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储安平 储安平-生平简介,储安平-代表作品

储安平,190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招致当局不满,反右运动开始后储安平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1966年8月31日,他与老舍同一日投湖自杀,老舍去世,储安平则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随后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 2015年5月19日,储安平衣冠冢在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落成,储安平的儿子储望华在父亲的陵墓前如此表达哀悼之情。

储安平_储安平 -生平简介


储安平

储安平出身于宜兴望族,出生后六天丧母,十四岁丧父,依赖祖母抚养,生活节俭。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1932年毕业。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至重庆,先后担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1940年8月,在湖南安化县蓝田国立师范学校任教师。《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为这一时期作品。《英国与印度》一书则是其讲授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的讲稿。并在桂林《力报》任主笔。1945年春,在湖南辰溪《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占领桂林后,他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共出版十七期。1946年春赴上海,9月1日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12月25日被国民党查封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58年1月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66年遭受文革残酷迫害,生死不明。

1978年后,五十五万右派做了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储安平_储安平 -代表作品

小说及散文


储安平作品封面

〔1〕说谎者(小说集)上海书店1992年12月影印版

〔2〕给弟弟们的信(散文集)开明书店1936年出版

〔3〕英国风采录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

〔4〕英人法人中国人 观察丛书1948年出版

〔5〕英国和印度科学书店40年代出版

〔6〕玛纳斯河垦区-新疆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

〔7〕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出版

〔8〕关于“睡庙求医”的故事(1928年) 原载《语丝》第4卷第18期,1928,〔9〕小病 原载《真美善》第6卷第6期,1930,10月16日

〔10〕残花(1930,5月) 同上

〔11〕母亲(1930,8月13日) 原载《真美美》第7卷第1号,1930,1月16日

〔12〕墙(1930,11月28日) 原载《新月》第3卷第7期

〔13〕一条河流般的忧郁(1931年) 原载《新月》第3卷第12期

〔14〕一段军行散记(1932年1月1期) 原载《新月》第4卷第1期

〔15〕悼志摩先生 同上

〔16〕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 原载《观察》第2卷第9期

〔17〕来京记(1933年2月) 原载《语丝》第3卷第14期,1933,4月1日

〔18〕豁蒙楼暮色 原载《新月》第4卷第7期,1933,6月1日

〔19〕记田汉先生 原载1935年《中央日报・文学周刊》第38期

〔20〕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原载《观察》第1卷第1期,1946,9月1日

政论和报告书

〔21〕布洛克及其名着-《十二个》 原载《北新》1928,5月16日

〔22〕《新评论》发刊词 原载《新评论》1940,1月

〔23〕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 原载1944,2月15日《力报》

〔24〕论剧人-西南剧展献言之二 原载1944,2月16日《力报》

〔25〕论观众-西南剧展献言之三 原载1944,2月17日《力报》

〔26〕《客观》政论 原载《客观》第7期,1945,12月22日

〔27〕失败的统治 原载《观察》第1卷第3期,1946,9月14日

〔28〕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 原载《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11月9日

〔29〕论上海民乱 原载《观察》第1卷第16期,1946,12月14日

〔30〕论张君劢原载《观察》第1卷第19期,1947,1月4日

〔31〕辛勤・忍耐・向前 原载《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2月8日

〔32〕中国的政局 原载《观察》第2卷第2期,1947,3月8日

〔33〕三百二十位读者意见的分析与解释 原载《观察》第2卷第12期,1947,5月17日


储安平作品封面

〔34〕大局浮动、学.潮如火 原载《观察》第2卷第13期,1947年5月24日

〔35〕论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封及大公报在这次学.潮中所表现的态度,原载《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5月31日

〔36〕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 同上

〔37〕读孙科谈话 原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6月28日

〔38〕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原载《观察》第2卷第22期,1947月7日26日

〔39〕艰难・风险・沉着 原载《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8月9日

〔40〕"为中国农业试探一条出路"刊出后的回应,原载《观察》第3卷第5期,1947,9月27日

〔41〕白报纸! 原载《观察》第3卷第9期,1947,10月25日

〔42〕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 同上

〔43〕评《出版法修正草案》 原载《观察》第3卷第15期,1947,12月6日

〔44〕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学生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之不妥,原载《观察》第3卷第16期,1947,12月13日

〔45〕我们建议政府调查并公布白报纸配给情形,原载《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1月3日

〔46〕风浪・熬炼・撑住 原载《观察》第3卷第24期,1948,2月7日

〔47〕论程梦明案兼社会有心人能否合拢来做一点事情 同上

〔48〕国大评论 原载《观察》第4卷第9期,1948,4月24日

〔49〕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 原载《观察》第4卷第10期,1948,5月1日

〔50〕评翁文灏内阁 原载《观察》第4 卷第15期,1948,6月5日

〔51〕政府利刃指向〈观察〉 原载《观察》第4卷第20期,1948,7月17日

〔52〕吃苦・苦斗・尽心 原载《观察》第4卷第23、24期1948,8月7日

〔53〕一场烂污 原载《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11月6日

〔54〕政治失常 原载《观察》第5卷第13期,1948,11月20日

〔55〕我们的自我批评・工作任务・编辑方针,原载《观察》第6卷第1期,1949,11月1日

〔56〕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工作 原载《观察》第6卷第2期,1949,11月16日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储安平 储安平-生平简介,储安平-代表作品

〔57〕在哈尔滨所见的新的司法工作和监狱工作,原载《观察》第6卷第4期,1949年12月16日

〔58〕旅大农村中的生产、租佃、劳资、税制、互助情况,原载《观察》第6卷第5期,1950年1月1日

〔59〕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 原载《光明日报》1957,6月2日

储安平_储安平 -其他

到1980年5月8日,最后一批右派摘帽,约53万余顶右派帽子几乎全部一风吹去。但最终“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约100人,其中“大右派”5人,“普通右派”90多名。

5名“大右派”分别是: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

储安平_储安平 -纪念文章

储安平在时间中复活

(作者:傅国涌)

我孤陋寡闻,直到1989年夏天读了戴.晴的《储安平与"党天下"》长文,才知道储安平其人。他一手创办的《观察》周刊,他那些掷地有声的热血政论,他前后甩给国民党政权的"一场烂污"等断语都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此后我便开始留意储安平的文章,当我在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五卷(蔡尚思主编,以下简称"简编")发现他的五篇文章,当即毫不犹豫地复印了下来,并装订成小册子,经常翻阅。这大约是1995年的事。差不多也是这一年,在《读书》杂志的补白文章中得知山西有个谢泳先生早就在读《观察》旧刊,研究储安平和《观察》,不禁心向往之。

从那时起,读到储安平在《客观》、《观察》时期的全部政论,几乎成为了我生命中的渴望之一。1998年夏天,我偶尔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储安平文集》出版的消息,真是喜出望外,便到处托朋友、家人一起留意此书。当年秋天,当我终于在书店见到此书时,心中确有一种难以抑止的激动,连翻都没翻,就立马掏钱买了下来,尽管书价不低。


储安平作品封面

当《储安平文集》面世时,离储安平"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已足有三十二个年头。编者张新颖说:"储安平基本的重要着述大致都搜罗在这里了",我满以为这下可以领略到曾经打动过千万心灵的储安平政论的全貌了,可是当我在"文集"下册第3页读到这样一个"编者"注时,心就凉了半截:"但由于历史环境和思想的限制,作者对当时的局势和某些问题的认识也有偏颇、不当之处。为了尊重历史,我们除没有收入个别文章(篇目仍列出)及对少数篇章的文字稍加删节外(删节的地方加省略号,并用符号标出),其馀的都按原貌收在这里了。"在"大致"之外,"文字稍加删节"的"少数篇章"有《国民党的病症》、《共产党与"国家"》、《中国的政局》等,全文没有收入但标明了"存目"的篇目有:《阎锡山》、《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停战令下,战仍不停》、《协商成就》等。其实,上述《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共产党与"国家"》、《中国的政局》等篇,早在1983年出版的"简编"就曾全文收录,公开面世。198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一书也曾大量引述"文集"中被删节的那些内容,我都有幸读到过。差不多同时出版的一些着作如谢泳的《〈观察〉研究》等也都引述了其中一些内容。也因此,那些被删节的句子、段落和仅"存目"的篇目,很长时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隐痛。好在1999年岳麓书社出版了《观察》周刊的影印本,我邮购了一套,总算了却了读一读储安平和《观察》的一点微小心愿。

当然,《储安平文集》尽管有种种不如人意之处,毕竟有助于世人重新认识曾以言论报国为天职的储安平,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如何我们都还是得感谢编者的搜罗和成全之功。在文集下册第3页有一条不起眼的注解,编者说:"储安平的这些文章由于仗义执言、饱含锋芒,对当时国民党腐败、黑暗的统治作了尖锐、有力的批判而产生极大的影响,赢得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好评。"

半个多世纪后,重读储安平那些痛快淋漓的激扬文字,我们依然只能望书兴叹--

"我们要求终止一党专政。这种一党专政的终止,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终止,必须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终止。一党专政在精神上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苦痛,是人民的各种基本公民权利没有保障。人民的基本公民权利包括人身自由、居住自由、职业自由、财产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及结社自由。其中人身自由尤为一切自由的基本。我们所以要求上述各种基本的公民权利,仅仅是因为只有人民能获得上述的基本民权,人民的智慧的、道德的、身体的能力,始能作充分优性的发展,以充实国家的生命,培养社会的活力,提高政治的道德,促进文化的进步;从而产生合理的政治活动和安定的社会秩序。"

"为国家服役绝非任官之谓。一个从事言论的人,假如环境允许他秉其智慧,凭其良心,公平论政,他对国家所能有的贡献,未必在一个部长之下。"

他尖锐地指出:"国民党执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他所采用以维护其政权的方法;只此一着,毁坏全局。政党要获取政权,原为题中必有之义:在野的要想法获取政权,在朝的要维护其既得的政权;中外古今,无有例外。""欧美的政党都是以政绩来维护政权,无论内政外交、经济文化,执政当局总是处处为国家前途着想,时时替人民的福利打算。只要政绩良好,人民自然拥护政府,政权自然不会动摇。这是一条积极的以政绩来维护政权的道路。相反,国民党走的是一条消极的只知道加强政治控制来维护既得政权的死路。""历观往史,没有一个政府能够不顾人民而犹能长久维持其政权者。不顾人民苦乐的政府,必然失去人心;不为人民福利打算的施政,必然不能使国家社会得到健全的发展。……政绩窳败,人心怨愤;人心怨愤,政权动摇;政权动摇,执政者的控制势需加紧;压制越紧,反动更烈。如此回圈,互为因果,而终必全盘倾溃,不能收拾。"

在国民党治下的上海,他公开发表了如此批评国民党政府的言论--

若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前后统治了中国二十年的政府,实实在在耽误了中国的国运,它阻碍了中国的进步。而其一切过失之中,本文作者认为现政权最大最不能宽恕的罪恶,就是由于它的缺德的统治,大大的促成了中国人民道德的堕落。在这个政府的作风和统治之下,一切不守法的、不道德的、没有良心人格的人,都比一般奉公守法洁身自好的人,容易生活下去。在这个政府的作风和治理下,除了极少数坚贞的人物,仍能保持他们的人品、意趣和工作理想之外,大多数人都已趋于取巧、投机、幸进、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不讲公道、强凶霸道、为劣作恶。在这种混乱的情形之下,大家已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自信,失去了一切崇高的理想,结果是人的品格愈降愈低,社会的风气愈来愈坏。"


储安平作品封面

如果说储安平以其金石般的政论达到了那个时代书生议政的又一个高峰,从《失败的统治》到《一场烂污》、《政治失常》,他为国民党二十多年的统治下了最后的断语,言论之激烈、论述之精辟,都足以引起一阵阵的惊叹叹为。那么他所创办的《观察》周刊更是攀上了百年言论史的一个新高峰,成了一座几乎难以跨越的丰碑。

9月1日,确乎是百年言论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张季鸾、胡政之他们接续《大公报》星火是这一天。1933年,因为刘煜生之死引发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抗议风波,9月1日,国民党当局被迫作出积极的回应,一年后这一天被新闻界自发地定为"记者节"。永垂史册的《观察》周刊也诞生于1946年9月1日。这一切或许都只是历史的巧合。在《观察》创刊号上,储安平以"编者"名义发表了《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诚恳地表示"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的方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同时,他提出"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并表明刊物将采取"公平的、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态度。以后,在《观察》存在的近三年半岁月中,储安平大致上信守并践行了他在创刊号上提出的这些"信约"。

1947年5月,当上海《文汇报》、《新民报》等三报同时被国民党当局封杀时,他没有顾及自身的安危。当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面对恶劣的政治气候,1947年11月8日,《观察》在头条位置发表了周炳琳、金岳霖等四十八位教授《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以及董时进《我对于政府取缔民盟的感想》。

1948年7月,当南京《新民报》遭永久停刊处分,国民党政府磨刀霍霍,新闻界黑云压城,《观察》风雨飘摇之际,储安平还无所畏惧地发表了正气凛然的《政府利刃,指向观察》一文。

在动汤复杂、扰攘不安的百年中国史上,小小的《观察》周刊的确提供了一个相容并包的论政平台,自"五四"以来成长起来的几代知识精英几乎都以"特约撰稿人"的身份聚集在一起,储安平以他的执着、热情和勇气完成了百年言论史上蔚为壮观的谢幕演出,《观察》最高一期发行量超过了10万份,为那个混乱、黑暗、丑陋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炮火连天,风雨如磐,但《观察》并不是孤立的,不说《大公报》这样有着世界声誉的民间报纸,差不多同时的民间刊物就有《世纪评论》、《新路》等一大批周刊,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1949年到来之前嘎然终止。1948年12月24日,《观察》的凋谢,对储安平而言,那也是意味着他生命的颠峰时代永远结束了。

1949年到来也曾经让储安平欢欣鼓舞,但他已不可能再拥有他心爱的《观察》,更不可能再去写那些汪洋恣肆的文字了。1949年11的复刊的《观察》已不是当年的《观察》,1950年5月1日创刊的《新观察》更是另一本刊物了,储安平也早已不在其中。他只能去写当时就没人注意、今天更没人去读的通讯《新疆新面貌》,去当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当然还当过将近70天的《光明日报》总编辑(1957年4月1日-6月8日)。

但储安平毕竟是储安平,他心中的理想从来都没有死去。1957年他没有能抵挡住执政党反复的动员,在要求"对老和尚也提些意见"的循循善诱之下,这个曾以论政为业的书生终于开口了。6月1日,在统战部最后一次民主人士座谈会上,他作了题为《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的发言,这就是著名的"党天下"发言(被称为"右派分子对党倡狂进攻的代表作")。发言稿共1200字,从标题到内容我们都可以发现已失去《客观》、《观察》时期的锋芒和棱角,发言是那样严谨、有分寸,那样温和、含蓄、婉转,那么的字斟句酌。发言稿不仅是列印好的,还特别注有"光明日报总编辑储安平发言稿"、"希用原题、原文勿删"字样。此时书生意气的储安平并不知道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档《事情正在起变化》已发下半个月,距《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发表也只有一星期了!储安平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作为1980年"不予改正"的5名大右派之一,储安平之死至今还是一个谜,无数人已为此写过无数的文章,从戴.晴的《储安平与"党天下"》到邓加荣的《寻找储安平》,再到馀开伟的《储安平生死之谜又一说》(《书屋》1999年第2期),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他到底是"投河自杀"、"蹈海而死",还是被红卫兵活活打死了("虐杀毙命"),或者是出家当了和尚。也许永远都无法知道了。无论怎么死的,储安平终究是在1966年"文革"爆发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但是人们永远忘不了他那些掷地有声的政论,忘不了他先知般的预言,忘不了他给亲身经历过的那些时代所下的著名论断。储安平死了?储安平还活着?"储安平正在复活",饱经忧患、才气纵横的章诒和女士如是说。

储安平_储安平 -人物事迹

关于储安平的留学经历,通行的说法是,20世纪30年代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师从著名工党理论家拉斯基,深受社会民主主义影响。这种说法大概源自戴.晴的传记文学《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经后人逐渐书写演绎,几乎成为定论。甚至在笔者为撰写《储安平传》多方收集资料的时候,英国某校档案馆管理员热心地通过邮件告诉我,经谷歌搜索,这位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说明以讹传讹已经到了影响国外的程度。

留学爱丁堡

实际上,根据《中央日报》的报道和储安平的自述,他申请的是位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的史学专业。1936年夏,他出国采访奥运会时,还没有得到爱丁堡方面的消息,遂决定先出国,到英国后再打听详情。到达伦敦后他才知道,原来5月份爱丁堡大学就有了回信,邀请其入学。但是,由于受委托提交申请材料的西尔考克先生事忙,忘记了储安平的来历,此事遂被搁置。重新取得联系后,他于1936年9月20日告别伦敦,乘坐火车正式到达苏格兰爱丁堡,开始其真正的留学之旅。

爱丁堡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储安平显然非常喜爱这座城市,他赞叹道:“爱丁堡!呵,这一个带有中世纪风味和宗教氛围的古城市,她是多么的虔诚穆肃。这起伏的地形,这孤傲的山峦,这山峦上中世纪还留下来的城堡(CASTLE),使这一个北欧的城市变得多么神奇,多么令人向往。这宽阔的街道,这高大巍峨的建筑,我们在这建筑下的街头上走过,我们的心境是多么的舒弛。街巷尽头那低低的像城门似的围拱,是如何富有怀古的幽情。房舍的建筑,一律是用那些不规则的粗大的石块,错纵地堆砌着,使人看了觉得另有一种风趣。”

爱丁堡大学成立于1583年,和牛津、剑桥一样,是不列颠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爱丁堡也是欧洲贵族子弟首选的学校之一,在文学、医学等传统学科方面深具优势。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电磁理论创始人麦克斯韦、哲学家大卫・休谟、文学家柯南・道尔都有就读于爱丁堡的经历。民国时期留学爱丁堡的中国名流有美学家朱光潜、翻译家戴镏龄和作家袁昌英等。

但是,储安平在爱丁堡的生活并不顺利。首先是生活问题。学校不提供住宿,他在校外最初租住的房子,位于闹市区,每当夜晚,窗外车水马龙,甚不安宁。这对于原本神经衰弱的他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一番周折,费了不少精神、时间和金钱,才换到了更为合适的房子。其次是环境,爱丁堡地处苏格兰,虽然也有中国协会,但基本都是华侨的势力。以前还有一些中文报纸存在,但因为华侨的汉语水平太低,基本看不懂中文,报纸也逐渐取消。爱丁堡的中国留学生极少,他又和华侨毫无渊源,在这里是孤家寡人,感到生活孤独而无聊。到达爱丁堡第三天后,储安平便开始产生了一种去国怀乡的强烈感触。他在佚文《爱丁堡暮思》中说:

“我来这儿虽然只有五天,然而好像在这儿已经挨了五年。这些肃穆的街道建筑,这整个肃穆的空气,一面使我幽然成趣,一面又使我欲引起一缕落寞之感。这儿的气候应该很冷,这九月底的日子,就已经是初冬的景象,风刮上身,使我回忆起从前在北平过冬的景象。当我们在春天,在夏天,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永远只是活跃飞溅的一个方向奔放。可是移到了暮秋冬令,我们就浓浓地留恋着一个家庭的暖和。我们憧憬一个家庭,喝一壶热茶,烤一回火,有一个人和你答话。一种骨肉之感,一种人伦之乐,就在这冬天的黄昏,最易使你深切了解,深切怀望,然而我,我在辽远的北国,每天自己弄着伙食,听着那GAS吐出来的单纯的声音,它的火舌告诉我现在的心情是如何的孤独。我惘然地站在窗口,俯看着那被晚风扫刷了的冷静的街头,我是如何的愁情满怀。今天,我再也不记得我祖国旧时留下来的日历,就只见迷雾的云端里,荡漾着一个公园的月亮。这向晚的寂静使我勾引起多少记忆回想!我不会流泪叹息,为的我再也不准我自己变得那样懦弱。我了然明白我的志趣,我从来只允许我使自己的志趣变得更其刚强。可是,当我站在那迷糊的月色的初冬的黄昏里,穿过了我那一层刚强的意志:怅惘怅惘―――我不可制止地有一份轻微的怅惘!”

为抵御这种怅惘,储安平故意抑伦敦而扬爱丁堡,试图让自己接受爱丁堡的好处:“我们在都市里呼吸得太久的人,对于伦敦没有一点良好的感情。我骇怕伦敦街道上那股不变的汽油异味。伦敦那晦涩的天幕,那滞拙的空气,使我们的心灵一天一天地变得冗俗。她有世界顶大顶完备的博物院,她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的惠斯脱敏斯大寺,她有议会制度之母的巴力门,可是她勾引不起我一点爱恋的感情,我和她没有一点缠绵的缘分。”但是,储安平对英国议会制度敬仰有加,伦敦是观察英国政治的最佳之地,说“勾不起爱恋的感情”,只能理解为这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之语。

除此之外是生活穷困。当时在海外通过庚款项目留洋的公费生,亦会经常在经济上陷入困顿,更不必说储安平这样自费留洋的学生。英国相比于中国,物价太高,费用太贵,他带来的一点钱必须谨慎使用,因此在饮食生活上极为节俭。他后来自述:“当着者在爱丁堡时,虽不敢自谓中国最穷苦的学生,但至少可以列入第一等穷留学生名单中。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每月食宿零用,仅费四磅,合之国币约65元左右。”英国人不吃猪的脚爪,猪爪价格非常便宜,储安平便每天买猪爪,用来炖白菜。因为猪爪并无特殊营养,一段时间下来后竟然使他体力不支。受房东太太的劝告,他开始食用营养价值稍高的干酪,将其与饼干合吃,似乎也可稍微调节一下营养。

储安平有雄心壮志,不怕吃苦,可以忍受困顿的生活,但是不能忍受的是爱丁堡这所学校。如果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培养的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公共知识分子,而爱丁堡大学培养的是传统的英伦型绅士、文史研究专家和贵族博雅之士。爱丁堡大学的史学系,教育模式也是培养专深的史学研究者,而较少注重实用性。储安平固然对这种博雅之士心向往之,但是他的志向决不在做一个在学院中皓首穷经的学者。他和好友季羡林不同。季羡林可以在同时代的德国小城哥廷根埋头苦读十年,不问世事,研究艰涩渊深的文字学。储安平的志向是做一个入世的,可能用言论影响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希望真正学以致用,让知识成为指引实际行动的基础。所以,当他在爱丁堡大学接受了那些欧陆刻板、琐碎、传统的史学教育时,便会觉得无聊透顶。这不是他想要的留学生活。

1936年冬天,储安平独自在爱丁堡过冬。他认为自幼孤苦,可以忍受孤独寂寥的生活,但那年在爱丁堡的凄凉让他在七八年后仍旧难忘。爱丁堡接近北欧,冬天来得极早,日射时间很短,非常寒冷。爱丁堡亦和伦敦一样,经常有铺天盖地的大雾。某天,他晚餐后上街购物,走在爱丁堡古老的街道上,看到夜幕下一切建筑在雾中都化为灰色,显色格外单调忧郁。他形容:“冷风刺骨,街灯在浓雾中已只剩了一点淡黄的颜色。听见电车在钢轨上发出的声音好久而不见电车在何处,终于看见有几盏灯火在混沌中摇曳而来,一瞬眼之间,又复消逝。整个的空气是寒冷、昏暗、萧条、荒凉,而令人急于回家觅取人生的温暖。”他已经后悔了当初的选择。

游学伦敦

1937年1月10日的《夏鼐日记》有一条珍贵的记录:“下午储安平君来,据云对于爱丁堡大学甚为失望,故决计返伦敦自修。”这说明,仅仅在爱丁堡大学三个多月,储安平就退学并离开爱丁堡,来到伦敦做一个自学的学生。

在当时中国学生眼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颇负盛名的学府。学院成立于1895年,由参加英国工人运动的几位学者创立,是宣传费边社会主义的重镇。尤其是1920年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从哈佛大学转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讲师后,在他的中国学生罗隆基、王造时、钱昌照、杭立武、张奚若等人的引介之下,该校成为中国精英留英学习政治学的首选之地,其后有程沧波、龚祥瑞、吴恩裕、邹文海等人亲炙过拉斯基。至于在伦敦政治学院跟随其他导师学习者,则有费孝通、萧干、楼邦彦等许多著名知识分子。

但是,储安平并未如传说中进入政治经济学院。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在任教于国立复旦大学的履历中写着:“储安平,专任教授,光华大学文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研究。”收藏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1943年版《中国留英同学录》中则进一步明确标记储安平的留学经历为:“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历史系”。储安平更没有亲炙过拉斯基。如果他是拉斯基的弟子,必定会在后来的文章中提到从拉斯基学习的经历。然而,我们发现,储安平对此只字未提。拉斯基的正牌学生龚祥瑞与储安平出国和回国的时间相仿,但他到40年代末仍然是“对储安平没有认识”。

实际上,从储安平对其留学经历的模糊处理来看,即使他和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有关,亦大体属于游学性质。当时的自费生正式入学并不容易。在伦敦大学,如果读哲学博士,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课,写作论文,修业至少两年,每年要缴纳数十英镑的学费。准备毕业论文旷日持久,耗费精力极大,四五年无法毕业者并不鲜见,对一般自费生来说负担太重。如果只抱着一种增长见识和求知的目的,自由听课,自由探索,所获未必小于读学位。储安平一方面条件不足,一方面有过入学爱丁堡大学的不愉快经历,使他决定做一个自修生到底。

探讨储安平真实的学历和学位,一方面的意义在于,打破已成定论的旧说,另一方面在于,可以顺便重新审视所谓的思想传承问题。一般人认为,他是拉斯基的学生,在英国继承了拉斯基的政治民主、经济平等思想,回国后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储安平在英国专攻历史学而非政治学,更没有亲炙拉斯基。他在英国时留下的文章也没有谈到英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以《英国采风录》为例,他提到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唯独没有提到社会主义。他在1945年后对福利政治和计划经济感兴趣,主要是看到战后中国经济凋蔽,民生残破,政府唯有解决平等的问题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他的观点既不特别,又无创见,谈不上什么拉斯基的传人。只是作为发行量数万的《观察》主编,掌握了话语权,刊发了不少其他学者讨论这些问题的文章,才使其言论为研究者注意。

储安平_储安平 -?衣冠冢

落成仪式


储安平衣冠冢

2015年05月18日上午,储安平衣冠冢在江苏宜兴落成,储安平的儿子储望英、储望华、储望德等参加落成仪式,寄托哀思。储望华在作为子女代表发言“今天不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今天是一个纪念、追思和怀念的日子。”著名学者章诒和作为储安平子女邀请的亲友代表发言,其中有“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

衣冠冢

储安平衣冠冢位于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因为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尸骨无还,落葬无骨灰,也没有逝者生前衣物。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

宜兴龙墅公墓已有宜兴籍名人潘汉年、徐悲鸿、蒋南翔、周建南等逝者的陵墓,这些陵墓被安排在这个公共墓园的同一区域,管理方在其中设立了“人文之灵”石碑。其中,徐悲鸿衣冠冢于2011年设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陵墓落成之际把珍藏了近60年的徐悲鸿先生穿的西装放入衣冠冢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30103/62476.html

更多阅读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张籍 张籍-人物生平,张籍-主要作品

张籍(约767~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张绿水 张绿水-人物生平,张绿水-相关作品

张绿水(朝鲜语:???),又作张绿树(?-1506年)李氏朝鲜王朝中期的暴君燕山君(1476-1506年)的宠妃,妓女出身,成宗19年文科及第、文义县令张汉弼庶女。依照朝鲜王朝从母法推断,其母应是贱民出身的女子(包括妓生、官婢等), 她与肃宗时期的张禧嫔、中宗时期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罗昌平 罗昌平-生平,罗昌平-新闻作品

罗昌平(1980年12月27日――)男,历任《中国商报》首席记者,《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编。现为《财经》杂志副主编。长于政经、财经领域的独立新闻调查,不断对社会热点事件、热点人物进行报道和评论。罗昌平微博_罗昌平 -生平概况罗昌平罗

声明:《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储安平 储安平-生平简介,储安平-代表作品》为网友演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