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面,又称镇江“伙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
锅盖面_锅盖面 -概述
锅盖面
镇江“伙面”,又称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镇江三怪之一“面锅里面煮锅盖”。镇江“伙面”,又称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曾在天津美食节获得过”金鼎奖“美誉,目前已经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江市政府正在积极努力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盖面_锅盖面 -食品用料
原料配方(制100碗):面条10千克,酱油2.5千克,绵白糖65克,味精50克,虾仁5克,八角500克,香叶500克,盐300克,青头1千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5千克。
锅盖面_锅盖面 -制作方法
食品用料
原料配方(制100碗):
面条10千克,酱油2.5千克,绵白糖65克,味精50克,虾仁5克,青头1千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5千克。
制作方法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让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
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顾客需要数量放入面条(但每锅最多不超过15碗,每碗生面条重约130克),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25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0.5克。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3、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制作
锅盖面_锅盖面 -食品特点
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汁加上十余种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锅盖面_锅盖面 -分类
双料面(长鱼、腰花)三鲜熬面肉圆面肉丝面大排面菌菇面红烧牛肉面肥肠面长鱼面大肉面爆鱼面香肠面小排面碎肉面锅盖面_锅盖面 -典故一
锅盖面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蔑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灌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已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已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已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而现在却如此落魄,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已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已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锅盖面_锅盖面 -典故二
锅盖面
《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最为生动。那时,镇江人喜欢吃伙面,街头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伙面店的面条不是像现在用手擀出的,是人坐在长长的擀面杖上,在和好面的擀面桌上“跳”(压)成薄片、再用刀切细而成,这样“跳”出来的面条柔韧性特好。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动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气客套、体态端庄的张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乾隆的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里边面还没跳好。
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样吗?”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这时,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要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要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
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张嫂子指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锅盖面的未来:
镇江锅盖面历史悠久,传承了几百年,自然有她存在的奥秘,作为一款喜闻乐见的面食,带给人们满足味蕾的愉悦,吃的是一种味道,现在更是一种文化。镇江锅盖面和扬州的阳春面乍看相似,但是各有千秋,锅盖面在世代镇江人的探索和创新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镇江独特的面食文化。锅盖面融合了多家镇江锅盖面的制作方法,综合筛选精致了这碗香喷喷的锅盖面,使其味道更纯正,香气更浓郁。锅盖面在秉承和发扬这一古老面食技艺中,不断努力创新,为人们的餐桌丰富着选择,也在努力的传播着古老镇江的历史文化
锅盖面_锅盖面 -特点
镇江锅盖面的特色秘笈有四项:
一是跳
将揉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横在面团上,竹竿的直径有6、7厘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铁圈里,跳面的汉子坐在毛竹上,单腿着地跳跃挤压约千余次才能将面团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大刀切成宽细均匀的面条。
二是漂
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四周透气但开水不外溢,木锅盖压住翻滚的面头,控制对流的速度和路线,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变,面条贴在锅盖下,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锅盖之间没有空隙,煮熟的面条就很筋道。而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另一重鲜味。
三是熬
酱油熬制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镇江的酱油是有名的,至顺镇江志记载有“酱邻境多仰给于此”。而镇江锅盖面选用镇江特供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佐料,如地龙,桂皮,香草,八角,镇江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长江江虾子,鸡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白胡椒粉,冷却凉透,2天后方可食用。
四是浇
“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锅盖面浇头原料都为镇江地产,有长鱼、腰花、肴肉、碎肉、占肉、牛肉、鸡蛋、猪肝,干丝、素菜等,各色各样的浇头,烫在面汤里,却香在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