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面积17.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86万人,传统首府是斯利那加。该地区南部属于印度管辖,北部属于巴基斯坦管辖,两国均宣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交界,西面是巴基斯坦,南面是印度,北面与阿富汗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克什米尔历史悠久,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9世纪克什米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和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1834年锡克帝国入侵清朝属国拉达克,拉达克向驻藏大臣求援未果,1835年被击败,之后并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地区。1845年英国击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印巴分治之后,1947年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发生克什米尔战争,1949年确立停火线,至此克什米尔南北分裂,分别纳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范围。历史上“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克什米尔”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俾路支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居民文化习俗接近于藏族。
克什米尔地图_克什米尔 -文化
克什米尔人的生活型态是纯朴的,对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宽容的,以及比之外界更为缓慢地进步的步调。居民大多喜好和平,多样化的文化足够反映宗教的多样,当部落欢庆节日时才可以使他们远离平淡的生活。 克什米尔人以喜好各种不同的音乐而闻名,男性和女性着装颜色都非常鲜艳。克什米尔华特尔地区的男性多能表演著名的当地舞蹈“独哈”。当地女性则表演另一种民俗舞蹈“鹿弗”。克什米尔早已因精湛的美术而闻名数世纪,这其中包括诗歌和手工艺品。
克什米尔地图_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归属
克什米尔形势图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Kashmir)的归属问题。现今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
端的根源。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1830年代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侵入克什米尔后将其划为土邦。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3/5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分治
印控克什米尔
印度控制了大约52.5%的地区(9.4万平方千米),在控制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邦,该邦主要包括四部分:
克什米尔谷地
查谟
拉达克
锡亚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区域: 一为自由克什米尔(Azad Kashmir),大约13350平方公里,二为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大约72496平方公里,共约85846平方公里,名义上是巴基斯坦的一个自治区,有自行选举的总统、总理、立法及司法机关。
克什米尔地图_克什米尔 -文学
克什米尔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人民的语言,它的文学历来受梵语、波斯语、乌尔都语文学的影响。13世纪宗教诗人希迪根特的诗作《伟大之光》是克什米尔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14世纪时,女诗人拉尔・塔德和努鲁丁的格言诗带有宗教色彩,宣扬人类友爱、社会平等和团结,揭露宗教的清规戒律和旧习俗的虚伪。15世纪时,有不少颂扬封建王公、反映社会风尚、描绘男女爱情生活的叙事诗,著名的有帕达沃达尔的《巴纳苏之死》、伯勒希斯德的《哀乐之传》、默赫索姆的《杰纳传》等。16至18世纪,抒情诗接近现实生活,表现真挚的爱情和离愁,其中著名的有16世纪的女诗人赫巴・卡杜恩和18世纪的诗人阿勒尼玛勒。
18世纪下半叶,文学中出现神秘主义倾向,著名的神秘主义诗人有格勒姆・布伦德汗、斯沃契格拉尔、夏赫格普尔、默哈穆德・迦米等。18至19世纪出现以神话传说中罗摩与悉多、黑天与罗陀的爱情故事以及乌尔都语、阿拉伯语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诗,著名的有帕勒迦希・拉姆的《罗摩下凡》,伯勒玛南德的《罗陀选婿》、《苏达玛传》和《湿婆的爱恋》,默哈穆德・迦米的《尤素福和佐列哈》、《莱伊丽和马季农》,默格布尔・迦尔瓦里的《烟火》等。克什米尔有丰富的民歌民谣,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情和宗教生活。著名的民歌集有《苏菲诺言》,著名的民歌诗人有19世纪的格里辛・拉吉登和纳吉姆等。
19世纪末,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沃哈伯・帕勒、默格布尔・迦尔瓦里的讽刺诗和勒苏尔・米尔的抒情短诗开辟了克什米尔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克什米尔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马赫朱尔(1885~1952),首先抛弃宫廷诗人的传统主题和艺术形式,用人民的语言描写现实生活。他的诗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争取民族独立。他的主要作品有《我的青春》、《祖国》、《故乡的花圃》、《农家女》和《克什米尔妇女》等。他的追随者阿卜杜尔・阿赫德・阿萨德的诗不仅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而且主张进行社会改革,主要诗作有《江河》、《控诉恶魔》等。
20世纪40、50年代,克什米尔发生新文化运动。诗人纳迪姆以及罗欣、拉希、伯勒米、阿尔默斯德・默吉布尔和皮拉加等人的诗歌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描绘了工农的生活,反对压迫和剥削。纳迪姆的《我的青春朝气勃勃》,拉希的《新的一天晨风》,伯勒米的《舞歌》,被认为克什米尔进步文学思潮的代表作。60年代的新老作家还写了大量“格吉尔”抒情短诗,或歌颂自由和劳动,或指责社会的弊病。这时期还有歌剧和诗剧的创作,著名的有纳迪姆和罗欣合写的歌剧《希玛尔和纳伽拉叶》,迦米尔的诗剧《太阳般的力量》。短篇小说直至40年代才开始创作,主要作家有阿赫德尔・莫希乌丁和纳迪姆等人。莫希乌丁着有短篇小说集《君子之交》。
齐柏林飞艇乐队创作的《kashmir》也是根据克什米尔地区当时的生活状况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