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形态特征,白纹伊蚊-生活习性

白纹伊蚊(学名:Aedes albopictus)俗称黑纹子、花蚊子、花斑蚊、花脚蚊,生性凶猛、攻击力强,也被称为“亚洲虎蚊”。它们来自东南亚,散布于马达加斯加往东到新几内亚,北至韩国的纬度地区。与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同为登革热的病媒蚊。像蚊科的其他成员一样,雌性的蚊子有一个长而细的管状器官,用来收集血液,喂养它们的卵;而雄性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雌性的蚊子会把卵产在水的附近来繁殖,但不像其他蚊子一样把卵直接产在水中,典型地会把卵产在死水池中,任何敞开盛了水的容器都可以令幼虫生长繁殖。

伊蚊_白纹伊蚊 -形态特征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Skuse))是中国重要的媒介昆虫,在国外常被称为亚洲虎蚊(Asiantigermosquito),是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属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称花斑蚊。

白纹伊蚊是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从前端向后伸达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

伊蚊_白纹伊蚊 -生活习性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卵的抗旱力很强,孑孓在所有类形的细小积水处(树洞、竹筒、空罐、轮胎、水洼等)孳生,成蚊在胸背和脚都有白色间条成蚊栖息在树丛,蚊虽喜在室外活动,但亦会飞进室内,雌蚊在日间吸食血(高峰期出现于日出后两小时内及日落前两小时内),飞行能力不强(约100米),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等。

白纹伊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的特性。水环境安静、阴凉,不易受打扰,最适合这种伊蚊产卵以及孑孓存活。

伊蚊_白纹伊蚊 -分布地区

白纹伊蚊源于东南亚,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里,已经迅速入侵到其他大陆。白纹伊蚊是东南亚和中国的常见蚊种,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延伸分布至古北界、澳洲界和非洲界。分布界限,东到夏威夷群岛,南到澳大利亚,西至非洲的法属索马利兰和马达加斯加岛,北抵日本和中国东北。其分布线大致自日本东京,经朝鲜、中国东北辽宁,斜向不丹、尼泊尔、向西达印度、巴基斯坦,再斜向非洲东北角的法属索马利兰,往南达马达加斯加岛和毛里求斯,然后向东经澳大利亚,折向东北经新几内亚到,达夏威夷群岛。

白纹伊蚊是于1985年在北美洲休斯顿的口岸装运货物时被发现的。后来,它们散布到美国南部远至美国东海岸的新泽西州南部,亦繁殖于夏威夷,它们事实上早在1896年已在当地繁殖。他们与北美洲的其他蚊子如Ochlerotatuscanadensis等的脚的形态很相似。

伊蚊_白纹伊蚊 -传播疾病

登革热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重要的传播媒介,该病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白纹伊蚊也福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福州港与登革热常年高发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国家在人员、交通工具、集装箱和货物方面往来频繁。更于1999年发生了登革热的大流行。福州市的气温适宜、雨水充沛,具备了蚊类孳生的优良条件。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形态特征,白纹伊蚊-生活习性

基孔肯雅热

白纹伊蚊也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的主要传染媒介。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伊蚊_白纹伊蚊 -防治措施


白纹伊蚊

蚊虫的综合治理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法规防治和遗传防治等。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防治,当暴发登革热疫情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措施。环境治理主要是清除蚊虫孳生地,它不仅减少蚊虫产卵环境控制其成蚊密度,且具有环保、不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

化学防治是通过对孳生地投药,对白纹伊蚊的成蚊直接喷洒起到了较好作用,但是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学药物的应用也使蚊虫产生抗药性。防蚊闸的应用只需一次性投入可长久受益,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对蚊虫防治工作起到观念性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卫生意识逐渐提高,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蚊虫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登革热在人群之间不能直接传播,均由虫媒媒介传播,所以在登革热的预防中,登革热发病监测和控制消灭蚊媒仍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伊蚊的监测是有效预警登革热的发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对伊蚊成蚊的密度调查,埃及伊蚊主要使用室内栖息率法,白纹伊蚊主要使用人帐诱捕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可能使捕蚊人员被叮咬并感染病毒的不足之处。此外,白纹伊蚊的防治只要领导重视,制度落实,措施得当,持之以恒,是可以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

伊蚊_白纹伊蚊 -家庭灭蚊

一、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二、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逐一翻转倒放。
三、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四、管理好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五、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伊蚊_白纹伊蚊 -相关新闻

2010年10月1日,广东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均为轻症,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
接到报告后,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分别作出批示,省卫生厅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东莞指导防控。疫情发生后,东莞积极做好发热病例监测和蚊媒监测,加大对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严防疫情扩散。
专家提示,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白纹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该蚊种在我国分布也较为广泛。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一般症状轻,主要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防蚊灭蚊是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要全面清除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止蚊虫叮咬措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10103/54316.html

更多阅读

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形态特征,银喉长尾山雀-生活习性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鸟类,俗称十姐妹,团子,洋红儿、银颏山雀。长尾山雀科全长约14cm。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指名亚种头部纯白),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

白短印鱼 白短印鱼-濒危状态,白短印鱼-形态特征

印鱼_白短印鱼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印鱼_白短印鱼 -形态特征体延长,头部扁平,向后渐成圆柱状,顶端有由第一背鳍变形而成的吸盘,其鳍条由盘中央向两侧裂生成为鳍瓣(laminae)约有13-14个;尾柄细,前端圆柱状,后端渐侧扁。吻平扁,前端

白菊花 白菊花-形态特征,白菊花-地理分布

白菊花(White Chrysanthemum)又名甘菊、杭菊、杭白菊、茶菊、药菊,所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中部、东部、西南广泛栽培为著名的观赏植物。白菊花内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华医学研究表明,白菊具有养肝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形态特征,白纹伊蚊-生活习性

白纹伊蚊(学名:Aedes albopictus)俗称黑纹子、花蚊子、花斑蚊、花脚蚊,生性凶猛、攻击力强,也被称为“亚洲虎蚊”。它们来自东南亚,散布于马达加斯加往东到新几内亚,北至韩国的纬度地区。与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同为登革热的病媒蚊。像蚊

声明:《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形态特征,白纹伊蚊-生活习性》为网友康师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