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新闻集团(NewsCorporation)以5.8亿美元现金收购当时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Media,从而进入了网络新闻博客及网络社交领域,拥有了这个广受欢迎的SNS网站、“生活方式门户网站”。2011年6月30日消息,新闻集团已经以3500万美元现金加股票的价格把MySpace出售给了网络广告公司Specific Media,双方已经就此达成协议。
myspace_MySpace -公司概述
MySpace
MySpace.com是在2003年的时候由南加州的几个人建立起来的。负责这个网站推广的是TomAnderson。开始时,MySpace是由一群二十五岁的人建立起来的。在MySpace的发展史上,很多人的贡献都比Tom的要大,比如说Chris和Josh。其中一个鲜为人知又带些神秘色彩的人物,Shane,也为MySpace早期的成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邀请了很多有名的朋友加入了这个网站,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粉丝群。几个月内,这个网站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最近,从5.8亿美元高价买入到3500万美元低价甩卖,新闻集团只用了6年时间。美国时间2011年6月29日,数字媒体公司SpecificMedia宣布,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新闻集团手中购得社交网站MySpace,新闻集团只保留少部分MySpace的股权。同一天,MySpace首席执行长麦克・琼斯(MikeJones)在致MySpace员工信中宣布了上述消息,琼斯在邮件中称MySpace将进行一系列重组,包括大幅裁员,约有450名员工的团队被裁掉一半以上,琼斯本人也将在交接完成后辞任CEO。
关于此次交易的细节,《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SpecificMedia只是在近几天才成为MySpace最有力竞争者,它将以现金加股票3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MySpace,新闻集团保留MySpace不足5%的股份。
MySpace的兴衰巨变让人不免有些宿命论的感觉,尽管希望通过转型社交娱乐网站力挽狂澜,但现在看来并未如愿,而频频传出的出售言论更是让曾今的社交巨头难以名状。今年4月,MySpace的美国独立用户数为3710万,同比下降46%,这或许是报业大王默多克曾今力争收购时做梦也想不到的。
近日,新闻集团宣布3500万美元将旗下社交网站MySpace售予在线媒体和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仅保留少量股权。令人咋舌的是,6年前,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买下Myspace。如今却以3500万美元价格卖给SpecificMedia,市值缩水5.4亿美元,约94%。这两起身价前后悬殊之极、让人倍感疑惑的交易案背后,是对社交网络形态的不解和对用户体验的漠视。
Myspace的失败体现了SNS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在它黯然的背影中,蕴含着诸多对互联网业界的启示。
myspace_MySpace -兴衰启示录
2003年,两名拥有Friendster账号又热爱音乐的eUniverse公司员工,用10天时间制作出了Myspace。eUniverse公司管理层对这一产品非常感兴趣,CEOBradGreenspan亲自担任这个产品的团队负责人,并在财务、人力和技术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其作为公司的重点项目培育。所以,Myspace并没有遇到一般创业项目那样的困难。
2003年的9月25日,MySpace推出了好几项新的功能,包括圈子的档案页,可以清空收件箱的垃圾箱,新的公告板外观,在系统每一处都有的实时邮件提醒,无限的朋友数,以及可以修改邮箱地址和关闭提醒的选项。同时,还修补了一系列的系统漏洞。
2003年10月,他们推出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可以对人们的档案照片进行评论,隐藏在线状态,能够阻止好友申请以及在评论被发布在页面上之前先进行审核。2003年11月,MySpace增加了以下的功能:分类广告、照片评分以及通过兴趣查找用户。2003年12月18日,MySpace推出了它的即时通讯系统,以实现用户之间的即时通信。一些MySpace的用户也建立了他们自己的IRC聊天室,并将其作为非官方形式进行推广。MySpace于2004年2月推出了它自己的聊天室。
2004年,音乐家们被允许建立他们自己的档案页,并可以上传他们的mp3歌曲来组建更大的粉丝群。一些乐队甚至允许自己的歌曲被下载。这个概念(不太确定这里的概念具体指向为何)对一些人有效,对另一些人则不然。
2004年4月上旬,诸如论坛、游戏、高级搜索和一项新的日志定制等功能被推出。游戏中包括了非常流行的“GoldMiner”。2004年6月4日起,用户可以创建新的圈子,这样有共同兴趣的人就有了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的地方。一个圈子有两种方式来增加成员。圈子和网站遇到的一些其他的问题是垃圾邮件,和试图旋转的超自然存在,而这些旋转会通过HTML对论坛造成破坏。
2004年秋,博客系统推出了另一个小的功能点。如果想要支持自己的朋友,用户可以通过“支持”,后来变成了“表扬”,他们的朋友来表扬他们,或是致以敬意。另一个名称的改变是将日志改成了博客。
MySpace
2004与2005年交替之际,MySpace推出了“事件邀请”项。很多乐队利用这项功能来邀请粉丝参加自己的演出,同时该功能也可以被用于很多其他用途。就在同一时期,这个网站有可能关闭的谣言四散。
在2005年1月27日,MySpace推出了另一项新的功能,让它的用户能够看到自己在美国在线、雅虎以及MSN中的朋友是否也在MySpace里。网站创建初期所遇到的问题现在变成了这里的一项功能。2005年2月24日,MySpace为圈子的管理员们提供了将某些话题在论坛中置顶的便捷功能。在其他的一些带有论坛的站点里,比如有名的“stickythreads”,这项功能是对所有用户开放的,这样用户就不用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而不得不去翻好几页的帖子。
2005年3月28日,它推出了“用户名”的功能,这样用户可以自行创建一个新的URL地址。知道这个地址的用
户们可以直接将其输入到地址栏,就可以很方便地访问他们朋友的档案页面了。2005年7月,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的母公司eUniverse,其中大部分估值都来自于Myspace。彼时,其用户为2000万。
2006年,谷歌与MySpace签订了为期3年价值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谷歌成为MySpace的独家搜索引擎供应商,MySpace必须保证连续三年广告点击率的大幅增加,高额的回报成为MySpace的负担。
2006-2007年的移“动风潮”也加速了MySpace衰落的命运:惠普、英特尔、微软、诺基亚几乎都在这一两年间达到发展顶峰。
2008年4月,在音乐版权官司败诉之后的Myspace被迫投入巨资与四大唱片公司合资成立MySpaceMusic,并在当年8月上线。就在Myspace联合四大唱片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音乐销售实体MyspaceMusic的时候,它的用户数被Facebook超越。
MySpace
2009年初,默多克聘请了Facebook前COOOwenVanNatta作为Myspace的CEO,负责Myspace的改进。Natta则挖来了Facebook负责用户体验的前SVPKatieGeminder等人,组成了一个“特别小组”。2009年9月,Facebook开始盈利。时至今日,马克已经抓到了自己的金枪鱼,而且不止一只。实际上,Myspace在后来也已经意识到了对于SNS来说,产品创新的重要性。2007-2008年间,Myspace曾对界面和功能做出过许多改进,并效仿Facebook推出了开放平台,添置状态栏(Status)等。
2010年4月初,美国在线将旗下社交网站bebo出售给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据悉,AOL出售Bebo的价格不足1000万美元,仅相当于2008年收购价8.5亿美元的很小一部分。而作为旧时代SNS选手中最大的一个,Myspace的被淘汰鲜活地证明了SNS真正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2011年2月以1亿美元的要价,开始正式为MySpace寻找潜在买主。然而,在这个为社交媒体疯狂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买家愿意接手MySpace。有业界分析师认为,MySpace在网络业上已无大作为,许多MySpace网页似乎成为了最糟一类广告寄生虫享用的腐尸。
2010年4月初,业界早有传言,谷歌欲凭借GoogleMe再次向SNS领域发起挑战,然而它若不想重蹈之前的覆辙,恐怕需要多从Myspace与Facebook近身肉搏之后完败中,多学习些经验。而在大洋彼岸这边的以开心网和人人网为首的、做冲刺状态多年的老牌SNS们,现在也必须在Myspace的故事中冷静思考自己的价值了。
2010年11月末,新闻集团首席运营官ChaseCarey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集团考虑出售Myspace。
2010年11月19日,Myspace与Facebook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两者合作――Myspace正式和FacebookConnect对接,日后用户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直接登录Myspace。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TechCrunch的编辑MichaelArrington如此评价这次发布会:“不像是宣布一项合作,而更像是一场正式的投降仪式。”在这场“投降仪式”中,MyspaceCEOMikeJones出席,而Facebook只派出了一个副总裁。
美国时间2011年6月29日,数字媒体公司SpecificMedia宣布,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新闻集团手中购得社交网站MySpace,
myspace_MySpace -探寻病因
作为第一批成立的社交网站,近年来MySpace一直被掩盖在Facebook和Foursquare等本地化社交网站的光芒之下。2011年,上个季度News Crop主管MySpace的部门损失1亿5600万美元,对公司的周转资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病例1抄袭和山寨,中国不缺MySpace基因
正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所言,从创建ResponseBase之初,MySpace的创始人就没有硅谷极客的DNA,他们凭借对互联网的敏锐嗅觉,外加“集天下之大成”为一家的抄袭风格成就了MySpace的巅峰时刻。
MySpace的两位创始人克里斯・德沃尔夫和汤姆・安德森,供职于一家名为eUniverse(后改为intermix)的互联网公司,位于洛杉矶国际机场附近一处普通的办公园区,主营业务是在网上销售抗皱霜和打印机墨盒。创建MySpace之前,德沃尔夫的专长是发送垃圾邮件,安德森则负责一家色情网站。
在上一轮的网络泡沫破灭中,电子邮件营销是为数不多的还能吸引到广告的网络领域之一。2001年6月,德沃尔夫和安德森创建了ResponseBase,主营业务是通过电子报拉取广告,同时发送垃圾邮件推销自家产品。一年后,eUniverse的创始人格林斯潘得知ResponseBase管理着3000多万个电子邮件账户,拥有持续的赢利能力,以330万美元收纳门下。2005年,默多克收购eUniverse,主要目的是取得其中年轻的社区网站MySpace。MySpace亡羊补牢的技术理念在网站创立之初是一个巨大优势,但后来却让默多克咽下苦果。
Facebook刚火起来的时候,新闻集团一度考虑收购这家社交网络新秀。福克斯互动传媒CEO莱文索恩问小扎:“需要支撑这么大的流量,很不容易吧?”但MySpace一度也是被热捧的,《谁偷走了MySpace:被社交网络改变的疯狂世界》一书写道:“这家新型网站的中心不再是技术,而是人类的创造力。换句话说,MySpace好比一家好莱坞式传媒企业,在这里,拥有热情和创造力的人们竞相登台献技,没有人知道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
事实上,在中国的互联网界,“洛杉矶企业”和“硅谷企业”的案例同样不少,其中尤以“洛杉矶企业”为众,即数量近百万的草根网站。他们没有独特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强悍的资源,缺乏独立生长的能力,必须依赖一个大平台,比如中移动、淘宝等,才能将流量转化为收入。但他们真正理解网民的需求,也精通所有的互联网赢利模式,具有将简陋网站变成赚钱生意的神奇力量。
2004年,蔡文胜成为第一个以草根站长身份获得风险投资的人。更多的站长开始脱颖而出,hao123的李兴平、51.com的庞升东、58.com的姚劲波以及康盛创想的戴志康等,一个互联网草根族群似乎突然浮出水面,他们拥有的流量成了淘宝、百度、Google们争相抢夺的对象。他们的商业理念来自传统生意:“第一,有用户就有价值。看店面好不好就是看人流,有人流就说明人家喜欢到这来,就可以卖很多东西。第二,商业的敏感度和决策速度。我做决定非常快,有些重要的投资半小时敲定,钱就打过去了。”蔡文胜对《创业家》说。而这,正是MySpace所具备的基因。
围观者发言:
TechWeb创始人祝志军:MySpace能走到今天,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抄袭、山寨,它比别人做得更出色。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美国创业道德压力更大,包括做色情网站和流氓软件、偷窥软件。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不是个事,但是它要是个事也是挺重大的事。抄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北京健之路董事长陈海滨: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不就是在抄吗?只有在学习、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去创新,你才会很牛,啥都不依赖任何体系你就能创新吗?
互联网资深评论员炳叔: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央视弄一个网络电视台,然后发一个牌照把大家都请出去,这是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虽然事做得不地道,但技巧还是可以学习的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手里有什么,能干什么。陈一舟就没整好,抄完以后就被开心网告了,最后两败俱伤。
好大夫网创始人王航:有些东西不能抄,一个是你不具备的资源你非要往这方面走,另外这事儿跟你的风格、价值观、为人不一样,你抄什么抄?
MySpace
病例2
内创业,MySpace悲剧的根源
多数硅谷的人有了创业的念头之后,就会离开目前的公司,辞职另闯一番天地。作为在eUniverse母体上延伸出来的亮点,MySpace从建立之初就是一家内创业型公司。对于这一点,其创始人想得很清楚:若离开公司单干,就必须放弃eUniverse曾向其允诺的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红利,自掏腰包。但德沃尔夫和同伴们不愿承担创业的风险。他盘算在eUniverse的大旗下,启动创办交友网站的计划。届时,母公司将提供项目启动资金、支付薪水,若项目亏损,母公司还将承担损失并注资解围,直至损益平衡。
同时,他们还可以把这个社交网站当做送给母公司的一个礼物,借此集合eUniverse多项业务,成立一个门户网站。德沃尔夫写邮件说:“向用户开放eUniverse能够提供的一切服务,赶超Friendster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eUniverse各项资产下的用户基础。”
MySpace是ResponseBase创始人在eUniverse遇挫后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却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