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所谓跨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
跨国银行一般指以本国为基地、跨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为主的资本主义大银行。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控制的地位。它们多数属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是当代国际货币运动的主要承担者。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这些银行无论在地区分布上或者在经营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不同。“跨国银行”这个名称也是6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的。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简介
跨国银行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所谓跨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分支机构,一般都根据各种分支机构的特点,结合东道国的法律规定,作出具体的选择。
跨国银行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国际网络,在国际间行使其职能。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
2。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
3。从全球目标出发采用全球经营战略;
4。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
(一)代表处 最简单的分支机构形式,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二)经理处 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三)分行 是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最重要形式,不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是总行的组成部分,受总行的直接控制。
(四)附属银行 在东道国注册成立,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是独立于总行的经济实体,既可以由不得总行全资拥有,也可以合资设立。
(五)联属银行 其性质与附属银行基本相同,只不过总行参股份额较少,没有控股权而已。
(六)联营银行 由不同国籍的几家银行作为股东而建立起来的国际银行,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二、母国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母国对跨国银行的管制措施除了适用有关国内银行的管理规定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特殊规定:
(一)对国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法律管制
(二)对国外分支机构经营的法律管制
三、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总的说来,东道国的法律管制比母国的法律管制要更加全面和深入。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产生和发展
跨国银行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起源于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商人,银行的跨国经营则是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商人就曾充当了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的国际银行业务则是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扩大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增长而开展的。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成了这些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英国、荷兰、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等都在国外,特别是在所属殖民地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以推动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宁说:“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列宁选集》第2卷,第78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成了超级大国,英、法等国相对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原来为宗主国垄断的封闭市场走向开放,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与此同时,战后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交通电讯的飞跃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空前增长,国际金融活动也有了新的方式和内容,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银行就是适应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而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重要角色的。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银行网的形成,是进入60年代以后才形成的。战后初期,西欧处于经济恢复阶段,无力对外扩张;到60年代,许多银行才走向国际化。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形势下,英、法等国原殖民地银行有的退出,有的改组,有的被新独立的国家实行国有化了;而美国的银行鉴于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经营的失利,直到50年代后期才大举向海外扩张;联邦德国和日本由于战败损失,也是在60年代才重建国外分支行和附属机构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银行网已密布于资本主义世界。据1980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1975年和1978年经营存款并在五个和五个以上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分支附属机构的跨国银行有84家,其中美国22家,英国、日本各10家,法国7家,联邦德国、加拿大各5家,意大利、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各4家,比利时、瑞士、荷兰各3家,另有8个国家和地区各有1家。这84家银行1978年在国外共有分支行附属机构4333个,其中46%分布在发达国家,53%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少。分支行和附属机构最多的是美国三家银行,即美洲银行公司、城市银行公司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公司,它们的国外分支附属机构均在200家以上。
战后各国跨国银行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其他发达国家的银行活动主要局限于较大的金融中心。进入70年代后,西欧经济共同体国家和日本的银行也都极力开展国际银行业务向外扩张,与美国银行激烈地争夺市场,从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三个主要势力集团。近十年来显著的变化是美国银行的实力相对下降了,而日本银行的资产额与存款额都有较大的增长。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迅速扩展的原因
跨国银行跨国银行国外分支网迅速扩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空前增长,国际间经济往来显著增多,客观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筹集工作。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新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存款、放款、汇兑、信托、证券发行等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系列的“非银行业务”,以适应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等方面的需要。至于直接促使跨国银行在60年代后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①战后工矿业跨国公司积极向国外扩张,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迫切要求银行为它们的跨国经营服务,银行本着“跟随顾客的原则”,必然要扩大其海外营业网,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并可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②1958年西欧国家取消了外汇管制,在国际间恢复了自由兑换,资本自由转移,随之出现了欧洲美元市场,到60年代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而且逐步扩大到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和远东地区,积聚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大量的货币资本,吸引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加,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经营这类业务的“欧洲银行”。③在资本主义世界除了少数原有的金融中心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中心。这些都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和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从事国际垄断竞争活动的据点,跨国银行的营业网就是以这些金融中心为重点而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的。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和管理金融机构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鼓励、支持了跨国银行的对外扩张。有些国家的银行在国内经营受到本国法令的限制,在国外则可以逃避管制;有些国家对本国银行开展国外业务给予多方面的资助,有的银行还受政府的委托经办资金调拨业务,或者为了适应海外驻军或对外经济援助的需要而在国外增设分支机构。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主要业务
跨国银行当代跨国银行在国外经营的业务主要有: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银行战后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已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性金融市场。它们凭着现代化的电讯设备和交通工具,与其他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把重要的金融中心联接起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但当前还是少数国家的少数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控制的地位,它们通过多种渠道,攫取丰厚的利润,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中间剥削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它们通过资本的借贷活动把金融资本的统治关系伸向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一支重要力量。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管制措施
跨国银行1.对跨国银行进入形式的限制
各国法律管制的宽严程度有所不同:只允许跨国银行在本国设立代表处,不允许跨国银行在本国开设分行,禁止跨国银行控制本国银行,或者对跨国银行在本国银行的参股比例作了不同程序的限制。
2.对跨国银行进入条件的规定
(1)申请进入的跨国银行在法律上必须合格
(2)一般都要求这些机构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从业素质和经验;
(3)各国通常要求跨国银行在本国境内开设分支机构,必须拨付最低限额的营运资本。
3.对跨国银行的进入实行对等原则
指本国准许外国银行进入,以该外国准许本国银行进入为前提条件。甚至要求两国在对方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形式也必须对等。
4.对跨国银行进入的公共利益保留
由于公共利益保留是一个“弹性”概念,各国可以根据本国需要作出灵活解释,这一保留措施是各国阻挡外国银行进入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二)对跨国银行经营的法律管制
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经营活动管制的宽严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国对跨国银行竞争所实行的待遇标准。
措施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两类:
1.增加跨国银行的营业成本
首先,限制其在东道国吸收存款业务;其次,不允许其向东道国中央银行贴现融资;再次,要求其向东道国中央银行缴纳较高比例存款准备金;最后,还对跨国银行采取其他效果相当的管制措施。
2.限制跨国银行的业务范围
首先,限制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其次,限制营业区域;再次,限制业务范围。
四、对跨国银行法律管制的国际协调
根据国际法上的“属人管辖原则”和“属地管辖原则”,在许多情况下,母国和东道国对跨国银行
跨国银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初级阶段:跨国银行出现在19世纪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时期,大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获得巨额利润,加上国际储备的积累,商业银行把金融业逐步推倒国际上去,国外的分行不多,业务量也很少。
②发展阶段:真正的国际间银行出现
③大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形成了以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银行体系,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建起了全球电子网络。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国际银行目前的现状
跨国银行优势: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的条件在于其具有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银行具有在外国市场同其他国内外银行竞争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银行通过在不同区域位置条件下优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可能得到的好处;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银行通过其可在各国设立的分行所控制的内部市场,而不是依赖外部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好处。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战略
跨国银行国际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战略,是指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
1、最初,国际银行重视资产管理,认为存款是天经地义的,自然会被存款人送来,而资产的运用关系着利润的大小和本金的安全。
2、随后,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存款成为银行间主要的争夺对象,所以开始重视负债经营,开展吸收存款的战略。
3、现在,国际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都十分重视,统筹管理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这是因为在国际金融市场统一运行,汇率、利率动荡不定的情况下,风险加大,必须统观全局,才能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使经营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统一管理本行在全球的资产负债,才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规模效益。
4、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管理。
5、国际银行的行销活动:
银行行销活动的开展是在战后60-70年代以后的事,它是银行经营的重要内容,到了90年代初期,西方银行把行销活动看作是一个银行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标志,视为国际银行实现全球战略的核心策略。
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相关词条
欧洲货币市场银行经济跨国银行_跨国银行 -参考资料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new_4752/http://www1.aufe.edu.cn/college/jjjr/wlkc/gjtz/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