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简介,三坊七巷-历史回顾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2006年,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一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9处,其它各级文物19处,保护历史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同时这里还有闽剧、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简介


三坊七巷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历史回顾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结构布局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特色建筑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建筑分析


三坊七巷

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曾住名人

林则徐,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邓拓,严复,甘国宝,冰心,林觉民,沈葆祯等。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三坊简介


三坊七巷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

光禄坊: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

杨桥巷: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郎官巷: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

塔巷: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黄巷: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三坊七巷之塔巷安民巷: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

宫巷: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吉庇巷: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名人故居和古建筑


三坊七巷

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位于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大院:位于光禄坊中段,为清道光间轰动福州的“同榜一胎两进士”刘齐衡的故居,原为四座相邻的清代建

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俗称“半条街”。筑有12大厅、6座花厅、3口水池、假山,6座亭阁、48间厢屋。现存较为完整的有13号的三进大院。

早题巷:光禄坊中小巷,有清乾隆学者黄任的故居、郁达夫的暂住处、林觉民“与妻书”的发现处。大光里,又称三官堂。光禄坊与文儒坊的小巷,有“福建通志”主纂陈衍、清学者何振岱、林觉民岳父、粤东候补县陈元凯故居。

陈承裘故居:位于文儒坊西口。陈承裘官刑部浙江司行走。祖陈若霖刑部尚书、父陈景亮云南布政使。陈承裘生六子皆中科甲。长子陈宝琛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住宅为晚清建筑,门、窗、梁、架雕刻精美,有很高艺术价值,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张经故居:建于明代,共三座,均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坡顶,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现除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都已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亦已改建为新房。故居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闽山巷: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小巷,清时,社火、花灯在此举行,有“闽山巷里看花灯”之说,巷道院墙古色古香。

郑孝胥庭院:位于闽山巷洗银营。郑孝胥,伪满“总理大臣”,生于苏州,长在福州。保留有客厅、花园等建筑。

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东口,始建于明末,清道、咸间有过重修。三座连体,共九进,俗称“九落透后”。分别为主大院、别院、花厅。花厅由园林、楼阁组成,保留有假山、云洞、水池、谯楼。池上建有戏台,是福州地区唯一的民居戏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位于郎官巷中段,为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祀“天后妈祖”,临街辟三门,墙额造型独特。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湾,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后宫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

二梅书屋:位于郎官巷西口,主人林星章,清进士出身,院共五进,后门通塔巷。四进花厅原为主人书房,房前
三坊七巷植有两株梅花,取斋名为“二梅书屋”。进与进之间均用高墙分隔,通道筑假山云洞,富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构思奇巧。保留有假山、亭、阁、古荔等,第五进设东花厅,开门通塔巷。二梅书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麒故居:位于塔巷西口。王麒,民国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清代建筑,原为东西两座相连宅院,现余东座,前后三进,第一进为四扇三大厅,过道上施雨盖,厢房、隔扇、门、窗用楠木制。斗拱、雀替、悬钟等构件雕刻考究。严复回榕时曾在此寄居。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葛氏大院:位于黄巷西口。葛氏先祖于明永乐十八年随菲律宾古麻刺朗国国王来华入贡,永乐十九年国王染疾,病逝福州,其先祖作为陪臣留下定居,官府予以优抚,取姓葛。院建于明代,共三进,原有七口水井,一处斗池,称“七星八斗”,建筑上很有明代特色。

郭柏荫故居:位于黄巷东口。郭柏荫,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本人进士,四个弟弟具中举人,世称“五子举科”。后裔郭化若为当代儒将。院为明代建筑,共三进。内有仪厅、门房、大厅、厢房、双层楼阁、假山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俗称“四扇三,七柱出游廊”。1938年,新四军张云逸、闽东特委范式人、统战部长王助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作为与国民党谈判机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属“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

鄢家花园:位于安民巷西口,清代建筑,共两座四进,东座为主大院,厅用28根大木柱为架,穿斗式,天井特大,构件雕刻美观,西座园林建筑,内有六角半亭等。

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中段。林聪彝,林则徐次子,官浙江按察使,曾随父出关。院为明代建筑,共四进,面积3000平方米,属大型建筑,内有花厅、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刘齐衔故居:位于宫巷东口,刘齐衔,林则徐长女婿,与兄齐衡为清道光时轰动福州的“一胎同榜两进士”。历官河南布政使。故居一进大厅前后天井,斗拱雕刻精美,门、窗、扇用楠木雕制,二进筑有二层楼房,两侧通花厅,内有假山水池,并有三楹水榭。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刘冠雄故居:位于宫巷东口,刘冠雄,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清代建筑共二进,一进为七柱,三间排大厅,门扇、窗棂花格用楠木制作,二进与一进格局相同,东侧为花厅,内有园林建筑,太湖石假山,中建拜月亭,假山云洞内五个弯曲,有不同的气温感觉。后门通吉庇路。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宫巷18号明代建筑:位于宫巷西口,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共三进,原有园林等建筑。大厅弯梁刻虎头,俗称“虎头拱”,为城区唯一明代工艺。据传此处为五代闽王爱妃陈金凤“宫宛里”遗址。

施雨盖:墙内一进大厅,用插屏隔成前后,左右厢房。梁、架、枋、柱保存完好,雕刻精美,保留有柱联等。院为长汀商帮购建,为方便长汀子弟上省考试,供学子住宿温课。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旅游攻略


三坊七巷

气候:四季皆宜,三坊七巷其实是人文景观,其中的青石小巷、雕梁画栋无不散发着古老的魅力,每个季节都可以去,看到巷子里的孩子们,晒太阳的老人们,仿佛又回到古老的时光里,红墙青瓦,说不出的亲切。

交通:三坊七巷位于福州繁华的八一七路边,乘公共汽车至东街口或津泰站下,往西侧巷子里钻便是了,以南后街,官巷最值得一观。

美食:安泰楼:安泰楼昔以烹制闽系珍馔佳肴闻名遐迩,今再以传统民间厨艺精制五百余款闽味小吃享誉中外。二者文化一脉,联袂同体,乃成“榕城名片”览三坊七巷儒雅之人文古风,登安泰楼品新奇特美之市井小吃,忆传统,享美食,既雅又俗,实为人生一大快事也。

鱼丸、锅贴、春卷、对虾、米粉肉等等都是非常出名和好吃的小吃喔!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开收门票

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三坊七巷,将告别免费参观的日子。作为福州最热的景点,三坊七巷景区内的14处部分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2011年3月5日起试行收费,票价为每张160元,第一年暂定价120元。
另外,凡是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点,不会收费。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首家社区博物馆


三坊七巷平面图(图片作者Wahapure)2011年3月29日。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发布消息称,国家文物局今年上半年将在福州为中国首家社区博物馆揭牌。届时,有着200多座明清建筑、占地600多亩的三坊七巷将整体成为中国首家社区博物馆。

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文史部主任翁纪阳当日以“四个全方位”来归纳即将揭牌的社区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民清建筑特色、近代中国名人、闽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展示。

据规划,社区博物馆将对古建筑以地方工艺“原汁原味”地保护修复,并将编撰地方志以展示社区杰出人物。此外,“馆内”还将深入演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闽都民俗文化。

目前,此地已在刘家大院内建成社区博物馆的核心展示区并对外开放,4000多平方米的刘家大院是福建最大的古民宅,曾为上世纪初福州首富“电光刘”的家宅,作家郁达夫曾在此长久居住。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对社区博物馆的整体建设方案做最后修正。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宣布了重新设置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共45个项目入选,福建省申报的鼓浪屿、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闽南红砖建筑、木拱廊桥同时入选。

三坊七巷图片_三坊七巷 -古建筑变“豪华会所”

2013年1月25日消息:在福州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被出租经营,还出现了消费不菲、门禁森严的富贵“私人会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称为“酒肉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了解,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统筹开展三坊七巷保护管理,同时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实体运营,街区内的业态建设由该公司负责。对于部分宅院成为“富贵”会所、“酒肉坊”的质疑,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说,原则上三坊七巷内的文物保护建筑不对外招租,不搞商业经营,主要辟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对外出租经营的是一些历史建筑和老房子。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简介,三坊七巷-历史回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20103/57090.html

更多阅读

福州三坊七巷之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林则徐纪念馆  在三坊七巷东奔西跑,我们终于走近了林则徐纪念馆,怀着对先贤的无比景仰。三坊七巷内,与林则徐有关的主要古建筑有六座:林则徐故居、林则徐祠堂、林则徐母亲家、林则徐儿子林聪彝故居、林则徐女婿沈葆桢

三魂七魄三脉七轮奇经八脉 三脉七轮的奥秘及开启

人要死时七魄先散,然后三魂再离.  生病时就是和魄散了,所以要用药物去阻止它散发.如果和魄和力魄散了就容易鬼上身.  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

布局研究 中炮进三兵对屏风马系列一 五七炮对屏风马布局

中炮进三兵对屏风马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式第1局红直横车进河口马局中炮进三兵对屏风马布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流行棋坛,是一种带有战略性的稳健型布阵法。此布局伊始,炮方早早挺起三路兵,意在避免形成中炮对屏风马进7卒的阵势,保证对

马家辉:普通夫妻婚后七年就不再有性生活锵锵三人行

凤凰网卫视 >凤凰节目 >锵锵三人行> 正文马家辉:普通夫妻婚后七年就不再有性生活内容提示:4月27日,河北经贸大学数统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8级女大学生庞姣姣和她的同学在校园里组织了一场颇为轰动的签名宣誓活动———巨幅布标

声明:《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简介,三坊七巷-历史回顾》为网友把梦护好别碎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