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汪浙成、温小钰合著的中篇小说。《土壤》在1980年第6期《收获》刊登。《土壤》成功地刻画了魏大雄,辛启明、黎珍三个主要人物。作品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誉为“新时期的青春之歌”,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拓荒者的足迹》;并被山西、河南等地改编成地方戏剧、连环画。
土壤_《土壤》 -简介
《土壤》
《土壤》被誉为“新时期的青春之歌”,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拓荒者的足迹》,并被山西、河南等地改编成地方戏剧、连环画。1999年,汪浙成将《苦夏》手稿捐赠给浙江图书馆收藏,但一直珍藏着《土壤》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提出收藏均遭其婉拒。
土壤_《土壤》 -作者简介
汪浙成,浙江奉化人,1936 年出生于杭州。奉化中学毕业,195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便发表过诗歌、评论和剧本。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工学院任教。1960 年任《草原》月刊社编辑、编辑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5月调入作协内蒙古分会搞专业创作。1986 年和爱人温小钰调回浙江。温小钰,1938 年生于杭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 年发表处女作独幕剧《异路人》。1960 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1961年开始写小说和文学创作。单独创作的短篇小说《宝贝》和评论《灿烂天幕上闪光的星》,分别获《草原》杂志小说创作一等奖和内蒙古索龙成文学评论奖。曾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现为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1962 年,汪浙成、温小钰开始合作发表作品。处女作《小站》,此后还创作了《土壤》、《苦夏》、《别了,蒺藜》、《春夜,凝视的眼睛》、《积蓄》等中、短篇小说多篇。其中《土壤》和《苦夏》分别获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合作出版的作品集有散文小说集《第三碗奶酒》,中短篇小说集《别了,蒺藜》和散文集《草原密》等。
土壤_《土壤》 -人物形象
《土壤》
汪浙成、温小钰创作的这部中篇小说《土壤》,以其生活容量大,反映社会问题深刻、刻画人物复杂形象的成功而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作品的时间跨度较长,选取了中国历史上较为曲折、复杂的年代背景,1959 年至1979 年。从三个大学生不同的命运和经历,展示了中国数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形象地阐释了不仅自然的土壤需要艰苦的努力进行改造,而社会的土壤更需要改造,使其去除有害物质,保存良田沃土。
作品的创作手法也较为新颖,让三个人物分别以“我”字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和回忆,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的更加复杂,而且由于去掉了作者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更富有说服力。
魏大雄
魏大雄这个形象,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反面人物。但在小说里,你却看不到公式化的反面人物特征。他是一班之长,平日里给人印象是马大哈式的憨厚人物。他头脑并非十分聪明,却肯笨鸟先飞,学习上肯下功夫。他的愿望是留在北京,找一份好工作,娶一个他心爱的姑娘。他以他的豪爽和憨直的外表掩藏了内心深处的自私和狭隘的一面,颇能蛊惑人心。
当反右倾需要一个靶子时,他心里明知辛启明实在不是个右倾分子,却受不住压力和诱惑,怕人家说他是温情主义,怕失去留城的机会。那么冷静地有条理地把辛启明逼到了一个危险的结论上去,这其中是否有报辛启明夺爱之仇的成份?作者没明说。而且根本是他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却偏偏造成了受害者的假象。他的第二次“反戈”也是非常的令他的妻子和家人震惊。正当他努力的借岳父的地位向上爬时,正当他享受一些人看在其岳父的面子上给他的好处时,文革将这一切都摧毁了。
他权衡利弊,大义灭亲,坚决划清界线,又一次走出低谷。当他到东风农场任场长时,他把此地看做是东山再起的跳板,手中有权、有粮,有让那些上面人满意的贵宾餐厅、鱼场和沙漠围猎场,什么事都好办。谁还去查亩产究竟过没过“纲要”?既然上边一心想要个学大寨的典型,不咬着牙挺过去行吗?他又荣升了。
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写出了他的双重、复杂、多面的性格。他明了权术之道,但他是凭兢兢业业的实干博得政治优势。他城府很深,外表上却又宽宏大度。他是一个多面体,具备了适应这个社会的多种功能,懂得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铺就一条升迁之路。
辛启明
与此相比,辛启明所欠缺的正是这一些。辛启明实在太认真,太诚实也太天真。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有一分立志改造土壤的志向。在他的眼中,容不得任何虚伪、浮夸的现象,他认为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仍然要说真话,仍然不能容忍魏大雄的伪善。在辛启明的身上,凝聚了50 年代知识分子中善良、正直、高尚的品德,国家因为有了他们这批人做栋梁,才不致于在政治风浪的冲击下,使国民经济解体。他们那种对社会主义,对科学事业坚定不移,只求贡献、不谋私利的信念和精神,正反衬出魏大雄这一类人的卑劣和肮脏的内心。
黎珍
作者对黎珍这人物充满了同情。如果说魏大雄是丑恶的基调,辛启明是忠诚的基调,黎珍则是善良的基调。经过政治风暴的洗礼,经过20 多年生活的锤炼,黎珍已由一个天真、柔弱的少女,长成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人,正像这一代人一样,他们变深沉了,唯一没变的是对事业的追求,依旧那么认真执着。作者在辛启明和黎珍身上寄托了美好的理想,他们的感情悲剧给人以极深的感慨,而当20 年后,他们终于又走到一起,继续为着共同的事业并肩奋斗时,又让读者感到由衷的欣慰。毕竟,土壤似的结构是复杂的,就像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群。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去改造它,就一定会出现我们所希望的“团粒结构”,成为适于播种和收获的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