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字择生,广东省惠阳县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1920年后,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三团团长。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年36岁。
邓演达_邓演达 -人物简介
邓演达
邓演达(1895―1931),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广东惠州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是著名国民党左派。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在1926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国民党右派,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1926年12月13日与宋庆龄、孙科等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暂时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最高职权。曾被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他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支持农民运动,是当时武汉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分别著文号召讨伐蒋介石、谴责汪精卫。同年11月1日,与宋庆龄等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声明继承孙中山遗志,坚持反帝反封建。1930年5月回国,8月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任中央总干事,展开反对蒋介石的斗争。1931年8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
邓演达_邓演达 -人物生平
邓演达戴着手铐临上囚车前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邓演达拥护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所部第三团首先接受新的政治训练,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先后任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教育长等职。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作为反共借口,邓演达挺身斥蒋失去革命立场,劝其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遂遭蒋排斥,被调离黄埔军校。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邓演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北伐途中,除领导政治工作外还兼军事指挥。攻克武昌后,兼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驻南昌后,又兼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
1927年2月,邓演达同徐谦、吴玉章、黄琪翔等5人在武汉组成行动委员会,与搞分裂活动的蒋介石进行斗争。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长,并重新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在他的建议下,中央成立了土地问题委员会;他与毛泽东一起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邓演达已成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缉邓演达。4月17日,邓演达和宋庆龄、毛泽东等联合发表《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4月23日,邓演达主持了在武汉举行的3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谴责蒋介石政变、残杀工农群众的罪恶活动。当汪精卫准备叛变时,邓演达多次与汪斗争。当他感到大革命的失败已无可挽回、自己必须和汪划清界线时,于6月30日写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的告别书,严厉谴责汪精卫的反革命叛变行径,随即辞职去苏联。11月1日,他在莫斯科与宋庆龄、陈友仁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明确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意义,提出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续与新旧军阀作斗争。以后,赴欧、亚十几个国家游历考察,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
1930年5月,邓演达回到上海。8月9日召集各地代表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通过了由他起草的政治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选出了中央干事会,他被推选为总干事。组党后,他一面策划军事倒蒋,一面主编《革命行动》半月刊,撰文揭露和抨击蒋介石集团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英租界愚园坊20号给干训班学员讲课,因叛徒陈敬斋出卖,被蒋介石逮捕,旋即解往南京。在狱中,蒋介石软硬兼施,要他放弃自己的主张,宣布解散组织,并许以高官厚禄,拉拢、软化他。但邓演达以“我要维护中华民族的正气”严词拒绝了。同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秘密杀害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邓演达为烈士,并于1957年11月将其遗骸从遇害处迁葬于南京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左右并峙。1961年11月纪念邓演达殉难30周年时,朱德和庆龄题词赞扬邓演达。1981年11月在邓演达殉难5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彭冲代表中央再次表彰邓演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英勇坚强的战士”,“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在民主革命中立下的功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称颂”。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邓演达故居,并对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创办的鹿冈小学进行修整、扩建,更名为“演达学校”。1987年6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南苑公园内树邓演达铜像,建邓演达纪念碑、纪念亭。1993年,惠城区三栋镇人民政府拨款在该镇建“演达医院”,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卢嘉锡题写院名。
邓演达_邓演达 -人物事件
被捕
1931年8月17日下午,邓演达赴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出席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式,国原行动委员会上海市干部会负责人陈敬斋叛变告密,邓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罗任一、金新光、邓文、张小山、李文英、黄素、云素青、黄经耀、方巨、张昌、朱凤卿、任树宣等12人。嗣后,许寿祥、程朴二人又在威海卫路和麦根路被捕。这天共捕15人,其中任树宣不满16岁,是二房东的儿子,与案情无关;许寿祥是厨师,朱凤卿是打错门牌闯进来的,亦与本案无关。参加这次搜捕的除邓警铭率领的淞沪警备司令部侦 查队外,还有公共租界总巡捕房的中西包探。下午3时许,邓演达等13人被关进静安寺英国巡捕房一间仅一丈见方的临时囚室。18日上午9时,租界当局将邓 演达等押至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第一法庭进行审讯。邓演达筹组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已成立一年,基层组织遍布14个省、市,并准备在江西发动武装起义。他 邀集黄埔军校进步学生组织的“黄埔革命同学会”,成为跟蒋介石嫡系组织的“黄埔同学会”相抗衡的团体,在军事上构成对 南京政府很大的威胁。蒋介石对邓演达的革命活动极为忌恨,悬赏30万元捉拿邓演达,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除密令该部侦查 队缉拿邓演达和他的战友之外,还发函至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要求“饬捕协缉”。15日,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发出了“火速拘提”邓演达、沈维岳、季方三人“到法院听候审讯”的拘票。
与辛亥革命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同西方国家的富国强兵,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当孙中山改良的愿望落空后,他奔走于海内外,为革命而呼号,“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终于划破清王朝黑暗沉寂的夜空,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邓演达,字择生,1895年3月1日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永湖乡(今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1931年11月29日夜被秘密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是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辛亥革命元勋,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他追随孙中山在奠定广东革命根据地中起过重大作用。孙中山曾说:“干革命,有两达(按:指邓演达,张民达),革命有希望。”足见孙中山先生对他的赏识和器重。
少年时代的邓演达耳濡目染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内受清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痛苦。从小就萌生了立志学习军事,做一个出色的为中华民族服务的军人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七女湖起义使他受到了更大的激励。1909年,14岁的邓演达先生即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编为第四期学生。由于他年龄最小,但学习成绩最好,聪颖过人,在同学中有“铁汉”之称,为校长邓铿(字仲元)所赏识,并被吸收为同盟会员,宣誓时还打了手印。当时全校同盟会的革命党员只有20多人,各期学生都有一位党务主持人。邓演达这一时期的同盟会员有郭冠杰、肖冠英、廖尚果、陈济棠等人。有一次邓仲元对其同乡学生廖尚果说,要多努力,争取得个第一名,为惠州人争光。廖回答说:争取第一名自有邓演达,轮不到我,不找这个麻烦。参加同盟会后,他们经常传阅秘密的宣传刊物,受到很大的教育。每逢节假日,又经常集结在一起,到黄埔郊外活动,议论国家大事,在革命大潮中,逐步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
当时,同盟会干部姚雨平负责广州附近军事学校和巡防营的组织发展工作,经常需要与各地同盟会组织进行联络。清官府因广东新军和巡防营不稳,风声鹤唳,故而对出入军中的人员有盘问搜查。邓演达聪明机警,个子矮,“以年幼,长随姚雨平辈作交通员,往来于广州佛山间”,不易引起清兵的怀疑,“所有一切秘密函件,皆由先生一人经手传达,机密而且迅速,故一般革命党员皆亟加称许。”
1910年,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由于事起仓促而失败,清军到处捉拿革命志士。在白色恐怖中,邓演达、郭冠杰等“陆小”学生身着军服,佩戴校徽、臂章,秘密携带宣传标语,避开军警,由黄浦进城,四处散发传单。反清宣传品的出现,使清廷官吏触目惊心,激发了人民反清的斗志。
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花岗起义的枪声震撼着黄埔陆军小学的每个角落。陆军小学的同盟会会员本来受命于4月29日配合起义,因提前起义失败,未及执行命令。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4个省市立即响应,宣告独立。广东陆军小学堂也成立了革命军,邓演达与郭冠杰等人,被派往汕头。住在致安街长发祥客栈待命,随后参加姚雨平领导的韩江第四军。邓演达等人到了汕头之后,与当地义军会和,分三路分别进攻警察局、水巡局和炮台。清朝官兵闻风而逃,未及交锋就缴获一百多支枪。潮汕之役胜利后,成立了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广东军政府。“陆小”的学生军从潮汕回到广州,邓铿派邓演达到黄顺和统领的民军当教官,把民军训练成正规的革命军。16岁的邓演达当教官,在革命军中成为佳话。
姚雨平组织了8000人的广东北伐军,在广州誓师北伐。18日到达上海。次年2月间,英勇顽强的广东北伐军在安徽固镇、宿州一带,击败清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张勋以及倪嗣冲率领的北洋军。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致电姚雨平、林震,表示“深堪嘉许。”“陆小”革命军一直跟随姚雨平北伐,在战争中得到很好锻炼,邓演达的军事才能渐露头角。然而,南北议和,双方同意,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袁上台后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令解散各省义军,中国天空重新阴云密布。在徐州待命的广东北伐军奉命返回南京,邓演达等正规军人,只有执行上级命令,协助做好民军官兵的工作。他们将前线牺牲的北伐军官兵的遗体收殓后全部带回南京,在莫愁湖畔择地合葬。孙中山为墓碑题额“粤军阵亡烈士之墓”。
眼见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邓演达十分悲愤怅惘地由南京回到广东,继续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他认为革命派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于是决定重习军事。他与郭冠杰一起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第六区队作插班生,据和他同一住房的郭冠杰回忆说:他“其为性纯洁,不慕荣利,好读书,学校的一切学术科也能悉心研究,每试必列前茅,经史子集无不读。”
1913年,邓演达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一年后毕业。适逢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他精神振奋,立即参加了由邓铿策划,以林震为总监的北伐军兵站总监部卫队营,任第三连连长,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由于炮兵叛变,反袁北伐军未及行动而告解散。各地反袁起义亦接连失利,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以失败而告终。
在辛亥革命后那些动荡的岁月中,军阀、官僚、政客攫取了政权,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地位依然如故。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亲历者何遂在回忆录中反映他那时痛苦的心情:“我们一行人出发东渡了。当轮船缓缓地开出吴淞口外,我回首遥望苦难深重的祖国,依然是风雨如晦。多少年来梦寐系之的一次革命,就这样失败了。”
1927年2月17日,邓演达在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的全国性日报――《汉口民国日报》写的代论《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一文中,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指出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农民的解放。”“中国被压迫的农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国的革命,就应该有代表这百分之八十以上劳苦民众要求的实在性。”“辛亥年革命失败的结果教训我们:如果我们的党,不能够把实际的利益给广大的痛苦群众,尤其是给农民群众,革命一定是要失败的。”
(作者:樊振,《前进论坛》特约通讯员、农工党理论研究江苏点特约撰稿人)
邓演达_邓演达 -人物年表
初出茅庐
1895年(光绪21年)8月1日,邓演达出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鹿颈村一个贫寒家庭。少年时代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曾随姚鱼平等革命党参加反清活动,作交通员,到广州,佛山一带为革命党人传递文件。
1909年(14岁)秋,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前夕加入了同盟会。
投身革命
1911年(16岁)于广东陆军小学毕业,不久参加姚雨平率领的学生军的北伐活动。1912年(17岁)春,离开部队,返回广东,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
1914年(19岁)考进武昌陆军第2预备学校,继续攻读军事。
1915年(20岁)于武昌陆军第2预备学校毕业,后派往部队见习。
1916年(21岁)在部队见习期满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第6期学习。
1919年(24岁)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满,毕生后到西北边防军见习。
1920年(25岁)年初,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引荐,到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任宪兵连连长。8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邓演达率宪兵队随军出发,任督战队队长,并屡向上级献策,打败敌军,深受邓仲元赞许。年底孙中山回广州重建军政府,并下令整编粤1,2两军,邓演达在整编时升任第1军第1师师部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后1师设军官教育班以培训下级军官,邓演达兼任教育班班主任。
1921年(26岁)7月调任1师工兵营营长。年底奉邓仲元之命,陪徐树铮到桂林与孙中山会晤。邓演达工作认真,衷心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深得孙中山嘉许。
活跃时期
1922年(27岁)3月忠实执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粤军第1师师长邓仲元遭暗杀。邓演达十分悲痛,表示誓要继续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事业。5月参加孙中山督师的北伐,入江西作战。6月陈炯明于广州武装叛乱,公开反对孙中山,第1师内部拥陈者不少,但邓演达始终不为所动。11月受1师梁鸿楷等拥孙派委托,前往上海晋见孙中山,表示继续拥孙之决心。孙中山对邓印象更佳,旋面授任务,嘱配合滇、桂军共同讨陈炯明,邓当即回粤传达孙中山的指示,积极策动反陈斗争。1923年(28岁)1月初粤军1师沿西江东下,配合滇、桂军讨陈。邓演达率领工兵营担当前锋,并前往指挥。部队抵三水时,邓演达前往说服三水防军负责人陆兰培参加讨陈。并代表1师任陆为团长。1月15日讨陈联军进抵广州,陈逆退守惠州。邓演达率部队驻广州越华路广东省长公署。1月底西江一带情况紧张,邓演达奉命率部驻江门。2月上旬孙中山从上海返广州,设大元帅府于广州河南。下令整编粤军,1师扩充为粤军第4军,工兵营扩编为1师3团,邓演达被任命为3团团长。4月驻肇庆,三水,清远一带的桂军沈鸿英叛乱,邓演达奉命率部队讨伐,以地雷队炸开肇庆城垣,歼灭守敌。不久,滇军杨如轩等率部在广州叛乱,邓演达奉孙中山之命,率3团赶返广州拱卫大本营。孙中山授邓演达为少将衔参军。9月沈鸿英部从广西袭扰西江一带,邓演达奉命率第3团入桂,占梧州打击沈鸿英的势力,并与李宗仁,黄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