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简介 《黎巴嫩》 《黎巴嫩》-剧情简介,《黎巴嫩》-影片花絮

《黎巴嫩》是由以色列年轻导演塞缪尔・毛茨执导的处女作,以色列战争题材影片。讲述了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几名坦克士兵的情感历程: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全自己。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四位战友不断地争吵,磨合,判断,生存下来是唯一的目标,牺牲不可避免,但并不是就此屠杀敌人。当24小时的噩梦过后,坦克兵们终于撤出袭击时,他们才发现,向日葵是如此的灿烂。2009年9月13日,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落下帷幕,影片《黎巴嫩》最终摘得金狮奖。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剧情简介


黎巴嫩

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确切的说,是来自导演本人的生活经历。
1982年的一天,黎巴嫩战场上来了四名年轻的坦克兵,他们独自驾驶着一辆坦克驶进了一个平民村庄。这四名年轻的士兵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甚至连驾驶坦克也是刚刚学会的。在这个村庄里,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地面作战部队清除那些看上去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

他们的指挥官是贾米利,在他的指挥下,这次行动的要点是"快速、简单"。然而当坦克进入村庄那一刻起,这次的任务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们和地面部队失去了联系,毫无作战经验的坦克兵们电影下载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一次简单的军事任务也就变成了屠杀。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战争的梦魇却留在了马斯・舒姆里克的体内。他说:"在战争接受的7、8年后我开始写作这个故事,但是每当我提笔的时候就能闻到一股人肉烧焦的味道。我不想被这种感觉折磨,于是就放弃而来。两年前,我觉得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因为我已经浪费了25年时间。我必须要把这个东西写出来,因为在战场上我已经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我早就一无所有了。奇怪的是这次,当我拿起笔,那种人肉烧焦的味道就不再有了。"

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发生在幽闭、狭窄的坦克内部,面向外界的唯一出口就是有一个十字准星的瞄准镜。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内拍摄战争的确是一项"创举"。当马斯・舒姆里克向自己的朋友阐述了3E看看自己的拍摄手法后,他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表示的反对,有的人认为在坦克里拍战争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认为用第一人称视角拍电影只是一种可笑的噱头;还有人说马斯・舒姆里克这么做只会让他失去观众。但是马斯・舒姆里克却坚持了自己的做法,而结果也令人满意。

他说:"作为一个导演,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和技巧来表现战争。无论是什么样的拍摄手法所表现出的都不是士兵看到的战争。而我就想用这种方法来展示我看到的战争。这种做法让我吃尽了苦头,因为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比如说我没有办法用长镜头拍摄;因为空间太小,所有人物的镜头都是特写;而在坦克内部,我时时刻刻都在做统筹安排,比如摄影机怎么放,话筒怎么摆等等。当然,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也达到了我的预期。"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影片花絮

黎巴嫩简介 《黎巴嫩》 《黎巴嫩》-剧情简介,《黎巴嫩》-影片花絮

《黎巴嫩》:一辆坦克的战争人性观

本片在200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摘得了金狮奖。

本片是以色列年轻导演马斯?舒姆里克的处女作。

1982年,马斯?舒姆里克在黎巴嫩战场上服役,当时他就是一名坦克兵。本片的故事来源于他的真实的作战经历。

那次战争结束后,马斯?舒姆里克就没有再流过眼泪,默默承受着良心和灵魂的重压。当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结束,他哭了。

本片只用了33天的时间便拍摄完毕。

精彩对白

只有人才是钢铁之躯,坦克不过是一摊金属。"

《黎巴嫩》在拍摄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鉴于导演是以色列人,再加上主题和时局的敏感,令投资方之一的法国MK2影业中途退出。幸好有以色列电影基金的支持,才得以向人们再现真实的战争惨剧。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影片看点


剧照

《黎巴嫩》表现了混乱复杂的中东战争,这部电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政治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描绘四个二十出头年轻人的惊醒,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杀害平民的残酷现实中,杀人成为他们必需做的事情。他们都不是英雄,也没有人想成为英雄。他们的生存本能和人性价值观在激烈斗争,这是一出毛骨悚然的人间悲剧。

《黎巴嫩》整部影片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只有操纵员的一个主观视角向外眼神。这种独特且坚决的手法,让此片有种难得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从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带入到电影中,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境地。

这就是以色列士兵的世界,伸手可触的,不过几立方米油腻腻的战车内部,眼里除了黑糊糊的战友,就只有通过炮塔口能看到的一小块圆形。这巴掌大的镜口,就是士兵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途径,可能看到的景象,都是被放大后的惨状。老人在残喘,女人在燃烧,男人不是被屠杀,就是在准备袭击自己。这就是坦克兵的世界,困在杀人机器里,装甲随时随地都会变成自己的棺材。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相关评价


剧照《黎巴嫩》的主题是所有经历过心灵摧残的人的一贯主题:必须不顾一切地重返那个痛苦时刻,然后得到救赎。压抑了27年之后,塞缪尔终于向世界奉上了这部自己的处女作,影片拍完的时候,他终于哭了出来。这既是导演私人日记上血淋淋的一页,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反英雄主义电影”――《好莱坞报道》

这是近几年来,以色列电影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从《波弗特》到《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到2010年的《黎巴嫩》,以色列人没法像海明威那样,一边痛斥武器,一边得意地炫耀身上男人味十足的伤疤,于他们而言,战争只是经久不散的痛苦和恐惧。相比于《波弗特》负责任的深刻思考,《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华丽的精神分析,《黎巴嫩》选取了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让战争的咆哮重回,穿过肉体。影片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到不容人思考的主观感受,它提供一种极端的体验,进而让灾难显得确信无疑。――《环球银幕》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影片获奖


获奖

北京时间2009年9月13日凌晨,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落下帷幕,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的影片《黎巴嫩》最终摘得金狮奖,这部90%都在坦克中拍摄的影片在电影节放映期间赢得的较高赞誉。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电影美学


《黎巴嫩》中那些让人震憾的镜头

《黎巴嫩》的观影感觉是给人以震憾的,可以说完全的颠覆了战争片的拍摄模式。最具特质的地方就是它的镜头美学,几乎一多半的时候是直接通过瞄准镜拍摄战争场面的镜头,这种感觉把观众完全的带入了战争,能够迅速刺激观众的神经,给人以错觉好像就是我们这些和平时期的平民参与了这场战争。那么再加上导演让战争中的坦克士兵极具人性化的表演,原本就带有批判的电影语言就很轻松让观众通过这种创新的表达感受到了。导演在表达人性,是观众在感受战争,这一切都是通过导演独创的视听语言来实现的。

这部电影除了创新式的拍摄带来的震憾外,其他方面也是极为出色的,对比式的叙事通过坦克外的战争与坦克内的心理描述实现,让人始终处于道德审判之中,这就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观影的过程也是很刺激的,我觉得导演在声效的使用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是极为成功的,特别是是坦克被攻击的场景时,那种声效的处理让人紧张至极,这和很多好莱坞的科幻灾难片,特别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有相似之处。

所以综合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技术上创新,剧情也极为好看,思想的人性表达更加出色,获得去年的威尼斯大奖是名至所归的。

黎巴嫩电影_《黎巴嫩》 -解读影响

《黎巴嫩》真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战争片,没有大场面,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怎么开始的,也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是却获得了去年的威尼斯金狮大奖。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在讲什么?好在哪里,如何去欣赏?在充满玄机的叮咚声和炮筒造就的镜头感中我结束了这一场完美的电影旅行,现在开始以我的视角来对这部电影:


《黎巴嫩》剧照

“人乃钢铸之躯,战车不过废铁一块”

电影一开始就是四个坦克中的士兵接到新的做战任务开始出发,不过新来的瞄准射击手Shmulik第一眼看的到就是坦克内的铭牌“人乃钢铸之躯,战车不过废铁一块”。不知道以色列军队坦克中都有这样的东西,还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总之导演让我们明白战争终归是人的游戏,不过是生与死的较量,至于目的是为了什么,导演、大家和我都明白那就是用各种辅助人的武器,比如坦克,为了某种利益去杀人和被杀。――――人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说到电影中的人,导演的安排极为重要。坦克中有四个人,射击手,装弹员,驾驶员,指挥官。按照中国人的思维,领导的权威必然是最大的,军队中指挥官具有生杀大权,如果部队是战争武器那么人就是这个武器中的一个零件,必须绝对的服从和执行任务。可是在这个坦克中,却完全的颠覆了我刚才的说法,指挥官和装弹员的谈话让我们知道,他们在平常就是朋友,所以在坦克内部领导的权威性就大打折扣,装弹员为了夜间巡视的事情和指挥官吵的不可开交,貌似他就是个刺头,说什么装弹员是体力活要好好休息之类的,非要让自己的好朋友指挥官去找刚刚调来没多久刚学会开炮的射击手去巡视,三个人就这样纠结了一晚上。如果电影看到这里,我们会非常的疑惑,号称全世界最精良部队之一的以色列坦克兵就这样散漫?但是,清醒一下我们就知道,这是导演自己导演的一场战争,他这样做必然有自己的意图,那么意图是什么呢?通过电影后面的剧情,或许就能明白了。

作战任务:东北面城市,已经被轰炸机扫平,7点到达保障畅通,然后推进,9:30到达安全区旅店,吃饭然后继续前进――――行动负责人JAMIL(行动指挥官不是坦克指挥官)

刚才的争吵是在他们接到战争任务,准备去扫平黎巴嫩的一座城市的时候进行的,那是为了夺取别人的生命。而指挥官的安排上,让射击员休息装弹员巡视,或许就是内心中以为这次任务射击员要有好体力免得滥杀保持注意力,装弹员因为可能不需要射击所以不太会有装弹的工作。但是电影的最后为了保命逃出战场时,指挥官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认为应该让装弹员好好休息,这具时候为了活命所做的工作必然会很重要。一前一后指挥官两种不同的态度让我们看出,在战争中的这四个菜鸟完全是不称职的军人,因为他们并没有泯灭掉人性。

在这个坦克为期三周的作战任务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纪律和战争,我们是通过坦克那机械的炮口看到的战争中的影像,导演通过这些影像让坦克里的四个人产生心理反应和行为,这是极为震憾的观景感受,坦克的炮口变成了摄像机,而真正的摄像机变成了心理变化纪录仪。


《黎巴嫩》剧照

这个电影中,影像可以分为坦克内和坦克外。当坦克外时,观众通过瞄准镜看到战争的残酷,在和士兵一起挣扎。

在这次作战任务中由于坦克外的战争情况变化一共让坦克做了三次开炮的动作:

第一炮,一辆敌方武装人员的小车伪装成平民,结果射击手由于内心的挣扎,害怕伤害无辜结果违抗指令没有射击,造成己方一名士兵死亡。

第二炮,真正的平民车辆经过坦克,完全没有经过预警就直接干掉,造成无辜平民死亡。

第三炮,在市中心,敌方武装人员把平民做为人质,阻档陆战人员进攻,在经过多次挣扎后,在尽可能最小的牺牲情况下开炮。

三次炮击把一个士兵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完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导演让观众来衡量战争对人的道德考验,这种做法即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主观的把画面强加给观众,客观的让观众去参与战争,思考人性。

关于战争和人性:

关于人性,貌似导演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论调,就是性的作用,总共提到了两次。

第一次,在市中心的那次炮击后,我们通过炮筒的镜头看到了奇异的一幕:人质中的母亲生还,小孩失踪,巷战却在继续。母亲悲痛的用阿拉伯语说着寻找儿子的话说,以色列士兵在分不清这个母亲是恐怖分子还是平民的情况下,让她强制停在远方粗暴的不让她靠近,随时都有对她开枪的危险。此时一次燃烧弹把女人衣服点着,士兵帮她把着火的衣服脱光,裸体的女人在羞辱和悲痛中挣扎,这种画面让观众无不动容。此时的士兵在果体的感召下仿佛也恢复了人性,不再是敌对的方式对待她甚至主动帮他盖上衣物。


《黎巴嫩》剧照

第二次,在被叙利亚人包围无法脱困的时候,坦克内的人开始谈论亲人和生活,射击手说起了父亲葬礼上的故事:当他父亲去世时,一位女老师抱住安慰他,结果让他硬了。而老师并没有认为有什么错误,鼓励他哭出来,并且让他硬着继续在她身体上摩擦,最终悲伤的情感用这种奇怪的方式释放了出来。射击手的这个故事让坦克内的人兴奋不已,也让坦克内的人对生抱有了希望。

导演用这两次性的挑逗,仿佛在说着生与死的哲理故事。性是人的本能,是生的希望,而战争带来的是死亡,在战争中的性的挑逗会让士兵带来生的期望,这也是人最原始的本能。

像这样人性的表达,导演还运用了很多手段,比如向死亡战场前进时大家的不和指挥官的软弱。而在陷入困境后大家孤注一掷,指挥官也开始变的具有强硬的指挥能力。战争中坦克驾驶员希望指挥官向后方的母亲报平安,结果当平安信息送到家时,他却牺牲了,这是电影中极为悲痛的一幕。特别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导演安排坦克开进战场时,炮筒式的摄像镜头里出现的是对向日葵的践踏,而逃出战场,打开坦克出现的就那一片生机盎然的向日葵,生命原来如此美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20103/56100.html

更多阅读

图片素材白居易图片/简介/《忆江南》背景资料 忆江南 白居易

白居易图 片、简介/《忆江南》背景资料 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编导简介 《末世》 《末世》-内容简介,《末世》-编导人员

《末世》挂着JJ Abrams的名字,实际上是由Eric Kripke(《邪恶力量》主创人)开发的。故事描述一个诡异的世界中所有形式的能量都神秘消失,迫使一群人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求生存并四处寻找他们的亲人和爱人。末世_《末世》 -内容简介

声明:《黎巴嫩简介 《黎巴嫩》 《黎巴嫩》-剧情简介,《黎巴嫩》-影片花絮》为网友影子是时光的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