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1937年5月29日-),籍贯浙江舟山(原宁波定海县),生于上海。曾于1992年10月被港督彭定康任命为行政局非官守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任第一、二届行政长官(1997年7月1日―2005年3月12日),并于任内提早辞职,现任第十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_董建华[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简历
香港特首董建华
1937年5月生,浙江舟山人。
1947年随全家迁居香港。
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士学位。其后,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
1969年返港处理家族集团生意。
1985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2年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首批港事顾问。
1992年10月任港英政府行政局议员。
1995年12月任中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1996―200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7.7就职)
2002―200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2002.7就职)
2005―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董建华曾任多项公职,以及参与不同咨询组织的工作,包括:
香港行政局议员(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一九八五至一九九零年)
摩纳哥驻港名誉领事(一九八二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美国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六年)
港日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六年)
美国华盛顿国际策略研究中心驻外干事(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
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监事委员会委员(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
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顾问局委员(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
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监事委员会委员(一九八二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船东协会主席(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主席(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三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_董建华[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个人经历
早年
董建华是香港已故航业巨头董浩云(董兆荣)的长子。1937年5月29日生于上海,12岁时随父来到香港。
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船坞工程系,获得机械工程学理学学士。其后在美国生活十年,曾于美国通用电气任职,1965年又到家族企业在纽约的分公司开拓了香港至欧美的航线。
1981年董浩云逝世,其家族公司,世界七大轮船航运公司之一的东方海外交予董建华打理。
1985年,东方海外濒临破产。在此之前,董浩云家族成员均高调公开其亲台及中国国民党之政治倾向(至今董建华之妹董小平仍定居台北),但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透过霍英东注资使其渡过难关,同时也使董家倾向北京[来源请求]。董于东方海外工作,直至担任香港行政长官。
当选行政长官
董建华于1992年10月被当时的港督彭定康委任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步入政界。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选举中当选,董建华在由400人组成的推选委员会当中,击败杨铁梁、吴光正及李福善等三名对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竞选中胜出,并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委任为第一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早期推出多项长远计划,涵盖经济、教育、医疗、房屋、公务员体制等领域,但成效不明显,亦一举挑动各个层面的不满。随后的政治失误及对政治改革的保守态度,使董建华的支持度进一步滑落。同年12月16日被国务院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7年7月1日就职。参加竞选行政长官前,董建华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事务顾问,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连任
2002年2月28日,董建华在无有效对手的情况下自动当选成为第二任行政长官,并于2002年7月1日自动连任。2003年7月1日,香港约50万人举行历来最大型的反政府示威。虽然中央多次表明支持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但一年后的7月1日,53万人再举行反政府示威。
任内辞职
董建华连任以来,其主导的政府推出的多个政策引发不小争议。
2004年2月,政府把私人参建的原居屋项目红湾半岛以低补地价卖断予发展商新创建集团,事件使政府招来官商勾结的指控。
2004年12月,领汇上市事件闹大,有公屋居民申请司法复核指上市违反《房屋条例》,尽管有人认为政府应该坚持如期上市,由于领汇的招股书没有声明有关风险,促使领汇搁置上市。
同年12月20日,董建华在澳门出席澳门回归五周年活动时向国家主席胡锦涛述职时,被胡锦涛当着香港高官以及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前当众训话,希望各人“认真回顾香港回归七年来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管治水平”。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在香港宣布,他已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3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3号令,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5年3月12日,在中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董建华被增选为十届中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落任特首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并非纯粹虚衔,而有负责参与中美关系相关的外交事务,并成立了中美关系交流基金会,经常代表中国到美国演讲。香港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称其外交活动令其落任后民望有所回升,并开启了港人以“次主权外交”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模式。
2013年3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董建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_董建华[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任内施政
重大计划
教育改革――董建华任内曾推行多项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强制大部份中学实施母语教育、鼓励相同办学理念的中小学衔接结成一条龙学校,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上其连系的中学、立法规定学校成立具法人身份的法团校董会、扩大高等教育普及率至60%、推行中小学教师语文基准试、废除小学升中学的学能测验、建议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其中“母语教学”政策引来巨大争议,政策被指导致日后香港学生的英语质素下降,而母语教学政策在2009年被大幅修定。
八万五建屋计划――董建华在1997年施政报告宣布,拟每年兴建85,000个房屋单位,期后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楼价急跌,但政府一直并无表明政策改变,直至2000年6月一次记者访问中,董建华当被问及会否修订“八万五”目标时;才突然表示“八万五政策自1998年已未再提起,亦已经不再存在”,引来“不提及等同不存在”的笑话。根据基本市场经济学供求原则,当供应突然大量超过需求的时候市场就会出现恐慌性抛售而造成不合理降价。评论认为八万五建屋计划忽视价格弹性,为楼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中药港计划――1998年始,拟提高香港对中药的认证能力,及令香港承包更多中药生意。中药港虽大作宣传但成果不著,后来计划已不知所终。
解散两个市政局――1999年,政府因为当时九龙市政总署员工偷懒的事件,着令孙明扬暗中筹划解散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其关连政府部门,并重组成日后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食物环境卫生署。然而在计划筹备的期间,孙明扬在一次宴会中醉酒,在记者面前漏了口风。在“杀局”之后,因为分工问题及欠缺民意代表监管,使不少卫生、市政问题变得紊乱(例如:树木管理不善及分工不清,发生多宗公众地方树木倒塌事故,引致人命伤亡),更令三级民选议会制度瓦解。
数码港计划――2000年始,拟兴建数码资讯为主的经济项目,但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房地产。房地产的兴建更不采取本港惯用的招标承包方式而转向私人地产商(“盈科数码动力”,即今“电讯盈科”)委托协办。数码港计划对经济增长帮助并不明显,结果数码港只变成一地产项目,并交由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推行强制性公积金――2000年12月,政府强制香港所有雇员成立投资基金,雇主及雇员每月需将百分之五薪金付托基金供款,在一般情况下雇员年满65岁退休方可取回供款。然而强积金管理费过高及欠缺透明度,雇员不能自由选择投资信托机构,雇主可以用强积金的雇主供款部份来抵销长期服务金或遣散费,一直为人诟病。
领汇计划――由于政府实行八万五建屋计划开支庞大,2002年又停售居屋,导致香港房屋委员会财政进入困境,因而缺乏资金营建公屋。2004年初香港房屋委员会决定分拆其商业物业及停车场,出售香港房屋委员会辖下公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