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中分布图上每一个点记录了一次监测到的大小不一的地震。通过对这些地震的发生区域已经发生时间频率的记载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地震的活动规律,从而对地震的预防提供很有效的防护的一个图形表达方式。
地震震中分布图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概述
地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比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总的来说,地震主要发生在洋脊和裂谷、海沟、转换断层和大陆内部的古古板块边缘等构造活动带。这就是地震震中分布图的作用。中国是全球大陆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记载地震已有2000余年,但对东经98°以东的大陆区,只有500余年比较连续记载的记录。1900年以后,虽已有地震台站观测,但也仅仅是6级以上的地震不致有重大遗漏。目前,全国已有地震台站500多个,遥测台网19个,可以监测全国3级以上(部分地区为4级以上)的地震和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震中分布
地震震中分布图
我国境内强震分布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区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从地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及其邻近海域、青藏高原、川滇地区、华北地区、新疆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及华南地区。5级左右地震全国都有分布,即使在稳定的塔里木地台、鄂尔多斯地台、四川地台也偶有发生。
在中国的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通过我国台湾省。吉林省的深源震区也属该地震带的一部分。我国大陆东部的地震活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西南部,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一带通过,青藏高原南缘及东南缘的地震活动就是这个地震带的一部分。按照地震活动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7个地震区。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分布区划
地震震中分布图
1、东北地震区
本区历史上记载地震很少,自1900年以来,只记录到为数不多的强烈地震,其中7~7.9级地震6次,6~6.9级地震16次,5~5.9级地震31次。强震集中现象不明显,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两侧,沿北北东方向延伸,靠近国界边境的黑龙江、吉林有深源地震发生。
2、华北地震区(包括黄海陆棚带)
本区历史地震及现代地震都很活跃,自1900年,至今已记录到M≥8级的地震5次,7-7.9级地震17次,6-6.9级地震72次,5-5.9级地震240次。由于强震频繁,呈现出地震密集成带的现象,地震活动带沿北北东方向延伸,自东向西依次为黄海陆棚地震带、郯庐断裂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堑系地震带。
3、华南地震区
本区基本上是少震、弱震区,但东南沿海的闽南、粤东地区,则是历史上地震强度、频度很高的地区。已记录到M≥8级的地震1次,7-7.9级地震3次,6-6.9级地震11次,5-5.9级地震59次。
4、台湾地震区
这里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强烈的地震大部分发生在台湾岛东侧的海域中。已记录到M≥8级的地震2次,7-7.9级地震42次,6-6.9级地震294次,5-5.9级地震628次。
5、青藏高原地震区
本区地震空间分布成片,震级、频度都较高。已记录到M≥8级的地震2次,7-7.9级地震10次,6-6.9级地震109次,5-5.9级地震376次。
6、川滇地震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是我国大陆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强地震主要沿南北向、西北向断裂带展布,形成条带分布。川滇地区已记录到M≥8级的地震6次,7-7.9级地震43次,6-6.9级地震190次,5-5.9级地震488次。
7、新疆地震区
本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两侧,阿尔泰―富蕴区,以及靠近帕米尔的喀什地区。已记录到M≥8级的地震3次,7-7.9级地震12次,6-6.9级地震61次,5-5.9级地震267次。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时空变化
本世纪地震的时空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为10-20年)强震连续发生,随后一段时间(一般为4-9年),相对平静,再一段时间又是连续强震,如是分段变化,而每一段持续的时间并不严格一致。人们将这种地震活动起伏分段变化的现象称为地震活动的韵律性,而将10-20年的地震活跃时段叫地震活跃幕。本世纪在1906年至1980年间共有四个活跃幕。
强震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每一活跃幕主要发生在一二个地震区带,而且不同活跃幕的地震空间位置变迁很大。第一活跃幕(1913-1927年)主要发生在南北地震带及西藏中部地震带;第二活跃幕(1931-1942年)主要发生在西部新疆、青海地震带;第三活跃幕(1946-1957年)主要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北部及中部(四川、甘肃)、天山地震带及西藏南部地震带;第四活跃幕(1966-1980年)主要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及南部(四川、云南),以及华北地震带东部(华北平原及渤海地区)。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地震震源深度
中国境内,浅源、中源及深源地震均有分布,但绝大多数(99%)的地震属于壳内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一是西部边界的帕米尔一带,震源深度范围为100-160km;另一是台湾本岛东北和东南的海域中,震源最大深度达到270km。前者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区的边缘,后者是太平洋岛弧地震带的一部分。
深源地震仅分布在吉林省的延边、珲春和黑龙江省的穆棱、牡丹江一带,震源深度达400-600 km。这里的地震是由于西太平洋日本弧沟贝尼奥夫带插入我国大陆之下引起的。
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分布的浅源地震,其深度一般在0-30km的地壳范围,而大于6级以上的强震90%以上均发生在10-25km这一深度范围。此外,由于地壳结构的不同,这些浅源地震在各地的分布也略有差异。
台湾地震区属岛弧形地震带,其地震发生与板块俯冲有关,因此浅源地震从0-70km都有分布,它们只位于北纬23°-24.2°的范围内。
在我国东部,华南地震区的地壳厚度为28~40km,地震震源深度最浅,一般在5-20km的范围。华北地震区地壳厚度为30-45km,地震震源深度范围为5-30km。东北地震区的浅源地震深度不大于20km,川滇地震区的地壳厚度为40-55km间,浅源地震深度分布在5-40km的深度范围内。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地震区的地壳厚度在50-70km间,其震源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变浅,浅源地震深度范围为10-70km。其中高原南部地区的震源深度为15-70km,中部为10~40km,北部为10-30 km。
新疆地震区的地壳厚度为45-60km,其中天山地震带西部地源较深,为10-50km,东部较浅,为10-30 km。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关词条
直流电交流电发电机水力发电站电力系统电力调度
震中_地震震中分布图 -参考资料
[1] 香香宫殿 http://hi.baidu.com/pb%CF%E3%CF%E3%B9%AB%D6%F7/blog/item/5ca7511646252f54f2de32c6.html
[2] 地震震中分布图网 http://unit.cug.edu.cn/2007jpkc/dqwlktgl6/wlkc/library/lpage/cpic-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