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 天安门 天安门-历史追溯,天安门-景点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天安门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kuai)祥,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初称“承天门”,明朝时两次毁于雷击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福临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雄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杰出的代表作。后来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时,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天安门城楼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如今,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

北京天安门_天安门 -历史追溯

元朝


天安门的门前元朝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是一个很规整的城市,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那里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被称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
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元大都城墙四隅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这时,在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了明成祖,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准备将都城从金陵(今南京)北迁的明成祖朱棣,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天安门前身)。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
蒯祥是典型的子承父业。其父蒯富因技艺高超,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后来蒯祥也出任此职,并官拜工部左侍郎。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当时形制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五间式的五座木牌楼,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雄伟壮丽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天顺元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时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清朝

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1952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两代都把中央最重要的衙门设置在广场两侧。明代时东边是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工部、钦天监等;西边有指挥军事的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和特务机关锦衣卫。清代西边改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多为当时的司法审判机关。
天安门到大清门(明朝成大明门、中华民国称中华门)之间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几万平米的T字型宫廷广场,其东、西两次还各设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国家主要统治机构六部及各院即设在此。这里是帝国统治机构的中枢。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皇帝平时一般不走天安门。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此外,明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皇帝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足见其在统治者心目中显赫的政治地位。
天安门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每逢殿试后的两天,皇帝召见、传呼新中进士们的姓名,这叫“传胪”。考中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红绸,骑马游街,以谢皇恩。天安门唯独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绝对禁止出入丧事。
天安门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进行过一次大的重修。不过,它的辉煌在清末随王朝一起败落,清代末年,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入,天安门也遭到了蹂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此后,天安门城楼上长满蒿草,荒凉破败下来。1952年修缮天安门时,还在城楼西边的大梁上取出3颗带有英文字母的炮弹!此后,天安门城楼上杂草遍布,满目疮痍。

中华民国

追溯历史 天安门 天安门-历史追溯,天安门-景点

1911年,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天安门宣告结束;
1919年,这里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926年,这里发生了反动军阀镇压学生和市民的“三一八惨案”;
1935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

解放后


冬季的天安门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已成定局。中共中央原定于1950年1月1日成立新中国中央政府,后决定提前到当年的10月1日,同时举行一个盛大的开国大典。地点就在天安门广场,而主席台就是天安门城楼。
当时的天安门城楼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据说仅城楼上的野鸽子粪便就有几十吨之多。金水河也是河道淤塞,水面腐臭,天安门前垃圾成山,最大的竟有六七米高。
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10日恰逢星期六,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平市学联通知各校组织4300名大中学生下午到广场参加义务劳动,结果有1.8万人报名,各校只好抽签决定谁能参加。在学生们的感召下,华北人民政府来了800余名工作人员、北平邮政局留用人员训练班来了300多学员,甚至还有150名儿童团员,一天内填平了广场内的309个坑。
数据统计,大清扫运动前后历时91天,共清除垃圾219280立方,重达20多万吨。到9月底开国大典举行前夕,一个可以容纳20万人、干净辽阔的广场诞生了。而经过10多天的紧张劳动,破败不堪的天安门城楼也被清理、整修和粉刷得面貌一新了。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终于获得了新生。毛主席率领党、政、军和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城楼也就成为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
举办开国大典以后,天安门广场拓宽,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并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较全面地修缮天安门城楼。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主要对破损的门窗和个别已经腐朽的梁木进行了更换,屋顶梁桥和天花藻井的彩绘重新进行了彩画,取出了城楼西木梁上三颗未爆炸的八国联军炮弹。城楼大殿屋顶增设了1318个勾边灯,并在城楼两侧各建厕所一栋,在西北角城台入口处加设电梯一部。
1956年,对城楼东北翼角及劈裂、脱样的角梁进行了翻修,接长了城台栏杆扶手。为确保天安门的绝对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关部门在对天安门城楼进行防雷工程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在顶部四周安装了避雷设施。
“文革”期间天安门“秘密重建”

瑰丽的天安门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门“秘密翻建”工程历时112天。其中,搭建巨大“天棚”耗时8天,天安门全部拆除用了7天。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时达2700多人。
1966年4月邢台地震发生地震后,政府组织力量对城楼内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脚木、草架柱进行了加固,将部分倾斜的梁柱等构件进行了拉结,并增加了铁箍。
1970年,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那次天安门城楼重建,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天安门规模最大、较彻底的一次。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所有的木质构件都做了防腐、防虫、防火处理,铁质构件均镀锌防锈。增添了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实际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这是因为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在施工中吸取了明朝的建筑手法,增大了斗拱部分尺寸,又调整了屋顶的举架增加了屋面坡度使之上翘的缘故。
1984年,有关技术部门对城楼防雷设施进行了重点检查和遥测,增加了防雷引下线,考虑到城楼顶上彩灯、广播新闻、电影等电器线路较多的原因,将彩灯电缆线单取线路,引出大顶部位并安装了避雷器。
1988年,城楼开始收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1991年,天安门城楼上装置了238组立面泛光照明设备。
1992年,为迎接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又在城楼上安装了14道光芒四射灯。
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对天安门及两侧红宫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粉刷,新式大红灯笼取代了旧灯笼,更换了城楼地毯和大厅内壁画,厅内的红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进行了油饰。1994年4月底,天安门城楼已接待中外游客679万亲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近3000人次,旅游旺季可达1万人次。
2009年,天安门城楼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开修缮。在施工期间,不限制观众对天安门城楼的参观。此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将主要以对梁柱、屋顶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绘为主,主要目的是使天安门城楼在面貌上焕然一新。
2011年国庆节前,天安门进行每年例行围挡施工,通过施工,工人还将检查天安门城楼主体部分是否有开裂、漏水等情况,然后进行修补。此外,还将对天安门城楼、东西红墙等进行外墙粉刷。
2012年,为迎接国庆节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天安门城楼开始进行“美容”。经过一年风吹日晒的红墙将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对天安门城楼实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垄维护保养工程”施工。本次修缮完全采用传统手工技艺,严格保护城楼的原有性。天安门院内地面将进行铺装改造,解决地面防滑和破损问题。另外,从5月15日晚开始至6月30日,对天安门院内地面实施铺装改造。

北京天安门_天安门 -景点

金水桥


壮丽天安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上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一般称为金水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桥”。桥南东西两侧,各有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
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的中央;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的南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天安门广场最早呈倒“凸”字形,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称“中华门”;当时的广场是一块禁地,普通老百姓绝不允许涉足,即使探头张望也会犯下“私窥宫门”的大罪。因此那时人们要从东城去西城只能绕到大明门以南或地安门以北。就是官员等到了门前也必须下马步行,可见广场之神圣。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中国的最高纪念堂,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的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端,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在这里,安放着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并设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纪念室通过大量的照片、文献、实物,展现了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伟绩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办公的地方,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人民团体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功能于一身,以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具有复古气息。

升旗仪式


城楼每天天色渐亮时,《歌唱祖国》乐曲响起,由36名国旗护卫队队员和62名军乐队队员组成的升旗队伍走出天安门、踏上金水桥、穿过长安街。(注:升旗时间视具体日出时间而定,一般为5:00~7:00)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地平线,照耀天安门广场,国旗班战士在此刻按下电动按钮,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2分零7秒后,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一刹那,五星红旗升至旗杆顶端。
自2012年元旦起,每月1日各界游客均可报名在观礼台观看升旗。据北京市旅游委统计,来自民主党派代表、高等院校学生和中外游客的3000多人在这里观看升旗仪式。

北京天安门_天安门 -建筑特点

整体特点

天安门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它造型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天安门总高33.7米,最下面是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是江苏吴县人蒯祥,他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主体建筑

天安门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搂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旁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

城楼建筑


石狮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绘有金龙和玺图案。
天安门城楼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画像的更迭

毛主席第一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主笔:董希文

毛主席第二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主笔:董希文

毛主席第三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主笔:周令钊

毛主席第四幅画像悬挂时间: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主笔:辛莽

毛主席第五幅画像悬挂时间: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主笔:辛莽

毛主席第六幅画像悬挂时间: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主笔:张振仕

毛主席第七幅画像悬挂时间: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笔:张振仕

毛主席第八幅画像悬挂时间:1967年10月1日至今,主笔:王国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50103/68794.html

更多阅读

腰椎盘突出怎么治疗 腰椎盘突出怎么治疗好

腰椎盘突出怎么治疗——简介随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很多人工作生活中整天離不開手機和電腦,再加上久坐,很多人脊椎病,腰椎盘突出。這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一定要多運動。那麼腰椎盘突出怎么治疗呢?下面將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治療方法。临

篆字的书写与辨识 篆字辨识 下载

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

篆书入门 -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前言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 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 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 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

中体产业600158股吧精选 中体产业股吧

全息手机世界独尊:必读:从监管指引第4号看中体产业净壳走向(精)收藏本帖 回复主题必读:从监管指引第4号看中体产业净壳走向(精)中体产业千呼万唤的公告出来了,吧里有的说是利空,有的说是利好,都站在各自的立场在考量问题,没有客观,没有理性,没有

声明:《追溯历史 天安门 天安门-历史追溯,天安门-景点》为网友舊倳偂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