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阶段是后工业社会,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均衡的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获得增长。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2)非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
(3) 新增长理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罗默的阿罗模型,主要观点是:技术是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卢卡斯模型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这种创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二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三是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四是开拓新的市场,五是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但由于“创新破坏性的存在”,创新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一理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 论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阶段是后工业社会,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国情区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的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纺织、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3)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大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中工业化阶段。
(4)工业化后期阶段: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大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向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的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6)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只能密集型和只是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