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着,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1683年病逝于福州。
姚启圣_姚启圣 -姚启胜
姚启圣(1624─1684) ,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少任侠,顺治初入旗籍,举八旗乡试第一。耿精忠反,从征进讨,屡立战功,擢福建总督。施琅攻台湾,时驻厦门督饷馈运,以大量金帛瓦解郑军。
姚启圣全家之奇特 会稽姚尚书启圣,生而倜傥,以豪闻。少客松江赵太守所,午睡大鼾,僮仆窃窥之,则雕虎也。甫冠,以诸生游通州,得权知州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游萧山,遇二健儿掠二女子行,有老父随之哭,持牵汹汹,公怒,夺佩刀杀二健儿,纵女子去。亡命,隶汉军,平台一役,公功独多。夫人何氏,亦绝有力,举石臼如无物。公奇之,娶焉,生长子仪,雄伟与公埒。尝驱驷马,驾奔车,自后掣之,马为之却;挽强弓,百步外可洞四札。以功授知县,擢部郎,出知开封府,谕以京堂用。自请效力从戎,改总兵,终云南鹤庆总兵官。天生奇人,萃于一家,匪适然也。《鲒?"亭集》卷十五载:公生而膂力过人,广颡长髯,目有芒,如泄电,闪逼人。尝游于松江守赵君,署中午睡,鼾声甚厉,僮仆窥之,则雕虎也,大惊。性豪荡,其使金钱如泥沙。甫冠,以诸生游通州,竟得知州事,既至,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归而游于萧山之郊,有二健卒佩刀驱二女行,一老翁随哭之,则其父也。公阳呼二卒与之语,且劝以稍与翁金,卒许诺。公出不意,夺其刀,连毙二卒,谓老翁曰:“速以而女去。”然所杀者兵,来迹捕急,遂变姓名亡命江湖间,不得已籍于奉天镶红旗下。又载:初,何夫人绝有力,不止举臼而已;公闻而奇之,因娶焉。是生长子仪,高七尺,雄伟魁岸,千夫辟易,尝驱驷马驾奔车,自后掣之,马踯躅前却不能自由。挽弓四钧,百步之外洞数札。畜壮士张黑子、钟宝、王三痴等十人,尝置左右,令募兵而教之,酒酣出斗,无不一当百。闽人望见先锋,曰:“是姚公子之旗也。”以从征授知县,未上,再晋秩,累官尚书刑部郎,改知河南开封府,诏以京堂用。仪以少长军问,请效力从戎,许之,不次授江南狼山总兵官,寻改湖广辰沅总兵官,终于云南鹤广总兵官。平台之役,仪已去闽。论者谓其与琅同行,必有所以制之,而惜公之计不出此也。 《郎潜纪闻三笔》卷11 姚启圣平台湾之谣谶 台湾开于郑芝龙,顺治初,其子成功复往据之,时出没江海为大患。厦门民掘地得一碑,文云“生女灭鸡,十亿相倚”,见者莫能测。后郑氏为姚尚书启圣所殄灭,乃知十亿,兆也,加女,姚也;郑从酉,鸡也,灭鸡,灭郑也。郑氏初起海上,尚书始生,传四世六十年,而公适为闽督,遂平台湾,执郑克?-以归。此谣谶之有验者,然亦我圣清之威德震铄,师武臣力,有以应之。 《郎潜纪闻二笔》卷12 姚启圣其人其事 初,公将授室,闻里何氏女英异有神力,其父尝设宴,女出汲,注水三斛,左右手挈其二,而口衔其一以归,乃聘之。生子仪,年十五,力举千斤,能驱驷马驾奔车,自后掣之,马踯躅不能进。 (康熙)十二年冬十二月,吴三桂反。十三年耿精忠亦反。尚可喜初不反,其子尚之信胁以反。所在响应,天下震动。公掀然笑曰:“竖子反乎,吾视若等池中蛙耳,何能为?”朝命亲王某帅禁旅讨精忠,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赴军前,王大喜,令击紫阆山、枫桥诸贼,悉平之。授温处道佥事,益募兵自为一旅,进破石塘,夺杨梅冈,威名大振。…… 公貌魁岸,长髯,目有芒,闪闪逼人。仪更雄伟,长七尺,挽弓四钧,百步外命中洞甲,结壮士钟宝、张黑子、赵二、王三痴等十人为股肱,皆勇冠三军。公自募牙兵千人,益之以大任之卒为三千人,皆标悍敢死,无不一当百。仪常帅为军锋,故所向披靡。及与国轩战,国轩大败,阵斩其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斩首四千余级,生擒千二百人,溺死无算,虏获军资器不可胜计。国轩奔海澄,于是乘势复长泰、同安,而贼不敢复出矣。 公善招抚,开修来馆以纳降,不惜金钱重贿,多行反间,以携其党。贼无义,轻叛服,啖以利即降。不终岁,将士降者二万余人。公笑曰:“吾但以贼攻贼,贼亡无日矣。”然海澄濒海负险,唇齿厦门,贼因险为垒,堑重阻深,峻不可犯。金门、海盐、臭涂、澳门诸岛,艨艟相望,守甚固,相持一年不决。公以其间大治水军,请复设水师提督,而分兵绝其饷道,贼乏食日窘。会吴三桂死,其党退保云、贵,贼势益孤。其五镇将廖?+、黄靖等以数千人同日降,何逊、郑奇烈、陈士恺等各以众先后降。 《碑传集》卷15 力荐施琅谋取台湾 施琅者,故郑氏将,其叔曰施福,菜佣也,芝龙并倚任之。琅夙枭雄,为郑经所重。因一幸臣欲杀琅,琅遂来降。初以为水师提督,疑其贰,召入京,罢水师提督。公与贼相拒海澄,计非水师不能克,请复其军,因荐琅,不用。及金、厦平,中外无复以台湾为事,公独谋殄灭之。二十年正月,郑经死,子少,国内乱,因请乘机进取,复以百口保荐琅,朝廷乃使代万正色。公厚资助之,欲其相辅成功,而琅知郑氏必亡,乃密疏请独以师进。二十一年五月,将由铜山、苏尖开洋,乘南风以攻澎湖。公曰:“乘南风不如北风,盖澎湖南惟娘妈宫一澳可泊舟,使贼固守未能克,我军退将无据。若其北,澳甚多,进退俱便。澎湖一下,乘风直捣台湾,如破竹矣。且时方夏,飓风不时作,不利。”遂不果。二十二年癸亥,琅卒请留公厦门,独帅师。六月,向澎湖,国轩果守娘妈宫逆战,杀总兵朱天贵等,将士多战死。琅败,漂泊海上,不敢归。数日,飓风不作,而贼党吕韬等前密受公檄,自台湾间使招琅。琅复进,海水顿长,遂克澎湖,盖天幸也。闰六月,国轩以郑经子举台湾降。郑氏自明末蟠踞海峤,历四世六十余年,经虽败归,尚以永历纪年。至是,而明之年号始绝云。 《碑传集》卷15 降服韩大任 精忠之降也,其诸将多畏罪归经,经遂乘虚尽取兴化、邵武。而吴三桂骁将韩大任者,世所称“小淮阴”也,为三桂度岭取吉安,被围久,援兵不接,突围由赣入汀,将与经合。公曰:“是雄儿也,不可弃以资贼。”复单骑至其营,说降之。简其兵,得死士三千,厚养之,即以为亲军。汀州平。自大任降,而公之威名益盛。 姚启圣(1624-1683),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一双女子,姚怒夺佩刀杀了那些健儿,把受害女子放走。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澳门人霍侣成弄兵作乱,姚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缚以归。海乱才告以平息。 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奏劾姚启圣“侵占民利,扣克军饷”,在攻打台湾问题上“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启圣在复奏中为自己辩解:“臣自入仕京师,未有产业。而军前捐银十五万有奇者,香山罢官后贸易七年,得积微资,并臣浙江祖产变价,及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有。”可见,姚在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内时“以家财募兵”并非虚言。 姚启圣与施琅在攻打台湾时是合作对象。据陶元藻《全浙诗话》:“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天生奇人,萃于一家”,姚启圣全家都有奇特之处。其夫人何氏“绝有力,举石臼如无物,公奇之娶焉”;其长子姚仪“挽强弓百步外可洞四札”。 姚启圣还是个诗人,在徐世昌编的《晚晴?诗汇》及钱仲联编《清诗纪事》中,都收了姚启圣的诗。其中有一首《视师》:“提师渡海极沧溟,万里波涛枕上听。此际梦回银汉转,千峰明月一孤?”,确像一个将帅写的诗。 姚启圣自幼生长在豪富之家,但他却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气。他聪明过人, 勤于读书,尤其是对历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为楷模。姚启圣从小就 很喜欢练武,不但善于使硬弓,武艺也很高强。在清朝的顺治初年,他投笔从戎, 从此走上了军事生涯,为国立功无数,到康熙十七年时升任福建总督。 在任福建布政使时,姚启圣为了尽快平定吴三桂的叛乱,首先捐资助军,将家产 私财共五万两白银捐出,用于置办军械物资,以增强战斗力。这在当时的一、二品 高官中非常罕见,致使领兵的康亲王深为感动,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为他请功。 姚启圣两年之后,终于使福建全省统一。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 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而当时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启圣捐献之功,已经加到了五百级之多! 守着万贯家财,姚启圣毫无享乐之心,而是捐献国家,不但捐出性命为国征战,还捐出 家财助战,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很少见。 为了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抚郑氏官兵已 见成效,为了安置更多的郑氏投诚官兵,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但政府支出 的军饷又不可能充分做到钱财充足,这样,姚启圣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 的官兵。后来统计表明,单单捐献银钱一项就达八万八千两,当时人们称他"用金钱如 粪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人民早日过上安宁日子,毫不吝啬私人的财产。他的报国忠 心和爱护官兵的真情使投诚者大为感动,投诚的人纷纷慕名前来。 作为武将,姚启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的统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决定进攻台湾时,姚启圣已经积劳成疾。在床上卧病的姚启圣仍然时刻想着台湾的统一大业, 对妻子、儿子却不挂念。姚启圣病刚见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军队粮饷。姚 启圣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走马上任了。他多方筹集军需物资,还将自己家中的金银器皿捐出来,甚至妻妾的首饰也动员她们捐献给军队充做军饷。当时的清军官兵目睹这一感人情景,搬运金银器皿的士兵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报答姚启圣的体恤之情。这在清军攻克澎湖等重大战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军统帅施琅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即姚启圣)赏赉鼓舞之功。" 晚年,因受他人诽谤诬陷,姚启圣含冤被贬。此时,家中财产捐献将尽,生活非常贫困,加上这一政治打击,引发旧病。当年十一月满含悲愤,溘然长逝,终年仅六十岁。姚启圣死后,家中无钱入葬,儿子们就卖田来安葬他。许多百姓看到此景,惊诧不已,有的痛苦流涕,慨叹忠良早逝。有些人还不顾个人安危,私下为他建祠堂祭奠。 后来,姚启圣终于恢复了名誉,一代廉吏可以安然长眠地下了。
姚启圣_姚启圣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着。
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姚启圣_姚启圣 -个人评价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姚启圣_姚启圣 -家族成员
夫人何氏:何氏力大可举石臼,姚启圣赞叹称奇而娶何氏。
长子姚仪:随父从军任职,力大可开强弓,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木札。
妹夫黄锡衮:清康熙年间东阁大学士(宰相),掌管兵部事。水师提督施琅是黄锡衮之妹夫,在收复台湾一役中,三人以姻亲关系并肩作战。
姚启圣_姚启圣 -后世纪念
纪念碑亭
姚启圣诗词
清朝名臣姚启圣安葬于浙江绍兴柯桥区漓渚的一处山岙。
2015年漓渚镇对姚启圣墓进行了修复,建起纪念亭和墓碑。姚启圣纪念亭用石料砌成,古朴而庄重。墓碑有一人高左右,正面刻着“姚公启圣之墓”六个大字,遒劲有力。墓碑的背面刻着姚启圣的生平事迹。
姚公故居
姚启圣故居,位于浙江绍兴市区龙山后街6号,现称姚家台门。台门坐北朝南,门厅及主轴线上所有建筑均已无,仅余基石。门厅西侧存朝东石门框,主轴两侧房屋尚有存留。现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启圣_姚启圣 -影视形象
2001年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苏廷石饰演姚启圣
2003年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中,王虎城饰演姚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