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疾病概述,脑性瘫痪-类型及症状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由各种不同病因所致脑部损害的综合病征。表现为锥体束受损,同时也可侵及锥体外系、小脑,甚至脑干和脊髓。临床上主要表现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智能低下和癫痫发作。又称利特尔氏病。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发病率有所下降。预防有赖于孕期保健、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保健等。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疾病概述


脑性瘫痪--分析图大脑性瘫痪(Cerebnalpalsy)又称痉挛性瘫痪(Litter病),是指组由于脑部疾患而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往往病人还伴有智力发育障碍、共济失调、语言困难以及其它方面的缺陷。外科手术仅能对少数病人有效果。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以及语言、职业的训练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脑性瘫痪在中国的发病率不详,在美国为7/100000。

由于病因不同其病理改变亦不甚相同。常见的病理改变为脑发育不全,大脑皮质萎缩,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皮质下白质萎缩,深部结构的胶质细胞增生,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囊性变,脑室旁软化,苍白球及视丘下核可见脱髓鞘改变。另外肉眼可见脑瘢痕、软化、硬化、萎缩、脑积水等。

本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出血有关。可发生于妊娠期、出生时,也可发生于出生后。发生于妊娠期的病因有: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孕妇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泡疹、巨细胞包涵体病、弓形虫病等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孕妇妊娠期的严重感染,外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亦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本病。早产儿和过期产儿同样可出现低氧血症,致脑缺氧。分娩时各种原因所致脑缺氧、脑出血、核黄疸均可致脑损害。出生后的脑膜炎、脑炎、全身严重感染、头部外伤亦可造成脑损害而致本病。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类型及症状


痉挛型(spasticity)


脑性瘫痪--痉挛型在脑性瘫痪的各种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病人的60%~70%,有时和其它类型同时存在。病变波及椎体束系统。病变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一侧半球的椎体束受损表现为偏瘫,皮层某部位局限性病灶出现单瘫或截瘫;两侧半球病变则表现为四肢瘫。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痉挛型脑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常表现为“折刀”或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肩关节内收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成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呈尖足、剪刀样步态。有些患儿伴腰肌痉挛而呈角弓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痉挛状态常在患儿用力、运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由于关节挛缩,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出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腱反射亢进。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又分以下几种:
(1)双侧瘫:躯干部正常,四肢受累,躯干部正常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病因多为早产儿。两下肢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易出现膝反张,足内翻,在抗重力肌力弱时,足位可形成外翻、扁平足。左右侧病变程度常不相同。如果腿的内收内旋较重时,经常出现髋关节半脱臼或脱臼。股骨颈向外方移动。智力会比较好,常有内斜视。
(2)、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几乎都是混合型,普通痉挛型四肢瘫指重症双瘫程度病例而言,所以其基本症状和痉挛型双瘫一样
(3)、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但上肢较下肢重。
(4)、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但上肢较下肢严重。
(5)、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
(6)、单瘫
(7)、三肢瘫


脑性瘫痪--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athetosis)

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占脑性瘫痪的20%。有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病史者大多为此型。患儿在安静时常出现缓慢的、蠕动样、无规律、不能控制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通常累及全身。头控能力差,面部常有怪异表情(如皱眉、眨眼),有时反复出现舌尖节律性的伸出与缩回动作。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运动较为突出。也就是上肢比下肢损害重,不少患儿只能用脚来写。由于颜面部肌肉、舌肌及发音器官肌肉运动受累,说话时口吃不清,发音、速度、节奏均调节不好。咀嚼吞咽动作受影响,常表现有流涎。

手足徐动型在婴儿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不稳定。似舞蹈样动作。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智力障碍常不严重,能理解周围人的语言,但语言表达困难,也有智商较高者,性格外向、不拘小节,容易发怒,有使人猜想不到的倾向。单纯手足徐动型少见,单纯的手足徐动腱反射不亢进,不表现巴氏征阳性。肌张力呈齿轮状增高。目前,黄疸的换血疗法,蓝光照射等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手足徐动型患病率在减少。

强直型(rigidiy)

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系由椎体外系受损所致.四肢被动运动时,主动肌与被动肌有持续的阻力,强度随时变化,成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不亢进,表现为正常或减弱.常伴有智力低下以及语言障碍、癫痫、斜颈、流涎等。不少患者需整形矫正。

共济失调型(ataxia)

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总障碍为主征的病型。此型也少见。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协调性差,步


・态蹒跚、辩距不良,平衡能力差。走路时两足间距离增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振颤,肌张力低下。轻中度患儿常伴有智力障碍,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以徐缓为特征。眼球振颤极为常见,可伴有先天性白内障,以及触觉、知觉异常,肌张力低,不能完成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腱试验。

震颤型(tremor)

表现为四肢静止性振颤。也就是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而言。多由椎体外系及小脑损伤引起,多有眼球振颤,单纯极为罕见,在手足徐动偶有存在。

肌张力低下(atonia)

此型比较少见。多为其他型脑性瘫痪的早期表现和暂时阶段。2~3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临床主要表现抗阻力伸展能力,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四肢均外展外旋,仍呈仰翻的青蛙。上肢“W”形,俯卧位时头不能主
・动转向一侧,易致口鼻堵塞而窒息。坐位呈折叠样姿势。

混合型(mixed)

在脑性瘫痪患儿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实际上是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症状混合,或者三种不同的特征症状混合导致的脑性瘫痪,临床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混合多见。

无法分类型

临床上不符合以上各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无法归到以上的类型中,但是这一类的脑性瘫痪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疾病诊断

根据脑性瘫痪的定义,可以决定诊断脑性瘫痪的条件有如下4点。
1、中枢性运动障碍。
2、非进行性脑病变。
3、障碍为永久性。
4、症状出现在发育早期。

诊断要点
母孕期、围生期、新生儿期有高危因素的病史及特异症状。
具有发育神经学的症状:整体发育的延迟,特别是运动发育的延迟。原始反射的残存。
神经学症状:姿势的异常、肌紧张的异常、肌力的异常、腱反射的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等待特异的神经学症状。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鉴别诊断

一些遗传代谢或变性病可能进展缓慢,如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家族性痉挛性截瘫等,这些病在早期与脑瘫不易鉴别,可能误诊。戊二酸血症1型易被误认为运动障碍型脑瘫,而精氨酸酶缺乏则易被误认为双侧瘫痪型脑瘫。对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者须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后者腱反射常减低或消失。婴儿肌张力低下者还须特别注意除外遗传代谢病。痉挛性双瘫有时还需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鉴别。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十大症状

脑瘫的症状有运动障碍、姿势障碍、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牙齿发育障碍、口面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癫痫等。

运动障碍:脑瘫儿童得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出现尖足(脚后跟不着地)剪刀布(双腿走路有交叉),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姿势障碍:脑瘫儿童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病例头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智力障碍: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一席之地/4。

语言障碍:大多数的脑瘫儿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有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还表现为失语症,即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这种情况尤其以手中徐动型的脑瘫占比例为大。

视、听觉障碍:不少脑瘫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生长发育障碍:一部分轻型脑瘫儿童生长发育可以基本或接近正常,但大多数的脑瘫儿童都比同年龄的正常孩子个子长得矮小,生长发育显得落后。

牙齿发育障碍:脑瘫儿童牙齿多数发育不良,牙齿质地疏松、易蛀,各种牙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孩子为高。

口、面功能障碍:一部分脑瘫儿童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收缩。从而导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情绪和行为障碍:不少脑瘫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异常行为表现为

1)强迫行为:自己强制自己作某一动作。

2)自伤行为:自己打自己或用头不停地撞墙。

3)侵袭行为:殴打他人,但较少见。

癫痫:约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癫痫的发生率尤其突出。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的突出特点

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

脑性瘫痪_脑性瘫痪 -疾病治疗


脑性瘫痪--X光片脑性瘫痪的治疗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治疗在于肌肉训练、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矫行手术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而且在手术前、后均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康复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肌肉训练:肌肉训练的原则是教育患儿使痉挛的肌肉放松,促进某些肌肉的运用以及改善共济运动。进行反复而有节律的运动训练是重要的,一步一步训练患儿能穿衣,上厕所及走路。
2、矫行夹板的应用。为了克服由于肌痉挛所引起的畸形,夹板或石膏是经常应用的工具。首先是逐渐伸展短缩的肌肉,尽可能矫正畸形。必要时可在麻醉下进行矫治,用石膏维持肢体在矫枉过正位约3个月,以后可长期共存应用可活动的支架或夹板,以防畸形的再发。
3、语言训练。
4、职业训练。当患儿到达一年的年龄,经物理治疗后肌肉的痉挛已有所松解,这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训练。包括书写、打字以及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使患者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药物治疗。药物对脑性瘫痪并无作用,但眠尔通可能对控制震颤有帮助,镇静药物如冬眠灵等对患者的过度活动的抑制可以有效,也对物理治疗的进行有助。有时抗癫痫药物亦可以减轻抽搐等症状,但要密切注意用药后是否会加重肌肉的不平衡。在神经肌肉连接点用1%的普鲁卡因封闭,可以阻滞神经的γ传导作用而不影响神经的α传导作用,使肌肉的痉挛减轻。有时用3%的酚作神经内注射,使神经遭受永久性的破坏,可使1/3的病人的痉挛得到
缓解,易于训练。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仅作为对脑瘫的综合性治疗中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选择患者,周密的制订计划。在术前,术后均需进行物理治疗。一般说来,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进行手术治疗,因患儿尚不合作,检查困难,此外瘫痪的范围及造成的后果也可能尚未完全反映出来。
手术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神经系统的手术①对于手足徐动症型的病人,可考虑作脊神经前根切断术。动断颈3~胸1的脊神经前根,可使上肢所有的动作完全丧失。但不影响感觉功能,对某些病人可能有好处。②对伴有严重癫痫的痉挛性偏瘫患者作大脑半球切除术,可以减少其发作的次数以及严重程度,便于病人接受训练。③对严重的手足徐动症型脑瘫,可做苍白球破坏术,有一定的疗效。以上三种手术均为毁坏性的,必须严格掌握指征,不得轻易进行。④周围神经切断手术。常用截一部分或整枝支配某一过度痉挛的肌肉的神经,使该肌肉松弛。这种手术更多的应用在下肢。

(二)、肌肉和肌腱的手术包括①肌腱切断技术市场或肌腱延长术对痉挛的肌肉施行肌腱切断技术市场或延长术,可减轻其机械性强力收缩,并改善其肌力平衡。②肌腱移位术:在某些部位,把加重畸形的肌肉止点转移到新的止点,可以改变其功能,即把加重畸形的作用力改变为纠正畸形的动力。

(三)、骨与关节手术包括

①、骨延长术或缩短术,纠正下肢不等长。

②、截骨术,包括楔形截骨及旋转截骨术以纠正畸形。

③、关节固定术,固定关节于功能位,增加稳定及改善功能。

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疾病概述,脑性瘫痪-类型及症状

三、下面对一些常见的畸形及一些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手及腕部畸形的治疗由于手及腕关节的功能较复杂,大约只有4%的人能通过手术来改善功能。

①、如拇指屈曲内收痉挛于掌心,但病人尚能握拳及张开手,可作拇指掌指关节固定及外展拇长肌缩短术。

②、腕及手指不能背伸,拇指痉挛于掌心,屈指浅肌有中度痉挛,可作拇指掌指关节固定,将屈指浅肌通过骨间膜移到伸指及伸拇长肌上,再将尺侧屈腕肌移至桡侧伸腕短肌上。

③、手指有严重的屈曲痉挛,可将尺侧屈腕肌移至伸指肌,桡侧屈腕肌移至伸拇长肌,同时作拇指掌指关节固定。必要时间再固定腕关节在功能位。

④、腕关节屈曲功能不良,可用肱桡肌移至屈腕肌。

⑤、手不能张开,严重的屈曲挛缩,可用延长肌腱及固定拇指常指关节及腕关节。这种手术仅为了美观,在功能活动方面,无多大作用。


脑性瘫痪2、肩及肘部畸形的治疗当肩关节外展活动小于45°或外旋少于15°时,可作肩胛下肌腱切断术并剥离胸大肌。肘关节屈曲畸形超过40°时,可将肘伸肌延长。

3、髋关节畸形的治疗髋关节畸形非常常见。

①、髋屈曲-内旋畸形的纠正。如果仅有轻度或中度的畸形,并且只有在走路时发生,只要将半腱肌移至股骨外髁的前方,或作髋关节前方软组织松解术后外展位石膏固定。如果阔筋膜张肌是主要的痉挛因素,可将其起点后移至髂嵴上,使起外旋髋关节的作用。如果屈曲畸形已成为固定性,已不能被动纠正,这时就需要做粗隆下或髁上旋转截骨术(图1)。

②、髋关节屈曲畸形的纠正。如果畸形超过45°,年龄在8~11岁间,可做髂腰肌切断术。股直肌痉挛所致者,可将其髂骨上的起点作松解术。

③、髋关节内收畸形的纠正。往往采用闭孔神经切断术和内收肌切断术(图2)。但手术前一定要检查并估计髋外展肌的肌力。术前先作闭孔神经封闭,观察检查髋外展肌的肌力。有时股薄肌造成髋内收痉挛,可让病人俯卧,髋关节尽可能外展,膝关节屈曲。令病人逐渐伸直膝关节,如有股薄肌挛缩,髋关节会内收。只要于该肌的肌肉与肌腱交界处横断,即可纠正畸形。

④、髋关节脱位的处理。有人认为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病儿髋关节脱位是很难避免的。对半脱位患者,应作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挛缩的内收肌或股薄肌切断术,并将髋关节固定在外展位6周,然而再开始训练外展肌力。如果股骨头已有1/2以上在髋臼外,年龄已有9岁以上者。应作粗隆下内翻截骨术。对于陈旧性脱位,患者往往已有髋外翻,股骨颈前倾角增大,髋臼变浅等畸形,如患儿原来就无法行走者,不必治疗;

对于可以行走的患儿,可采用

①、髋关节固定术;

②、股骨截骨术以纠正成角及旋转,骨盆截骨术以加深髋臼;

③、股骨粗隆下外展截骨术,以骨盆作为负重的支持。

4、膝关节畸形的治疗在决定治疗方案时,不但要注意膝局部的问题。还要注意髋、髁关节的畸形,尤其要注意可以影响两个关节活动的肌肉:如股直肌、股薄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及腓肠肌等。如果膝关节屈曲畸形已不能被动纠正,需行手术。应首先检查膝关节主动伸直的程度及髌骨的位置。往往可以发现髌骨上移,股四头肌腱拉长。髌骨上移后会减弱股四头肌伸膝的力量而且会造成膝关节的挛缩。可以作膝关节后关节囊切开术,“Z”形延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30103/61095.html

更多阅读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宫颈癌给女性朋友带来了很大身体和心理的危害。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并无任何不适,常常在体检、普查时发现。不少病人因为有接触性阴道出血而就医,在大便及阴道检查时,往往有无痛性阴道出血。少数病人阴道分泌物增多

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有什么 慢性胃炎发作症状

  慢性胃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可反复发作,不易治愈,了解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慢性胃炎是常见的胃部疾病,对于慢性胃炎大家千万不可忽视,长期的慢性胃炎可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对身体

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癫痫病的早期症状 不同发作症状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癫痫称作“羊角风”,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病,那么,你知道癫痫病的早期症状吗?只要了解早期症状才能提前为治疗做好准备。癫痫病的早期症状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

声明:《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疾病概述,脑性瘫痪-类型及症状》为网友潮男二狗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