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大楼,也称为“联合国大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著名的现代建筑。1946年选址时,美国J.小洛克菲勒出资购买纽约曼哈顿岛东河岸边大片街区相赠,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接受,遂定址纽约。1947年成立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包括中国梁思成教授)组成的设计委员会,设计总负责人为美国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大厦_联合国总部大楼 -简介
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
联合国总部大楼,也称为“联合国大厦”,共39层。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东侧,可以俯瞰东河。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大楼是这座美国最大城市的观光地之一,是著名的现代建筑。
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在美国纽约市东曼哈顿区,可以俯瞰东河,建于1947年至1952年,主要建筑物由大会场大楼、秘书处大楼和哈马舍图书馆三部分组成,秘书处大楼为大厦的主体建筑物,楼高153.9米,共39层,立面为大片玻璃维护墙,被俗称为“玻璃宫”,大会场则是每年的联合国大会举办的地点,大楼中的花园,以及户外雕塑也是十分知名。
占地 18 英亩,这块地是当时纽约富商洛克斐勒捐出 850 万美金买下的土地,并送给联合国,希望能把联合国总部留在纽约,以巩固纽约的世界地位。
联合国总部大厦_联合国总部大楼 -选址
此大楼于1949年和1950年间兴建,土地购自于当时的纽约房地产家威廉・杰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面积阔达17英亩(约6.87973公顷)。在此之前,洛克菲勒家族有意提供其在纽约州威斯特彻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Kykuit的土地,但因距离曼哈顿遥远,便而作罢。之后,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便协助新的土地的购买,其父约翰・洛克菲勒二世(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则捐助了850万美元协助兴建大楼。虽然大楼位在纽约市,但其土地实际为国际领土,其西侧边界为第一大道,南侧为东42街,北侧为东48街,东侧为东河。
联合国总部大厦_联合国总部大楼 -历史
联合国建筑群兴建于1947至1953年间。
1946年选址时,美国J.小洛克菲勒出资购买纽约曼哈顿岛东河岸边大片街区相赠,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接受,遂定址纽约。
1947年成立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包括中国梁思成教授)组成的设计委员会,设计总负责人为美国建筑师W.K.哈里森。
大厦1947年动工,1953年建成(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早期板式高层建筑,1947~1953年建,W.K.哈里森等设计)。
1961年拆除重建。
联合国总部大厦_联合国总部大楼 -设计特色
联合国总部大楼
由美国建筑师 Wallace Harrison 工作小组设计,约可分为几个重要部分,从参观入口进入后,右侧的大楼是联合国大楼 (General Assembly) ,后面那栋方正笔直得像火柴盒的大楼是秘书处大楼 (Secretariat Building) ,沿着东河滨的一排办公大厅是安全理事会 (Security Council) 、社会暨经济理事会 (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Chamber) ,东河滨的人行步道很值得观赏,因为旁边有一座美丽的玫瑰园,约有 1,400 株玫瑰,都是会员国赠送的。
大厦占地7.2公顷。居中为大会堂,供联合国大会使用。设计时,会员国不多,按远期会员国80个和每会员国代表5人、顾问5人考虑,并加设特别观察员席和贵宾席300个,记者席320个,听众席1000个。大厅内墙为曲面,屋顶为悬索结构,上覆穹顶。南面为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楼,是早期板式高层建筑之一,也是最早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前后立面都采用铝合金框格的暗绿色吸热玻璃幕墙,钢框架挑出90厘米;两端山墙用白大理石贴面。大楼体形简洁,色彩明快,质感对比强烈。东河沿岸为一组五层会议楼建筑,分设各理事会大厅。临42号街的旧建筑曾作为联合国图书馆。
联合国总部大厦_联合国总部大楼 -建筑
秘书处
秘书处大楼秘书处大楼是一栋玻璃面的39层板式建筑,由于其四四方方的长方体外形而被称为“火柴盒”,这是由包括梁启超之子建筑家梁思成在内的世界10位建筑师共同讨论设计的。秘书处大楼前方的150多个旗杆,悬挂着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主旗杆上则是蓝色的联合国旗帜。
秘书处大楼一侧较低的长排建筑,其高度由低至高形成一道弧线,这就是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厅大楼,其内有各个规格的会议室。紧连会议厅大楼的是联合国大会厅,联合国成员国代表的表决会议都在此举行,因而此地也成为联合国总部出镜率最高的地方。大会厅对面的哈马舍尔德图书馆是1961年加建的。
大会堂
大会堂大会堂是联合国里最大的房间,座位能容纳1800多人。这个房间是由负责设计总部的11位建筑师合协力设计的,为了强调国际性,里面没有摆设任何会员国的礼物。大会中唯一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