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夜幕下的天空灰蒙蒙的,秋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已经是深夜了,一阵凉风翻越窗户吹了进来,顿时感觉身上冷嗖嗖的。我起身随手找了件外衣披在身上,继续回到书桌前,在昏明的灯光下重新拾起那本开始发黄的《李商隐诗集》。随着书页的翻展,我的思绪随着作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迷惘感概、抒情寄意的诗句,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想象中的那个朋党纷争、风雨飘遥的晚唐远久时代;仿佛看到了一位终生辗转漂泊,年仅四十多岁,头发过早斑白,身着青衣布衫,站在萧瑟的秋风之中,眉头紧蹙, 用着一双忧郁的眼睛注视着远方的开成进士...
李商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许多名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绝。 特别是他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更是意境绵邈朦胧、情致宛转缠绵、语言精细华丽、声调和谐优美,可以说是我国诗苑中的奇葩。正象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所评价:“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但是,李商隐的一生却是悲凉凄惨的。仕途上他郁郁而不得志,生活上他终生贫困潦倒,爱情上他更是屡屡失意。我曾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为也许正是他的这些人生遭遇,对他的诗歌风格形成,以及诗歌艺术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开所有的史料记载:毋容置疑,李商隐的原籍应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在他后来的文章中,曾自称与皇室同宗.经部分史学家考证,他应该属于皇族的远亲,但自他的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的这种皇室远亲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并没给他的带来任何现实利益。
许多史料都记载有:李商隐幼年时随父生活在浙江。九岁那年,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于是,他奉孝随母亲带着弟妹们,护送父亲灵柩回到故乡荥阳。在故乡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由于家道贫困,往往要靠亲戚接济才能维持生活。
我曾想:也许正是这些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这些特质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大量诗文中扑捉出来,同时,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中也得到了充分发现。( 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有关李商隐年轻时的成长历程,史书上有大量的记载,打开电脑,随便搜索一下,你就会发现,有关李商隐的简介比比皆是。共同的是都一致认为:他的启蒙教育应该来自与他的父亲,据说他五岁时便“诵经书、奋读书、弄笔砚”。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知识渊博,性格刚直,不肯做官,终生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十六岁那年,他写了两篇优秀文章《才论》、《圣论》,获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当中包括时任太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何许人物?令狐楚乃 唐代文学家,贞元七年 登进士第。其才思俊丽,能文工诗,曾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等。应该说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及其重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专家,但对李商隐的才华却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经常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帮助他逐步融入上流社会。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令狐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这一时期,他曾赋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后书,不羡王祥有佩刀”。可见当时李商隐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在随后的日子里,令狐楚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曾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所以说 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
那么,李商隐的爱情生活究竟如何?根据史书记载:李商隐二十岁那年,令狐楚调往京城任职。李商隐便离开了太原返回家乡,入王屋山和玉阳山之东峰学道。道教,是晚唐时代的"国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