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茌平县 茌平县-基本概况,茌平县-建制沿革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现属山东省聊城市,系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茌平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是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著名的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孔子回辕处、鲁仲连祠等名胜古迹,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茌平,公元前221年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位于山东省西部,为聊城市所辖。地处北纬36°22′~36°45′和东经115°54′~116°24′之间。东邻齐河县(属德州市),西靠东昌府区、临清市,南接东阿县、东昌府区,北连高唐县。总面积1003.37平方公里。2010年底,县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732个行政村(居委会)。年末全县总人口5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万人。茌平是山东西部唯一的百强县。[1]2013年10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茌平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1位。自2010年以来,茌平经连续4年入围全国百强县。

茌平_茌平县 -基本概况


茌平县广场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辖6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810个行政村,56万人口,现属山东省聊城市,系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茌平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是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著名的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孔子回辕处、鲁仲连祠等名胜古迹,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

茌平县资源充裕,物产丰富。县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带,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县沃野平畴,总耕地108万亩。淡水资源充足,水利条件便利。全县有价值的生物资源多达700多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林果、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特别是圆铃大枣为历代贡品,以其独特的医疗保健效果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发出枣汁、枣泥、枣酱、枣饮品等20多种系列产品。另外,鲁西黄牛、南莲池十孔藕、黄花菜、香椿菜,以及剪纸、草编、柳编、条编等工艺品也久负盛名。同心协力建设铝城枣乡,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茌平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以高于1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工业更是以年均35%的速度超常规发展,我们将以打造东方铝城、开发鲁西枣乡为重点,力争5年内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茌平_茌平县 -建制沿革


夏、商属兖州,周属齐国。

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今韩集乡高垣墙村)。

汉属兖州部东郡。

公元9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25年改功崇县为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

三国时为魏地,属冀州部平原郡。

晋、南北朝治鼓城(今乐平铺镇土城村),属济州部平原国。

后魏属济州部平原郡,北齐并入聊城县。

隋初复置茌平县,治兴利镇(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

621年聊城县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627年并入聊城县。

1130年复置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

元属东昌路总管府,明、清属东昌府。

1914年属东临道,1925年属东昌道,1928年改属山东省政府,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专员公署。

1940年1月,建立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鲁西第四专员公署,冀鲁豫行署第一、六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专员公署。

1958年1月属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9年9月属聊城专员公署。

1967年3月属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属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8月属聊城市。

2010年7月2日,广平乡、韩集乡划归东昌府区管辖。

2010年7月7日,撤温陈乡设立温陈街道办事处;撤胡屯乡设立胡屯镇。

2011年8月24日,撤销肖家庄乡设立肖家庄镇。

2012年9月,撤贾寨乡设立贾寨镇,撤洪官屯乡设立洪官屯镇。

茌平_茌平县 -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至11月1日零时,全县共有常住人口546125人。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5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万人。

茌平_茌平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5年9月,茌平县城解放,全县设7个区。

1947年6月划为12个区。

1949年10月将12个区合为6个区。

1956年3月6日,博平县并入茌平县,茌平县第六区划归高唐县,全县划为9个区。

1958年1月将全县9个区划为21个乡。1958年9月将全县21个乡划为11处人民公社;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阿县北部5个公社划归茌平县,全县为16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原东阿县5个公社回归,茌平县辖11个公社。

1962年12月恢复区制,将原来11个人民公社划为11个区。

1971年2月撤区并社,将11个区划为19个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26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1982年7月,三十里铺公社改为乐平铺公社。

1984年7月,将全县19个人民公社改划为22个乡镇。

1996年10月,撤销杜郎口乡,设立杜郎口镇,行政区域和政府机关驻地未变。

2001年2月,全县16个乡、6个镇调整为8个乡6个镇。

2002年1月,恢复杨官屯乡,乡政府驻杨前村。

2002年6月,撤销韩屯乡,设立韩屯镇,行政区域、政府驻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变。

2004年9月,撤销茌平镇,设立振兴、信发街道办事处,将原茌平镇及冯官屯镇、胡屯乡、温陈乡的部分村庄划归信发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后,城区总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总人口156170人。

2010年5月17日,茌平县温陈、胡屯两乡撤乡,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和镇。7月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广平乡、韩集乡划归东昌府区管辖。

2011年8月5日,撤销肖庄乡设立肖庄镇。

2012年9月27日,茌平县撤贾寨乡设立贾寨镇,撤洪官屯乡设立洪官屯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茌平县辖3个街道,10镇1乡,810个行政村。

街道振兴街道信发街道温陈街道

镇 乐平铺镇冯官屯镇菜屯镇博平镇杜郎口镇韩屯镇胡屯镇肖庄镇 贾寨镇洪官屯镇

乡 杨官屯乡

茌平_茌平县 -县城及归属的演变

茌平古为夷地。夏、商属兖州,西周属齐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今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金牛山)之平陆,故名茌平。 茌平自秦置县以来,随着黄河的多次改道,曾三移县城,数易归属。 自秦朝设置茌平县,一直到东晋初年(公元318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设在今韩集乡的高垣墙村。 自东晋初年(公元318年)到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迁至今乐平镇的土城村,又称鼓城,布鼓城,阳城等。 公元551年至公元581年,茌平县并入聊城。 从隋朝开黄初年(公元581年)至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城设在今杜郎口镇驻地杜郎口村,名兴利镇。 公元634年至公元1130年,茌平县再次并入聊城。公元1130年(金朝天会八年),伪齐皇帝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址,一直延续至今。 元、明、清朝茌平均属东昌府管辖。民国二十六年隶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2月日军侵入茌平,国民党县政府流亡。1940年元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5年九月茌平解放,属冀鲁豫区第六专署(运东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2月归山东省聊城专署。现属聊城市。

茌平_茌平县 -行政区划演变

茌平秦置县后,下设乡、里,自汉到元沿用。元代分五乡,明洪武分9里,清宣统年间分7区,领42里。1933年分七区,辖282乡、镇,588村。1940年1月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辖七个区,1945年解放后仍7个区。1947年6月划为12个区,1949年10月并六区,包括城关、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琉璃寺。1956年3茌博合县,琉璃寺区划归高唐,西南十六村划归聊城县后,设9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卅里铺、杜郎口、冯屯。1958年1月撤区并乡,设21乡;9月并为11个公社;12月东阿北五社(古官屯、陈集、高集、牛角店、铜城)并入,为16个公社。1961年6月东阿五社回归,余11社。1962年12月改为11个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胡屯54个公社。1971年2月撤区,设19个公社,新增王老、赫集、韩集、赵官屯、丁块、温陈、肖庄、洪屯八社,辖76个管区。1984年8月将社改乡、镇、县辖茌平、博平、冯屯、乐平铺、菜屯、杜郎口等6镇(杜郎口1996年撤乡改镇),赵官屯、韩集、广平、丁块、大桑、杨屯、洪屯、贾寨、肖庄、韩屯、张营、温陈、胡屯、王老、赫集、孙桥等16乡,804个行政村,1054个自然村。2006年,茌平县辖振兴、信发2个街道办事处,博平、冯屯、乐平、菜屯、杜郎口、韩屯6镇,胡屯、广平、韩集、肖庄、洪屯、贾寨、杨屯、温陈8乡。

茌平_茌平县 -"茌平县"语源简析

"茌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Chípíng Xì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北纬36°22′~36°45′,东经115°54′~116°24′.东邻齐河县,西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临清市,南连东阿县,北靠高唐县.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57.2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茌平镇,在省会济南西方向75公里处.为聊城市辖县。
"茌平"这个地方词语和"茌平"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茌平县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从而造就了"茌平"语词及其他地名群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茌平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茌平县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

茌平_茌平县 -茌平县政区沿革简况

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茌平县 茌平县-基本概况,茌平县-建制沿革
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公元1130年(金天会8年)复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时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8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属鲁西区第四专署.1941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九(运东)专署.1943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六(泰运)专署,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6年11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建国初期,属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
茌平县自秦建县以来,随着黄河故道的变迁,县城屡次迁徙.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县城在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晋末南北朝时期,县城在今乐平铺镇土城村;隋唐初期,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唐宋时期,将茌平县并入聊城县.金朝天会年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城.博平汉置县,县城在博陵邑,即今贾寨乡官张村村南的博平旧城.宋仁宗景佑年迁县城于宽河镇,即今博平镇.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屡次与灵县,聊城,清平县分合.元明清至建国初为县.1956年,博平县并入茌平县至今。

茌平_茌平县 -茌平县地名语词特征

茌平县这个"千年古县",地杰人灵,辗转沿革,繁衍至今,遍布着古今各类地名两千多条,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茌平古老的地名较多.茌平县城三次迁徙,除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更名茌平县为功崇县,"茌平"之专名,时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茌平古县历史悠久,决定了境内地名多具有古老的特征.经过对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考证,统计,有122个自然村名无据可考,占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11.6%,600年以上的有86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81.6%,百年以上的有67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7%。

茌平_茌平县 -从村名语词上看,呈现深厚的地名文化

望鲁店

茌平县冯官屯镇有个叫望鲁店的村.据传春秋时期,齐人高士鲁仲连在此居住,后来,孟子造访鲁仲连,行到刘集店中病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40103/6353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茌平县 茌平县-基本概况,茌平县-建制沿革》为网友懷抱意中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