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简介,苗族银饰-银饰特征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简介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


苗族银饰

”、“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苗族银饰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变与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银饰历史


苗族银饰

在明代以后的数百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

其一,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纳,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l]而面目全非,当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其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其二,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苗族银饰

影响和规定苗族银饰造型的审美观点很多,那么,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银饰工艺

加工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原料


苗族银饰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种类划分

头饰


苗族银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

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1、贵州苗族银角

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的银饰非常精美,尤其体现在银帽上的银角。这些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特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往往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复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凤颤动。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经实地考察,排调型银角流行地域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祗共148种。

如果您有机会到贵州的黔东南旅游,千万不要忘了去仔细看看苗族妇女银帽上的银角,当然还有服饰上的各种银饰品,相信您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2、银帽


苗族银饰

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干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帽顶正中,银扇高耸。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重安江型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步摇出现于战国时期,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释名・释百饰》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具有两个特征,一为垂珠,二为颤枝。重安江型银帽凡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革东型银帽,半封顶,是银围帕和银替的组合体,较为简单。

3、银围帕


苗族银饰

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厘米高的红布上,排间缀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整体为银制的以施洞苗族银马围帕最为精致。其分三层,上层为二十九个芒纹圆形银花;申层正中镶嵌圆形镜片,镜片两侧各有十四位骑马将士;下层为垂穗。银马围帕以骑马将士为主纹。兵士们披盔戴甲,队列整齐;骏马蹄踏银铃,威武雄壮。贵州凯里舟溪苗族的银帕中间宽,两端窄,系于额际,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

4、银发簪


苗族银饰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有五只银凤昂首欲鸣。其排列疏密有致。

发簪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套,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银凤发簪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王司苗族银凤簪的造型则手法夸张。银凤背上满布银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整簪以鸟身为中心,辅饰的银片、垂穗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团锦绣花簇。苗族银饰所显示出的不同风格及特征,极大程度上同当地服装绣染纹饰紧密相关。如与壬司苗族属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蜡染纹饰中也常见鸟背生蔓、蔓头长鱼、鱼口吐枝、枝头绽花的形象,表达了当地苗族笃信生命不灭、循环无穷的观念。

5、银插针

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通常造型简单,因此单独列类介绍。


苗族银饰

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

苗族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黎平苗族宽花插针柄部为双层桃形,中间厚,四周薄,上部饰有单层花瓣,造型与众不同。从江苗族的斗签插针簪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虽不能遮风避雨,却艳艳生辉,别有一番情趣。贵阳苗族银牛角簪造型如银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时自左向右插入发髻,横成一排,远观犹如排炮。

6、银网链饰


苗族银饰

银网链饰属发簪类,都柳江流域较多见。典型的有坠鱼五股网链饰,由插针穿环固定,五股银链如网张开,罩在簪后。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虫形银围带也属银网链饰。其为八棱空心圆条,以银丝编织而成,用来装饰脑后发髻。

7、银花梳


苗族银饰

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是装饰品,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梳背上银制各类形象以为装饰。其造型有繁有简。雷山西江苗族银花梳梳背满饰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银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装饰十数位菩萨形象或尖角状物,并附有长长的银链。戴上花梳后,银链分五层或六层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凯里炉山银花梳只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层压花银片,制作较为简单。

8、银耳环


苗族银饰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仅贵州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种。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环状型较多。其多样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贵州都匀的蒜蔓耳环,将蒜蔓杆设计为环,一笔略过,着力喧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整个耳环造型简约,风格独特。松塔形耳环以剥离后的松球为原型,自下而上,层层收敛,韵律感极强。塔尖处理成铜鼓纹圆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类似的设计还有牛角形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虫耳环、隋蜒耳环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二是得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如造型并不复杂的牛角形耳环,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丝编圆柱形之分。题材相同的坠朵花耳环,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数十种。另外,苗族银匠还善于从生产、生活中捕捉灵感。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养鱼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东一带的坠鱼罩箩耳环便是当地捕捞方式在银饰上的反映。罩箩当地叫圆箩,无底,捕鱼时先将鱼罩在箩内,然后抓获。坠鱼罩箩耳环上段为箩,以银丝编就,沿箩口为鱼坠,鱼头朝箩,仿佛成群结队的鱼儿游迸罩箩,寓意芋收。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作为银饰,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性,并直接受到它的影响。苗族耳环的款式如此丰富多样,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苗族分支众多。同一分支内,往往男女耳环不同,婚前婚后有异,而且与其他大件银饰相比,耳环较少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银饰中以耳环分布最广,款式最多。

9、银童帽饰


苗族银饰

由于苗族视银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给儿童饰银的习俗。

银饰通常钉在童帽上。传统的童帽饰造型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及“六宝”等,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婴幼儿佩戴。

苗族银头饰还包括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苗族银质头饰的贴力在于其特殊的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头帕相得益彰的搭配。这种组合方式非常传统,银簪的位置、银梳的方向、银帕的围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往往是由母亲亲手为尚不精通的女儿逐一插戴。头饰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异,或髻顶,或额前,或髻侧,或脑后。有些地方并不把头饰直接插于髻顶发间,而是以"青布蒙头",把饰件固定在头布上,展现出独特的装饰风格。

胸颈饰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1、银项圈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

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 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其造型华丽。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饱满,工艺复杂,是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藤形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缕",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镂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丰富,制作工艺复杂。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复,工艺精美。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天麟,可活动的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

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该地的鸟形吊造型原始粗扩、朴拙可爱,堪称一绝。大部分地区的胸吊饰以精美取胜,玲拢剔透。其多以“五兵”为坠。以兵器为饰的"五兵佩", 流行于汉代,是当时的避邪之物。苗族银腑吊饰中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餐、棍,以及苗乡不见使用的剑、哉、涧、矛、铲 等。苗族银饰一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制,另一方面又对 其进行改造,加入牙签、挖耳勺、大铲、镊子等坠饰,所以,"五兵佩"在苗乡被称为“牙签吊”。其他银饰,如压领、腰吊饰也 多有以五兵为坠的。

手饰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1.银手镯

手镯亦称手圈,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多数苗族分支的手镯款式统一,妇孺老少皆然。苗族手镯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不同类型及风格的手镯 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审美差异。风格粗扩的手镯光面无纹,硕大沉重;风格细腻的手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浮雕型手镯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龙纹手镯双龙盘旋,龙眼凸出,生动夸张。焊花型手镯以网状银丝为面,以梅花或乳钉为纹,极富民族色彩。雷山独南苗族的乳钉纹筒状手镯造型最为特殊。其镯面颇宽,类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护腕。

苗族手镯的佩戴方式也极具特色。贵州施洞苗族饰镯不以一对为限,实际佩戴多达四五对。从江苗族则以五对为套镯,排列于腕肘之间。唐代盛行用金银条盘制的状如弹簧的"臂圳",又叫“跳脱”,是从北方传来的少数民族妇女饰物。

2・银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衣饰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1・银衣片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间隙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施洞苗族银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表面浮雕狮、虎、魔麟、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罗汉、仙童等形象,三排为一组,上圆中长方下正方。帽式银衣泡595个,同主片配套,为辅饰。蝴蝶铃铛吊60件,用于衣摆、袖口等部位,形成银衣声源。西江苗族银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其中衣摆片11件,装饰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两排各两片,中间三层各为三片。中心片最大,内圈为雀鸟花枝图,第二圈为乳钉纹,第三圈为连续花草纹。配片为5件蛹纹三角形银衣片,专为装饰衣摆角而特制。蛹形银铃吊皿件,装饰在腰带上。 银衣片用法在同一地区基本相似,件数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纹饰则各有不同,题材多样,保守估计也有数百种之多。

2・银围腰链

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球等形象的银饰。

3・银扣

银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区,男女皆用,分为带链银扣及银扣两种。带链银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脚处,装饰性较强;银扣则多用于对襟衣,扣形花样较多,有梅花扣、 金瓜扣、铃挡扣、双球扣等,亦有以铜扣、锡扣代替者。

背饰

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1・银背吊

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装饰性的银背吊流行面较厂,尤以黔中一带苗族为多,常见的有蝶形吊和葫芦吊,大多用来装饰妇女背小孩的背扇。

2・银背牌

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长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腰坠饰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1・银腰带

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2・银腰吊饰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

脚饰

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工艺大师”李光雄银匠在加工银饰

2007年第三届“民族文化节”在北京召开,

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素有“银饰之乡”麻料银匠村的李光雄银匠被评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工艺大师”。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杨光宾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银饰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头有角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己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另外,狮子这种猛兽和牡丹花卉在贵州苗族地区从未有过,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妇女胸饰挂牌、镂刻有狮子和牡丹花的银衣片,刻有牡丹狮纹的银手镯、小孩银帽,花溪一带未婚女子佩戴的银锁胸饰,黎平的双龙双狮银饰吊牌……都离不了狮子,银饰中也常有牡丹花纹,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区生活,并吸纳了汉文化因子的写照。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

透视出封建社会中缺乏的平等观念

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这从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中可以看出。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的是穿着华丽的贵妇,另外两上年龄幼小,为宫女身份。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饰,宫女的据打扮则一眼可见出差别。至了清朝,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贵妇的正式官样服装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任何人不得逾越。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比如前文提到的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施洞姑娘的一种藤形银饰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环也挂三四只的,最重的一只就有4两。一件镂空的银衣由44枚银片缝缀在衣裳的前身后背。黄平的一副银凤冠重达2公斤多。从江西山的一副13件银排圈将近2公斤重。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百两重。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

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装,头饰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银珠的银簪,既作装饰也作固定发髻用。只要梳苗族发髻的以上两地女子,都必用这种银髻。还有围腰牌和围腰链,都不仅有装饰作用,还用于固定围腰。耳柱过去也配便装,但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轻女子比较少。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施洞地区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重得体,又方便行动。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苗族银饰_苗族银饰 -雷山苗族银饰背后的秘密

中国的西南部贵州雷山县,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云贵高原的密林深处,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

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苗女全身的银装可重达二、三十斤。上百年来,为什么白银会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苗族人又为何要用白银来包裹自己?

记者和银匠师傅杨光宾一起,来到了贵州省雷山县的千户苗寨。山路很颠簸,20公里的山路我们整整走了三个半小时,才来到中国唯一的银匠村――雷山县控拜村。

在雷山县的每一户苗家人几乎家家都有银装的收藏。据说每逢苗年节,苗家女子盛装披银,项戴数个娄花银项圈淹没嘴鼻,胸前配挂重大银锁,腕间携戴数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要比试谁的银装最重,谁的最大,谁的最多,获胜者将会成为芦笙场上所有小伙子追逐的目标。然而杨光宾却认为美丽并不是苗族人喜欢银饰的直接原因。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银饰的功能性作用。杨文斌告诉我们,苗族人的银饰可以避邪,还能去毒,防止瘟疫。

村子里有一棵大枫树。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保寨树。苗族古歌里面说了,蝴蝶是从枫香树里出来的,跟水泡谈恋爱,生十二个蛋。孵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等,所以它是苗族崇拜的神树。传说蝴蝶妈妈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一位苗族老人保留着一套西江最早的银头饰,上面的蝴蝶玉钩就是最好的见证。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简介,苗族银饰-银饰特征

在今天苗族蜡染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蝴蝶的纹样,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倘若有文字,苗族人这番深切的倾诉之情,想必会汇成一部史诗。但苗族人像所有没有文字的民族那样,他们只能将记忆倾泻进白色的银饰中。

控拜村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杨光宾是杨氏家族第五代传人,他打出的银饰工艺成色好、錾工精细。他正准备打造一付银角。先要将银块打制成26毫米,细如白发的银丝。

这种细致的活儿很伤害视力,杨师傅说自己37岁那年就戴上了老花镜。

錾刻的图案没有任何范本,木槌和砧板是他所有的工具,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

之后要制作蝴蝶银花。一付银角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一点点完成。

杨光宾说用银丝编制好的银花粘有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温和,这样焊接的制品没有很明显的焊点,银饰浑然天成。

在东南州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族工艺品一条街上,我们发现这里的银饰看起来发乌。杨光宾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旅游商品,用的是锌白铜,不是银,而是镀银,价格非常便宜。

一套铜饰才一千多元,而银饰全套则要一万二三千元。于是很多银匠们纷纷走出银匠村自谋生路。

杨文宾十分担心,旅游品风行一时就是苗族记忆消失的时候。

杨光宾知道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开始有了这样的设想:申报坚守在银匠村的艺人成为工匠大师,呼唤更多外出的银匠回村锻造真正的苗银。

白色的银装到底能不能继续世代照耀着居住在高山深处的苗家人呢?

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 的200多户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从榕江迁徙而来,频繁的商业贸易让苗族人有了打银的原料。

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直接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60103/71737.html

更多阅读

世界十大银饰品牌排名,中国银饰品牌排名 世界十大银饰品牌

说到首饰,大家都去看黄金白金珠宝了,却忘了银饰也是有大牌的,2010年世界十大银饰品牌排名也出来了,其中好几家都是中国品牌哦。1.Tiffany 蒂芙尼银饰 (美国银饰品牌,大陆有8家店,首创925银饰标准)2.CHROME HEARTS银饰 (美国,国内门店不多,摇滚

怎样清洗银饰使银饰光亮? 铜币如何清洗光亮如图

漂亮的银饰带久了就会发黑、变污,今天就来告诉大家一个如何快速使银饰光亮如新的好方法。怎样清洗银饰使银饰光亮?——工具/原料牙膏软布小刷子怎样清洗银饰使银饰光亮?——步骤/方法怎样清洗银饰使银饰光亮? 1、

北京海盗船银饰 海盗船银饰官网

海盗船银饰创建于1993年,是北京金宏德启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品牌。海盗船银饰主营“925银”及天然宝石、半宝石镶嵌类流行饰品,是国内知名的银饰品牌之一。  海盗船银饰采取十分特殊的复古手工工艺打造,在质感和形式上与十五到十七

手工制作银饰的工艺 手工银饰品制作工艺

手工制作银饰的工艺和工具是怎样的?现代的手工银饰品制作,虽然在使用工具上有所改进,但依然秉承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制造银器的主要工具有羊角锤、戒指铁、锉刀、小锤、不锈钢小锅、拔丝板、锯、葫芦夹、焊板、坩埚、镊子、焊枪、吊

苗族银饰 苗族男装

咱公司是珠宝公司,有个银饰品门市。在它门口,几年来一直用玻璃罩子罩着一顶苗族银花帽,非常漂亮而气派。每天走过那里时,总在想,什么时候能搬开玻璃罩就好了,让我近距离地拍它一拍。 也许有人会问,想拍的话,把玻璃罩取下不就行了?呃,这是不

声明:《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简介,苗族银饰-银饰特征》为网友如花的旋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