飞机机头在中国一航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成功交付。
2006年12月28日,ARJ21飞机客户支援中心实现结构封顶。该中心将于2008年11月全面投入使用,开始为启动用户提供培训服务,为2009年首架ARJ21飞机的成功交付提供保障。
2007年3月7日,首架ARJ21飞机机翼翼盒和中机身在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交付。
2007年3月13日,首架新支线飞机尾段在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交付。
2007年3月30日,新支线飞机总装、试验全面启动大会暨新闻发布会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召开。新支线飞机首架试飞机总装正式开铆。
2007年5月11日,新支线飞机首架雷达罩在中国一航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交付。
2007年6月28日,新支线飞机首架试飞机(101架)正式进入全机对接阶段。
2007年9月28日,新支线飞机静力试验机完成总装。
2007年12月20日,新支线飞机首架试飞机按计划如期完成总装。
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第一架中国自主研制的民机
新中国航空工业,是以仿制前苏联军民用飞机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军用飞机领域,中国自主研发了飞豹歼
支线客机ARJ21轰机、枭龙和歼十战斗机、高级教练机等机种,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民用飞机产业一直相对落后,没有走出仿制的模式,没有研制过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机型。已经批量出口到国外的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其前身运七也是仿制前苏联的机型。
ARJ21支线客机,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第一款自主设计、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空白,并为中国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10月,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正式启动新支线飞机项目,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新型涡扇支线飞机正式立项。历经艰难曲折,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如今ARJ21终于首飞成功。
ARJ21飞机的研制在中国民机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先期探索性地位。ARJ21项目的实施,对于如何走出一条新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利用好全球航空技术资源的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庆伟说,ARJ21飞机项目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总装。通过这一项目,中国终于有了一个自行研制、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机产品;并比照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安博威等国际飞机制造商,走出了一条“主制造商-供应商”的项目管理之路;还锻炼了一支在民机研制过程中既了解国际规则和适航要求,同时也能够把国内国际的一些系统以及其他承制单位集成起来的人才队伍。
“正是通过ARJ21飞机项目,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民机发展的民机工业产业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为民用航空运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张庆伟说,ARJ21飞机项目在总体技术、气动布局、系统综合等方面攻克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使中国民用飞机在投入不太多和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打造一架世界一流的飞机
面对国际支线客机市场强手如林,竞争十分激烈的局面。
支线客机ARJ21
中国商飞副总经理、ARJ21系列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对记者说,作为国际支线客机的后来者,起步要高,不造则已,要造就造一架世界一流的飞机。要瞄准国际民机最新发展趋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打造一架安全、经济、舒适,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民用支线客机。
他说,ARJ21飞机的研制以中国为主、开展国际合作,采用了大量国际成熟先进技术和机载系统,通用电器、汉胜、霍尼韦尔、柯林斯等19家全球顶尖公司成为飞机系统和成品供应商。
吴光辉介绍说,民用飞机最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在各种交通工具中,尽管飞机是风险最小的交通工具,但是人们对飞机安全性的担忧却始终是第一位的。
要保证飞机的安全性,提供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关键是要满足适航条例。适航条例是人类经过多少次飞行试验,
支线客机ARJ21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再上升为一种规则。ARJ21是我国第一架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航空适航管理条例进行研制和生产的民用飞机,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申请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型号合格证并得到美国联邦航空局受理的运输类飞机项目。
在经济性方面,ARJ21也领先于竞争对手。票价可以便宜8%至10%,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在气动力设计中,采用了超临界机翼和先进的轻质材料,飞机的重量更轻,有效载荷更大,实现了低阻力,高升力。选配的发动机油耗低,推力大。从设计到制造、使用维护各个环节,力求制造成本低、燃油效率高、维护成本低,无故障的飞行时间比别的飞机更长。
支线飞机给人的感觉是通道狭窄,座位紧促,不是那么太舒服。而ARJ21飞机最大的客舱宽度达到3.14米,高度2.06米,在同类型飞机中是最宽敞的。吴光辉说,这个飞机虽然是支线飞机,但是在舒适性方面是按照干线飞机的要求来设计,跟干线飞机的舒适度完全一样。单座宽度比波音737的单座还要宽将近三厘米。
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商业成功比首飞成功更重要
民用飞机和军用飞机不同,不仅研制要成功,商业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吴光辉告诉记者,按照国际惯例,一种
支线客机ARJ21涡扇支线客机机型,卖出去300架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300架以后开始有利润。ARJ21由于研制成本相对较低,可能不到三百架就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点。
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具体研制工作。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根据国务院批复的组建方案,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划入中国商飞公司管理,ARJ21-700新支线飞机项目由中国商飞公司负责。
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后,把ARJ21-700新支线飞机首飞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加快推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先后顺利完成了系统地面综合试验、全机结构地面试验、全机地面共振实验和滑行试验,为圆满首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金壮龙在首飞成功后指出,首飞成功只是迈出的重要一步,后续任务还十分艰巨。确保全面完成ARJ21-700新支线飞机试飞取证工作、实现首架交付、努力取得商业成功,是国家利益所在,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中国商飞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由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先进的性能设计,ARJ21飞机自研制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航空公司的广泛关注。目前,ARJ21已经获得208架国内外用户订单。本月初的珠海航展上,全球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商业服务公司,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了25架ARJ21-700飞机购买协议。
通用电气经过多方比较,在几家竞争机型中,最终选定中国制造的ARJ21-700,并认为这一面向全球市场的新型飞机,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ARJ21-700飞机得到了世界高端客户的认可,是中国民用飞机走向世界的重大突破,也坚定了中国新一代支线客机取得商业成功的信心。
张庆伟表示,中国商飞公司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使ARJ21-700飞机得到世界上更多航空公司和乘客青睐,成为知名的全球品牌。
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相关词条
中国商飞公司ARJ21-700航空公司民用飞机乘客航空工业arj21支线飞机_支线客机ARJ21 -参考资料
[1]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arj21/comment/200811/1129_5052_9002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