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沿革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学院简介,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设有19个二级学院61个专业。学校本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学校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1965年搬迁至金华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1997年,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委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之一,并拥有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铁道部确定的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学院简介


浙江师大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浙江师范大学重点大学,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实力首度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在全国706所本科院校中位居第100名,在全国省属师大中位居第7名,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继续位居第2名。在最新发布的网大2011年中国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实力再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在全国779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位居并列第95名。2009、2010年均获全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第2名。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56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杭州西子湖畔诞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省第一所没有任何学校做基础、依靠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高等院校。1958年6月,浙江省省委、省人委决定,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校名待定)。后决定定名为“金华师范学院”,并迁往浙江中部城市金华办学。省里选定金华北郊高村以南、骆家塘村以北(包括骆家塘村)、金华第二中学以东的言台山、茅栗山的黄土地为院址(即浙师大现校址);并且以金华专员公署为主组成了金华师范学院筹建工程处,迅速办理了征地手续,制订了工程规划,由省直接投资拨款,金华师范学院第一期工程在1958年底破土动工。

1959年10月底,浙江省省委、省人委正式下文,决定把学校定名为“杭州师范学院”。学校虽然定名为了“杭州师范学院”,但派去参加筹建工程处工作的人员并没有撤回,1959年学院还不时派师生前往金华参加建校义务劳动,甚至还投资5万元购置了校具。直至1960年3月13日,杭州师范学院在金华筹建工程处的5位同志才撤回学校。1960年4月,建德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在金华新建成的第一期工程校舍(1959年12月竣工),并于当年7月改办成金华师范学院。1962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三校合并,改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3年,著名国学家、书法家、浙江博物馆馆长张宗祥为学校书写了校牌。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爆发前夕,浙江师范学院开始步入了动荡和不安。1965年5月下旬的一天,浙江省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冰约见学院副书记王元珍、副院长林尧和办公室主任纪梦秋,口头传达了省委关于学院搬迁金华北郊农村现校址的决定,理由是战备疏散。消息传出,全院师生哗然。学校领导多次开会研究的同时,先后赴金考察。6月8日,校党委综合实地考察和群众意见,向省教育厅和省委宣传部就迁校问题打了《报告》,实事求是地说明:“全院一次搬到金华有很大困难,主要是教学用房不敷使用,生活用房也很悬殊(金华校舍总共才23487平方米),如果一次搬去,不但学生无法上课,很多教师也无宿舍可住。”8月上旬,省委作出新的具体决定:体育系、外语系并入杭州大学;教研部留在杭州改为省教育厅教研部(后重建成现在的浙江教育学院);中文、数学、物理三系随校搬往金华。

迁校工作很快展开,从7月下旬到8月底止,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迅速完成了900多吨的图书、仪器、校具等物资的包装、运输、拆卸、安装等任务,做到安全无损。与此同时,还完成了金华校舍的教学用房、生活用房的初步修缮和安排布置工作,保证了学校在9月上旬如期开学。南迁金华后,浙江师范学院缩小到3个系3个专业,学生从1084人锐减到730余人,教职员工从536人锐减到321人,校舍面积锐减到2.4万平方米。学校还不及1958年升格杭师院时的规模。

1965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在浙江师范学院迁至金华后学校如何定位时指出:“学校迁金后试办为半工(农)半读性质的师范学院,其任务是既培养第一代半工(农)半读中等学校师资,又培养全日制中学师资。”8月21日,搬迁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学校就向省委宣传部(并报书记处)呈送了《关于我校改为半工(农)半读后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并对半工(农)半读的具体做法作了说明。


新校门

在金华地、县、区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一边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计划,一边着手解决劳动基地问题,最后投资100万元,在蒋堂杨梅垅平水殿建起了浙江师范学院农场。不久,中文系一年级师生就到农场半农半读,寒假还在农场办起了浙师院农业技术学校(半农半读)作为附中,招生50名。同时组织66届学生到附近几个县的农业中学实习。不久,“文革”开始,农场土地移交给部队,农业附中也于1967年底随校农场撤销而停办。

1970年7月27日,浙江省下发了浙革[1970]89号文件《关于调整大专院校的决定》,关于浙江师范学院只有一句话:“浙江师范学院的人员、设备,由省统一调配给金华、丽水、台州三地区。”令浙江师范学院一分为三,分别以此为基础建立师专(未经教育部批准)。直到1974年6月4日,国务院科教组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重建浙江师范学院的通知》,并通知已分散至金华、丽水、台州三地的原有教职工根据本人意愿决定是否返校工作,停办四年之久的浙江师范学院又得到了恢复和延续。1985年2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将浙江师范学院改为浙江师范大学的批复》。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9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学校完成了博士点的验收。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浙江师范大学。

2013年,学校完成了博士点的验收。2013年获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将于2014年9月起招生。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3个专业,2013年招生的专业包括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数学等12个。浙江师范大学以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位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二,仅次于浙江工业大学。

另外在武书连,中国校友会网,网大论坛,武汉大学邱均平版《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等各国内大学知名排行榜中,浙江师范大学综合排名稳居浙江第三(含浙江大学)。2014武书连版大学排行综合排名85,2014中国校友会网综合排名115,2014武大邱均平版综合排名90,网大论坛版综合排名117。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3月,该校设有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独立学院)等19个学院。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专业类型专业名称专业层次专业名称专业层次历史学类历史学本科

工学类城市规划本科交通运输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电气信息类本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科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教育学类科学教育本科教育学本科
教育技术学本科学前教育本科
人文教育本科

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本科广告学本科
对外汉语本科日语本科
翻译本科英语本科法学类法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社会工作本科

理学类生物科学本科化学本科
材料物理本科应用化学本科
环境科学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物理学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生物技术本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应用心理学本科地理科学本科管理学类工商管理类本科旅游管理本科
行政管理本科文化产业管理本科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师资队伍

截至2014年3月,该校在职教职员工2750余人,专任教师154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3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7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8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千人计划”专家7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1人。

学科专业

截至2014年3月,该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3个专业。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重中之重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美学、社会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学、非洲研究、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图与网络优化、数学、生态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3月,该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1个

学术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教研(数学)》,其中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自然科学版为季刊。此外,还发行内刊《教师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语文教研》、《中学物理教学》、《化学教学与实验》和《生物教学与实验》等。这些刊物在浙江基础教育界反响良好,为浙江省师资培训、教学教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发展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英】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 1956年。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改名为浙江师范学院。 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现校址。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年升格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浙江财政学校和浙江幼儿师范学校相继并入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初阳学院、法政经济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行知学院等16个学院47个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457人,研究生952人。成人教育学院设有函授部和夜大学,有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0000余人。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设在本校,是全省高等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校拥有教师系列副高评审权,全校在职教职员工2099人,其中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专任教师1147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129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402人。目前,我校已有31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21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学校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来校任课、讲学,同时积极输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进修、访学,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浙江大学历史沿革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学院简介,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浙江师范大学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建有37个校级重点研究所(中心),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扶植学科,8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校级重点学科,有30个硕士点,并是浙江省唯一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精业楼、田家炳教育书院、音乐楼、美术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馆、风雨操场等教学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藏书16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7000余种的邵逸夫图书馆以及宽敞舒适、环境优雅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为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条件。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间的交往和联系,扩大国际教育交流的领域,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二十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1997年开始,学校取得招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资格,并在国家教委指导下,在喀麦隆建立了汉语培训中心。1995年以来,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赴国外自费留学,至今已连续四年成功组派了五批共170名自费学生赴乌克兰基辅国际民航大学留学。1999、2001、2002年,学校又相继举办了中法“国际商务法语班”、中澳“电子商务及信息技术合作班”和中澳“教育管理硕士班”。

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浙江师范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录取规则

(一)按教育部要求,实行学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二)学校根据各省(市、区)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提档比例在招生计划人数的100-120%之间。

(三)外语语种不限。

(四)男女比例不限。

(五)身体健康要求: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的,学校及有关专业均不予录取。

(六)专业录取规则:

1.文、理科专业采用“专业级差”(内蒙古除外)的办法进行专业投档,第1、2专业志愿级差为2分,第2、3、4专业志愿级差为1分,第4、5、6专业志愿级差为0分。当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至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予以退档处理。

2.对单科成绩有要求的专业:

英语单科成绩要求:英语、翻译专业不低于120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低于110分,日语专业不低于105分;艺术、体育类专业不低于60分;

数学单科成绩要求:金融学专业不低于115分。

以上成绩以150分为满分计算,具体按各省普通高考实际单科总分等比例换算。如单科成绩符合条件的生源不足,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可视情况适当降低单科成绩要求。

3.初阳学院英语试验班: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37分或理科重点线52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30分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的进档考生,确保录取。

初阳学院文科试验班: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33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20分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的进档考生,确保录取。

初阳学院理科试验班: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理科重点线43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20分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的进档考生,确保录取。

4.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23分或理科重点线35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初阳学院文科、理科、英语试验班除外),新生入学后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还可任选专业。

5.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16分或理科重点线27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前三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初阳学院文科、理科、英语试验班及填报不符合专业录取要求(含单科)的专业志愿除外)。

6.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10分或理科重点线18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六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仅限填满六个专业志愿(初阳学院英语、文科、理科试验班除外)且均为有效志愿的考生〕。

7.对于高考成绩达到我校最低投档线的进档考生,某单科成绩特别优秀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以下专业者,可优先录取:英语单科成绩≥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英语、翻译、对外汉语专业;语文单科成绩≥125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单科成绩≥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上成绩以150分为满分计算,具体按各省普通高考实际单科总分等比例换算)。

对于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二、三等奖及以上的进档考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我校相对应的专业,可优先录取。

8.学校在浙江省预留少量计划用于录取征求志愿高分考生,具体计划数和录取条件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9.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科二批前2500名(含)或理科二批前7500名(含)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高考成绩居浙江省理科二批前12000名(含)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前三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

10.艺术、体育类专业: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省统考(编导类)专业合格的情况下,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

(2)音乐、美术类专业:我校在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江苏等省只招收取得我校专业测试合格证的考生。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按综合分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综合分及文化分均以750分为满分计算,具体折算方法为:

浙江省:综合分=文化分×50%+专业分×7.5×50%

非浙江省:美术类专业综合分=文化分×40%+校考专业分×7.5×60%

音乐类专业综合分=文化分×35%+校考专业分×7.5×40%+省考专业分×7.5×25%〔江苏省的音乐表演(舞蹈)专业分全部按我校校考成绩计算〕

(3)体育类专业:

浙江省: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按综合分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综合分=文化分×50%+术科考试成绩×7.5×50%;

非浙江省: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

11.学校认同并执行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规定。

12.在考生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会考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评价高、有艺术或体育特长、英语及专业相关科目分数高的考生。

13.“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学校在浙江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按照《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14.对录取的新生全部进行复查,经复查发现不符合招生条件和违规的学生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学校标志

校训

说明:


校训

1.“砺学砺行”之“砺”,本指磨刀石,初作“厉”,后作“砺”。用作动词,意为“砥砺”、“磨砺”。砺、厉、励,三字相通,引申为“勉励”、“激励”、“振奋”等义。“学”,涵括“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指“学识”、“理论”,后者主要指“认知”、“研习”;“行”,涵括“行为”和“作为”双重蕴义,前者主要指“行动”、“实践”等基本义,后者主要指“品行”、“有为”等提升义。“砺学砺行”,包孕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不仅要“知行合一”、“学行并举”、“理论联系实际”、“道德文章俱佳”,而且将“学”与“行”统一于相互砥砺、激励的动态过程之中,着力于励志奋勉、精韧不怠,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立学立行,不断修养学品、探研学问,且躬身履践、日进有功,以追求一种超迈高远的卓越人生境界。

2.“维实维新”之“维”,本指系物的大绳,后亦喻指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如“地维”、“纲维”等。用作动词,意为“维系”、“连结”。维、唯、惟,三字相通,引申为“惟一”、“惟独”、“只有”等义。“实”,即“实事求是”、“敦实诚信”之“实”;“新”,乃“革故鼎新”、“开拓创新”之“新”。50年来,师大人崇尚实践、探究本质、追求创新、服膺真理,且薪火相传、日新月异,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因此,“维实维新”四字,执本秉要,取精用弘,不仅是对师大校训历史文脉的承续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其思想要义的升华与阐扬,更是对师大学人的约律与激奋,是全校师生员工“已然”的共同语言和“应然”的行为准则及其统一体。它将“实”与“新”融会于相互维系、并进的不懈追求之中,要求唯实是从、唯新是举,追求真知、创造新知,共享人类文明新成果,开辟人类知识新天地。

3.“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炼了浙江师范大学50年教育之精魂。在内容上,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注重“学行结合”与“实新偕进”的两两对应及其有机统一,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现代大学气息,文意畅达、文气贯通,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意丰;在形式上,运用中国古典诗赋叠字、复沓等修辞手段,贴切允当、庄重典雅,谐音协律、易记易诵。

校标


浙江师范大学

说明:

新校标为圆形造型,其基本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外圆为灰色背景(标准色:PantoneCoolGray5CVC,C:0,M:0,Y:0,K:20)(特殊使用时,外圆背景可用PantoneCoolGray5CVC,C:15,M:20,Y:30,K:0),圆环上半部分设计有中文校名(校体字),下半部分设计有英文校名;内圆为绿色背景(标准色:PantoneCoolGray3415CVC,C:100,M:0,Y:100,K:30),中央设计有白色的“人”字形的图案,图案下方标有“1956”;两个同心圆之间设计有一个墨绿色的圆形线条(标准色:PantoneCoolGray3415CVC,C:100,M:0,Y:100,K:50),其各部分的关系如左图所示。

1.校标主图案,如一个“人”字,坚实而有动感,象征学校充满青春活力的个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浙江师范大学2.校标主图案,又如一座山峰,挺拔而秀美,表示我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芙蓉峰下,同时象征师大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3.校标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内圆设计为绿色背景,外框为墨绿色的实线,代表的是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外圆设计为灰色背景,无外框,体现时代性、国际性、开放性的特点。

4.“1956”为我校创办时间,说明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校体字“浙江师范大学”与英文校名相对应,寓意师大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本土与国际融合相通。

5.整个标识在审美艺术效果上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易于认同和传播。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合作办学


浙江师范大学努力加强与兄弟学校和地方的合作。1986年作为两个发起单位之一,建立了东南7省(市)属重点师大校长协作会议(现已发展到11所),并陆续建立了相应的下属部门协作会议。1987年我校牵头建立了浙江省高师教育研究会,一直由我校任理事长单位。还有省高师物理教学、高师英语教学、高师培训、逻辑教学等研究会挂靠我校。1985年6月学校建立了驻杭办事处,加强了与在杭高校的联系,扩大了信息渠道。

学校在没有建立硕士点之前,自1979年至1988年招收研究生后,均与原杭州大学合作,由杭州大学相关专业为我校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1989--1993年,我校与杭州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校负责教学,原杭州大学负责论文答辩与硕士学位证书的颁发。为了加强师资的培养,我校还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大、原杭州大学等校签订合作协议,委托他们为我校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

为了了解中等教育改革的情况,有利于改进教学,搞好教学实习,更好地为中等教育服务,学校定期不定期举办地(市)、县(市)教委主任或中学校长恳谈会,学校领导和有关系(学院)、部门也经常深入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或开展联谊活动和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学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农村合作办学,举办多种多样的培训班、学历证书班,或者联合搞科研,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1997年,经省教委[1997]266号文件批准,开始走出了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先后与上虞市、慈溪市、温岭市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我校建立了非办学实体的二级学院:上虞学院、慈溪学院、温岭学院,为他们定向培养师范本科生。这既有利于拓宽办学路子,多渠道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建立起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浙江师范大学在对外办学方面,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从2000年开始,我校连续3年成功地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暑期英语夏令营;另外,1999年至今,先后与法国鲁昂国际培训学院、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等合作开办了从本科到硕士生层面的各类项目。在留学生项目上,1997年,我校获准招收长期外国来华留学生。至今,共招收来至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近300人;同时,从1995年起,先后组织推荐了200多名学生赴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乌克兰等国家留学深造。除此之外,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学校于1996年在喀麦隆建立了汉语培训中心;在此基础上,2002年9月,来自非洲八国教育部的教育管理干部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我校承办的"非洲基础教育培训班";该项目的成功举办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除此以外,我校还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台湾台东师范学院、新竹师范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展开了多方面的接触与交流。通过参加"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我校的建立"台湾儿童文学资料中心"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双方的友谊。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陈德喜

校长、党委副书记:吴锋民

党委副书记:张先亮、蒋国俊

副校长、党委委员:杨玲、楼世洲、张根福

副校长:李伟健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牛东红

副校级巡视员:王辉、王景尧

浙江师范_浙江师范大学 -知名校友

杨学明:197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1995年底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他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志敏: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1988年在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89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做博士后。现为天津大学数学系教授,南开大学数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数学所博士后。

郁国梁:198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Brook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Berkeley数学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92年至1998年,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晋升为该校副教授。2000年至今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工作,2001年晋升为教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90103/81425.html

更多阅读

E大连陆军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白求恩医科大

E大连陆军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历史沿革1.大连陆军学院历史沿革1949年东北军事政治大学(部分)升格为东北军事政治学校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参见军校:“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历史沿革”1951年东北军事政治学校升格为第5高级步兵学校1951年

声明:《浙江大学历史沿革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学院简介,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沿革》为网友畵凉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