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17的临床意义 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临床表现,胃泌素瘤-症状

胃泌素瘤(gastrinoma)一种具有分泌胃泌素功能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为胃液、胃酸分泌过多,高胃泌素血症,多发、非典型部位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和或腹泻等综合征群。以上述综合征群由Zollinger和Ellison于1955年首先报道,故命名为。此征可由分泌胃泌素的肿瘤(胃泌素瘤)或胃窦G细胞增生所致由前者引起的则称之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Ⅱ型,而由后者引起的则称为Ⅰ型。约20%的胃泌素瘤患者可表现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的症候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Ⅰ,MEN-Ⅰ),或称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胃泌素瘤胃泌素瘤(促胃液素瘤)是胰腺的一种非β胰岛细胞瘤,它产生大量的胃泌素使胃液分泌亢进,导致严重顽固的消化性溃疡。

胃泌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最多见,5%为16岁以下儿童。男∶女为3∶2。临床症状主要是消化性溃疡和腹泻。

胃泌素17的临床意义 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临床表现,胃泌素瘤-症状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临床表现


胃泌素瘤(一)消化性溃疡90%以上病人有溃疡。胃泌素瘤分泌大量胃泌素,由于大量胃泌素的持续刺激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粘膜被消化而产生溃疡。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60%)或胃窦小弯侧(10%)。20%病例溃疡发生在不典型部位如食管下端,十二指肠第二、三段或空肠上段。约15%为多发溃疡,常一个在十二指肠第一部,其余的在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病者有溃疡病症状,常内科治疗无效,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60%),手术治疗后易复发。

(二)腹泻30%病人有腹泻。7~10%病人只有腹泻而无溃疡症状。腹泻间歇发作,1天可泻5~6次,水样,有时为脂肪泻,大便量多,奇臭。腹泻由于大量胃酸进入小肠增加肠内液体量,肠内容物变酸性,使胰脂肪酶活性降低,胆盐在肠内沉淀,二者均影响脂肪的消化,乳化和吸收。此外胃泌素刺激肠蠕动并影响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能力。腹泻常引起失水和低钾。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症状


一。胃泌素瘤病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消化性溃疡,见于90%~95%的胃泌素瘤病人,其临床症状常与普通消化性溃疡病人类似,但症状呈持续性和进行性,对治疗的反应较差。

二。胃泌素瘤病人上消化道溃疡的分布与普通消化性溃疡相近,大约75%的胃泌素瘤病人溃疡位于十二指肠第1段,胃溃疡较少见。约有1/2~2/3的胃泌素瘤是恶性的,胃泌素瘤恶性程度最可靠指标是他们的生物学行为,即肿瘤是否有转移,而组织学改变与生物学活性则无明显联系。恶性胃泌素瘤通常为无痛性,生长缓慢。但是,有一小部分胃泌素瘤病人的肿瘤生长迅速且较早发生广泛性转移,可转移到局部淋巴结、肝、脾、骨、纵隔、腹膜表面和皮肤。十二指肠胃泌素瘤通常转移到局部淋巴结,较少转移到肝脏。

三。前瞻性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与肝脏转移的胃泌素瘤病人的临床过程存在差异。手术发现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肝脏无转移的病人很少因肿瘤侵袭导致死亡,其存活期常达到或超过25年无肿瘤进展倾向。事实上,淋巴结转移的胃泌素瘤病人和手术未发现肿瘤的病人临床过程相似。相反,有肝转移的病人预期寿命明显缩短,平均约为8年,常因肿瘤渐进性生长而导致肝功能衰竭。

四。35%以上的胃泌素瘤病人出现腹泻,且可先于消化性溃疡症状8年之久。大约有7%的胃泌素瘤病人发生腹泻而无溃疡病。腹泻主要是由于上消化道中大量的盐酸引起。通过抽吸胃中胃液可减少或消除腹泻。循环中的胃泌素可能直接影响小肠黏膜的分泌和吸收,尤其是血管中过高的胃泌素可增加肠道分泌K及减少空肠对水、钠的吸收,这些都可导致腹泻。普通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血清胃泌素及胃酸分泌率皆正常,他们通常不发生腹泻。这也是该理论的支持依据。

五。少数胃泌素瘤病人出现脂肪泻。引起脂肪泻的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1.脂肪酶极易被上段小肠的大量盐酸酸化,发生不可逆变性而失活。脂肪酶灭活后不能将三酰甘油水解成甘油二酯、单酸甘油酯和脂肪酸,造成脂肪吸收障碍。

2.小肠内的低pH使得某些初级胆酸不能溶解,脂质微团形成减少,而后者是脂肪酸和单酸甘油酯吸收所必需的。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诊断和鉴别


胃泌素瘤对消化性溃疡病人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胃泌素瘤的可能性:①小于20岁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②伴水泻或脂肪泻;③胃酸和胃泌素分泌显著增高;④胃大部切除术后有吻合口溃疡;⑤巨大或多发溃疡或溃疡在非常见部位,如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⑥十二指肠溃疡伴高血钙;⑦积极内科治疗无效;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迅速复发,出现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⑨X线钡餐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有肿瘤。

为明确诊断可作下列进一步检查:

(一)胃液分析

对怀疑胃泌素瘤的病人都应作胃液分析。胃泌素瘤病人夜间12小时胃液总量>1000ml(正常人<400ml),每小时胃液量>200ml(一般溃疡<100ml),基础胃排酸量BAO>15mmol/h(正常人3.5mmol/h,十二指肠溃疡<10mmol/h),注射五肽胃泌素(6μg/kgIV)激发后最大排酸量MAO仅稍高于正常值(30~40mmol/h),BAO/MAO>0.6(正常人<0.2,十二指肠溃疡>0.35),这是由於胃泌素瘤病人空腹基础状态时血液中胃泌素浓度很高,胃酸分泌已高度兴奋,接近最大量,因此虽五肽胃泌素刺激,变化不大。

(二)胃泌素测定

正常人空腹时血清胃泌素(放射免疫法)为50~200pg/ml,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为600pg/ml,而胃泌素瘤病人>500pg/ml,甚至可高达1000~2000pg/ml。

(三)内窥镜及X线钡餐造影

可能发现:①胃内大量胃液积聚;②胃泌素对粘膜有营养作用,所以胃粘膜皱襞粗大肥厚,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腔扩大,粘膜水肿肥厚;③十二指肠第一部或第二部、第三部、空肠溃疡;④十二指肠有肿瘤;⑤已作过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有吻合口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泌素瘤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有时重叠。若血清胃泌素在临界水平(200~750pg/ml)可作激发试验(进食蛋白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钙或胰泌素后再测血清胃泌素)。除胃泌素瘤外许多情况可引起胃泌素血症。其中不伴高胃酸分泌的有:①萎缩性胃炎(因缺乏胃酸,胃窦部G细胞释放胃泌素不受抑制)。②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酸分泌降低,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此二者可以通过胃酸分析与胃泌素瘤区别。伴高胃酸分泌的有:


胃泌素瘤①肾功能衰竭(胃泌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时胃泌素在体内蓄积);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血钙刺激胃泌素分泌);③胃窦G细胞增生;④胃术后胃窦残留(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时胃窦旷置或胃窦粘膜残留),胃窦与对胃泌素有抑制作用的胃酸隔离,但能接触碱性的十二指肠液,引起大量胃泌素分泌;⑤溃疡病伴幽门梗阻(胃窦部有胃内容物潴留,胃扩张刺激胃泌素分泌)。此5种情况可用激发试验与胃泌素瘤区别。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窦G细胞增生症病人在进蛋白餐后胃窦G细胞受蛋白刺激,分泌胃泌素,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而胃泌素瘤病人(由于胃酸过高抑制了胃粘膜释放胃泌素)和残留胃窦病人(残留胃窦不接触食物)血清胃泌素很少变化。钙剂是使胃泌素瘤释放胃泌素的强刺激,胃泌素瘤病人注射钙剂后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而十二指肠溃疡和残留胃窦病人则否。注射胰泌素后胃泌素瘤病人血清胃泌素显著升高;而十二指肠溃疡、胃窦G细胞增生和残留胃窦病人则否。

一旦诊断为胃泌素瘤就须定位。除十二指肠壁胃泌素瘤外钡餐X线检查、内窥镜检查对定位帮助不大。由于肿瘤小,CT、B超扫描常不能发现早期肿瘤。胰腺的胃泌素瘤血供不丰富,选择性血管造影结果也不满意。经皮肝门静脉插管从引流胰腺的脾静脉各段抽血测血清胃泌素含量对胰腺胃泌素瘤有定位和定性的诊断价值。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诊断标准


胃泌素瘤(一)临床诊断

有下列表现者应怀疑本病:①顽固、多发、非典型部位的消化性溃疡,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迅速复发的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伴有腹泻。③有异常粗大胃粘膜皱襞、变粗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皱襞。④消化性溃疡伴其它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

(二)定性诊断

1.胃液分析有一定价值。夜间12小时胃液总量>1000ml,(正常人<100ml)。基础酸排量(bao)>15meq/h,胃大部切除术后bao>5meg/h。本病患者的胃内的壁细胞几乎全部处于最大刺激状态,故对五肽胃泌素的刺激不再发生强力反应,最大酸排量(mao)无明显增加,使bao/mao>60%。

2.血清胃泌素测定(放射免疫法)是特殊的诊断手段,在正常人和消化性溃疡病患者中空腹血清胃泌素为50~150pg/ml,本病常>500pg/ml,甚者高达1000pg/ml。当空腹血清胃泌素>1000pg/ml,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者,可确立本病诊断。恶性贫血患者的空腹血清胃泌素显著增高,平均值为1000pg/ml,甚至高达10000pg/ml。其它如胃窦g细胞增生、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萎缩性胃炎、残留胃窦及h2受体阻断剂酸泵抑制剂的治疗,均可使血清胃泌素增高,应注意鉴别。

通过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的测定,约95%以上的患者可确立诊断。

3.激发试验适用于怀疑本病而空腹血清胃泌素轻度升高者。其方法有三种。

(1)胰泌素(secretin)试验:为激发试验中最有价值者,既省时又少不良反应。常用secretin2u/kg静脉注射后,每隔5分钟分别测定血清胃泌素的浓度,患者注射后5~10分钟血清胃泌素值可升达500pg/ml。胰泌素能抑制胃酸分泌,故在胃窦g细胞增生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胰泌素试验时胃泌素和胃酸均可降低,或无变化或仅轻度升高。


胃泌素瘤(2)钙输注试验:用钙离子可刺激肿瘤释放胃泌素。常用葡萄糖酸钙12~15mg/kg,静脉滴注,持续3小时,每隔30分钟分别测定血清胃泌素的浓度。患者常于滴注后3小时血清胃泌素值达高峰,大量增加常>400pg/ml。有高钙血症者忌作此试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少量升高,胃窦g细胞增生者其结果无一定规律性。

(3)标准试餐试验:常以面包一片,牛奶200ml,煮鸡蛋1只,干酪50g(含脂肪20g,蛋白质30g,碳水化合物25g)为标准试餐作刺激剂。进餐后每隔15分钟分别测定血清胃泌素的浓度。患者于试餐后血清胃泌素无增加或极少增加,增加值<空腹血胃泌素的50%,而胃窦g细胞增生者血清胃泌素可增加2倍以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呈中度增加。

(三)定位诊断

1.b型超声波、ct、mri、111in-pentetreotide扫描属无创伤性检查,应首先采用,有助于胃泌素瘤的定位和瘤体大小的诊断。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并发症

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穿孔。合并有其他内分泌肿瘤并不少见。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治疗

抗酸剂和抗胆碱能制剂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控制疾病的进展。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常发生出血、穿孔等合并症。一旦发生并发症有很高的死亡率。


胃泌素瘤过去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胃泌素瘤都用手术治疗。胃泌素瘤常常是多发的或者是隐匿的,术中无法发现。曾经采用浅部肿瘤作单纯肿瘤切除术;深部肿瘤作胰体、尾切除术或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找不到肿瘤时作盲目性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症状常常复发。全胰腺切除术病人难以耐受,危险性大,术后胰腺功能完全丧失,有严重的后遗症。恶性胃泌素瘤常于手术时已有转移,即使作全胰腺切除术也无法将所有转移病灶完全清除。而转移灶也能分泌大量胃泌素引起症状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因此许多外科医师主张作全胃切除术,因为胃壁细胞是胃泌素作用的靶细胞,全胃切除术可将靶细胞全部彻底切除,即使有肿瘤或转移病灶未被切除,也不会再有胃酸分泌,非但症状解除,而且不会发生并发症。但病人全身情况差,全胃切除术手术范围大,手术危险大,术后后遗症多,营养障碍严重。1978年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问世。该药有显著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够控制胃泌素瘤症状,防止并发症,因此胃泌素瘤是否能用内科治疗避免作全胃切除术就成为医学界有争论的问题。[美食中国]

多数外科医生认为对胃泌素瘤病人手术还是必要的,理由是:①H2受体拮抗剂必须长期服大剂量甲氰咪胍,长期服用可影响男性激素的功能,发生男性乳房肥大、阳萎、精神错乱等不良副作用。②部分病人对该药有抗药性。③很多病人不能坚持终生服药。胃泌素瘤常周期性活动,症状缓解后病人常擅自停药,直至溃疡再度活动引起出血、穿孔,才不得不手术,但此时病人的情况大不如前,作全胃切除术死亡率明显增高,大为不利。④若不手术胃泌素瘤或恶性尚无转移的胃泌素瘤病例就失去彻底治疗的机会。

一般先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观察药物疗效。除非术前已肯定肝脏有转移,而药物有效或全身情况差禁忌手术,所有病例都应手术探查。有的病人原来情况很差,用药后情况好转,手术不再是禁忌。伴有甲状旁腺腺瘤的病人应先切除甲状旁腺腺瘤。术前要纠正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做好全胃切除术的准备。术中首先进行全面彻底的探查,弄清胰腺、十二指肠、胃窦有无肿瘤,肝脏、淋巴结有无转移。对于药物无效以及需要持续长期服药的年轻病人,若是肿瘤多发或者已有转移,不能完全切除的均应尽量切除肿瘤并作全胃切除术。



有人主张:对于单发肿瘤,特别是十二指肠胃泌素瘤不作全胃切除而作肿瘤切除或胰体尾切除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于术中未发现肿瘤的,只作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后应用H2受体拮抗剂,观察血清胃泌素含量,若症状复发,胃泌素升高,再作全胃切除。他们认为迷走神经切断术能加强H2受体拮抗剂的抑酸作用。但单纯肿瘤切除术的治愈率仅5%,迷走神经切断术对H2受体拮抗剂的加强作用目前尚不肯定,所以很多外科医师认为对单发肿瘤以及术中未发现肿瘤但术前诊断肯定,血清胃泌素值很高,并能除外胃窦G细胞增生的仍以作全胃切除术为宜;对于药物有效,年老不能耐受全胃切除术的病人可以考虑以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替代全胃切除术。

凡有幽门梗阻者必须解除梗阻。有经验的外科医师作全胃切除术死亡率低于3%。与胃癌作全胃切除术不同,如果术前准备充分,手术可无并发症,术后腹泻控制,体重增加,营养和全身情况很快好转。术中若未发现肿瘤,应排除胃窦G细胞增生,若术前未做蛋白餐或胰泌素试验,不能排除者应作胃大部切除术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半胃切除术,术后监测胃泌素变化,若仍维持在高水平并有症状复发者再作全胃切除术。胃泌素瘤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应作急症全胃切除手术。在极端高危病例可在全胃切除后不作胃肠道重建,在远端食管内放管引流,另作空肠造口,情况好转后再次作胃空肠吻合;或者用静脉滴注甲氰咪胍抑制胃酸分泌,作穿孔修补或出血动脉缝扎术。此外,还可采用CLS细胞疗法治疗。CLS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著疗效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CLS细胞疗法是目前国内实验技术成熟,,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适用于各类、不同期肿瘤治疗的重要生物治疗方法。

胃泌素瘤_胃泌素瘤 -预后

本病应用一般的制酸和抗胆碱能药物只能取得暂时的疗效,很难完全治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60103/72151.html

更多阅读

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的含义 血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的含义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

尿常规检查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史莉 时间:2011-07-281、尿白细胞LEU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无病变的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2、亚硝酸盐NIT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普通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3、尿蛋白PRO标准值或现象:+-+表示轻度白色混浊,-表示清淡无混浊,两者或介于两者之间

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黄曲霉素m1抗体

来源:检验地带网因血浆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碍并引起出血的病证分为两大类: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特点是常自幼发生出血症状,有遗传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外,一般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常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 1.糖化血红蛋白(GHb)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形成两周后不易分开。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2.正常生理

声明:《胃泌素17的临床意义 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临床表现,胃泌素瘤-症状》为网友携余温的黄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