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1908年2月7日-1998年9月14日),陕西渭南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张宗逊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瑞金红军大学校长、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兼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8年退休;1998年去世。
张宗逊_张宗逊 -生平概况
张宗逊上将
张宗逊一九二四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三师九团营政治指导员,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排长、连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九支队支队长,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代参谋长,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军长、独立团团长,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师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中央纵队参谋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军委一局局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
张宗逊_张宗逊 -大事年表
张宗逊(左)在延安
张宗逊,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他经历了几大不同的时期。
深入学习,锻炼意志
1908年2月7日出生在陕西渭南赤水镇堰头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里。1920年,张宗逊进入赤水镇法济寺小学读书。1922年7月,转入赤水职业学校学习,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王尚德组织的各种政治活动。
1924年5月,张宗逊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张宗逊根据组织决定,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同年秋天,前往广东,报考黄埔军校。
1926年2月,考入黄埔军校后,编入第五期入伍生二团二营五连,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革命事业开始,艰辛磨砺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策划“中山舰事件”后,张宗逊毅然决定退出国民党。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开始后,随入伍生部学生调往东江,担任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同年9月,入伍生团回到黄埔,升入本科,编在第四期政治科第二队学习。1927年4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三师九团,任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干事兼第二营政治指导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后,张宗逊奉命离开国民党军队。1927年9月9日,张宗逊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后, 随毛泽东上井冈山。
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十二军三十六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
1932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 红十二军军部率三十六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后,在闽西组建了新的红十二军,张宗逊任军长。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实行大师大团编制后,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同年11月,又调任红五军团十四师师长,并兼任广昌警备司令。1934年4月28日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0月,开始长征。
1935年2月上旬,红三军团在云南的威信(扎西)进行了缩编。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张宗逊先后任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红军大学第二分校上级干部队队长,军委第一局局长兼甘泉警备司令,红二方面军第四师师长等。
抗日战争,奋力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任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旅长。1937年9月,第一二0师主力出发北上后,即率所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938年9月,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五台、阜平、涞源等中心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围攻”。10月中旬,张宗逊奉命率部参加反“围攻”作战。1959年,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由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陪同,视察首批装备59式中型坦克的部队。
1939年1月,第一二0师主力开赴冀中后,张宗逊任纵队司令员,率部全歼了向冀中军区进攻的国民党河北民军司令、反共顽固分子张荫梧部。1940年夏,张宗逊率部参加的百团大战。1945年7月任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大反攻开始后,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战功赫赫
解放战争开始后,张宗逊参与指挥了大同战役。1946年11月,任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奉命率部开赴陕甘宁边区。1947年2月,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组成后,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1947年7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陕甘宁野战军正式命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奉命转入外线作战后,张宗逊又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了宜川、黄龙、西府、陇东等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开国元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195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先后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院校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任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张宗逊_张宗逊 -重大事迹
张宗逊率部打了多次硬仗恶仗
张宗逊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护卫毛泽东,确保毛泽东的安全。当时到处是反动武装和土匪,内部也时有动摇分子和叛徒闹事,随时需设岗布哨,严防不测。从三湾改编到进军井冈山,张宗逊与毛泽东形影相随,动则并肩行军打仗,歇则同宿一个屋内,经常是毛泽东睡在铺板上,张宗逊等打地铺睡在跟前,随时守候。张宗逊除负责护卫毛泽东外,还兼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那时尚无侦察机构,更无电话、电台。外界的情况,主要靠收集报纸和打探消息得知。一天,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同志,带回几张旧报纸,上面登有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汕头地区活动的情况。张宗逊立刻把报纸拿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并决定派人去联络,由此才引出半年后的朱毛会师。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张宗逊一直在毛泽东率领下行动,紧随在毛泽东身旁。毛泽东从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军原则和作战原则,张宗逊都能较早地得知,认真学习领会,并积极贯彻执行。患难结挚友,危急见真情,张宗逊以自己诚实、忠勇和勤奋的品行,赢得了毛泽东的器重,遂逐步提拔他担任大队长、支队长和师长。张宗逊率部打了多次硬仗恶仗,两次身负重伤,为保卫根据地和维护毛泽东竭尽了全力。在毛泽东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时,张宗逊也受到了牵连,被免去了师长职务,派往红军大学学习。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去探望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向毛泽东倾诉了心中的郁闷。毛泽东安慰他说:“现在这种情况,像是秀才遇见了兵,着急也没用。”并指点他说:“周恩来不是你在黄埔由团员转为党员的主持人吗?你心里的这些话,可以去找他说说。”后来,在周恩来的干预下,张宗逊被重新起用,率部参加了长征。
长征到达陕北后,护送毛泽东进驻延安城
红军万里长征过程中,张宗逊先任红一方面军三军团主力第四师师长,在彭德怀直接指挥下,率部强渡湘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夺占娄山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经万里长征虽然在陕北会师,但却都驻扎在保安县及其西北最贫穷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方,都驻有国民党的军队。经国共两党代表协商,国民党的军队自行退出延安及其南面的几个县,让红军进驻,以利红军休整,然后开赴抗日前线。进驻延安后,延安西北边的几个县都成了红区,建立了由我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但南面紧邻延安的富县和甘泉县,还是缓冲区。国民党的正规军虽然撤走了,但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依然保留着。为了妥善解决两个县地方政府的更迭和地方武装的改编,毛泽东任命张宗逊兼任富甘地区警备司令,负责收编该地区的地方武装、清剿土匪和建立人民政权。这一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为延安创造了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从1937年1月至7月,张宗逊跟毛泽东同住在延安城内凤凰山跟前一个院子里,直接协助毛泽东和军委总部的首长处理军务。此时的张宗逊成了联接红军各大单位的中间环节,从而也结识了红军总部和各个方面军的领导同志。在这半年多的相处过程中,毛泽东对张宗逊诚实、厚道、勤奋、谦虚的人品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有了更深的了解,张宗逊也获得了近前向毛泽东学习的大好机会。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毛泽东讲话,看到毛泽东起草或批改的文电,耳濡目染,大长了见识。对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兼听各方意见和辩证分析问题的工作方法,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相互间建立了更深的信赖和友谊。随后,应贺龙的请求,毛泽东派张宗逊到红二方面军工作。
率部赴华北抗日,奉命回防陕甘宁边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的芦沟桥地区,向中国守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毛泽东率红军将领发表声明,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抵抗,从此开始了全国抗击日寇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按照国共两党协商的统一编制,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的部队,缩编为八路军及所辖的三个师,每个师辖两个旅,共六个旅。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缩编为第120师,贺龙任师长,原来所辖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分别缩编为第358旅和359旅两个旅。此前,贺龙提出,请毛泽东指派一位从井冈山成长起来的将领,来接替他直接率领由红二军团缩编而成的358旅。经过反复协商确定,毛泽东任命身边的张宗逊担任358旅的旅长。这一任命,深印着毛泽东与贺龙两位伟人沟通的心迹。从此,张宗逊在贺龙的直接指挥下,于1937年秋,率部由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奔赴抗日前线,创建晋绥解放区,并转战于华北大地。张宗逊率358旅与兄弟部队相配合,在吕梁山、五台山、大青山和冀中平原,广泛开展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屡战屡捷,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并逐步壮大了自己。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实际上推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在国共两党之间制造摩擦,千方百计地削弱八路军和新四军。1941年1月中旬,蒋介石调集重兵,在安徽南部的茂林地区伏击我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致使我新四军六千余将士阵亡。毛泽东为了防止“皖南事变”在陕北重演,对蒋介石保持着高度警惕。一方面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奋力抗日;同时,在军事布势上又确保能及时调集力量,对付蒋顽军,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所以将张宗逊率领的358旅,经常配置于晋绥地区。作为野战主力部队,358旅的行动方向,常随日寇和蒋顽军的动向而定,多次处于东拼西挡的机动作战状态。
率部转战晋绥大地,回师延安保卫毛泽东
1945年8月20日,中央军委调整了晋绥军区的指挥机构,一是在晋绥军区和十一个军分区之间,加设吕梁、雁门、绥蒙三个二级军区;二是组成晋绥野战军,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贺龙兼任司令,张宗逊任副司令,同时兼任吕梁军区司令,仍直接指挥358旅。吕梁军区位于晋西的吕梁山山脉及其周围地区,与陕北隔黄河相对,是晋绥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其他根据地的枢纽地盘。从战略上看,是陕甘宁的东大门。张宗逊坐镇吕梁,实际上仍兼负着护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张宗逊率部重返晋绥后,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在贺龙的直接指挥下,立即对日伪军展开了反攻,收复了汾阳、离石、文水等县城,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扩大了晋绥解放区。随后依国共两党签订的协议和毛泽东的命令,就地停战休整。为了围歼侵入晋北煤都――大同的国民党军,中央军委决定,把晋绥和晋察冀两个军区的部队,合编在一起作战。经毛泽东批准,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任命张宗逊为司令,统一指挥两区野战部队八个旅及附近的地方部队共30个团的兵力。于8、9月间,在大同外围激战一个多月,歼敌一万二千余人。从大局上看,这也是个胜仗。但由于两个大战区的部队首次合在一起打攻坚战,以致出现了一些锣齐鼓不齐的问题。未能攻克大同,也未能全歼援敌。这是张宗逊指挥过的所有作战中,打得最不理想的一仗,成为他历史上和心目中的一个阴影。
张宗逊(左)、张震(中)在一起
中央军委决定,把张宗逊率领的晋绥第一纵队和陕甘宁边区的新四旅、教导旅、警备一旅、警备三旅共六个旅、合编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毛泽东任命张宗逊为司令。集团军刚组建完毕,即遇到胡宗南以五个旅的兵力进犯我陇东的庆阳和合水两县地区,张宗逊率集团军主力前往迎战,将其先头之48旅大部1500余人,歼灭于西华池地区,击毙敌少将旅长何奇,拉开了陕甘宁边区大规模保卫战的序幕。此时侦知,在蒋介石严令督促下,胡宗南从晋南和豫西向我陕甘宁边区周围调集了34个旅的兵力,超过我边区兵力的9倍,企图直取延安,捣毁我中央机关。在此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决定,暂时主动撤离延安,以诱增敌之骄狂情绪,将其调动起来,与敌在陕北的山区里周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予以各个歼灭。并致电贺龙,调王震率领的晋绥第二纵队西援陕北。为了便于协调,中央军委决定,把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和即将来到的晋绥第二纵队,编组为西北野战兵团,统归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彭德怀直接指挥,同时撤消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张宗逊任西北野战兵团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率部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主要担任保卫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任务。
张宗逊_张宗逊 -个人荣誉
上将军衔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章
一级解放勋章
张宗逊_张宗逊 -家庭
儿子:张又侠,1950年7月出生,曾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总装备部部长,上将(2012年)。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