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夏至汉初先后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驻牧地,自汉武帝时归入汉王朝版图,唐代后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东连景泰县,西邻青海省门源县、互助县、乐都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交界。截至2011年底,天祝县幅员面积为7149平方公里,下辖9镇10乡;户籍人口为21.52万人,共有2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简介
基本介绍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属甘肃省武威市。建县55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团结奋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行各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武威市下属的一个民族自治县,面积68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1万,邮政编码733200,电话区号:0935,县政府驻华藏寺镇。
天祝地势西部高峻,而东南逐渐变低。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2040-4874米之间。境内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马牙雪山、雷公山、牛头山、歪巴郎山、代干山、干沙峨博、磨脐山、响水顶、卡洼掌等。全县以代干山及乌鞘岭、毛毛山为界,岭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强川河、石门河等为黄河水系;岭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为石羊河水系。属寒冷高原性气候。日照时数年均2500-27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8-4摄氏度之间,相对无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间。
地理位置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北邻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山脉与交通线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势控河西的咽喉,地势险要,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全县辖域面积7149平方公里,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共22.14万人。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及大小10多条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自然资源
天祝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矿藏、森林、草原、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兰新铁路、312国道、西兰乌通讯光缆横穿县境;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畅通便捷,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天祝地域辽阔,矿藏丰富,矿种和矿化点多,已发现的矿床、矿点、矿化点134处,查明的矿种22种。其中煤炭储量2.5亿吨,石膏2亿吨、石英石和石灰石达到4亿吨以上,还有金、银、铜、铁、锰、稀土、白云岩等金属、非金属资源布点较多,储量可观。物产资源富饶,农畜土特产品丰富,有农作物品种400多种,林木品种100多种,家禽家畜品种20多种,还有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驰名中外的“岔口驿马”和毛皮肉兼优而享有盛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40多种,名贵中药材100多种,山珍名贵野菜20多种。境内水源充足,有金强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多条内外流河,年径流量8亿立方米,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林木资源种类繁多,有天然水源涵养林280万亩,活立木蓄量3.72万立方米,植被复盖率达80.7%,森林复盖率为27.4%;境内文化古迹和景点多,有始建于唐宪宗年间闻名遐迩的古刹天堂寺,风景险峻秀丽的“天祝三峡”,宏伟壮观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县自1996年开始启动旅游产业已来,现已开辟以“天祝三峡”、石门沟、马牙雪山、抓喜秀龙草原、祁连布尔智为代表的多处旅游专线,开发景点20多处。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
历代所属
天祝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属雍州,为戎、羌驻牧之地;秦为月氏地;汉初被匈奴所据。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今天祝地区纳入西汉版图。从此时起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昌松、广武3郡;至隋代,为凉州武威郡所辖;唐属陇右道凉州武威郡;五代时属凉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统治;北宋属西凉府;公元1036年后为西夏属地;元代设永昌路,分属西凉州和庄浪县;明代设陕西行都司,先后属庄浪卫、凉州卫和古浪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凉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县辖之;乾隆十八年(1753)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管辖3县所属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国初属甘凉道,由平番县辖;民国三年(1914)裁庄浪茶马同知,设庄浪茶马厅理番委员,由平番县长兼任;民国十六年(1927)改平番县为永登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取境内天堂、祝贡二寺之首字为名设天祝乡,属永登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天祝乡改为永登县第四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复设天祝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废庄浪茶马厅。1949年9月3日,永登县解放,同年成立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属武威专区;根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于1953年10月22日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19日,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两专区,其辖区并入张掖专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58年12月,撤销古浪县建置,其辖区并入天祝县;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天祝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1961年12月,恢复古浪县原建置。
解放后
永登县天祝区下辖9乡。天祝自治区成立后辖10乡。1952年自治区辖6区30乡。1956年8月12日,永登县岔口驿乡、古城乡、赛什斯藏族乡,武威县南山乡、铧尖藏族乡,永昌县泱翔藏族乡划归天祝县管辖。1958年11月成立人民公社,6个区改为6个人民公社;12月古浪县并入后县辖17个人民公社。1961年底古浪与天祝县分设后天祝县辖16个人民公社、15个牧场。此后的20年中,人民公社的辖区、数量和名称曾多次更变,至1981年县辖14个人民公社、1个镇、11个牧场。1983~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和牧场,设7区45乡。1985年10月,撤区并乡,县辖5镇17乡。2004年,县内行政区划调整为8镇11乡。
1949年10月,建立中共天祝区委员会,天祝始有中国共产党组织。1950年5月建立中共天祝自治区(县级)工委,1956年建立中共天祝县委。2005年,全县有基层党委29个,总支委员会20个,下辖428个支部,有党员8298人,其中女党员1143人,少数民族党员2762人。2004年末,全县干部总数574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368人,妇女干部1765人,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的3656人。
聚居情况
天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藏族先民的驻牧之地。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形成以吐蕃为主体的华锐藏族。明代在今天祝、永登境内有藏族部落52个,3万余人。清同治年间因战乱频繁,灾荒连年,骤减至千人左右。至民国初年形成36族、14寺院。根据分布区域,36族有东山8族、红番5族、安远6族、哈溪5族、西坪山1族、华藏1族、南山4族、莫科2族、石门4族。另有鲁土司管辖的连城8族8寺。天祝建县之初,藏族人口为14012人,至2005年,达到67370人,占总人口的31.64%。土族是天祝县人数仅次于藏族的少数民族,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天堂、石门等乡镇分布较为集中。2005年,全县土族人口为12506人。1988年5月,曾由省人大批准成立了朱岔土族乡。自治县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了许多特殊照顾。全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共同开拓和建设天祝,在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科技队伍日趋壮大,成为政治经济管理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1999年,天祝县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
宗教地位
藏传佛教在天祝的宗教中占主要地位。50年代中期,有寺院22座,僧人千余。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遭损毁,僧侣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4座寺院陆续开放。90年代,有4位活佛转世坐床。同时,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恢复和新建,也按照广大穆斯林的意愿得到了落实。全县宗教和顺,社会稳定。
天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三世章嘉・若贝多吉,是青海省互助县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出生在天祝县旦马乡,精通藏、汉、满、蒙古、梵5种语言文字,学识渊博,着作等身,被清朝廷册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掌教喇嘛,统领全国佛教。三世土观・罗桑曲吉尼玛生于天祝县朵什乡,亦为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他博学多识,着述甚丰,被清廷封为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禅师、大呼图克图、静悟禅师。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华锐・饶布萨出生在天祝县石门镇,他佛学造诣极高,书法功底深厚,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尚有华锐・罗桑曲达、华锐格西・久美丹曲等许多高僧大德。解放后,张全才、托三主才郎等少数民族人士成为第一代自治区(县)领导人。以后陆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中,杨作林已踏上省级领导岗位,巴玉宝成为天祝历史上的第一位将军,10余人成为地厅级领导干部,进入县处级领导班子的干部已逾百人;以多识、丹珠昂本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学者在学术、文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数十位教授、副教授在省内外高校任教,县内各行各业中有百余名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天祝”,以境内天堂寺(天堂乡驻地)和祝贡寺(东大滩乡境内)取首字得名,是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历史悠久,在县城西南部的东坪乡罗家湾、小沟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场文化遗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伴随社会的发展,天祝行政区划历经变更。1936将永登县所属藏区改为天祝乡,1938年天祝乡又改为永登县第四区,1940年恢复为天祝乡,1949年解放后为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区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61年,撤张掖专区后属武威专区,现属武威市所辖。
据统计, 1956年该寺占地1500多亩,有佛殿14座,经堂40座,活佛昂欠有东科尔、嘉义、嘉若、八哈、玛其、阿万、赛义、莫科、仓哇、德格、夏玛、达隆、华藏等17座;僧人院落300多廓,房屋 4000多间。殿堂楼阁,高墙滦院,各有姿态,互为衬托,共同组成景象壮观的汉藏建筑群。寺内分浚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开设显宗五部经典(即般若、中观、释量、戒律、俱舍)与密宗学科,显密兼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寺院有一整套修业、升级、考核及学位评定制度和严密的学经制度,培养出了大批高僧,遂渐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名寺之一。该寺宗教节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间的毛兰木法会,尤其是正月十四日,众多的教徒、游客涌宝寺院,观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规模盛大的灯节,人们可以观赏到制作精巧的各种灯式和艺术珍品――酥油花。天堂寺周围群山拥绕,形成八宝形状,与《噶当宝典》中预言的观音圣地完全相符,在这殊圣的吉祥宝地,建造了许多的殿堂,也留下了许多殊圣的奇迹。寺内有大量的塑橡、雕刻、壁画、经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的藏文经典和历史资料。寺院存在的后期,常有不少云游僧人驻足学经,清未有两位西德人在此地研读佛学,可见该寺当时在国外也有影响。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东科尔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应天堂寺僧众的邀请,多次大规模地扩建寺院,并成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为车科尔寺的属寺。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平番(今永登县)镇羌川(今天祝县金强川 )时,给“天堂寺” 赐“扎西达吉林”之名称,汉语意为“广慧寺”。
祝藏族在历史上实行部落制度,藏语称“措哇”。1936年成立天祝乡时共有
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县的安远驿行政村划归天祝自治区,9月22日区政府由南冲寺迁至安远驿。1952年全区下设6区30乡。1953年10月撤销四区的四乡、五乡,成立6个乡,当时全县共有6区34乡。1956年先后将永登县的岔口驿乡、赛什斯藏族乡、古城乡,武威县的铧尖乡、南山乡,永昌县的泱翔乡划归天祝县,全县为6区40乡。1957年将6个区更名为永安、华隆、夏玛、哈溪、祁连、莫科,撤销安远乡,成立安远镇,全县为6区39乡1镇。1958年8月5日,全县撤销区、乡(镇)成立7个人民公社和20个牧场,同年12月20日,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辖17个人民公社。1959年2月25日,祁连公社划给肃南
县,8月1日除铧尖、泱翔大队外,祁连公社划归天祝县,至此全县共11个公社。1962年元月,恢复天祝、古浪两县建制,全县改为7区48公社。1966年撤销7个区公委,全县设30个人民公社1镇10个牧场。1968年为14个公社1镇10个牧场。1971年祁连、旦马公社和旦马牧场划给武威县,1982年又划归天祝,1983年全县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设7区45乡1镇,1984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天祝藏族自治县驻地迁至华藏寺镇。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5镇17乡。2001年石门、钱宝、赛什斯乡撤乡设镇。2004年进行乡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柏林乡、朱岔乡、钱宝乡,全县为8镇11乡,即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等8个镇,东坪、赛拉隆、天堂、大红沟、毛藏、祁连、旦马、朵什、西大滩、抓喜秀龙、东大滩等11个乡。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天祝县下辖9镇10乡,分别为:安远镇、哈溪镇、华藏寺镇、打柴沟镇、炭山岭镇、赛什斯镇、石门镇、松山镇、天堂镇、朵什乡、大红沟乡、东大滩乡、西大滩乡、赛拉隆乡、毛藏乡、东坪乡、祁连乡、旦马乡和抓喜秀龙乡。共有176个行政村,18个社区。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理位置在东经102度07分-103度46分、北纬36度31分-37度55分之间。南接永登县,东靠景泰县,北邻武威市和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接壤,西与青海省的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东西宽142.6公里,南北长158.4公里。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祝县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为主,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
气候
天祝县境内气候以乌鞘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4℃,气温垂直分布明显,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
河流水系
天祝县秀美风光
天祝县境内河流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大通河、金强河、石门河等,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17条河流。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底,天祝县常住人口为17.56万人,户籍人口为21.52万人。户籍人口中,农村人口有17.29万人。
民族
天祝县人文风貌
截至2013年,天祝县境内共有藏、汉、土、回、蒙古等2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1%,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经济
综述
2011年,天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8亿元,比2010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亿元,增长5.29%;第二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8.81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1:55.49:30.4。
第一产业
天祝县风景
2011年,天祝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256.25万元,比2010年增长0.96%。实现农业增加值4.09亿元,增长5.29%。其中,种植业产值27479.8万元,增长4.56%;林业产值1300万元,增长3.25%;牧业产值36538.61万元,增长11.62%;渔业产值5.67万元,增长8.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32.07万元,增长6.9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1.4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0.81万亩,总产量4.71万吨。其中薯类播种面积8.02万亩,产量2.20万吨。种植蔬菜面积4.73万亩,产量5.71万吨。水果种植面积0.30万亩,产量1008万吨。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6.46万头、4.18万头、29.61万只、8.5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403.64吨、537.6吨、1787.5吨。至2011年末,猪、牛、羊、禽的存栏分别达到4.27万头、10.6万头、67.2万只和17.92万只。
第二产业
2011年,天祝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2亿元,比2010年增长3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2亿元,增长36.7%。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品销售产值25.59亿元,增长60.3%;实现利润总额2.76亿元,增加0.95亿元。建筑业产值达22.93亿元,增长21%。
第三产业
天祝县建设
2011年,天祝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5亿元,比2011年增长18.4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0.23亿元,增长38.46%;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0.12亿元,增长30.49%。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644.38万元,下降0.32%。接待游客31.6万人次,增长50.47%;旅游综合收入1.03万元,增长2.78倍。至2011年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5.53亿元,贷款余额16.37亿元。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社会事业
教育
天祝县第七届民族风情旅游节
截至2011年底,天祝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5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5所,职教中心1所,完全小学85所,村学39所,幼儿园6所;寄宿制学校58所,双语学校23所,双语寄宿制学校18所。在校学生27812名,其中高中5640名,初中8438名,小学13042名,职中692名;有寄宿生15330名,学习双语的学生1486名。教职工3291名,其中专任教师2919名,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0名。
科技
2011年,天祝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21项。其中,发明11件,外观设计10件。
卫生
天祝县自然风景
截至2011年底,天祝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0所。其中:卫生部门所属277所,计划生育部门所属1所,其他部门和单位所属12所。有床位674张。有卫生工作人员1008人。其中: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545名,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人员463人。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交通
2011年,天祝县交通运输业完成公路客运量17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400万人公里,货运量1521万吨,货运周转量77620万吨公里。
天祝县_天祝藏族自治县 -民俗风情
藏族祈祷仪式
藏族祈祷仪式最常见的是磕长头、转嘛呢桶、转佛塔、手持念珠等。人们通过祈祷来坚守自己的信仰,并通过祈祷来求得健康平安、净化心灵。
土族礼仪
土族服饰
土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崇尚礼仪的民族。居家时,老人坐在堂屋炕里首的中心,其他各人都按辈份年龄依次而坐。斟茶、斟酒、盛饭先从老人开始。晚上,老人不睡,小辈侍陪。清晨,老人尚未起床时,媳妇或女儿就将滚烫的清茶或奶茶端至枕边。骑马走路,遇见老人或长辈,须下马问安,让老人或长辈过去后才能上马,如遇同路,又须先行,则先向老人或长辈告罪后才能上马或先行。老人有病,子女侍立炕边,端汤奉药,并不稍怠。
土族服饰
土族青年妇女内穿花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