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这是一部通过对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描写,竭力鞭挞反动血统论的小说。近30年来,《蹉跎岁月》这本书一印再印,已经有过十几个版本,印刷过几十个版次。成为难能可贵的常销的畅销书。“蹉跎岁月”四个字,也已成为人们对那个特定年代知青们遭遇的代名词。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简介
《蹉跎岁月》
1980年最先发表于《收获》杂志的《蹉跎岁月》,创下了杂志发行量之最:刊登该书上半部分时,《收获》发行了五十多万份;刊登下半部分时,《收获》发行了110万份,这是《收获》发行最高峰。该书掀起了知青文学的一个高潮。“蹉跎岁月”四个字成为人们对那个特定年代知青遭遇的代名词。小说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细腻而有深度地刻画了命运陡变中的女性对爱的企盼、深陷底层的女子对爱的渴望和无奈、杰出的都市女性对爱的憧憬和向往,反映了历史巨轮推进中各不相同的女性命运。作者不单纯写逆境和痛苦,而是写生活的辩证法,写出了作家所懂憬和追求的“于逆境中奋进,于痛苦中进击”的人生理想。政治与历史对个人命运的介入和改写,成为一代人的疼痛记忆,而这部小说无疑会将读者重新带入那种疼痛之中。该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出,出版单行本不到一年就连续加印三次,行销37万册。出版近30年来,一印再印,成为难能可贵的长销的畅销书。1982年同名电视剧播出,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开山之作。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内容概述
《蹉跎岁月》连环画
这是一部通过对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描写,竭力鞭挞反动血统论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1970到1976年间。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风云多变,每个人的命运都象一只在疾风暴雨中飘荡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驶向何方。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顾生活的磨难和重重政治压力,仍然坚定执着,于逆境中进击,为他插队落户的山区人民发掘资源,建立了小水电站。感于他的品格和处境,军干家庭出身的女知青杜见春,对他产生了连恤和同情。但反动的血统论给杜见春的心灵布下了鸿沟,使她在柯碧舟纯洁爱情的追求之前怯了步;不久,杜见春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面对政治地位的急剧变化,杜见春的灵魂经受了一场严酷的洗礼。在她父亲被平反后,她才执着地爱上了柯碧舟。小说通过这个故事的主线,充分展示了不同类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恋爱和生活态度,从而刻划了这些青年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活画出了那个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风俗画。
青年时期总要各自探索自己的路,青年男女相处一起也总要产生爱情的。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究竟以什么确立为爱情的标准?这本书是会给人以启迪的。
近30年来,《蹉跎岁月》这本书一印再印,已经有过十几个版本,印刷过几十个版次。成为难能可贵的常销的畅销书。“蹉跎岁月”四个字,也已成为人们对那个特定年代知青们遭遇的代名词。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作者简介
叶辛(1949~),1969年赴贵州山乡插队10年,后在贵州省作协工作近11年,其间担任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回到上海。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三年五载》、《华都》、《缠溪之恋》等。另有“叶辛代表作系列”3卷本;《当代名家精品》6卷本;《叶辛文集》10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7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3卷本等。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由本人根据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评价
在为数不少的描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文学作品中,叶辛于而立之年奉献给读者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自发表之日起就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群上海知青于70 年代到贵州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见春的命运遭际为主线,以柯碧舟与杜见春、邵玉蓉之间的感情纠葛为基本情节,生动地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所度过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真实地展示了他们所走过的那条虽曲折坎坷、但奋进向前的道路。作品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有别于若干以悲叹为主调的知青文学,它没有片面地强调社会环境的险恶,也没有仅仅局限于描写知青们是如何历经磨难、遭受屈辱乃至走向沉沦与毁灭的。相反,《蹉跎岁月》把个人的不幸放到整个人民蒙难大的环境背景下去考察,将知识青年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代青年完整的精神风貌。因而,它的基调是健康高昂、激励人心的。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人物塑造
《蹉跎岁月》
小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塑造了以柯碧舟、杜见春为代表的一批在风雨中走向成熟、而又未被人为地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
作品对柯碧舟性格的刻画是极富典型意义的,他的心态,他的行为对于当年为数众多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来说并不陌生,因而,他的或消沉或奋进无不具有一种动人情怀的艺术牵引力;
杜见春思想前后的几次大波大折在作品中也被描述得颇为细腻、富有层次感,无论是她初期性格中的单纯、幼稚和果断,还是她后期性格中的坚强、深沉与成熟;也无论是她对柯碧舟的不屑一顾,还是对柯碧舟的执着追求,都可以从这个人物的思想中找到内在的依据,足以令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邵大山、邵玉蓉两代农民的塑造也是感人至深的,他们的朴实、善良跃然于纸端,给冷峻的生活平添了几多温馨。尤其是邵玉蓉,作者几乎是用礼赞的笔调为读者摹写了这个容貌与心灵尽美尽善的农家少女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出自一个知识青年出身的作家的笔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不难推测,没有实际生活的体验,没有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联系,或者戴上一副清高的贵族式的有色眼镜,无论如何是创造不出这样令人为之动容的艺术形象的。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情节
情节引人入胜,但又不离奇古怪是《蹉跎岁月》又一成功点所在。
读着这部小说,极易为作品中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情节所吸引,每每产生不忍释手的感情。虽说该小说仅仅是作者的第三部长篇,但在结构布局和情节安排上还是颇见功力的。小说从柯碧舟与杜见春相识、初恋写起,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一段生活的自然流程之中,便于入“戏”,因而也就立刻抓住了读者。接着,杜见春得知柯碧舟的身份,退避三舍,爱情随之夭折:柯碧舟救牛摔伤,邵玉蓉不仅为其精心调治,而且给了他纯洁的爱情。
接下来是邵玉蓉之死和杜见春的蒙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两个突发性事件改写了柯碧舟的生活履历表,正是他对杜见春的热情安慰与积极开导,双方才复萌了真挚的爱情,事实恰好证明了这种历经磨难的爱情是经得住考验的。小说就是这样环环相接,丝丝入扣,浑然而成一体。《蹉跎岁月》是作为作家的叶辛走向艺术成熟的一块“基石”,更是作为知识青年一员的叶辛“在醒来的土地上”面对“遥远的山谷”,对不无感伤却弥漫温情的往事的深情追怀。
蹉跎岁月_《蹉跎岁月》 -1982年《蹉跎岁月》真正开启中国电视剧时代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一个半月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问世了。作为现场直播,演员不能错一个字,不能出一点杂音,而影像资料更是没有,只有当时的照片作为留念。1980年,中央电视台制作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但真正开启电视剧时代的是1982年的《蹉跎岁月》,这是第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造成了当时巨大的轰动。电视机的普及也为《蹉跎岁月》的热播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