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辛德勒名单》:妥协迁就,手法失当,刻意迎合

乱翻某国外影评,兼带自己的解读(楷体字)

作为上映后被推崇为经典已有十年之久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在一部分人眼中却已经成为为被舆论误导的失败作品。需要的严肃直面的时,它却经常过于讨巧。开场段落的波兰战败犹太人被德军点名注册的段落,镜头对这一事件的呈现的不是纳粹的非人道,反而某种喧嚣和兴奋。而其中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其轻快的表现方式。特写镜头下,犹太人一个接一个特地陈述自己的名字。这里哪有丝毫的非人道可言?尽管剧本需要将犹太人表现的更人性化,但是在这个开场铺垫情节中,却是在用娱乐片模式去表现这些人。也许这种指责有些过于追毛求疵。但类似的问题的确不断地出现在整部影片当中,直至辛德勒结尾的演讲而达到顶点――尽管有时候,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错误、厚颜无耻地操纵将辛德勒作为圣徒去刻画,大大弱化了观众在之前近三个小时中去体验到的苦难和恐惧。

这段以前确实没注意。但是特意翻出碟来重看,发现确实如文中所说。不同的犹太角色特写与打字机滴答作响的画面反复切换,倒是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也一定程度照应了“名单”的主题。但却没有制造出应有的悲剧效果。

与犹太人段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德勒的出场颇具神秘感。他的脸在呈现给观众之前至少用了二十多个镜头!虽然其中有叙事方面的考量,但对于影片要表现的更大的主题却难免引起争议:犹太人是简单的;非犹太人是复杂的。斯皮尔伯格以一种非常低级的方式传递出,非犹太人是必须要审视自己的灵魂以理解大屠杀的残酷,而犹太人则不能。斯氏把自己当成了引导观众参观一场无关痛痒的狩猎活动的的导游。这种简约化处理,一度被本・金斯利所扮演角色有所缓和。然而种族的重负依然是其所不能承受的。Embeth Davidtz作为被虐待妇女的转变可以说很不成功。而其他犹太角色则根本没有任何深入挖掘。从这些角色身上,感受更多是笑料包袱。犹太人的经历也多是轻微的讽刺和残酷的幽默。影片几乎在用一种毫无感觉的抽象方式去看待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辛德勒的出场的确是让人费解。为什么要如此方式去介绍心理救赎前的辛德勒?在那种镜头所产生氛围中,怎么看此人都不像是为纳粹为虎作伥的德国无良商人,而更像是个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军高级间谍!虽然无需上纲到如文中作者所说的此处是表现只有非犹太人是复杂的云云,但个人依然认为,斯皮尔伯格这种处理方式似乎从一开始就把影片的主人公给定调了――此人不简单,而且是个英雄人物!――于是乎,后面的所有关于这个角色心灵救赎变化的情节都变成了走过场。

而什么叫“残酷的幽默”?回想一下,似乎是:避免苟斯继续滥杀无辜,小孩走出队列哭着指认刚刚被枪杀的犹太人。应该说,孤立地看待这场戏,小孩的出人意料的急中生智确实使观众在残酷情景下不免会心一笑。但联系上下文分析,此种“残酷”表现的是否适当?在稍早的段落中,影片已然交代了苟斯毫无缘由地杀戮:他打死了施工提出异议的犹太女工程师。而那么在这里,难道狡诈的他就理解不了小孩其实是在扯谎吗?他就不会照样毫无缘由的打死这个勇于在他面前耍小聪明的小孩吗?画面没有跟进,但显然小孩活了下来。所以镜头一转才有了,被辛德勒决定将其列入名单之中的情节……可以说,在此,导演斯皮尔伯格制造戏剧效果,却有意回避了纳粹残暴性格的一致性。

辛德勒的角色倒是张力十足。但即使如此,诠释的仍然不能说成功。神秘揭示之后,辛德勒展现了他的黑暗面――与走投无路的犹太作不公平的生意。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告诉那个独臂人他擅长表演而非工作(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善于推销的斯皮尔伯格,发现这个人比其他所有大屠杀作品中的人物更有吸引力的地方)。他充满魅力,却又令人难以琢磨。在经历了那个感激他救命之恩的独臂波兰人被杀之后,辛德勒的转变在所难免。可斯皮尔伯格却没能意识到,他对于主人公的这种转变的刻画有些夸张。而且始终在通过与苟斯这个变态恶魔的强烈的视觉对比去进一步渲染。

转变趋于结束,辛德勒的伟大也臻于完美。而他与苟斯的关系也在变化,并发展到为了拯救生灵必须和更强大的恶魔进行交易。可是这种变化,表面上生动有趣实则存在明显戏剧性缺陷。因为辛德勒所做的这个交易在经济上无利可图。斯皮尔伯格极力呈现了纳粹的淫逸奢华,但人们对于大屠杀期间的辛德勒的财富走并不关心。至于苟斯,从一出场开始就对着他管辖的这个“城市”抱怨连天。费恩斯,带给影片以某种活力。但这种活力是为了弱化观众道德感。他始终是邪恶的,不折不扣的疯子。他让观众目睹一个坏人所能表现的所有恐怖,从而简化他们的道德意识。苟斯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其实并没有让观众更清楚地去认识那数百万犹太人的大杀戮。给令人恐惧的东西带上人性化面具使其更为合理。为犹太女佣所吸引,以及被宽容理念所短暂迷惑的等表现苟斯人性化的段落,不过就是一个三维角色转变为二维角色而已。

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散落与影片各处。其中辛德勒在死亡列车上寻找他“跟班”斯坦时,便以官僚手腕反制官僚作风(比费恩斯所扮演的苟斯更可怕和真实可信)。但当最终火车开动,营救转变为动作戏后,有些令人泄气。而发生在逃亡中的母亲、女儿、少年好友之间的小插曲则颇具真诚的震撼力。因为它聚焦于特定时刻复杂的人性与道德的抉择。但接下来的“红衣女孩”情节却有些可笑。所表达的信息以及背景音乐相当老套。很明显,和辛德勒一样,这个孩子被凌驾于其他所有人至上。

“营救转为动作戏”?形容的有些夸张。其实作者想说的似乎应该是,既然辛德勒的“发配到苏联前线”的官僚式恫吓起了作用,那么这场戏即可告一段落。导演根本无需再画蛇添足地用火车启动辛德勒急追的后续情节制造紧张(更何况追了几步之后火车马上就停了。也没有制造多少紧张)。结果最终反而使影片节奏显得拖沓。

其实对于此情节的讨论,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在类似于表现大屠杀之类的悲剧影片中,到底如何安插以调动观众情绪为目的的戏剧性情节(诸如使其产生进悲悯、愤怒、紧张和焦虑等等)?哪些东西因可能破坏整体风格而不该加入;哪些东西又是可以加入,但却要注意适度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个人认为,其实对《辛德勒名单》不满的很多人除了主题和立意之外,更多是在上述问题上与斯皮尔伯格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

导演不相信观众能够在善与恶的界限不够清晰的情况下子自己得出结论,也能够够深刻领悟大屠杀的悲惨(对比《钢琴师》的结尾,主人公与德国军官成为朋友)。当人性在最困难的境地仍然闪烁的时刻,才是感人的(在本片令人厌恶的送别的结尾段落中,犹太人送给辛德勒的礼物的情节是唯一令人动容的地方。感谢那个由金牙铸成的戒指的隐喻)。而在悲惨段落中表现邪恶中人性也是可以的。但在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这样处理却是不够的。本片的每个段落都能看出“匠气”,都可能看出意识形态上妥协。也许最令人生厌的是斯皮尔伯格在这场大悲剧中,反复提醒观众上帝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辛德勒赌21点救女人;德国人开了两枪都卡了壳;辛德勒与红发女孩的严重不靠谱的遭遇。最不能忍受的可能是,在苟斯的绞刑上发放救济的情节。对此,人们可以说都是在表现了伟大信仰。但对我而言,却是对死去的人们的一种侮辱。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对特定人群中的极少数人宠爱有加,所以他根本无需去证明上帝站在他们一边。尽管这些情节未必不能打动观众,但本人依然认为仅仅靠着屠杀犹太人的时弹奏莫扎特、女人在地窖被殴打与纳粹击掌娱乐的交叉剪辑等诸如此类的技巧和手法,是无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情况。

关于“卡壳”问题,罗曼・波兰斯基在他的《钢琴师》中做出了修正:德国鬼子只要简单的换个弹夹补开一枪即可!摒弃了做作的所谓戏剧性震撼,却增加了真实的残酷。德军杀回马枪血洗犹太区时弹莫扎特的段落倒的手法确实有些老套。当然,如果属于照搬历史,那也无可厚非。可如果纯属导演为了追求煽情效果的凭空创造,那只能说效果不是很好。

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有的时候很完美,做到了与情节水乳交融。但另些时刻却明显较差。本片的黑白摄影,如果能出现在另外一部没有这么多道德缺陷的电影中,也许成就更大。十分讨厌本片的那种电影和写实性纪录片的过分夸张的反复交替的风格,对它难以产生共鸣。而出现在纳粹俱乐部的光,居然被处理的与辛德勒工作的犹太人神圣光辉一样热烈。考虑到影片的主题,如此夸张表现手法十分不妥。同斯皮尔伯格的许多艺术抉择一样,本片的风格化分散了应有悲惨效果。更糟的是,图像本身还有着如此顽固的雷同感。斯皮尔伯格利用集中营的图像基调榨取观众的认同。但由此建立起的大屠杀的图景却因为过分熟识,反而缺少了痛苦感。

《辛德勒的名单》,有很多理由赞赏它。比如视野令人印象深刻,有着出色的商品价值,现代人的视角,以及对那些有这方面喜好的人们讲述一个故事等。斯坦利・库布里克曾经对此片表达的明确的批评,在此不妨转述。他说,“辛德勒的名单是关于200个活着的犹太人的故事。而大屠杀是关于6百万死去的犹太人。”这种观点可以从斯皮尔伯格对于克拉科夫犹太人区的逃亡那场戏的设计中略见一二。一个人在计划通过下水道逃生。好莱坞式的故事模式确实更关注于幸存者,而非受难者。更明显的地方,则在接近影片结尾的名单上的人是否能够及时从奥斯维辛转移过来那段情节。惊悚悬疑效果形同嚼蜡。在纽约时代一篇吹捧此片文章中珍妮特・马斯林写到,“斯皮尔伯格先生确信,通过此片人们会以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那场大屠杀,以及他本人。”但本人却认为《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充满着妥协迁就,表现手法失当,刻意迎合观众的电影。所以对上述评价实在不敢苟同。

相对于本文作者所强烈抨击的结尾的告别演说,更不满于火车误入奥斯维辛最后被成功转出的情节。个人将其归入上面提及的破坏真实和深刻而安插的虚构戏剧性情节的范畴。究其原因,和斯皮尔伯格的对于辛德勒名单的这一题材的表现侧重有关。其实仔细想想,在此历史事件中最能表现主人公心灵救赎深刻性的地方在哪里?是对犹太人的再认识并将其陆续列入名单吗?是与凶残的苟斯斗法吗?是用水龙头给封闭在列车中犹太人浇水吗?似乎都不是。而是他最后高价买别家炮弹去充当自家产品而保全一干犹太工人的生命!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已不只是考验良知和倾家荡产的问题,而是真正关乎个人性命安危:在军需供给上欺骗纳粹的结果不言而喻!但“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安插苟斯之类的反面角色的空间,无法满足好莱坞类型电影所需要的推动情节发展的善恶对立的角色模式,导演斯皮尔伯格只能将此“高危阶段”的展现大幅从简(从犹太劳工入营到苏军解放)。但同时又不愿忍受相对平淡的反高潮,所以斯氏便编织了一段运送名单上的犹太人的火车误入奥斯维辛的的制造悬疑的情节去调动一把观众情绪。

库布里克的批评意见,正中要害。斯皮尔伯格好莱坞首席大导的地位和身份,注定此公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可能具有彻底的反战和人文关怀。无论是《辛德勒》《拯救大兵》还是《兄弟连》渗在骨子里的,还是对自由、民主以及个人英勇主义的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宣扬。但本人又不主张简单地将反战深刻与否作为对于此类文艺作品的判断标准。因为反战精神、人类和平难道就一定是终极真理吗?你真的能确保所谓人类和平的追求一定能造福子孙万代吗?看着近些年快速加剧的气候变暖、两极冰融、海啸、飓风、地震等巨大的自然灾害不禁要问,缺少制约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对地球和人类自身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在物极必反面前,为什么人类持久和平可以独善其身?……当然了,这些扯的有点远。点到为止。

回到斯皮尔伯格。也许此公的问题与美国电影界长期以来渗透在骨子里自卑心理有关。总害怕别人说他们没文化传统和底蕴。所以最佳影片经常就要颁给给有着所谓宏大主题的作品(勇敢的心、与狼共舞)。而导演方面,不少人潜意识里总自觉没创作过“终极人文关怀”作品,就不算是真正的电影大师(比如伍迪艾伦的伯格曼情结,和斯皮尔伯格)。其实,百年世界电影史已然昭示世人,宏大、崇高的题材未必与导演水平和地位成正比。否则,希区柯克早就名落孙山了,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作品等文学名著改编影片也早将《公民凯恩》取而代之了。所以,老斯的当务之急就是好好反省重新定位,再不要爱慕虚荣附庸风雅了。当然,期间也急需提高加强对中国的认识。

标题:《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012399.html
沙发回目录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时代的恶之花

兰子君 | 2013-03-29 14:03

---略论二战电影中的纳粹军官

给人类带来无尽灾难的二战,留下了无数的悲情故事,呈现这些故事的电影精彩纷呈、经典辈出,在二战题材的电影里,有一类人总是能勾起人们滔天的愤怒,恨不得对其食肉寝皮,这种邪恶的存在就是那些无恶不作的纳粹军官们。作为纳粹德国的爪牙,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给二十世纪的人类带来了太多的伤痛。这些魔鬼已经和纳粹德国一起灰飞烟灭了,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现在只在影像世界里,作为一种审判对象而存在。

一、恶行

侥幸从集中营逃脱的奥地利犹太诗人策兰在他的名作《死亡赋格曲》写道: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们,无疑是一些杀戮机器,这些屠夫把杀人当成艺术一样孜孜不倦的追求,像一个大师一样花样翻新、技法多变。

《苏菲的选择》中那个纳粹军官强迫苏菲在两个孩子中做出残忍的选择,一个可以获救,而另一个将被毫不留情地推入焚化炉。这个变态军官在杀人的同时,还对受害人的亲属附加了精神虐待。《潘神的迷宫》中纳粹军官维达尔上尉,用日常工具锤子、钳子残酷刑讯抵抗组织的成员。这位军官把活人当鱼肉一样任意刀俎。《伪钞制造者》里,造假工厂围墙外的纳粹军官们,则用强制犹太人穿小鞋跑步的方式把他们折磨致死,而造假厂内萨利极力掩护的患了肺结核的年轻画家,还是被主管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纳粹军官赫佐格的属下杀掉了。在这些纳粹军官看来,犹太人不是人,可以任意虐杀,患病的犹太人更是垃圾,需要及时清除。《美丽人生》里即将败走的纳粹,逃跑不误杀人,射杀了那位乐天的伟大父亲。

而在“杀人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中主管集中营的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他以杀人为娱乐,早上一起床就拿着狙击步枪射杀在劳作的犹太人,出尔反尔的杀掉他“赦免”了的犹太小男孩,还隔一个枪毙一个犹太人。他把杀人当家常便饭,杀起人来和游泳钓鱼、唱K解闷一样轻松自如,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杀人兴致来了,就掏出手枪往犹太人头上招呼。

总之这些衣冠楚楚衣冠禽兽的纳粹军官,被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洗脑后,对生命极度漠视,他们是恶魔在人间的化身,其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二、才艺

如果希特勒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画家,那么二十世纪犹太人的眼泪就不会倾注成伤心太平洋。纳粹军官们是屠夫,但并不是莽夫,其中不乏有学识、有修养、有风度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名校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盖世太保头子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富有音乐天赋,小提琴和钢琴都很拿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君特?格拉斯在自传《剥洋葱》里透露他年轻时曾参加党卫军。失意画家希特勒亲自设计的纳粹肩章、臂章、徽章、党旗,构建了一个专制政权的独特美学体系,据说,当年有些年轻人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初衷不过是因为纳粹制服更帅气。希特勒癫狂如艺术家的演讲,更是能让那些热血青年沉浸在激情的海洋里,不知不觉上了他的贼船。在电影里,纳粹军官们的“才艺”也有所表现。

《辛德勒的名单》里阿蒙?戈特带队扫荡藏匿的犹太人,弹钢琴为杀人助兴,在洒脱奔放、行云流水的钢琴声中,夹杂着冲锋枪扫射的急骤短促的催命音符。《黑皮书》里那位残暴贪婪的少尉弹琴唱歌有一手。《钢琴师》中那位给钢琴师送面包、果酱、军大衣的纳粹军官,无疑是有一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是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的。

卫慧的小说里有女孩幻想和脸上挂着军靴的纳粹做爱,在她们看来这些颇有艺术修养的纳粹军官混合了优雅、性感、野蛮,甚至颇有小资气息,这些既优雅又有施虐倾向的危险分子,能够满足她们病态的情欲。

纳粹军官们是迷人的,不过在迷人的外表下,藏着一头凶暴的怪兽。不管怎样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他们还是斯文屠夫,弹琴杀人两不误,他们的艺术修养并没有使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反倒是他们血液里艺术家的疯狂让他们把杀人也当成了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这些有艺术家气质的怪物,造成了这样的艺术困境: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三、人性

和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纳粹军官谈人性、讲人道、争人权,无疑是夏虫语冰、缘木求鱼、与虎谋皮,不过毕竟他们不是异形、不是外星生物,他们是人性黑暗面的集大成者,但即便他们有着狼人的暴烈、吸血鬼的狠毒,也还是由人变的,其人性的光明面纵使少之又少,毕竟还是有一点点残余。

《辛德勒的名单》里纳粹军官阿蒙?戈特爱上了为他服务的犹太女孩,在地下室,他对犹太女孩欲说还休的表白,那种内心的矛盾挣扎煎熬,无疑是人性毕露的。但是,他终究舍弃不下手中的权势,不敢越界,好好的一场浪漫表白变成了一场暴打,以凶相毕露来掩盖他的怯懦软弱。爱上伸手可及的美丽姑娘,却是咫尺天涯,在他施虐的同时又何尝不在受虐。最后,他还是让辛德勒把这个女孩买走了,放了她一条生路。这个“杀人艺术”的大师,终究不是铁板一块,在一颗狼心里还有些许柔情。

《黑皮书》里那位上尉,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和艾丽丝有着同样痛苦的经历,亲人在战争中罹难,只剩下孤家寡人。他居然为艾丽丝找了一份工作,在揭穿了艾丽丝的犹太人身份后居然放过了她,战后还帮她寻找那位抵抗组织内部的奸细。他还和抵抗组织私下讲和, 不杀抵抗组织成员。《钢琴师》里那位犹太天才钢琴师在废墟里被纳粹军官发现,合乎逻辑的下一个镜头是纳粹军官拔出手枪毫不犹豫的把钢琴师毙掉。但是纳粹军官没有那么做,居然要求钢琴师弹琴,他做了一回听众,折服于钢琴师的琴技。之后他多次给躲藏在废墟中的钢琴师送来给养,让他熬到了战争结束。纳粹事业的江河日下,让这位纳粹军官从迷梦中醒来,成为了“人”, 回归了他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本色。《伪钞制造者》里纳粹军官赫佐格给了萨利治结核病的药,毕竟人性未泯,最后到假币厂拿钱逃跑,被萨利撞见,萨利放过了他。

在《第三帝国的兴亡》里看到希特勒统治集团里的高级军官,曾数次刺杀这位能止小儿夜哭的元首。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终究不是一场空,希特勒的暴政要把这个星球变成魑魅横行的暗黑世界,但是即便是纳粹军官们身上的人性之光也还是没有完全泯灭,文明的香火未曾断绝。他们毕竟还是人,有文明的因子在血液里流淌。二战题材电影展现纳粹军官人性的一面,当然不是为他们辩护,而是对“人”有信心,对“人”的未来有信心。

四、幽灵

《纳粹追凶》里隐居小镇的漏网老纳粹军官,被热爱历史的高中生发现了真实身份,中学生胁迫他回忆过往,命令他做这做那,把他当猴耍,但是纳粹的因子还是根植于这个老纳粹的血液,他的獠牙最终还是露了出来,老纳粹引诱那个中学生杀人,两人成了共谋。最终高中生也学会了纳粹的手段,把那个想要找他麻烦的老师治得服服帖帖。影片最后是高中生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毕业演说,那么祥和喜庆的画面,却是让人不寒而栗。纳粹的幽灵找到了新的宿主,在这个已经变得邪恶的中学生身上借尸还魂了,纳粹的幽灵在和平时代仍然阴魂不散。

纳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纳粹的精神还是一直流毒无穷,因为纳粹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按照李安的句式就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纳粹。影片的反思是深刻的,每个人都可能变得残暴狠毒,每个人都有成为纳粹的可能,我们要警惕新纳粹主义者之类的极右团体,我们更要警惕我们自己,不要让纳粹的幽灵在我们身上复活,不要让人间惨剧一再重演。

五、恶 、美

二战电影里的那些纳粹军官们,他们作恶,他们人性未泯,他们留下危险的精神遗产,他们灰飞烟灭,他们成为影像美学之一维。按照现代主义的概念,这些纳粹军官银幕形象是反向诗学的代表,是另类的美的载体。

那些优秀的二战电影,从来没有对纳粹军官们在妖魔化的基础上进行脸谱化的表现。在这些优秀电影的沉痛反思里,纳粹军官们是被异化了的人,是被反人类观念扭曲了的暴政工具,他们是噩梦的制造者也是梦醒时分的幻灭者。在电影王国里,纳粹军官除了作为一种审判对象而存在,他们还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不过他们的美是邪恶之美,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恶之花。

板凳回目录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战争・生命・人性

兰子君 | 2013-03-29 14:04

在床上足足躺着三个小时看完了这个电影……实在是太酷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看这个片子必需得调整好自己的体力,不然很有可能累死(看完我这个影评也得准备好体力……),实在是有点长,195分钟,平常的我要是看这个估计一半就得累瘫,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鼓足勇气看这个片子,终究因为体力不足而放弃。先留一下整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遍感觉。主题必然有反战,有和平的主张,还有对生命的重视。刻画人物方面,人物的刻画十分到位,人性的转变表达很清楚,比如辛德勒和斯特恩,而且铺垫的也很好,其中有一个桥段是那个断臂老犹太人特意来感谢辛德勒,后来被枪杀,辛德勒知道了以后很愤怒,片子中有很多地方足以给辛德勒的心灵带来无比巨大的震撼,这到后面再介绍。音乐,只能用酷来形容。(首先我是学古典吉他的,这个是古典吉他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弹奏的《辛德勒名单》,不是这个曲子的作曲人,他们俩重名)

(这是帕尔曼的提琴版)

这也成为我想看这个片子的一个内动力,杨雪菲弹的这个曲子实在是great,我得看看在影片里这个曲子是怎么使用的。剧情嘛,具体来说没有什么剧情,这个片子具体来说也可以算成是一个纪录片,都是一些实事的陈述,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枪杀,惊天动地的爱情,诡谲多变的阴谋诡计,或者是一些巧合和奇遇,都没有,所以很有可能有观众在最开始的时候看不进去而放弃继续看一个这么长的电影。画面、镜头,我觉得这个是最值得分析的,实在是太多精彩的镜头了,就像是《美国往事》里面的剪辑,这个片子里也有很高明的剪辑,比如刚开篇的那个蒙太奇,彩色场景转换到黑白场景,借用一个特写镜头给出蜡烛的燃烧,然后,熄灭,一缕白烟,推近镜头,继续特写烟,烟自然是白色的,背景被景深弄得暗掉了,是黑色的,这时恰好就转换到了黑白场,然后一个剪辑,由蜡烛熄灭的一缕白烟剪到了火车头冒出的烟,实在是酷,还有,也许刚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片子开头那么多地方,花那么多时间,来给出打字机打字的特写镜头,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甚至可以说boring。但是看到最后,第二遍看到最后的时候,斯特恩一个一个的在那台老式打字机上打着每一个犹太人的名字,你才会发现,没有任何打字机的特写镜头比此处更震撼你的心灵!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奴隶的名单,就像stern说的:“this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 the list……is life. All around its margins lies the gulf.”斯皮尔伯格讲故事技巧实在是高超,可以用卓越来形容。讲故事的技巧大抵可以成为评价一个好电影的重要标准了。唉~谁让人家是一个大师呢。演员表演,确实没有太大的印象,估计也是由于记录体的原因吧,我的脑子里只有辛德勒和斯特恩这两个人的某些地方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以上这些是总体的第一印象。

初期,交代辛德勒穿着的那一段,配乐是gloomy Sunday,就是那个传说被禁的杀人音乐,谁听谁死,传的挺悬的。但是这个曲调放在这里倒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镜头给的从开始就显示出了大师的水准,干净利落,全部用近景和特写来表现辛德勒的倒酒,穿衣,扣扣子等动作,并告诉 了观众这个人是一个讲究的人,肯定有点钱,领带就那么多跳,袖口的扣子也选了那么半天,最后镜头给到了纳粹的勋章上,表明了他的身份,纳粹党的份子。

下面一段作用很显然,就是为了介绍辛德勒的杰出的沟通和拉拢朋友的技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手腕很圆滑的人,他至少很会投资,而且亲和力十足,那些不可一世的盖世太保头目不过几分钟就可以和辛德勒聊得十分投机(也许是用钱收买……不过影片没有表达),你可以看,前一分钟军官会问:“who’s that man?”下一分钟后,他们已经在一起吃的正欢呢。所以最后照相的时候你会看见,在场所有的高官都和辛德勒打成了一片,这可真是了不得。

下一段讲辛德勒的经济头脑,果然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再下面的黑市交易可以再次体现。这是一个过渡段,介绍一下斯特恩作为一个犹太人对德国人的态度,和辛德勒的犀利的语言。

接下来有一处很精彩的转场:辛德勒躺在豪华屋子里的大床上,说:“it could not be better”随后镜头立即切到了搬入隔离区破烂的屋子里的犹太人:“it could be worse.How on earth could it possibly be worse?”,很精彩。后面一段斯特恩是主角,为了犹太人做了很多工作,帮助需要帮助的犹太人进入辛德勒的工厂。其实这可以与后面的段子结合起来体现犹太人的聪明,都说犹太人聪明嘛。

影片中有一些转场挺有意思,就是一个画面里的话挪到上一个画面里说。时常是在这个画面里,你听见了说话声,但是画面里的人都没人动嘴,等到画面切到下一场,又可以接上了。这可以算成是声音蒙太奇。

第一次辛德勒和斯特恩和喝酒并不愉快,斯特恩对辛德勒总是有些敌意,这与民族不同是有关系的。

在前面我提到了那个断臂的老人,在扫雪的时候,他被德军抓走,并像一条虫子被踩死一样死在了他们手里。简直太残酷了,那颗子弹就在额头上,斯皮尔伯格没有用分镜头表现一个人的死,被枪击中的镜头是一个小全,中枪者死的时候也不加任何掩饰,我们可以清除的看到杀人的全过程,不像中国有些地方演到砍头啊,断头台啊,还分两个镜头,一个镜头手起刀落,一个镜头人头落地。这估计是为了防止被广电总局查禁吧,中国电影也只能这么拍了,不然不知道被广电总局删多少。后来,斯皮尔伯格还给了一个死人的特写,断臂老人的头部的特写,鲜血像是开水龙头一样从老人的后脑留出,像一条小河,一点点染红了地上的雪。老人的死让人心痛不已。想起前面他的那些真诚的感谢,他慈祥 的对着德国士兵解释:” I work for schinder”,心里更是难过。后面,shot了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更加让人觉得纳粹的不可理喻和兽性。有太多的镜头都让我想起日本侵华那个时候,cao,我一直有一个宏伟的理想,杀光日本所有男人,留下所有日本女人,日本女人都给我,好看的我自己玩玩,不好看的全都宰了!!(当然,有悔过心的日本人我还是会放过的)。

接着,stern被抓上了火车要被带走,辛德勒像丢魂了似的赶忙跑过去解救,这表明了stern对辛德勒 的无比重要性。这个公司都是这个聪明的犹太人在运转,在后面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人的过人之处,什么事情都为辛德勒安排的井井有条,哪天是什么日子,哪天是高官的生日,哪天该去送礼等等,都有明确的记录,辛德勒简直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

下面一段算是一个小高潮,德军开始屠杀犹太人。我们可以看见犹太人的小聪明,比如,藏他们的财宝到面包里然后放在嘴里,躲藏的地点十分隐秘,还有钻下水道逃跑的。可惜德军的残忍比他们的小聪明来的实在,后来还是几乎都被杀光了,除了极个别 的犹太人。医院那一段让人感触颇深,更加体会到战争的罪恶。医生拿出剧毒毒药分成若干小杯,给医院病床上的犹太人喝下,在最后一个人喝下的那个地方,镜头给得我心都碎了,那是毒药啊,而那个女人却笑得那么安详幸福。她们静静的死了,总比冲进来的德军把她们射死在床上轻松的多。救了丹卡母女的那个德军小孩子名字叫做亚当,名字就像是他的心地,那么善良。杀人、血腥,这一切都被在山顶的辛德勒看到,杀人,杀人,赤裸裸的杀人,每杀一个人,辛德勒的心灵就收到一次痛苦的撞击,他的良知,他的人性中美的那一面,一点点的被唤醒。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带有颜色的人出现在黑白的世界里。她是一个穿鲜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现绝对有她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红色,鲜血的颜色(在这里当然不是性欲),但又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小姑娘就在混乱的街上像是局外人一样走着,似乎德军看不见这个小女孩,也没有人去管他,但是辛德勒却看见了,她看见了这个小女孩,可以说,这寓言了辛德勒一颗红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灵,他的内心闪着人性的光辉,所以他才看得见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就这样走着,一边走,一边看,像是一个旁观者,而且她也成为了一个叙述者,镜头跟随着小女孩,她每到之处,都会有德军在杀人,辛德勒看见了小女孩也看见了杀人。最后的时候,小女孩死了,但是辛德勒继承了小女孩衣服的颜色。

下来那个大全景镜头是在太妙了!!这个固定镜头有10s,观众能看见的只有楼房与窗户,配乐是德国军官弹的那个莫扎特的钢琴曲,合着曲子,楼房的窗户里就会开始闪光,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闪光是枪杀人时发出的。这个感觉充满了反衬效果。

片子中,手持摄像机拍摄占据了大部分,这有助于再现历史,增强表现力,比如表现人群啦,表现人们的恐慌啦,逃跑啦,效果不错。

前面提过斯特恩对辛德勒的重要,也说过斯特恩对辛德勒的敌对感,但是这在渐渐的消失。他开始试着向辛德勒表示感谢,尽管还有些难以出口。

从此之后,辛德勒开始发善心了,先是救了那个由于军官手枪出问题大难不死的里瓦多,然后又收留的机警的小男孩,接着,虽然对stern发了一点火,但是还是把雅各布夫妇编入工厂,音乐,呵呵,是古典吉他配乐,好听,响的也真是恰到好处,至少可以起到丰富辛德勒形象的作用。

辛德勒也试图拯救阿曼的灵魂,并且说了一些十分深刻的话。什么是power?什么是权利?犹太人能掌握犹太人的生杀大权?这不是权利,这是justice。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pardon is power. 是战争使人性的丑陋的一面显露出来,其实,就像辛德勒所说,阿曼其实是一个挺好的人,可是战争,让他变成了魔鬼。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反战片,片子的末尾也说了,献给60万犹太同胞。阿曼试过去pardon 别人,但是最后,他人性的力量终究还是敌不过魔鬼的力量。阿曼其实也体现了一点人性,那是在另一方面,就是对海伦的感情。他曾经试图超越等级和种族的沟来爱这个仆人,但是他还是不能够,所以这只能转化为仇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德国军官也是有他的痛苦和无助。最后,还好,他还是给了海伦生的希望,把她的名字写在了辛德勒的名单上。

又是一个很漂亮的蒙太奇句子。几个来回的剪辑,辛德勒和歌女的吻,阿曼和海伦的吻,让人看起来几乎是同步的,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辛德勒得到了吻,而阿曼却由于仇恨而虐待海伦。

辛德勒的生日,画面呈现的也十分的棒。辛德勒的工人代表,一个漂亮的犹太女孩和一个犹太小姑娘,拿着一个很小很寒酸的蛋糕,战战兢兢的给辛德勒带来祝福。这时欢快音乐的音乐停止了,周围的德国军官的眼神里也充满着敌意和奇怪。奇怪的是,辛德勒居然可以对着Jews笑,可以在那么多人面前亲吻漂亮的犹太女孩,甚至听不见旁边德国军官的提醒。

给火车喷水那一段也进一步的表达的辛德勒的转变。辛德勒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他的正义行为看起来似乎有些圆滑,有些不正宗,但是这才是一个商人的性格,也无可厚非。所以,在阿曼看来,给火车喷水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周围的军官也都觉得是“interesting”,但是辛德勒喷水,是为了让车里的犹太人解渴,给他们水喝。此处正是一个路人皆知的小对比。

当stern得知辛德勒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就是为了“买”犹太人的性命时,他终于完全接收了辛德勒。金钱,在生命面前金钱显得这么渺小和卑微,所以辛德勒选择了生命,选择了更伟大的,金钱也许能让自己活的更加自在,他 可以住好房子,买车,有女人,花天酒地,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让家人,妻子过上好的生活,但是辛德勒没有这么做,没有,钱不是一个人的一切,不是,钱就是一种有些恶心但又不能缺少的东西。辛德勒这人的真实存在让我多少对这个世界有一点欣慰的感觉,并稍微能保持一些希望。最后,辛德勒的军工厂制造的军火几乎都是不合格的,而且一直亏损。辛德勒知道,他讨厌战争,他不允许自己造出军火去杀死别人。

还好,在快要破产的时候,德军投降了。故事也进入了最高潮,我就是在这里被斯皮尔伯格弄哭的,当然,还有历史,还有生命,还有那些犹太人对一个德国人的感谢。这才是power!这才是真正的“权利”!看见辛德勒要离别的时候吗?所有的犹太人都一致脱帽致敬。这才是权利!因为你已经得到了他们的心!阿曼也许永远不会懂得。“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这句话可以算作是本片的精华了。辛德勒的眼泪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安慰,他应该受到这样的尊敬。他已经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了,战争确实让人丑陋的一面显露,但是同样,战争也使人显露出美的一面,也造就 了辛德勒这样的伟人。他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的一生都那么真实,没有夸大,没有把辛德勒塑造成一个大英雄,但是我们都会为他感到骄傲,为他流泪,我想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煽情最恰当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多余,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意赚取观众眼泪,没有《宝贝计划》那样恶俗的煽情,没有,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而自然和真实往往在这里是最震撼人的了。

黑白再次过渡到了彩色,已然很经典。

最后,提琴伴奏的最著名的插曲响起,所有人在为辛德勒的墓碑上献一块石头。这是犹太人的习俗。

所以,眼泪到这时还在不知疲倦的往下流,直到结束……

#4楼回目录

辛德勒的名单》―――不能忘掉的血辱...

兰子君 | 2013-03-29 14:04

完这部片子,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看着那么多犹太人死去,就会想起我们中国人也曾经被这样惨无人道的大肆屠杀过!战争真会让人露出最狰狞的面孔,也会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善良!

向您致敬,一个真正伟大的人-----辛德勒先生。

对人类灵魂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这样一部记录了20世纪人类最黑暗一页的电影,我是在电影画面完后还紧盯着那后面长长的剧组字幕直到最后...不是我的时间多得无处打发,我只想用这样的一点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我对制作好电影的人的劳动果实的尊敬以及对他们的付出的一种无声的感谢.

我大多时候心情是很浮躁混乱的,我怕把这么好的电影糟蹋了,三个多小时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看前心里准备了接受一种震撼,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种心灵的震撼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这样的电影之后任何对它的评价与诠释,任何所谓的其后的思想与之相比我都觉得太浮浅!每看一次这部影片,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致敬...向所有爱好和平的人致敬!愿已逝之灵安息。

《辛德勒的名单》原声音乐专辑所有曲目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主题曲

02 jewish town

03 immolation

04 remembrances

05 schinder's workforce

06 oyf'n prippetshok and nachtaktion

07 I could have done more

08 auschwitz

09 stolen memories

10 making the list

11 give me your names

12 yeroushalaim chel zanav

13 remembrances

14 theme from schinder's list reper

1994年3月1日《辛德勒的名单》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在1994年的奥斯卡奖上,更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等七项奥斯卡大奖。除此以外,它更几乎横扫当年各主要国际电影节的全部大奖。

后记:

我很恶心那些对《辛德勒的名单》披毛求疵的,因为它本身已经超越了电影的含义, 感谢斯皮尔伯格,感谢你让世人记住那段悲惨的岁月、记住战争给世人带来的残酷和毁灭!

我虽然是一个低俗的人,但至少,我看懂了这部电影,看到了它带给人们的感动....而这份感动将在我心底,永不褪去!

《辛德勒的名单》同时还告诉我们:

别忘了我们、记住我们也曾被日本人杀了不少...

《泰坦尼克号》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这是不能忘掉的历史、不能忘掉的血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70103/74189.html

更多阅读

《泰坦尼克号》删节片段所想到 泰坦尼克号删节部分

《泰坦尼克号》删节片段所想到“删了,真删了!”前些日子,也是《泰坦尼克号》纪念上映十五周年推出3D版的时候,人们又纷纷挤进影院,或许那场景丝毫不亚于当年摩肩接踵登上游船的游客。一向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广电总局之类的相关部门们,当

声明:《《泰坦尼克号》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为网友风萧萧兮易水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