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编辑推荐
《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第二季!做事之前先“做人”!,处世之前先“懂事”!20几岁的年轻人,首先要练就为人处世的真本事!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20几岁的年轻人,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首先要练就人处世的真本事!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这本书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内容简介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这本书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作者简介
水淼,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各类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出版的图书作品有:《70年代人记忆典藏》、《乐活》、《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等。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媒体评论
人生本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难题,困此,总会有许多人放弃自己当初的梦想,不能坚持。而这本书中恰恰是举出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坚持和改变自己。只要我们总结学习他们的经验,相信我们自己也能走出一条路来。――风飘连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目录
第1章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挥别独行侠的日子2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6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10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13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小17第2章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魅力意识到自我角色的转变22性格决定你的为人处世25羞怯妨碍你的进步和发展29扮好舞台上的“捧哏”33人格面具让内心更自由36获得他人的关注和重视39第3章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外表是第一张名片44不要对别人的“秘密”好奇48工作中要注意的礼仪52随时表现自己的修养56一分钟讲,十分钟听60第4章洞察世事要动脑筋看穿他人的真实意图64身体语言不会欺骗你68分析处理自己的感觉71交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74小心躲开背后的袭击78左右为难的“夹心饼”82第5章巧妙靠近他人的技巧主动地靠近他人86变成他人的“自己人”91给予他人所需要的94自尊心是不容侵犯的98颇受欢迎的“同理心”101第6章语言是打动他人的武器说对话才能受欢迎106让语言成为成功的基石110一句话想好了再说114如何轻松地打开话题118自我表露拉近彼此的关系123第7章20几岁要懂的办事谋略主动掌握“情感债权”128兜圈子不会碰钉子131会哭的孩子有糖吃135留给他人面子办成自己的事139做事情要有弹性142第8章年轻人容易犯的经世错误自命不凡,轻视老前辈146克制不住的浮躁和冲动149被琐碎小事冲昏头脑152说话办事掌握不了分寸155把批评自己的人当敌人159第9章20几岁务必懂的处世细节记住一个人的名字164让人知道你的存在168适当地犯点小错误171对他人的反馈要及时174说的要比他人需要的少1772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前言
前言:做事之前先“懂事”“喂,你给我找一下老张!”一个年轻人有急事找他的客户老张。拨通电话后,他高声地对电话中喊道。那天接电话的秘书小王正好挨了老板的批评,心情不好。她接起电话,听到对方命令式的口吻后,心中很不舒服。她知道老张正在隔壁的办公室开会,会议大概半小时后结束。要是平常,小王接到这种找人的电话,一般都会问清楚对方是谁,找谁,有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转达等,但这个电话让她听起来很不舒服。于是,她也冲着电话那头大声说:“他不在!”随即挂掉了电话。这个年轻人找不到想找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才能找到。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不知道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他在电话中太不会“说话”。找人办事的年轻人,却表现得比谁都横!对方当然不愿意帮助他!这个年轻人太不“懂事”,所以也很难“成事”。2008年,我写了一本书《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在一些网站连载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有一位年轻的读者跟我聊天的时候说,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和帮助。确实,现在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有为人处世方面的困惑。以前,在家的时候,要处理的是自己与父母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宠爱而变得简单;在学校的时候,处理的也是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同样单纯,直接。然而,一旦走入社会,要应对的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了,既要处理好与家庭、长辈间的关系,朋友(男、女)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客户以及所有发生联系的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牵扯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如何与人相处,是年轻人进入社会首要学习的课程。因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必须与外界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脉竞争力,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世界顶级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主要靠人脉关系与处世技巧。”现实生活中,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或是在人际交往中错误地认为“我又不打算在社会上大出风头,我只是脚踏实地,自己干自己的,有什么必要去迎合别人,去懂那些人情世故?”因此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这样的人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孤立状态。与之相比,那些“会来事”、“灵活”、“会随声附和”的年轻人更招人喜欢,更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比如,有一些自认为有才的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可是走入社会后才发现,在学校里掌握的那一套非但用不上,反而屡屡碰壁;还有一些年轻人以率真秉直自喻,抱着一种“干自己的活,让他人说去吧”的心态,他们工作努力,却不注意与人处好关系,更不愿意迎合领导和客户,这样,自然也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做起事情来阻力重重,于是,又感叹社会复杂,人心叵测。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本书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最后,我要感谢将自己的故事提供给我的几位好朋友:邢东、周亮、朱红梅、毛洁、胡敏、尤红玲、廖红等人,是他们的经历丰富了这本书,也给予了年轻人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那些迷茫中的年轻人一个方向。水淼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_《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精彩书摘
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和你身边的朋友交往?想一想,或许你会这样告诉自己:我喜欢和他交往,因为他很有才华,跟他在一起总能启发我的思路!我喜欢听他说话,太幽默了,每次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非常开心!他能给我温暖,虽然他不能在金钱上给我多大帮助,但他能在精神上给我鼓励。我伤心的时候,他懂得安慰我,听到他的声音,我就不再那么难过了。他能给我安全感。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每当我有困难,他都愿意帮我!……有的人,你愿意与他交往,是因为他能给予你你所需要的;而有的人,我们不愿意与他交往,是因为跟他在一起对你“没什么好处”。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我们小时候,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常常提出要求,“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别和那些小混混玩在一起!”当我们和那些优秀的、条件不错的朋友交往时,父母会满意,而当我们和那些品行不端、背景复杂的朋友打成一片时常遭到父母的反对。因为父母知道我们会从朋友身上有意无意地得到一些什么。当我们懂事后,我们的这种需求便更加清晰起来。对我们有帮助、有好处的人,我们当然喜欢与之交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尽管你可能认为把人际交往和需求交换联系在一起庸俗,或是亵渎了你与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但是这种交换的本质却是不能否定的。我们所说的这种交换,并不是像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一样,是物质品的交换,它同时也包含了非物质品的交换,比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处”。然而,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者至少等于失。不然,人们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一个朋友找另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之后就消失了,久久不还,结果这两个朋友的关系渐渐疏远了,甚至彼此成为敌人。有时候所谓的“好朋友”是经不起考验的。人们的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的,或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者终止。刘克是个活泼的小伙子,也很喜欢交友。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机关单位的工作,尚处于试用期。在工作中,他很佩服那些有能力的同事,而且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对方的圈子,但当刘克靠近他们的时候,有些人对他似乎并不太热情,有的甚至对他爱答不理。起初,他感到困惑。同事之间不是应该相互帮助吗?有一次,偶然间他听到有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刘克对我那么好,估计是想从我这里学到一些东西,关键是他什么都不会啊。对我没任何帮助!帮他还不如帮老刘处长的外甥呢!”“就是!”另一个同事随声附和道。同事所说的“老刘处长的外甥”是刘克的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这家单位。单位只需要一个名额,而这两个年轻人都还处于试用期,试用期过后决定留下哪一个。刘克听到这些对话后,非常生气。他气愤那些同事们都是些势利的小人。他也明白了,同事并不欠你的,没有理由“应该帮助你”,有些人之所以对自己不感兴趣,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让人感兴趣的能力与条件。于是,刘克在工作中非常努力,还利用假期参加职业进修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不断创造业绩,很快他受到了领导的器重。以前对他不感兴趣的同事们,也渐渐地开始对他表示好感,甚至还有一些老同事要给他做媒呢!理所当然,试用期结束,他被留了下来,而那个老刘处长的外甥被淘汰了。时刻增加自己可被利用的价值。听起来很别扭,但是这个道理不仅真实,而且还很实用。上面,我们问了你为什么喜欢跟身边的朋友在一起,那么,现在请再想一想,你的朋友为什么喜欢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你给你的朋友提供了什么需求?你用什么来交换朋友给你带来的“好处”。在他困难的时候,我帮过他!我也愿意帮助他人!他有钱投资,我有才智创作,所以我们合作成功了,而且非常愉快!我关心他的生活,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能站在他的一边。他孤独失落的时候,我不会离开他,不让他感到孤单!……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你只想着别人给了你什么,而从不想自己给予别人什么,那么你一定是个自私的人。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在家里扮演着“太上皇”的角色。当他们步入社会,很难一下子从这个角色中转变过来,对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傲慢、自负,甚至瞧不起条件不如自己的人。由于这种交换原则失去了平衡,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与他交往,孤立他,甚至讨厌他。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对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你所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所付出的东西交换而来的。交往的这种互惠原则,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你身上有某种东西吸引着别人与你交往。如果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想到这一点,而且懂得如何维持交换中的平衡,那么你就不愁没人愿意与你交往。所以,先不要问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要先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善于交际的小陆,在IT销售行业工作了好几年,认识了行业内的一些前辈,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他想跳槽的时候,有个同行马上就给他介绍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同行了解他的能力和条件,愿意帮助他。喜欢旅游的小谢,经常在网上召集一帮人游山玩水,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每次旅游他都能结识到很多的好朋友。虽然他是独生子,但他从来不感到孤独,而且生活充满了乐趣,每当无聊的时候,他都会因跟“驴友”们在一起而感到很快乐。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彼此熟悉,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或是有个共同的任务。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俱乐部、一个兴趣爱好小组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圈子。上面的小陆和小谢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不仅能在圈子中找到归属感、乐趣,还能受益于各自的圈子。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着一个朋友圈子。在一个圈子中,人们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又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圈子是一个人一生中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圈子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于许多20多岁,刚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心理挑战。从学校进入社会,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人生任务的转变、周围人员的改变,一开始总会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刚刚断乳的年轻人,往往会出现一段时期的“社交空窗”,常常因此更加在意自己的举动,潜意识里把自己固定在新人的角色上,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拘谨、害羞、多疑和无所适从,总感觉自己落了单。这也是让他们最感到苦闷的事情。“刚才他们明明聊得很开心,可是我一走过去,他们就闭嘴了,难道是在说我什么吗?”“看着同事们谈笑风生,我也想融入进去,可就是插不上嘴……”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都觉得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中去。有一个年轻人就非常苦恼于不知如何跟人打成一片,他内心中常常希望跟同事们相处和谐、亲密,但现实中他总是感到很孤独。他给我的邮件中这样写道:我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在一个单位的办公室工作。每天都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憷。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热闹,而自己形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即便说几句,也感到索然无味。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周围就有些人,口才非常好,很会吹牛,讲笑话。我在他们之间显得很逊色,并不很懂幽默,比如同寝室的人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轮到我那里就卡住了,不知怎么接话,处事也不怎么圆熟,很容易莫明其妙地得罪人。我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我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和人家打成一片。这个男孩上班近两个月,除了本部门的同事,其他办公室的人他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甚至有几次,他的同事还把他错当成实习生。平日里,大家工作都不轻松,多数时间都是埋首于各自的格子间,偶尔放风打岔的时候,他一边琢磨要不要参与,一边斟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插话进去,等他“酝酿”好了,大家的话题正好结束。同事一边工作一边闲谈时,他常常是个被忽略的“透明人”。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产生出来的。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首先不能自卑退缩,被动地等别人来理你,询问你的需求,来帮助你,而应该有一种愿意主动“凑热闹”的态度,别人在玩,你可以欣赏;别人聊天,你可以倾听,然后找机会加入。不要害羞,也不要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关心或帮助,只顾自己埋头苦干,其结果是事情不见得做得好,还会让人觉得你很清高、不合群。与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利用初来乍到需要先熟悉情况的空闲,多观察观察工作环境,如工作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同事之间的交流是直接还是含蓄等,再慢慢自然地融入进去。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须找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那些所谓的“文友”、“书友”、“歌友”等,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学会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然,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还要注意的是,要扩大自己的圈子,积极地接受别人的邀请是必须的。在聚会中,会有机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朋友的朋友经过一两次见面、接触,也会很快变成你的朋友。这样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扩大了。因此,在别人邀请你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即使你很不想参加,也应该愉快地应邀。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败,有时候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最后,你可以在和大家一般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在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之内,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而另外一些人天生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亲和力,想他人所想,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但有时候他也能“随大流”,办事灵活,主动与人亲近。汪洋所在的工厂很大。他开始进工厂上班时,工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汪洋在工作中发现,一个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很容易,但是,他周围的工人平均只加工200个,并告诉他要放慢速度,悠着点。汪洋心想:“为什么要放慢?我喜欢多干!而且你们一个个生产效率这么低不是有损工厂利益吗?”因此,他仍然坚持每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并认为工友们都是些懒惰、爱占小便宜的家伙!还没等他鄙视完他的工友,他就发现,工友们早已不愿意搭理他了。只要他过来,人们就停止了谈话,有时大家还笑话他!虽然他从未有意识地讨好大家,但他的产量一个星期后也下降到了每小时200个,很快他又融入了工友之间。从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汪洋开始的清高,让他的同伴们有意地疏远了他,他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讨好他的同伴,而只是把自己的产量降低就行了。清高,“清”意思是无色,洁净;“高”又代表着高处不胜寒。那些自认为洁净的人往往被人孤立。清高的人常常独来独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他们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都不配与自己一起交流,一起同乐。这样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的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的冒险性。很多年轻人被同伴疏远了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认为自己不过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却受到他人的排斥。问题就在所谓的“自己的原则”上,经常,你所坚持的原则并非真正的原则,而是自己的偏好甚至乖僻,由此所产生的与他人的格格不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经常有年轻人说,“我不喜欢和他们玩,他们太爱招摇了!”“我不喜欢和他们共事,他们都太俗了!”当别人劝他别太清高时,他会说:“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理想可不是靠这个去实现的。”比如,在工作上,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这个看不顺眼,对那个也不喜欢,认为老板没多大本事,认为同事都不如自己,对公司的制度不满意,对一些潜规则更是不屑一顾。在社会生活中,一些自认为有个性的所谓“愤青”,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超凡脱俗,对一些人情世故看不惯,甚至唾弃、鄙视。如果这种不满的情绪时常表露出来,肯定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利的。如果你要融入某个圈子的话,就不要太挑剔圈子成员的某些共同的、在你看来是缺点的“缺点”。不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要懂得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因此,千万不要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对周围的人一律瞧不起。实际上这样做是愚笨至极,更是得不偿失。你等于自己给自己砌起一道高墙,有意割断与别人的自然联系,让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绝地。做人应该懂得低调。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脾气不同,身份有异,价值观不一致就显示出不耐烦或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脱离群体的怪人。因此,即使你真是高人一筹,也要懂得放下架子,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更何况有时候只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你真的很优秀,在别人面前你也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势。这让我想起一个小的幽默故事来: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乡村游山玩水,他雇了一条小船游江,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船夫回答:“物理?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用计算机吗?”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教授听后摇头说道:“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三分之一;不会物理,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计算机,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在暴风雨笼罩的江面,小船是很危险的。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教授一愣答道:“不会。”船夫说道:“那你的人生意义快要全部失去了……”在某些方面,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如果你做不到这点,那么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说法,但是你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你用不着刻意奉承别人,但你一定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和欣赏别人;你不一定要请客送礼,但你至少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但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记住,一个人想成功,就得在一些人和事上妥协。放下清高的架子,让自己俗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