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个人简介 朱自清 朱自清-个人简介,朱自清-成长历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着合编为朱自清全集。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的代表作_朱自清 -个人简介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代表作_朱自清 -成长历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与父亲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

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 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 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 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他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 运动中成绩卓着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着《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逝于严重的胃病。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儿子朱迈先,早年积极追随中共,投身抗日活动,八年抗战期间亦因中共指派随宣传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军队,解放战争后期并策动桂北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成功,既无民愤、亦无血债,却在镇反运动中被错当成历史反革命判处死刑,执行了枪决。

任职扬州中学

朱自清个人简介 朱自清 朱自清-个人简介,朱自清-成长历程

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教学严肃、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

在叙永

“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在江苏扬州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这段朱自清于1941年10月在四川省叙永县立初级中学所做的演讲记录稿。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字佩弦,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朱自清作了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国演讲励后人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有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分校校本部在叙永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王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教授吴晗、李广田等也在此执教。

在叙永,朱自清遇见了任教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多年不见的好友李广田,他们多次交谈,主要是讨论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同时,朱自清还抽时间为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中文系的学生讲课。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

朱自清早就是我国著名学者了,但他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

朱自清非常热爱和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特别是朱自清当年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仍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最好教材。朱自清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朱自清的抗日演讲曾唤起了众多的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

诗词歌赋赠友人

据袁耀祖回忆,1941年,正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借叙永春秋祠后院以作教室。朱自清先生来永小住,其时本人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知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先生问题,先生和蔼可亲,耐心回答,从不以白眼相待。迄今已60多年,忆及往事,尚铭刻于心。

另据李铁夫的侄子李其津回忆,朱自清先生是我三伯父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我三伯父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伯父珍惜,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袱被去天涯。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厚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当时虽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一般的温暖。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朱自清离开古城叙永已经60多年了。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古城叙永已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旧址春秋祠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倘若朱自清先生能像当年那样漫步古城叙永,伫立扬武坊大桥观赏夜色,先生笔下的叙永景色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

朱自清的代表作_朱自清 -两度婚姻


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合影

武仲谦(1898年―1929年),江苏扬州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 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1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夭折了。对于前妻武仲谦,朱自清先生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在她去世三年后,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

1932年暑期,经人介绍,朱自清和陈竹隐在北平订婚;是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从朱自清旅欧期间的日记可以看出,那时朱自清总以为自己年龄偏大,孩子又多,怕陈竹隐有顾虑,因而常常为不能及早收到陈竹隐的信苦恼,可陈竹隐是深深地爱着他的,也爱他的孩子。

8月20日,朱自清偕陈竹隐回扬州省亲。

朱自清在上海举办婚礼,也可见得他与上海的一帮朋友叶圣陶、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20103/56269.html

更多阅读

席力 席力-个人简介,席力-研究方向

席力,博士,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席_席力 -个人简介席力,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生于1973年。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到2002年6月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

声明:《朱自清个人简介 朱自清 朱自清-个人简介,朱自清-成长历程》为网友扛着墓碑的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