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简介,中国新感觉派-创作分析

中国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简介,中国新感觉派-创作分析

新感觉派_中国新感觉派 -简介

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由于他们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家。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小说家大都是由上海洋场社会塑造出来的作家,所以其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大都市气息。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或者说,他们获得了把体验到的都市内容与文本形式相对应的诗学途径。

附:

施蛰存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他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都市底层的小人物,如舞女、小商人、小职员之类。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来抒写他们受生活挤压的惨苦情状。如《薄暮的舞女》的主人公素雯非常厌倦终日陪伴男人们寻欢作乐的舞女生涯,把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她的情人身上,并因此中止了与舞厅老板签订的合同,也拒绝陪客人跳舞。恰在此时,她的情人破了产。她的希望成了泡影,她又只好低三下四地给舞客打电话,陪笑脸,表示不再拒绝对方的邀请。素雯的前后变化,决不是她个人的品行不端,而是由于生活的折磨,她不得不去食自己泡制的苦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穆时英(1912~1940)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刘呐鸥(1900~1939)

原名刘灿波,笔名伐扬等。台湾台南人。从小生长在日本,入东京青山学院读书,后毕业于庆应大学文科。精通日语、英语。回国后,又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法文。20年代末倾向进步,于1928年创办第一线书店,被查封后,又经营水沫书店。出版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后改名《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等进步书刊,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与施蛰存、徐霞村、戴望舒等在上海合编《新文艺》月刊,发表过一些进步作品,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其后,又创办《现代电影》杂志。一二八事变中水沫书店被毁,后又赴日本。抗战爆发后回国,1939年奉汪伪政府命筹办《文汇报》,任社长,报未出而于是年秋被暗杀。据传是被国民党特工暗杀的,但据施蛰存说,乃被黄金荣、杜月笙的帮会暗杀,原因是争夺赌场与流氓有矛盾。著有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等。

刘呐鸥的小说适应都市上海快捷多变的速率,表现都市男女热狂迷乱的感性欲望,客观上暴露了有闲阶级的堕落、空虚和人生烦闷,而主观上作家对这一种弥漫性的颓废倾向又不无欣赏。他的作品在灵活运用现代派手法表达都市人现代情绪方面有所开拓,表现人物的感觉意识也新鲜、丰富。如《游戏》写一时髦女性结婚之际不是与未婚夫而是与旧日情人共度初夜,在所谓“都市的诙谐中勾勒都市女性视婚变为游戏的人生态度”。《风景》与此同调,表现一有夫之妇在火车上与青年男子邂逅野合。《残留》运用内心独白的技巧娴熟,《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以客观物象来影射主观感觉,绘景写物都充满了多样化的新奇的主观色彩。刘呐鸥的小说还侧重从两性关系入手,强调生命本能尤其是性欲对人的行为心理的驱动作用和金钱社会人伦尽失人欲横流的都市畸态。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性欲的苦闷中左冲右突,寻求满足。

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秦静闻、佐木华、雨品巫、柿堂、南村、任诃、任柯、风轩、燕楼等。江苏南京人。青少年时代在九江、镇江居住。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三十多年中,太平洋战争前编过《立报》副刊《言林》、《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一度被捕。其后编过杂志,写过甲申三百年祭和苏武吞旃之类的文章,更配合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做过搜集抗战所需的敌情材料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直到晚年退休。长期为《大公报》、《新晚报》、《文艺世纪》、《海洋文艺》等报刊写稿。其间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遗言以所弦善本清嘉庆《新安县志》献与国家(生前曾拒外人收购)。死后家属按照他的意愿,送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尽献香港中文大学(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作品有:小说《菊子夫人》、《女娲氏的遗孽》、《鸠绿媚》、《处女的梦》、《红的天使》、《我的生活》、《穷愁的自传》、《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成的忏悔录》、《美的讲座》等;散文、随笔《天竹》、《白叶什记》、《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晚晴什记》、《北窗读书录》、《花木虫鱼丛谈》、《世界性俗什谈》等;有关香港的著述《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现录》等;翻译《新俄罗斯小说集》、罗曼・罗兰《白利与露西》、显克・微支《蒙地加罗》以及《故事的花束》、《九月的玫瑰》和纪伯伦的散文等。

30年代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至同年年底该刊被查禁,是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期。自1930年9月施蛰存、刘呐鸥等创办《新文艺》至1932年,是它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刘呐鸥以感觉主义创作的反映现代都市的8篇小说已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施蛰存放弃早期抒情小说的写法开始自觉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来分析人物心理;穆时英则与刘呐鸥、施蛰存取得了联系,为他后来进入这个流派准备了条件。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创刊,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最重要的发展的发表阵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已经形成,并开始步入成熟期。1935年初施蛰存因故辞去《现代》编辑一职,标志着这一流派的解体。

新感觉派_中国新感觉派 -创作分析

一、创作题材

从题材上来看,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事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与矛盾、楼适夷等作家创作的站在先进阶级的立场,从政治经济角度理性地描写灯红酒绿的都市黄昏的都市文学不同,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喜欢感性地描写富于现代都市气息金额特征的人物:从舞女、水手、投机商、银行职员到少爷、姨太太等;作家给这些任务活动安排的处所则是影戏院、赛马场、夜总会、舞会、酒馆等畸形繁荣的都市环境。在描写处在这种畸形环境中的人物时,又突出他们病态的行为和畸形的心理:卖淫、乱伦、暗杀和性放纵心理、没落疯狂心理、二重分裂人格等。而对于那本身就象征着繁华和堕落、联结着社会上层和下层的舞女,新感觉派尤其擅长描写,并由此造成了“海派文学”的甜俗之气。新感觉派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类型的都市文学,对30年代都市文学的崛起作出了一些贡献,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半殖民的都市的真实画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艺术特色

1、艺术表现上,引进了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新感觉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把主题感觉投诸客体,使感觉外化,创造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有时,还进行感觉的复合,因此“通感”现象在新感觉派小说里每每出现。新感觉派还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来结构作品。

2、人物刻画上,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吸纳潜意识和变态心理。在该派小说作者中,对人的“精神内涵”的开掘以施蛰存最为深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20103/56716.html

更多阅读

文学 朦胧诗派 中国朦胧诗派

[文学]朦胧诗派--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一九八O年开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

什么是中国八宅派风水 八宅派风水学 图解

在中国的地理堪舆术中,对阳宅风水的吉凶配合,八宅派的理论为一主要流派,如流行甚广的《阳宅三要》、《八宅周书》、《八宅明镜》等古代风水着作,均以此为立论根据。民间术士更是大量应用东西四宅分类,为人判定阳宅吉凶。不过在现在社会建

佛教新门派弥勒净土宗介绍 佛教净土宗十六观经

本派创建人是宣昶玮。宣昶玮是众多的古今中外著名谶纬预言所预言必在当今出世的圣人,也是佛陀所授记的弥勒佛,如今下世在当今鸡头末城(鸡头末城即当今中国,因其版图似一雄鸡昂头也),于龙华树下成佛。现今机缘成熟,决定出世弘扬正法:特创立

本田新作:凌派从中国出发

     广汽本田的全新中级车凌派(CRIDER)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成绩,连本田这么保守的品牌也不得不作出改变。  以中国人为主体,几乎整个开发过程都在中国完成,这样造车在本田的历史上还是首次。中国消费者庞大的胃

声明:《中国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简介,中国新感觉派-创作分析》为网友沈醉在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