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门户。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县,三国名将周瑜为南陵首任春谷长,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县。南陵铜矿采冶始于西周,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有大工山铜矿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安徽南陵国家凤丹生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认定,成为本次认定的全国3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南陵_南陵县 -地形地貌
南陵县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沿江拱断褶带,长期以来受下降运动控制;沉积了寒武系至中三迭统,厚逾万米的滨海或浅相沉积。经过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和数度沧桑巨变,形成目前南陵地貌景观和山川大势。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低山海拔多为400-500米,其中大工山海拔558米,丘陵海拔为100-250米。
南陵_南陵县 -气象气候
南陵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全县平均气温15.8"C,年平均日照时间1935.4小时,日照率约为43.7%,年平均无霜期236天,年平均降水量1402.6毫米。历年平均湿度为82%。
南陵_南陵县 -境域变迁
南陵县南朝,梁普通六年(525 年)置南陵县,以今南陵、繁昌、铜陵等县地为境域。
隋开皇九年(589 年),并石城(今贵池县境)、临城(今青阳县南)、定陵(今青阳县东北)、故治(贵池梅根冶以东至今铜陵县境)诸县入南陵县。开皇十九年(599 年),分南陵县地置秋浦县。
唐天宝元年(742 年),析泾、南陵、秋浦三县地置青阳县。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地置义安县。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 年),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保大九年(951 年),析南陵县地置铜陵县。
宋,县境东西宽70 里(即35 公里),南北长85 里。东至宣城县境35 里,以青弋江为界,自界首至县70 里;西至铜陵县境40 里,以赵村为界,自界首至县50 里;南至青阳县境70 里,以金山镇为界,自界首至县50 里;北至繁昌县境15 里,以骆师桥为界。
明,南陵县境东西宽70 里,南北长85 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40 里,到宣城县城
105 里;西至界石铜陵县界35 里,到铜陵县城135 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 里,到青阳县城140 里;北至界桥繁昌界15 里,到芜湖县城105 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30 里,到泾县65 里;西南至二十二都青阳县界65 里,到青阳县130 里;东北至太平(丰)圩芜湖县界75 里,到芜湖县160 里;西北至分界山繁昌县界30 里,到繁昌县11 里。距(宁国)府西105 里。
清,南陵县在宁国府治西90 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28 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 里,西至界牌湖铜陵县界35 里,北至小石桥繁昌县界15 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2里,西南至黄山青阳县界70 里,东北至石石危河芜湖县界80 里,西北至石冈山繁昌县界3里。东西宽80 里,南北长90 里,通境面积2970 方里。
民国,南陵由县治东至青弋江30 里,界邻宣城县;西至牧家亭40 里,界邻铜陵县;南至若坑55 里,界邻泾县;北至奎潭60 里,界邻芜湖县。
1951 年,宣城县原辖汤家篷(街)及曹家湾、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西梅村洲上自然村划归南陵县。同时,南陵县原辖蒋家村(自然村)划入宣城县。1955 年,铜陵县原辖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枫树余自然村划入南陵县。
1956 年,泾县原辖李家冲(自然村)划入南陵县。同年,宣城县原辖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自然村划入南陵县。此后,县四境无变更。
1990 年,县境东接宣州市,南邻泾县,西连铜陵县,北界芜湖县。西北同繁昌县相邻西南与青阳县毗连。面积1263.7 平方公里,西南部是低山区,占全县总面积66.8%;中部是丘陵区,占全县总面积5.6%;东北部是圩区,占全县总面积27.6%。
南陵_南陵县 -建置沿革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灭越,又为楚地。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 年),秦灭楚,归秦。
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前221 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 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孝武帝太元八年(383 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安帝义熙九年(413 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 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开皇九年(589 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大业元年(605 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 年),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 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长安四年(704 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属江南西道宣州。天宝元年(742 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 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大顺元年(890 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 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 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永乐元年(1403 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顺治二年(1645 年),属江南省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 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 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裁府,直属安徽省。民国3 年6 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 年8 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 年10 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7 年10 月25 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 年8 月6 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8 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 年5 月26 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2 年2 月4 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 月27 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 年3 月29 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 年1 月29 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1983 年6 月7 日,划归芜湖市
南陵_南陵县 -行政区划
乡镇名称面积人口居委会数量籍山镇1720.12平方公里12.64万10个许镇镇178平方公里113戈江镇159.110.94三里镇172.364.741河湾镇217.134.621工山镇180.15.7618家发镇81.23.111烟墩镇107.892.051南陵_南陵县 -名称由来
南陵县名由来、含义,其说有三:[唐]《括地志》贺次君《辑校》)记载:“南陵故县,在雍州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以侨置县而得名。汉为京兆尹属县,亦谓“南霸陵”,因置县而奉寝陵,即汉文帝薄太后葬所。故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南陵县,缘山为名。”取地处江南陵阜间为名,系增置县。民国20 年(1931 年)5 月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民国一说较为有据。
南陵_南陵县 -地理
地貌
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内力作用以断块或轻度抬升与坳陷作用为主,外力作用抬升区以侵蚀、剥蚀和溶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坳陷区则发生地面加积作用。构成了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的地貌组合。各地因内、外力作用的差异,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
气候
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盛行,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显著。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象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8.3℃,气温年较差25.5℃。春、秋两季的月际气温升降幅度大。春季气温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气温上升11.7℃;秋季气温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气温下降11.8℃;而冬、春两季的月际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小,都在3.5℃以下
水文
南陵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为青弋江河谷平原,东北部为水网圩区平原,西南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条支流,主要湖泊是奎湖。在青弋江、漳河下游,河湖交织,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体流向多变,汛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为一纵横交替的水网地带
南陵_南陵县 -人口
明洪武十年(1377年)南陵县人口75607人;永乐十年(1412年)有1816户,71312人
嘉靖十一年(1532年)有9127户,93890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有8237户,90953人。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已发展到33.9463万人。民国8年(1919年)全县19.8846万人;民国17年为45482户,25.3974万人;民国28年,共45979户,25.2152万人。1950年南陵县人口28.42万人。1970年南陵县人口39.1万人。1990年南陵县人口51.52万人,2010年55.88万人
南陵_南陵县 -经济
综合
2012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15%;实现财政收入16.06亿元,增长2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61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2元,增长1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2:63.8:20。获“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方面,建设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乡村供电率100%;程控电话装机已达8万多门,移动通讯机近4万门并实现全县无缝覆盖;邮政服务遍及城乡各地;县城日供水能力3万吨。县城建设特色明显,以占地3公顷的南陵广场为核心的新区建设在全省首屈一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3%。
工业
2012年南陵县实体经济总体平稳,2012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户,总计259户,实现产值236.4亿元,增长24.3%;增加值57.29亿元,增长2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南陵县55户首位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47亿元,增长53.3%;26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35.15亿元,增长45.9%;51户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2.82亿元,增长40.9%;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59户,实现产值120.6亿元。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7.6万平方米蓝领公寓,经济开发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籍山创业园被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农业
南陵县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35亿元,增长10.9%。粮食总产39.3万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5、318国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初具规模。新开4个示范基地和10个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6000亩核心示范区,推行“八统一”的水稻全程代管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以大浦试验区为核心的万亩现代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突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引领作用,总投资3000万元的自动化育秧育苗中心进入试生产阶段。大浦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顺利通过中期验收。
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全年共流转土地5.46万亩。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12家,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食品工业园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安徽省大米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弋江籽”紫云英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陵大米”、“奎湖”牌河蟹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称号。稳步推进蓝莓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有贤龟鳖获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宏顺粮油被评为省3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切实加强林地清理整改工作,严格规范林地占用和设施农业项目用地管理,林地检查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9个,南陵县农作物参保面积96万亩,森林灾害保险面积13.1万亩。完成造林任务0.65万亩。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10万人次、1.88亿元,连续7年被列为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县
林业
解放前,南陵县山林多被地主、宗族、寺庙占有,森林经营处在自然繁衍状态。
1951年调查,林业用地为58.37万亩。1975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为59.85万亩。林业用地中,国营林场、园艺场、茶场、苗圃经营面积6.55万亩,占10.9%;社队林场经营面积7.76万亩,占13.0%;生产队经营面积45.54万亩,占76.1%。全县有林地35.8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9.8%。其中,用材林32.82万亩,经济林1.54万亩,竹林1.44万亩,灌木林地3.38万亩,无林地(荒地、灌丛地)19.77万亩,未成林地7767亩,苗圃地1313亩。全县森林覆盖率21.4%。
1988年,全县林业用地为57.44万亩,比1975年减少2.41万亩。其中:有林地32.49万亩,疏林地3.38万亩,未成林地2.28万亩,灌木林地1.45万亩,苗圃地332亩,无林地17.81万亩(灌丛地12.10万亩,荒山4.67万亩,其它1.04万亩)。此外,全县四旁树木占地面积7.7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22.2%。
1990年,林业用地面积57.44万亩,其中有林地33.49万亩,疏林地3.38万亩,灌木林地1.45万亩,苗圃地332亩,未成林地7.28万亩,无林地11.8万亩(荒山、荒地、灌丛地)。森林覆盖率22.8%。有林地按林种、树种分:用材林29.27万亩,薪炭林2973亩,特用林1937亩,经济林2.2万亩,竹林1.39万亩,防护林1190亩。树种地:杉木7.06万亩,松树(包括国外松)16.8万亩,阔叶树5.13万亩,竹1.39万亩,其它3.08万亩
服务业
2012年南陵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亿元,增长9.1%。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芜湖米市博物馆、江南国际大酒店等配套工程开工建设,成功举办芜湖・中国米市国际大米交易会,承办了第六届安徽粮油精品展示展销会暨第二届中国(芜湖)国际米业博览会。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家电下乡补贴资金2907万元。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完成投资15.15亿元,增长38.1%;商品房销售57.52万平方米,增长4.6%。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07亿元,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72.28亿元,增长21.6%;新增存贷比76.35%
南陵_南陵县 -人文资源
南陵县南陵历史悠久,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栖息。据考证,在距今2500--3000年前西周时期,南陵县境是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将周瑜曾为南陵第一任县长。西周至唐宋时期,南陵曾延续1000多年进行大规模冶炼活动,为中国铜文化发祥地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古矿冶遗址是当时的冶铜工业基地,面积有40平方公里,书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可见冶铜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千峰山土墩墓是早期吴都牯牛山古城的墓葬区。南陵山青水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南陵,后奉诏入京;南陵地灵人杰,明代有抗日援朝收复平壤的龙虎将军沈炼,清代有驻美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徐乃光,民国时有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学博士梅光迪,抗日战争早期的新四军军部曾驻南陵土塘,抗美援朝时期有"黄继光式英雄"、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 李家发。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任弼时、陈毅、董必武、温家宝、朱熔基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曾先后在南陵学习、战斗和考察调研。
南陵_南陵县 -土地资源
南陵县土地总面积125765.3公顷,其中低山丘陵占63.6%,圩畈平原36.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1.2万亩。
南陵_南陵县 -水资源
南陵境内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条支流。河湖交织,港汊密布,水体流向多变,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青弋江是安徽省境内长江最大一条支流,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县境内属中游河段,长约40KM,河宽80-130M,平均流量154立方米/秒。漳河发源于境内西南部绿岭,全长115KM,流域面积1450KM2。全县水资源平均总量62.79亿M3,有55座小水库,总库容量约2411万M3。境内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青弋江、漳河河谷平原,厚度10-30米,平均水位2.26米,多为HCO-CMN型,PH7.3-7.5,矿化度0.15-0.3克/升。奎湖为境内最大湖泊,面积478.4公顷。
南陵_南陵县 -动植物资源
南陵县水热条件优越,利于动、植物繁衍栖息,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颇优,全县林业用地36567公顷,用材林以松、栎类、檀树、榆树、枫香、樟树、泡桐、臭椿等为主;经济林有油桐、油茶、乌柏、茶叶、桑树等。药用植物主要有丹皮、明党参、桔梗、绞股兰、元胡、沙参、何首乌、马兜铃、射干、天冬、龙胆草、夏枯草、半夏、前胡、白术、丹参、紫苏等。动物资源有珍稀动物扬子鳄、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獐、猫头鹰等。
南陵_南陵县 -矿产资源
南陵县南陵县地处于长江下游成矿带,尤其中生代地质构造运动频繁,一系列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成矿条件较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金属矿产资源中以铜矿储量最多。矿石量1400多万吨,平均含铜品位0.88%,金属量近14万吨,铁矿工业储量87万吨,远景储量70万吨,另外还有金矿、锑矿、铅锌矿、锰矿、镓等。境内非金属矿种类繁多,为南陵县主要优势矿产,主要成因类型为沉积石、火山型和变质型,其中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英岩、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珍珠岩、石墨、白云岩、粘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体有磷、钾长石等,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有白云石、石灰石。
南陵_南陵县 -风景名胜
南陵县南陵属皖南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带,风光秀美。乌霞风景区位于南陵县与繁昌县交界处马仁山上,境内乌霞寺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久远。乌霞石千奇百怪、惟妙惟肖,乌霞洞山势环抱,曲径幽雅。西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南陵西南何湾镇境内,集洞、石、泉、花、树、禽于一体,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奎湖水上风景区位于县境北部许镇镇境内,依205国道,距芜湖仅16公里,湖面面积700 公顷.风景区内物产丰富,尤显江南水乡风情。近年发现的>,更为奎湖美景增色不少。小格里自然风景区位于县境南部烟墩镇境内,距县城35公里,紧318国道,景区环境清幽,景色迷人,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西山风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形态各异的奇峰60余座。数不胜数的异石遍布各处,如大神龟、八戒石、百猴朝圣等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其珍性、盆袖景型堪称一绝。西山还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每当清明前后,石与花相互辉映,美不胜收。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次,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西山风景区以其钟灵毓秀、百态千姿,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景色秀美,山青、水秀、洞奇、石怪, 大小溶洞有90多处。“神仙洞”洞厅宽敞,可容千人;“海龙洞”一廊五宫,洞内潜流可荡桨泛舟。西山山石峥嵘,似人似兽,有动有静,千奇百怪。峰间多清泉,"燕倪洞"南侧一瀑,自峡后悬崖飘洒跌落,似珠帘垂挂,高达30余米。山泉汇成犀牛望的南陵湖镶嵌于峰间如一面银镜,流翠溢彩。
西山风景区奇峰异石和溶洞、清泉、瀑布融为一体。暮春时节, 更有牡丹花漫山坡, 花潮如海。岗巅路侧, 古柏苍松,红枫银杏,茂林修竹,片片绿荫,莺歌雀唱,风姿绰约。 为绝好的旅游休闲胜地。
南陵县乌霞风景区在距县城15公里的省道南(陵)铜(陵)路边的马仁山的山腰,有一座乌霞古寺。寺院后的石壁上,有一处闻名遐迩的乌霞洞。乌霞洞“山势环抱,曲径幽雅,处悬崖峭壁之下”(《中国名胜辞典》载)。洞周围群峰陡峭,怪石嶙峋,芳草幽兰,溢香飞翠;奇岩怪石,如龟如蛇似伏似蟠,千姿百态洞内相通,回旋上下,各有特色;洞外景观壮美,犀牛望月、猫戏老鼠、童子拜观音、乌龟望月、五马盘槽、博士生等景自然成趣、惟妙惟肖;仙人桥铁门槛、猴儿洞天然别致、巧夺天工,突兀峥嵘的"八仙石",悬如明镜的“月亮洞”和酷似人类足迹的“观音搭脚石”,均形态逼真,楚楚动人,并附有自然贴切、美妙传神的民间传说,畅游其间,使人心醉神弛清朝光绪年间的《装修神像碑》在提及乌霞时赞曰:“唯羡五松壤有洞名曰'乌霞', 四壁凌空,层峦耸秀,云霞盘旋于谷口,仙气合蕴于洞中,楼阁天生,不啻桃园一别境也。” 北宋著名林学家陈翥(公元982--1061年)曾隐居洞内,写出了世界上最早论述桐树的专著《桐谱》,陈翥书舍保存完好。
奎湖水上风景区:奎湖位于南陵县城北部,紧依205国道,距芜湖市16公里。湖面积700公顷,为芜湖市最大的湖泊。湖中有7个岛屿,似奎星散布故名奎湖,其中荷花墩、栖鹭赫头刘墩为大。赫头刘墩有一渔村,村头绿树环抱,房屋建筑别具特色。泛舟奎湖如置身西子,却比西湖更有一番风情。
“奎湖泛月”是南陵著名十景之一, “玉盘坠湖底,满湖泛银波”,景色娇美,这里素有“渔米之乡” 称誉,所产鳜鱼、糯米等曾为贡品。 奎湖蟹如今已供不应求。菱、藕、荠等产品远销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奎湖民间文化活动极为丰富,湖面极宜开展垂钓、游泳。帆板等文体娱乐活动,是良好的观光度假场所。近年发现的《奎湖赋》更为奎湖美景增添了几许诗情。
南陵县小格里自然风景区位于南陵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紧依318国道,交通方便。景区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这里林木葱郁,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奇花异草遍布,为地球同一纬度仅存的原始次生林。这里峰峦起伏,与古碧山相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居于此,留有《山中问答》名诗一首,山水胜景受到诗人赞美。诗中的“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唐代诗仙李白称赞这里是人间仙境。“群峰争秀色,万壑汇青流”,山泉汇聚成众多池潭,著名的有“五连池”、大小“天池”。有古油盐寺遗址,上下攀登方便。
天气晴朗之日,山水相映,碧绿如海;烟雨朦胧时,群峰云遮雾漫,如诗如画。山间多溶洞,“九龙宫”最为神奇, 格里秀色不仅怪石奇异,石笋形象万千,而且有干、水洞之分;干洞有上有下,有巷有厅;水洞有清流圆潭,有水帘瀑布。洞中空气新鲜,清风习习则更为奇特。格里四季气候宜人,环境清幽典雅,春可品茗赏花,夏可垂钓避暑,秋可登高吟红,冬可踏雪探梅,实是一处得天独厚的秀丽山庄、避暑圣地。
南陵_南陵县 -交通
1950年10月,南陵县成立皖南公路整修指挥部第一整修队,组织沿线群众开展大整修,至1951年8月整修结束。整修后的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4米,修复险桥和毁坏的涵洞,实现晴雨通车。1962年起对澄清桥等7座木质桥进行改建,于1965年竣工,建成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桥梁。1972~1980年,国家投资40万元,铺设渣油路35.7公里,路面宽5.5~7米。
1990年5月,为缓和城关西门交通阻塞状况,将后港桥至春谷饭店长870米路段拓宽至11米。芜大线在南陵县境内有桥梁4座,全长136.4米,涵洞120道,系永久性桥涵。昼夜交通量1475辆次。
宣(城)南(陵)线(318线国道),南陵县境内由青弋江大桥至城关镇西门段,长14公里。(不含其林桥至城关西门南雄线重复里程5公里)。该路1956年兴建,组织沿线民工修筑,投入建勤工日21.84万个,国家投资19.27万元,以南(陵)宣(城)大道为线型改造而成,1957年5月1日建成通车。1978~1980年,铺设渣油路面宽5~7米,沿途建护坡及挡土墙总长1320米。宣南线县境内有桥梁4座,全长373.4米,涵洞27道,为永久性桥涵。
芜(湖)南(陵)线(205线国道),南陵县境内从奎湖乡南陵渡桥1389k至城关东门1418k(不含城关改线4.3公里),全长29公里。1974年张公渡大桥建成,1980年奎湖至南陵渡桥段竣工,沟通南陵至芜湖。1982年成立芜南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进行拓宽改造,按二级路标准施工。1984年芜南线被省列为重点工程,1988年开始浇筑芜南线水泥路面。[12]
国道205、318线和省道320、216线交汇于县城,京福高速铁路、铜南宣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该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县、乡主要干道均已达三级以上公路标准。
南陵_南陵县 -文化艺术
南陵县黄梅戏剧团,集体所有制,建于1957年,前身是芜湖市新声庐剧团,1957年11月由芜湖地区划归南陵县作为基本剧团并一名为南陵县庐剧团,1960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同年4月与县文工团合并,改为南陵县剧团,既演黄梅戏也演庐剧。1962年正式定名为南陵县黄梅戏剧团,转为集体所有制,1972年曾转为地方国营,后又转为大集体。[1]
文化遗产:南陵位于九华山山系与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有次原生态的省级大、小格里森林公园,北有水波浩淼的万亩水乡奎湖;东有千年古镇弋江,西有乌霞奇峰怪石;西南有西山花海石林、县邑镇山戴公山。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279年,长达2300余年的大工山铜矿采冶,炼铜十万余吨,至少打造了百万件青铜器,在中外青铜历上所罕见,为中华青铜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南陵县已调查发现地域内地面、地下文物遗迹130余处,以青铜业发展的“国保”大工山古铜矿,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区“省保”牯牛山古城和墓葬区“国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家发永林六朝古墓群、家发墩山古墓群,弋江汉代宣城县城址,三里镇辋峰恐龙化石遗址,丫山双龙井古动物化石遗址,籍山镇徐家大屋,黄墓三国东吴偏将军黄盖墓,丫山镇龙山的明清神仙洞,丫山镇龙山明代燕伲洞,绿岭青山燕子洞,城关的小乔墓,奎湖的浮城寺商周遗址,家发泉塘的商周甘罗城遗址。城内的玉带桥、黉塘桥、龙会桥、惠民桥、毕家桥等等。馆藏文物千余件,标本近两千件。南陵以铜的采矿、冶炼、铸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青铜文化”;以雄姿英发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任该地春谷长,堪称世界军事史上间谍“先父”的大将军黄盖,风姿倾国倾城的绝佳美人小乔,从而形成了的“三国文化”;以大唐李白、王维、杜牧等杰出诗人游历南陵名山秀水,留下绝妙诗篇,又形成独特的“大唐文化”。
西周青铜龙耳尊,是用当地的铜原料,由当地铸造工匠制作的具当时中国南方最高工艺水平的精美青铜器。此尊被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选中的唯一的一件青铜器,参加北京奥运园区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这是继90年亚运会后第二次入京参展,可谓南陵“镇县之宝”。
南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流传千年的神怪、劝善的戏种“目连戏”,有“南陵大鼓书”,“十兽灯”,以及喜庆的龙灯、鱼灯、罗汉灯、舞狮子等,有脍炙人口民歌、小调,有别于他地的“六月六奎湖赛龙舟”,有蜚声海外的丫山凤丹和留传千年传统制作工艺的脆酥香甜的绿色食品藕糖,还有远近闻名的南陵风味“弋江三老太羊肉”、“界山老鸭汤”、“奎湖飘鱼”、“城东牛歪子牛肉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菜”、“炸藕圆子”、“糯团”、“蒿子粑”等等,多则不可胜举。
南陵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栖息生衍,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黄盖、周泰曾分别任过县令,公元525年(南朝梁帝)时置南陵县。黄盖、小乔墓葬于境内,西周至唐宋,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陵铜矿采冶经历了东周、汉代、唐代,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铜冶文化,为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与周朝时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驻美国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文学博士梅光迪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陈毅、谭震林将军都曾在南陵指挥作战。新中国成立后,南陵涌现出了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一等功臣周可玉英雄人物。
南陵_南陵县 -名优特产
笔山芽尖(又名片茶)产于南陵县桂山笔架山(又名蝌蚪山,射的山)。创制于1984年,1985年被南陵县评为一等奖,获芜湖市二等奖。至1977年,已有成片茶园70亩,年产干茶2000公斤。1989年,茶叶再次获县一等奖
南陵大米生产历史悠久,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自1985年以来,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拥有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20万亩。2010年,“南陵大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奎湖糯又名九月红,从红壳糯中选穗出来,是南陵县的地方品种,原产于奎潭湖沿岸,即奎湖、黄塘、黄墓等地,后繁衍到附近邻县,一般亩产400-500公斤,1985年,在黄塘乡林塘村发掘,1986年试种良好,宜作单晚,至1990年,农户零星种植。
“广善酥”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的鉴定,并荣获国家经贸委,中国贸促会“94首届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成果展览会”部优“成果奖”。95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99东方食品国际会议精品奖。
芜湖南陵的马头墙黄酒一直是中国黄酒业里的佼佼者,使用“南陵贡米”酿造,使用工艺之曲“桂花曲”,于每年农历八月,由红小麦、山泉水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拌合。
南陵_南陵县 -社会事业
教育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南陵县启蒙教育为私塾蒙馆,无统一修业期限。
光绪二十四年后,南陵县废科举,兴学堂,试行新学。书院改为学堂,院长改为堂长,有养正等学堂。这种学堂推崇封建伦理道德、注重实业,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也学习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并试行班级授课制。宣统三年(1911年),改劝学所为学务科。
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为学校,堂长改为校长,学务科改为教育公所。学制规定7年,初小4年,高小3年。民国12年,教育公所改称为教育局。
解放初,县设教育科,1950年4月改称文教科。1953年,成立文化教育委员会。1956年,县文教科改为教育科。1957年8月教育科复改为文教科。1958年,文教科改为文教局。1963年,县文教局复改为文教科。1986年3月,成立县教育委员会。1987年,全县各乡(镇)先后成立教育委员会,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具体办法,将南陵中学、南陵第二中学、弋江中学、家发中学、三里农职业高级中学、许镇农职业高级中学、排湾中学划归县直管,其它初级中学(包括农职业初中)、中心小学划归当地乡(镇)管理,初级小学、教学点划归行政村管理。1986年9月,宣传贯彻了《义务教育法》
卫生
截止到2008年底,该县卫生机构数为365个,其中:县直医疗单位3个,分别是县医院、中医医院、县二院;县直卫生单位5个,分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站、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南山医院;民营医院4个,分别是华泰医院、牯牛山医院、众和医院、圣安医院;县直卫生服务机构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镇卫生院19个,其中:中心卫生院8个,一般卫生院11个,1所城关医院;村卫生室3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
2008年,该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为1095张,其中:县级医院440张,民营医院185张,卫生机构50张,镇卫生院420张。
2008年,该县卫生人员总数为1669人(卫生技术人员1350人),其中:执业医师400人,执业助理医师269人,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6%和19.9%;注册护士34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5.3%;药剂、检验人员共128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5%。
科技
解放前,该县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解放后,开始向广大农民宣传科学种田知识,1978年后,南陵县共推广了10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作物优良种子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农膜栽培技术等。
1982年,该县逐步形成优质米、棉花、烟草、果木、蚕桑、水产、瘦肉型猪、蔬菜8大商品生产基地,1985年,南陵县建立了第一家农民科技团体--蒲桥乡西瓜研究会,引进杂交西瓜的制种技术。
南陵县2012年共申报注册商标276件,“古麒”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南陵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3件,居芜湖四县之首;新增省著名商标14件、市知名商标6件;新增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市名牌产品4个。全年专利申请数达1936件,再次跻身安徽省“专利申请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