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自1879年,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以来,经人们对灯丝材料、灯丝结构、充填气体的不断改进,白炽灯的发光效率也相应提高。但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及其他光点参数比节能灯、卤钨灯等新光源差,正逐步被新光源取代。
白炽灯泡_白炽灯 -简介
白炽灯白炽灯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而发光的电光源,俗称电灯泡。白炽灯的光效虽低,但光色和集光性能好,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电光源。白炽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研制节能型灯泡。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白炽灯,其结构和部件不尽相同。
为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白炽灯的灯丝大都做成双螺旋型并充有氩氮混合气,大功率的白炽灯还充有氪气、氙气等惰性气体,以进一步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或延长白炽灯的寿命。
白炽灯泡_白炽灯 -历史
19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试制用电流加热真空中灯丝的白炽电灯泡。
英国电技工程师斯旺(j.Swan)从19世纪40年代末即开始进行电灯的研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终找到了适于做灯丝的碳丝。1878年12月18日,斯旺试制成功了第一只白炽电泡。1879年,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率先将电光源送入家庭。
1907年,A・贾斯脱发明拉制钨丝,制成钨丝白炽灯。随后不久,美国的朗缪尔发明螺旋钨丝,并在玻壳内充入惰性气体氮,以抑制钨丝的蒸发;1915年发展到充入氩氮混合气。1912年,日本的三浦顺一为使灯丝和气体的接触面尽量减小,将钨丝从单螺旋发展成双螺旋,发光效率有很大提高。1935年,法国的克洛德在灯泡内充入氪气、氙气,进一步提高了发光效率。1959年,美国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了体积和光衰极小的卤钨灯。
白炽灯泡_白炽灯 -分类
白炽灯按用途可分为普通照明灯泡和专用照明灯泡。
普通照明灯泡
普通照明灯泡按其结构和外形又可分为无色(透明)灯泡、白色灯泡、乳白色灯泡、磨砂灯泡、彩色灯泡、单螺旋灯泡、双螺旋灯泡、球形灯泡、蘑菇形灯泡、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