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隅:东方日出处,也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逸书・大匡》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禺]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简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就不会为时太晚。
也可理解为:
有失必有得的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解释
【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黄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使用频率】:较多使用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英 文】: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用 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哲理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出处
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示例折叠
示例1折叠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示例2折叠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示例3折叠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典故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坂,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利簋》金文:“武王”征商,隹(唯)才(在)受(“纣”)朝歌。
鼎克闻,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东禺”自(师),易(锡)又(有)事利
金,用乍(作)檀公宝尊彝。
《今文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