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7月毕业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87年9月至1990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4年8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992年6月至1994年7月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博士生(中日联合培养)。1994年9月至1999年8月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其中1996年6月至1997年5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99年8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12月任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7月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任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薛其坤_薛其坤 -简介
薛其坤薛其坤,男,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蒙阴,清华大学物理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杂志《SurfaceScience》和《Nanotechnology》的编委等。
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在物理学和相关领域较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如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材料学会年会、美国真空学会年会、扫描隧道显微学大会、分子束外延大会等做过50余个邀请报告。
薛其坤_薛其坤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薛其坤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9月-1992年6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
1992年6月-1994年6月,就读于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博士生(中日联合培养)。
1994年8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
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
1994年9月-2001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日本文部省教官、助手)
1996年6月-1997年5月,任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访问助理教授)。
1998年8月开始,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3月开始,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中心SF4研究组组长。
1999年9月开始,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2月-2000年3月,任瑞士IBM苏黎士实验室访问科学家(Senior Visiting Research Scientist)
2001年12月-2002年1月,任香港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2004年6月开始,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_薛其坤 -学术兼职
1999年: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1年: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2001年:中国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和器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2年:厦门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中国真空学会纳米与表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中山大学显示材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物理》编委;
2004年: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薛其坤_薛其坤 -研究方向
薛其坤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高/低能电子衍射、光学探针以及各种表面分析手段研究各种金属、半导体表面晶体结构/化学性质、异/同质结薄膜外延和低维纳米结构的生长动力学和控制。
在微电子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GaN生长表面的两维晶体结构、光学性质以及相关异质结外延中应力释放问题、InAs/GaAs量子点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纳米团簇的生长、C60/C84/C70在半导体上的薄膜生长等研究中做过比较系统的工作。
最近(2013年)和以后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稀磁半导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和自旋注入、低维纳米结构的磁性和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量子效应对低维纳米结构电子性质的影响(比如催化)等。
薛其坤_薛其坤 -学术贡献
主要学术成就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
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一些难题。
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3年4月10日在北京联合宣布: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实验发现也证实了三年前(2010年左右)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斯坦福大学理论团队的预言。
杨振宁表示,这让他想起很多年前接到物理学家吴健雄的电话,第一次告诉他在实验室做出了宇称不守恒的实验,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薛其坤及其团队做出的实验成果,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第一次做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成绩,不仅是科学界的喜事,也是整个国家的喜事。
薛其坤_薛其坤 -论文著述
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包括11篇Phys.Rev.Lett.、16篇Phys.Rev.A/B、10篇Appl.Phys.Lett.和4篇英文特邀综述文章或书章节),文章被引用1300多次(两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别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薛其坤_薛其坤 -个人荣誉
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6年:日本文部省青年科学家海外奖学金;
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信息学部);
1998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9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2000年:中国科学院“盈科青年学者”奖;
2002年: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团队”奖;
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5年:“薄膜/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量子操纵”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第一获奖人);
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技术科学奖);
2012年6月13日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陈曦教授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马旭村研究员以《高质量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外延生长和量子现象研究》项目获2012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Invitedtalkat1996AmericanPhysicalSocietyMarchMeeting(St.Louis);
InvitedtalkatThe1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andSpectroscopy(Seoul,1999);
InvitedtalkatThe1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lecularBeamEpitaxy(Beijing,2000)。
2014年9月13日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100万元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