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说课稿(篇1)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目标分析】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美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等方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法:读读、划划、议议、说说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
【教具使用】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弯弯的月亮》。
2、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4、媒体资源:教学演示课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l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4、点击课件主页中的登月图片,观看人类登上月球相关视频。
l 听范读,整体感知,再自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2、提出自读要求:
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l 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l 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读一读:
悬挂 遐想 奥秘
努力 细菌 水藻
一项 估计 土壤
2、学生汇报
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l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a、课后“资料袋”
(1)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6公斤重的东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了。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蹿起很高,如果在那儿跳远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在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绩。
(2)月球表面布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大的环形山,其中有四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他们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
b、月球起源之谜:
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a、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b、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c、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4、想一想,说一说.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l 积累古诗句,感悟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写在黑板上。(学生书写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l 结束语: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资料,去进一步了解月球。
【板书设计】
【教学时间设计】
l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5分钟
l 听范读,整体感知,再自读课文。5分钟
l 组内交流。9分钟
l 全班交流。9分钟
l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8分钟
l 积累古诗句,感悟文化内涵。3分钟
l 结束语 1分钟
月球之谜说课稿(篇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如何使学生学懂并学好这篇课文,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传递到每位学生的心坎里呢?下面,我将从四大板块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板块:我来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再写“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三写“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所以,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和课文教学意图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预计本课分。其中第一课时主要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夜幕、降临、悬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球的奇异想象。第二课时主要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月球的兴趣。
下面我就第一课时进行具体阐述,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曾经”等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月球的奥秘。
3、积累有关月球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月球的奥秘,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是本节课学生理解,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
第二板块:我来说说教学策略。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的月球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
2、自主探究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多种手段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共学,使学生解决疑难达到自我领悟。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摘录汇报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第三板块: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我秉着“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的教学理念,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步:导入: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谁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然后,我们师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这样安排一是为了让课一开始就有一个活跃、轻松、愉悦的氛围;二是赋予了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了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步:板书揭示课题,生齐读。反馈交流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对月球的探索的成果。随机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这种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又能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同时又扩大了语文的外延。)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攻克字词。
第一步: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引导学生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对照拼音多读几遍。接着进行同桌互认生字新词,并及时纠正。(我鼓励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学习中识字,引导他们交流识字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的识字能力一定会大有进步。)
第二步:我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然后指名分小节读。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这一部分,重点解决,把课文读通、读顺,尽量给孩子们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三步:检查初读情况,首先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开火车读、齐读。
第四步:学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安排不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了解月球。
第一步:我这么引导: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课件出示――人类登月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如果学生说到宇航员走路轻飘飘的时,课件出示资料袋的第一段,学生齐读,明白其中的奥秘,如果学生说到地面上荒无人烟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欲。我引导学生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去敞亮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步: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月球是一个什么有的世界的有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却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然后结合课件图片来理解。我引导学生对比“黑沉沉”和“阳光灿烂”。随机板书这两个词组。通过抓住“满是”理解,随机板书:尘土、岩石和环形山。还帮助学生了解到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并相机板书。通过朗读评价,让孩子们读出月球上是一片荒漠,感受到它那奇异的景象。随机板书荒漠、“奇异的景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环节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三步:质疑:为什么月球会产生奇异的想象?引导学生学习资料袋的第二段。课件播放环形山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引导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月球表面的想象的奇异感觉来。(通过多方面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第一步:课件播放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上太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朋在太空生活的情景。然学生看完后,说说假如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引人入胜的课件来联系生活实际,迅速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中,引领孩子们感悟,同时对进一步重温课文,回顾课文起到了更好地作用。)
第四板块:我来说说我这一堂课的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这些。简明扼要,形象直观,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说来,整堂课,我以文本为凭借,进而联系生活展开个性化加开放性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