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shàn,本义为“向祖宗大力推荐非血统的帝位继承者”,组成词语有“封禅”、“禅让”等。“禅让”这一奇特的传承制度实行于我国上古五帝时代(2337BC-2110BC)。又为古印度梵语的汉语译音词“禅chán那”的简称,具体说是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Dhyāna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原出自《奥义书》,为印度教术语,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习瑜伽的高级阶段。后为佛教所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
禅学_禅[佛教禅宗修持方法] -参禅正脉
节录自传圣禅师《参禅正脉》
方云禅画 一念心清净
参禅这一法,其实很简单,至为平易,并非像有些人那样想得甚是深奥难学。即使是三家村里的老太婆小孩子,什么也不会,啥佛法道理也不懂,照样可以参禅,且更有利于参禅。只要他对某一桩事弄不明白,又放不下,就这么的审过来究过去,非要明白不可,否则决不罢休,只要有此个志气就行了。如此行去,天长日久,自有透彻底时节。你说这么简单平常之法,又难在甚么处,玄妙在甚么处?岂不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现时人之所以不开悟,只为他学得多懂得多,作知见解会,生那许多心,而无决定志,没有出离心,不肯死下心来参究此一无义味之话头,总是三心二意,时进时退,这样岂能功夫得力,疑情岂能成团成片?既然没得此等行履,开悟哪里有份?故某甲在此劝诸同参:一切道理知见学处总须舍却,令胸次空索索地,只单单究看个话头,如痴兀人相似,不须教人识不识你,如此行去,方不愧为本份禅和也。
再其次,用功人不可多看文字,免得伤神而使功夫做不上。也不要为这为那,到处奔波,劳身累神,此乃修行之大忌也。故须闲静身心,保养精神,所谓息业养神,照顾本份,此为修行至要也。故行人要长时间的保养圣胎,使功夫成片,昏沉这一关才能闯过去,不是易事。
参禅的发心目的,不要仅把参禅当作对治妄想之工具,不要得少为足。须知参禅的真正目的,只是单单要对这一不明白的问题,即本参话头讨个分晓,得个消息,故必须破参方可,否则,决不罢参。况且,若中止疑情,守其意境,如此则与教下止观的“止”之修法无别也。这样的止下去,则很容易著静落空,住于境上,并能所俱在:即能守之人,我也;所守之境,空也。既然能所俱在,又怎么能认作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呢?正因为这不是守本真心,而是住着空境,故自然就会著静落空了。这样的误认岂不是断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而自甘堕落吗?危险啊!因此,参禅人切不可仅把参禅一法当作息妄功夫用,及无心境界会,这不是参禅的最终目的,故不要在半途上,即功夫暂觉相应时,就中止了疑情。至祷!须知参禅它不是对治法,它不属于“以毒攻毒,以妄除妄”之不了义法,它是属于不二法门。而不二法门是需要你去悟的,故不同于修除妄想之增减垢净法。只有悟了见性了,始知生死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