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黑色者)经发酵加工而成的制品。淡豆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大豆一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收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取黑色者洗净。淡豆豉粒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质柔软,断面棕黑色,子叶2片,肥厚。气香,味微甘。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
淡豆豉_淡豆豉 -简介
淡豆豉
【别名】豆豉、杜豆豉、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英文名】SEMENSOJAEPREPARATUM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加工而成。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黑色者)经发酵加工而成的制品。
【制法】取桑叶、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
【采集地】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鉴别】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煎服,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淡豆豉_淡豆豉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淡豆豉_淡豆豉 -中药成分
淡豆豉
化学成分
本品含蛋白质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维生素B10.07mg/100g,维生素B20.34mg/100g,菸酸2.4mg/100g;另含钙、铁、磷盐、氨基酸以及酶。又谓,从发酵大豆中分离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功效
解肌发表;宣郁除烦
淡豆豉_淡豆豉 -考证
《肘后方》《肘后方》
伤寒有数种,今取一药兼疗。若初觉头痛,肉热,脉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方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服之,往往便瘥。
《本草汇言》
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暑热烦闷,冷水渍饮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醉、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过,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 进食,胜今作油豉也。患脚入恒将其酒浸以滓薄脚皆瘥。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弥善也。
《纲目》
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时取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此说见《外台秘要》。
《本经逢原》
淡豆豉,入发散药,陈者为胜,入涌吐药,新者为良。
淡豆豉_淡豆豉 -各家论述
《本草纲目》
《珍珠囊》《纲目》
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本草经疏》
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