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

新疆,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自治区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邦建立了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总人口258万人。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草原辽阔,绿洲点布,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一带称东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贯穿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新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505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最低点。

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007年平均气温10.9摄氏度,年均天然降水量165.6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维吾尔自治区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理


塔里木盆地

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阿尔泰山与天山中间夹着准噶尔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天山与昆仑山中间夹着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在新疆东部有吐鲁番盆地,最低点-154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

水文: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气候: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天然降水量100多毫米。新疆远离海洋,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北疆山区的年降水量可达500-600毫米,而南疆的且末、若羌年平均降水量仅约10毫米,为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区。一般说,冬季气温北疆高于南疆,夏季气温南疆高于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度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度,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的吐鲁番为33度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度,居全国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维吾尔自治区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汉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近代新疆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徙和交往,导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匈奴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在此置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尔后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显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西汉末,外戚作乱,王莽篡权,内地政局不稳天山南北各地复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东汉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统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东汉王朝派遣大军攻伐北匈奴,其中汉将窦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于天山一带击败匈奴呼衍王部,占据伊吾(今哈密市)。同时,窦固部将、时任假司马的班超受命顺天山南麓西行收复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家才干,在西域各地人民大力帮助下,南征北战,有力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势,后受封为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在任期间,还派甘英等人于公元97年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其使团足迹曾抵达波斯湾,使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同时, 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此外,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还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西域的手工业,如陶器制造,毛纺织品,玉石制造业技术工艺俱有相当高的水平。汉代新疆广泛流行汉朝的五铢钱,和田马钱以及安息银币等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业水平。

现有的石窟壁画和大量的汉文记载都说明当时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并给内地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统一了西域,并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以及回鹘西迁,是这一时期西域历史上的两件大事。北宋时期,西域存在着高昌回鹘王国、子阗王国、喀喇汉王朝三个并立的地方政权。到了南宋时期,于阗王国并入喀喇汗王朝,但又出现了西辽王朝。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明代,西域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元、明两代,西域各族人民为保卫和开拓祖国边疆、繁荣西域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18世纪中叶,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我国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国家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1840年是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分界,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和祖国其他地区一样,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疆各族人民反地外国入侵,反对分裂以及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任务更为繁重。新疆同祖国的命运越来越密切。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帝国主义的践踏。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国在完成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之后,开始蚕食侵占我国领土。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订》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由于清朝衰落,就连毗邻新疆的浩罕小国都有伺机吞并我国领土的野心。一些反动和卓打着“圣战”的旗号,攻城掠地,无恶不作,给新疆人民带来沉着灾难。沙俄又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和代守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新疆面临为外国瓜分侵占的危险。

清政府在经过一场所谓“海防和塞防密瓜”的争论之后,西北防务生新得到清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受令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清军入疆顺应历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至光绪三年底,清军已陆续收复到天山南部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权覆没。

光绪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经过与沙俄艰苦的谈判,几经周折,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将迪化直隶州升为府,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到乌鲁木齐。实行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性行政管理体制到单一郡县制的转换,使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趋于一致。

清朝对新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和范围皆远胜从前历代,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1、屯田戍边,农垦事业规模空前。2、移民及人口增长。3、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4、商业贸易有一定发展。5、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

清王朝进入公元20世纪后,已是穷途末路,气数临近,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革命党人的足迹,也踏上新疆的土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不久,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等人计划于迪化城策动起义。因叛徒出卖而失败。翌年,以杨缵绪、冯特民、李辅黄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伊犁起义成功。宣告清朝在伊犁反动统治的结束。之后因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革命党人妥协,资产阶级领导的伊犁起义失败。但伊犁起义作为新疆各族人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发动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埋葬封建专制制度的伟大革命斗争功不可没。 伊犁起义还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情和斗志。

杨增新窃取伊犁起义成果,担任新疆都督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制造民族不合,推行愚民政策,镇压不同意见。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在统治新疆17年后,终于死于统治集团内讧。1928年,愚昧不堪的金树仁继新疆都督,社会动乱进一步加深。1933年末,金树仁被迫出逃。阴险狡诈的封建军阀盛世才接任都督,开始他长达10年之久的反动统治。1933年是新疆的多事之秋。以穆罕默德・伊敏为首的大突阙主义分子妄图分裂祖,破坏国家统一,但由于人心向北,几个月后就覆灭了。

盛世才是一个典型的反动政客。摆出一付积极治理新疆的虚伪面孔,积极发展同苏联的联系,妄图利用苏联人的支持保持自己“新疆王”的独裁地位。在一些进步青年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下,盛世才于1936年形成“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同盛世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0月,盛世才同意我党在迪化成立八路军办事处,滕代远任主任。随后,党中央派遣了一百多位党员来疆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工作取得的成就使盛世才十分不安,1939年有意制造磨擦,冷淡关系。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盛世才错误估计形势,公开与苏联、中共彻底决裂。制造所谓“四一二阴谋暴动案”捕杀中共党员,残酷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共党员,抛弃六大政策,投向国民党蒋介石。

新疆沦入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后,各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政治局势的恶化孕育了三区革命风暴。
三区革命是在国内外形势影响下,在苏联的支持和进步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3年3月,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要求各族人民捐献一万匹军马,交不出就按就出市场价格一倍的马价交现金。1944年8月,尼勒克县牧民首先发动反对“献马运动”的武装起义。成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1945年初,革命军打败国民党。同年,三区民族军正式成立。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一天《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字。国内外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蒋介石派张治中到新疆同三区革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1月,双方签订11项和平条款,根据条款规定,改组新疆省政府,成立由三区革命代表、七区代表和国民党中央代表共同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张治中任新疆省联合政府主席,阿合买提江、包尔汉任副主席,阿巴索夫任副秘书长。纠正三区革命初期的一系列错误,抛弃了“东土耳其斯坦”的旗号,团结新疆各族人民,使革命走上正确轨道。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破坏和平。导致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然而,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步伐。1949年,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1949年秋,党中央派遣邓力群到伊犁与三区革命政府联系,三区革命政府涌跃响应。1949年9月,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分别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接着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962年苏联陆续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进行武装摩擦,4月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到伊犁四个地区二十几个县,共有边民六万七千余人逃到了苏联,有两个县跑得还剩几百人。事件发生之后,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祖农・太耶夫少将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将率领40多名校、尉级军官叛逃苏联。史称“伊塔反革命暴乱事件”(或“伊犁暴乱”)。

维吾尔自治区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政区划分


行政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1955年10月1 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行政区包括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68个县和自治县。23个市:自治区管辖地级的乌鲁木齐市(自治区首府)和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交兵团管理的5个县级市);其余16个县级市交所在的自治州或地区代管:哈密市、吐鲁番市、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伊宁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奎屯市、博乐市、昌吉市、阜康市、库尔勒市、阿图什市、乌苏市、米泉市。7个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68个县中有6个民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区划列表: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
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
哈密地区:哈密市、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
喀什地区: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泽普、莎车、叶城、麦盖提、岳普湖、伽师、巴楚、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辖)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塔城地区: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
直辖行政单位: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
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

历史沿革

1949
撤销荛鲁都斯县,并入和靖县(新疆省人民政府1949年12月批准)
1950
和硕县驻地由乌什塔拉迁至清水河子
1951
本年度无变更
1952
1.设立伊宁市,以伊宁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政务院1953年5月22日批准)
2.设立喀什市,以疏勒县、疏附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政务院1953年5月22日批准)
1953
1.撤销托里中心区,设立托里县(政务院1953年1月10日批准)
2.迪化市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迪化县更名为乌鲁木齐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3.乾德县更名为米泉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4.孚远县更名为吉木萨尔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5.绥来县更名为玛纳斯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6.景化县更名为呼图壁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7.承化县更名为阿泰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8.镇西县更名为巴里坤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9.巩哈县更名为仉利克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10.设立莎车市,由莎车县析置(未成立)

19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
1.设立南疆行政公署,辖喀什专区、和田专区、阿克苏专区、莎车专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行政公署治伊宁市(政务院1954年批准)
2.设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专区、塔城专区、阿勒泰专区、州首府为伊宁市(1954年11月27日成立)
3.设立昌吉回族自治州,辖乌鲁木齐专区的乌鲁木齐县、米泉县、昌吉县,驻地昌吉县(政务院1954年3月16日批准)
4.设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专区的和靖县、和硕县、焉耆回族自治县,驻地焉耆回族自治县(政务院1954年7月16日批准)
5.焉耆专区更名为库尔勒专区,驻地由焉耆回族自治县迁至库尔勒县(政务院1954年7月16日批准)
6.设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自治州,辖喀什专区的博乐阿图什县、乌恰县及阿克苏专区的阿合奇县(1954年7月14日成立)
7.设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辖伊犁专区的博乐县、精河县、温泉县(1954年7月13日成立)
8.阿山专区更名为阿勒泰专区(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9.迪化专区更名为乌鲁木齐专区(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10.阿泰县更名为阿勒泰县(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11.仉利克县更名为尼勒克县(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12.撤销七角井中心区,并入哈密县(内务部1954年4月12日批准)
13.撤销焉耆县,设立焉耆回族自治县(1954年3月15日成立)
14.撤销宁西县,设立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1954年3月25日成立)
15.销木垒河县,设立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1954年7月17日成立)
16.撤销和丰县,设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成立)
17.撤销蒲犁县,设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1954年9月17日成立)
18.撤销巴里坤县,设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54年9月30日成立)
19.撤销莎车市,并入莎车县

1955

1.撤销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5年9月13日决定,10月1日正式成立)
2.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划归南疆行政公署直辖(国务院1955年5月28日批准)
3.伊犁地区的伊宁市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国务院1955年5月28日批准)
4.撤销喀什专区,所属的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岳普湖县、巴楚县、英吉沙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5.治县划归南疆行政公署直辖(国务院1955年11月21日批准)
6.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县、昭苏县、霍城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绥定县、巩留县和察7.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国务院1955年12月31日批准)
8.设立阿克陶县,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第二区、第四区共计7个乡,英吉沙县的第六区、第七区、9.第八区共计19个乡,疏勒县塔什米里克区的第八乡、沙依瓦克区的第五乡、乌帕尔区的第十乡,以及乌10.恰县第三区的第六乡、第七乡,驻地英吉沙(国务院1955年11月21日批准)
11.沙湾县驻地由沙湾镇迁至三道河子(国务院1955年7月1日批准)
12.伊宁县驻地由伊宁市市区迁至吉里圩孜(国务院1955年7月1日批准)
13.疏附县驻地由喀什市市区迁至疏附县托库札克巴镇
1956
1.撤销南疆行署和莎车地区,设立喀什专区,辖原南疆行政公署直辖的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巴楚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原莎车地区的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原行署管辖的阿克苏专区、和阗专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由自治区直辖(国务院1956年4月21日批准)
1957
本年度无变更
1958
1.撤销乌鲁木齐专区,所属的奇台县、阜康县、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呼图壁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县、托克逊县由自治区直辖(国务院1958年4月28日批准)
2.撤销温宿县,并入阿克苏县(国务院1958年5月29日批准)
3.设立克拉玛依市,以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乌苏县的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8年5月29日批准)
1959
1.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国务院1959年11月9日批准)
2.和阗专区更名为和田专区;和阗县更名为和田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70103/7606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五大民族自治区简介 五大民族自治区

中国五大民族自治区简介一、五大民族自治区的来龙去脉民国初期,就像孙中山所说的,并不是以单一的“中华民族”来统合国家,而是以当时可以知道的最大、最著名的“汉满蒙回藏”诸族协同的“五族共和”为标语的。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声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为网友埖吢尐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