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概述,逆反心理-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_逆反心理 -概述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出逆反心理:

1、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2、企图标新立异
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特异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根据。

然而,逆反心理在特征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没有根本区别,它往往不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于采取剿共政策的蒋介石和坚持土地革命政策的毛泽东,是逆反还是顺应?人群中两种态度和行为同时存在。这说明每一个人的逆反心理与顺应心理同时存在,逆反心理也有偏激的逆反心理和正义的逆反心理之别,都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单值、单向、偏激的逆反心理,不但使人无法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且使人采取偏激的方法和途径去对待所面临的问题,是十分有害的。这种逆反心理其本质是十分危险的非公辈心理,会随着非公辈的消灭而消灭。
①公辈之间的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公辈的发展,弄不好就酿成悲剧。其结果都是既惩罚了自己也伤害对方,一家人不像一家人。②公辈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对抗,不存在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差异而不能沟通的问题,不应当发生非公辈心理。当代家庭中发生的十分危险的非公辈心理,会随着当代社会上非公辈的消灭而消灭。

逆反_逆反心理 -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下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掏、蔑视对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逆反_逆反心理 -产生原因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家长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为什么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会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这还需要从社会文化的变迁来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长是家庭中非常有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等传统观念在长期的演化中,已积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文化定势。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父母的权威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这代年青人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也开阔多了。特别是青少年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权威地位得到削弱,争夺控制权与摆脱控制将是两代人矛盾的焦点。


相关书籍


(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他们的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3)家庭中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我们的祖父母在年青时代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够用一辈子的;我们的父母在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可能够用半辈子的,而我们这一代,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只够用1/4或1/3辈子的。所以,有些社会学家说我们正在进入成人与青少年相互学习的“并喻文化”时代,家庭中单一的后代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并且,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文化的“后喻文化”模式也已屡屡发生。“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

2.社会文化的变迁,带来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上更加明显的差异;文化失调乃至社会行为标准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带来观念、态度与规范之冲突。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但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现有社会四面八方的冲击,其本身的观念也往往出现不连续的甚至矛盾的纷歧。而现代的孩子因较少或不受历史包袱的影响,面对现实社会,大多有更为实际的看法。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为突出。况且,在科技瞬息万变,社会结构与功能不断变迁,未来很难预测的年代里;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标准,一切都处于快节奏变革的年代里,青少年是很难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对未来也难以预测,不知何以自处,也很难判别什么才是值得信赖的。而对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样的迷茫,更毋用说能对青少年进行有说服力的指导了。

3.核心家庭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的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化有三条线:一是纵向亲子间的影响,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间的影响,三是横向同辈伙伴的影响;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这条斜向线的影响,使得独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对较少有情感上的支持,而相对较早地有精神上的独立,而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使儿童多方寻求摆脱父母的影响。随着同辈群体的出现,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同辈群体或组织中寻求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撑,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试着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辈群体或组织中的规范,希望为同伴所接纳。但是两者兼顾,虽用心良苦,效果却往往不佳。而大多数努力的结果是宁愿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斥的待遇,因为被同伴看不起与孤立的滋味是难受的。

4.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之间发生冲突。对孩子而言,他们受到各种电视、电影、网络文化以及大众舆论的影响,因而对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标准:是引导而不苛求;爱护而不干涉;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及时的规劝其可能的过失;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抉择;接纳他们的同学及友伴;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与活动;以子女心意为主;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子女;随时注意聆听子女的心声等。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应该避免:不公平的处罚,不该有的挑剔责难,过多的保护;令人心烦的叮嘱,老是认为自己孩子还小;小有差错,就唠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处吹嘘;从不平心静气的倾听孩子的心声;永远带着怀疑与仇视的心里对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人家孩子如何的好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书达礼,行为合符社会规范;勤勉好学,力学上进;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或光耀门楣;有时,父母更是把自己过去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学,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迁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不谐乃至冲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去已形成的认识和做法加以反思,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以审视,对新的转折期的亲子关系进行思考。我们不妨改变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长的立场、社会化过程的要求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行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与主流以及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改善、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概述,逆反心理-表现形式

逆反_逆反心理 -克服方法


逆反心理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1、提高自身文化知识
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心理和偏激心理,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2、想象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被姨妈处罚刷墙,被其他小伙伴看到,汤姆装作刷墙是一种特权,不让别人插手,结果成功地使他人不仅替他刷墙,还向他付钱。

逆反_逆反心理 -防治措施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反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

4、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们相互信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数事实表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逆反_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恼庑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逆反_逆反心理 -社会学分析

以往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探讨与研究一般都是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揭示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教育上的原因。但是,在当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崽大爷难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这些抱怨说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一般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从小就有,人人都有,只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人们感到,这一时期的孩子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难管教,与父母成人间的对立情绪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具体说来,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

(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

(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4)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一句话,他们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大人看”的占76.4%,非独生子女占78.2%;独生子女评价自我“独立性较强”的占63.1%,非独生子女占66.3%。

因此,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上小学还好好的,一上初中就变了,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斗嘴;你叫他东,他偏要向西;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家长“顶嘴”“对着干”的现象。有时他们对社会、学校、家长所作的正面宣传嗤之以鼻,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上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父母的教诲、思想教育及纪律规则消极抵制,甚至蔑视对抗等等。所有这些表现好像都有违常理,父母等长辈纵有不是也还不是为的孩子好,可为什么偏偏要以反常的心态与行为来显示自己清高与非凡呢?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逆反_逆反心理 -“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逆反_逆反心理 -防治对策

防治必要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具体对策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逆反心理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反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这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机制。
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60103/71375.html

更多阅读

女人喜欢一个男人的表现 女人想睡男人的表现

  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直不如男人,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的社会对女人都有着一种无言的束缚。虽然现在社会倡导者女性的解放,但是长久以来对好女人的界定就是含蓄温柔顺从,这一张无形的大手,让很少女人可以突破束缚大胆的对男人示爱。

女生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没有安全感有那些特征

女生没有安全感的表现——简介 现代社会生活中恋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男女都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而在恋爱的过程中,很多女生都有不安全感,从而在恋爱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就伤害到对方。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女孩在恋爱中不安全感的表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有哪些? 肝功能异常

肝脏是人体一个很强大的过滤器,有解毒、合成、分解、代谢等多种功能。那么,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的话,表现出的乙肝症状往往也是多样的,具体如下:肝功能异常的表现有哪些?——异常表现肝功能异常的表现有哪些? 1、1、食欲减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 结肠炎

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到医院检查,除胃镜下能见到轻型胃炎外,其他检查如B超、X光造影及血液生化检查

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 慢性前列腺炎怎么调理

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黄伟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表现多样化,且症状与炎症轻重不成正比,有些病人前列腺液中含有大量的脓细胞却无症状,而有些病人前列腺液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现的临床症状却很重.常见症状可归纳以下四类:  (1)排

声明:《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概述,逆反心理-表现形式》为网友願妳無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