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行政区划图 富平县 富平县-概况,富平县-行政区划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南市所管辖。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是华夏文明极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人类文明尚处蒙昧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就曾采首阳之铜铸鼎于县南荆山之巅,当大禹统理天下之后,又浇铸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于此,故富平自古即有“关中名邑”的美誉,并因此而扬名天下。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81万,为陕西第一人口大县。富平交通优越、物产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全县南北长47千米,东西宽34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市城区,南接西安临潼区、阎良区,西连耀州区、三原县,北依铜川市。境内有G5京昆、西禹、富闫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铜、西韩两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是全国著名的“墨玉之乡”、“石刻之乡”、“陶艺之乡”、“奶山羊之乡”、“柿子之乡”、“柿饼之乡”、“琼锅糖之乡”。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部分。富平县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故乡和原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习仲勋故里。

富平吧_富平县 -概况


城北远景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42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全县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5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西连耀州、三原,北依铜川市,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西包、西禹、富闫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铜、西韩两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富平县地图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人口80万。自然地理
富平县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南边缘,与渭河地堑北边缘的斜坡地带。地质构造以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型前弧东翼南段的成份为主,北西向断裂次之,受新华系干扰复合,地表大部为疏松沉积物枣黄土覆盖。县北依乔山,乔山余脉伸入境内,山形自西向东起伏绵延;南临渭河平原,以百米上以陡壁高于渭河平原,突现出黄土高原形态;中部为400―700米广阔的黄土原区,原面较完整,西北高而东南低,中部起伏不平,受石川河、赵氏河、顺阳河、温泉河的切割形成原间洼地和川原相间地形。海拔处于376―439米之间。全县按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区间:北山丘陵沟壑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台塬区和川道区。

富平吧_富平县 -行政区划


县城近郊富平县辖15个镇、9个乡:窦村镇、庄里镇、张桥镇、美原镇、流曲镇、淡村镇、王寮镇、留古镇、老庙镇、薛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刘集镇、南社乡、华朱乡、东上官乡、峪岭乡、底店乡、小惠乡、白庙乡、齐村镇、觅子乡。
窦村镇(610528100)辖8个社区居委会(车站、望湖、宝塔、渭化、陶艺、富华、渭运、书店)、19个村委会(杜村、南韩、东化、莲湖、连城、卧龙、尖角、集新、迤山、谢村、肖华、留招、褚塬、王旦、姚村、新庄、东渠、向阳、褚田)。
庄里镇(610528101)辖1个居委会(庄里镇)、23个村委会(庄南、西关、庄北、永安、元陵、中山、黄窑、王庄、三庄、双岭、张唐、南午、神芝、凤凰、六联、山西、长春、侯家、友谊、三条、谷张、杨树、丑家)。
张桥镇(610528102)辖13个村委会(东街、苏吴、甘井、北庄、铁门、南坪、永庆、巨贤、三合、原李、原马、念前、华张)。
美原镇(610528103)辖20个村委会(美原、党里、三联、晨光、联友、吴村、八联、赵村、三星、城西、仁合、雷北、团结、盘龙、涧北、鸿雁、利惠、杨尧、金粟、小峪)。
流曲镇(610528104)辖13个村委会(流曲、北耕、东川、大岗、藏村、炭村、梅家庄、簸掌、五里墩、顺义、由典、昌宁、丈八)。
淡村镇(610528105)辖11个村委会(淡村、瓦窑、古西、中和、荆川、荆塬、都村、石桥、东盘、西盘、禾塬)。
王寮镇(610528106)辖9个村委会(双杨、南董、太平、孙村、仵新、纳衣、兴户、军寨、卤川)。

富平县地图留古镇(610528107)辖17个村委会(街东、街西、程郑、孝义、汝林、皇甫、三寨、郭乔、南川、高堂、贺兰、西河、联合、义合、吕兰、惠刘、大众)。
老庙镇(610528108)辖12个村委会(老庙、孟家、尹家、上河、河绕、东刘、笃祜、曹家、东于、南昌、新店、兰山)。
薛镇(610528109)辖21个村委会(薛镇、宏化、盘石、两门、北李、安党、前坡、王马、雷家、湘子、沟龙、韩村、杨范、湾里、铁炉、新丰、十二盘、红火、山桥、武岭、青兰)。
到贤镇(610528110)辖13个村委会(到贤、盖村、新合、西仁、东仁、庄镇、纪贤、三义、西城、惠店、忽家、姜义、新移)。
曹村镇(610528111)辖16个村委会(土坡、大贾、大渠、西头、周家、太白、陵前、邹村、招贤、尚书、红河、马坡、贾坡、宝峰、小贾、曹村)。
宫里镇(610528112)辖17个村委会(桥北、桥南、大樊、仇石、齐村、董村、北陵、南陵、三凤、凤西、涧头、雷村、党沟、沟北、庄科、前进、风口)。
梅家坪镇(610528113)辖12个村委会(洪水、十八坊、赤兔、车家、五一、新安、王湾、白马、庙沟、岔口、北杨、文昌)。
刘集镇(610528114)辖23个村委会(街南、街北、胜光、双王、大张、十字、尹村、张北、新兴、龙泉、永合、二合、吕当、施家、王家、卤泊、西胡、曹管、安平、高庙、川河、北甫、黄塬)。
南社乡(610528200)辖8个村委会(亭子、竹园、张王、肖郭、湾渡、教场、解放、南社)。
华朱乡(610528201)辖16个村委会(华朱、何仙、下庙、旧县、闫村、赵坡、优东、优西、锦川、顺阳、怀阳、双义、页坡、刘坡、杨坡、东新)。
东上官乡(610528202)辖10个村委会(上官、牛村、皂角、元良、余湾、五星、北里、定国、咀头、焦村)。
峪岭乡(610528203)辖11个村委会(北峪、漫町、店上、烟峪、清峪、岳白、高塬、三尺、塔北、木林峪、贾沟)。
底店乡(610528204)辖8个村委会(底店、下庄、草滩、瓦李、康庄、下沟、九龙、达坡)。
小惠乡(610528205)辖8个村委会(小惠、牙道、忠惠、樊家、西村、果坊、石灰道、田村)。
白庙乡(610528206)辖12个村委会(白庙、长青、柴峪、小塬、靳家、杨家、程卢、大王、东沟、南沟、中沟、郭家)。
齐村镇(610528207)辖14个村委会(涝池、西陵、支沟、石科、横坡、方井、义门、桥西、和平、安乐、董南、杨村、三合、街子)。
觅子乡(610528208)辖11个村委会(觅子、西吕、别家、木匠杨、新上官、官杨、铁佛、东康、兴武、三河、园林)。

富平吧_富平县 -历史沿革


富平县富平县,建制始于秦代,迄今已有 2400余年。公元前7世纪末,周室衰微,西戎南侵,平王东迁,移都洛邑,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张,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西汉高帝时(前206―前195),以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景帝时(前156―前141),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前87),又以两县归属左辅。新莽时(9―23), 两县属列尉大夫。东汉时(25―220),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三国时(220―265),归属曹魏,仍称频阳县,属左冯翊。西晋时(265―316),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东晋时(317―420),富平一度为苻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土木坊)。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曲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今薛镇),隶北地郡。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恭帝义宁二年(618),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置,属宜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不久,改富平道为玄武军。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县隶于宜州。大足元年(701),以美原县改属雍州。玄宗开元年间(712―741),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德宗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按:赤县非县名,唐代分县为等,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哀帝天佑二年(905),划出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原县,仍属耀州。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即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两县又同归宋。天眷三年(1140),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以其地并入美原县,隶属耀州。蒙古军 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清代,富平县属西安府。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富平属陕西省关中道。 民国23年(1934),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民国37年(1948),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归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整编后,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区专员公署(1955年7月改称渭南专员公署)。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富平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从铜川市划出,又恢复富平县制,复属渭南专员公署。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窦村)人民路北端。1995年后隶属渭南市至今。

富平吧_富平县 -地理

地貌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北纬34°41′~35°06′,东经108°57′~109°26′。东界蒲城、渭南,西连耀县、三原,南接临潼、三原,北邻耀县、铜川。县城距蒲城县城52公里,渭南县城63公里,耀县县城34公里,三原县城37公里,临潼县城52公里,铜川市58公里。距渭南地区行署63公里,距省会西安66公里,至首都北京1260公里。

气候

富平县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温度回升快,气候日差较大,易出现大风、浮尘等寒潮降温天气,常有春旱发生;夏季气温高,雨量集中,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常有伏旱发生;秋季较凉爽、湿润,多连阴雨,气温下降较快。

富平吧_富平县 -人口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中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县常住人口为74338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6245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9066人,减少2.51%。年平均减少率为0.25%。全县户籍人口772285人,其中男395824人,女376461人。

富平吧_富平县 -经济

工业

民国时期,富平县手工业多为分散于城乡的私营油坊、醋坊、铁匠铺、木匠铺及砖瓦窑、石灰窑等。仅有一家私营硫化碱厂,且设备简陋,资金、原料、产品、产量极少。
建国初,全县手工行业有25种,758户,从业人员2007人。这些行业仅能生产简陋的小农具、粗糙的生活日用品和小食品等。能称为“工厂”的仅有私营制碱厂一家。1952年,县上对不同行业分别采取扶持发展、维持现状和淘汰转产的办法,使全县手工行业发展为32种、708户,从业人员2149人。手工业总产值32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4%。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对私营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全县成立手工业合作社28个,合作小组17个,公私合营企业5个;筹建国营企业6个。这时的生产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也以小农具、生活日用品为主。但由于生产得到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39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5%,比1952年增长4倍多。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全县手工业社(组)内掀起并社(组)转厂高潮。庄里镇、城关镇的手工业社均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公私合营企业改为地方国营工业,共计37个社(组)、812人转并为8个国营工厂。并先后建成砖瓦厂、面粉厂、油厂、乳品厂、农机厂、印刷厂、制碱厂、及美原、刘集、流曲机具厂等国营企业。据统计,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8个,集体企业7个;职工人数增加到1628人;产品由1957年的438种增加到872种。工业总产值仅实现1034万元,比1957年下降256万元。因土法上马,原料缺乏,设备简陋,技术不过关,亏损较大。致县水泥厂、炼铁厂、造纸厂、纺织厂等企业相继下马,给全县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1962年,党中央颁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富平县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进行了整顿,合并了一些企业。原手工业部分划行归队改为集体工业。同时又相继新建和恢复了一批县办集体工业,主要有城关木器厂、火星农具厂(今煤矿机械厂)、南关电器社(今童车厂)、服装鞋帽厂、针织厂、纺织厂、棉绒厂等,工业生产得以稳定。至1965年,全县国营企业12个,集体企业增至20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56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8年增长51.4%,比1949年增长5.2倍,平均年递增率为12.1%。
1966~1978年间,富平县先后建成一批省、地、县属较大型工业企业:陕西省压延设备厂、陕西省手扶拖拉机厂、陕西省钢球厂、陕西省新生水泵厂、陕西省焦化厂、庄里陶瓷厂(后划属铜川市)、县造纸厂、县制药厂、县农机修造二厂、县水泥厂、县水利修造厂、县钢锨厂、县立新煤矿等。原有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逐渐为机械、电器所替代。工业产品门类增多,产品主要有压延设备器件、手扶拖拉机、农用水泵、脱粒机、农用拖车、机制纸、原煤、水泥等。至1978年,富平县全民企业38个,集体企业102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083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9.9%。其中机械工业总产值6522.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使工业生产逐步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后,又相继建成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县乳品厂、长富电子器件厂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了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方针,促进全县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至1989年,共有全民工业企业36个,集体工业企业38个,乡镇工业企业2975个(包括村办工业企业、城乡联营工业企业、个体工业企业)。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增至10672.6万元,工业品出口创外汇169万美元,较1988年增长160%。

农业

富平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据明、清《富平县志》记载,远在秦代就有秦始皇赐大将王翦美田千顷,沃壤大川为方百里之说。又有“由汉而来,漆沮(石川河)、温水(温泉河),业有引者”的记述。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温泉、石川、赵氏河已开大小灌溉渠道35条,可灌田347.4顷。种植的作物已有44种,其中谷类8种、豆类8种、瓜菜类25种,还有棉花、大麻、芝麻等。民国23年(1934)以后,富平县农村开展推广小麦、棉花新品种和新的农业栽培技术,灌溉面积也有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加之兵荒马乱,灾害连年,富平县农业累遭破坏,发展极其缓慢。建国之前的粮食亩产不过百斤左右,皮棉亩产20多斤,油菜亩产30多斤。
1949年5月富平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更和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49~1956年,经过土地改革和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推广新式畜力耕作农具和解放式水车,推广普及碧玛一号小麦良种和新的农业技术,改变了生产和技术条件。1956年农业生产获得第一个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32729.5万斤,平均亩产226.4斤,比1949年总产翻了一番,亩产增长60%。棉花、油菜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0斤和58.5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76%和91.8%。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刮起共产风,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挫折。1961年粮食总产下降到14387.5万斤,棉花平均亩产27.5斤,油菜平均亩产只有8.3斤,均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2年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落实了生产队核算体制。加之50年代末兴修的水利工程逐年见效,1965年农业生产又出现第二个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35475.8万斤,亩产252.7斤。棉花总产1326.4万斤,亩产67斤,创造了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遭受破坏,粮食总产徘徊在3亿斤以下,棉花产量也停滞不前。在党的领导下,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加物质投入,1975年粮食总产达到43718.7万斤,平均亩产327.8斤,第一次突破了总产4亿斤和亩产300斤大关。1982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作物布局,农业生产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1982年~1985年,连续获得农业大丰收。到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已达32829万元(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约3.5倍。农民每人平均收入达352.93元。
建国40年来,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变,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06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52.5平方公里。到1985年已建成基本农田96万亩,其中“四田”面积18.29万亩,水平埝地11.64万亩,沟坝地0.43万亩,造田及引洪漫地0.26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地8.4万亩,种草2.7万亩,封山育林0.29万亩。经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中70%得到控制。富平县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水利建设累投资为7500万元,投劳1355万工日。建国初全县灌溉面积仅有6.1万亩,到1987年底,设施面积就已达54.76万亩,超出建国前8倍。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45.5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4.79万亩。
富平县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重视因地制宜,科学管理,使作物种植布局逐步合理。从1970年以后,县政府为了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按照地理方位和自然特点.把全县大体分为流曲川、王寮原、青岗岭、吕村原、石川河灌区、东方红灌区等8个农业区。1982年10月到1984年10月,富平县又进行了有领导有组织的农业区划工作。根据种植业资源状况,将全县分为三大种植区。
北部山地玉米、小麦、杂粮一熟区:本区位于县境北部山区地带,系乔山余脉,海拔600~1439米,峰岭重叠,峪道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脊薄。区内包括峪岭、赵老峪、白庙、雷村4个乡的全部和老庙、雷古坊、薛镇、底店、曹村、宫里、长春、齐村、庄里9个乡的30个村,共涉及13个乡、668个村、366个合作社。总农户14949户,农业人口76809人,农业劳力28957个。全区土地面积540827.8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9.1%;农耕地18.12万亩,占全县耕地14.9%,每人平均耕地2.4亩。除雷村、齐村、庄里、长春4个乡的部分村社有少量平地外,其余均为山坡地。主要土壤有黄土性土(占本区土壤的43.2%)、褐土(占26.37%)、红土(占18.03%)、淤土(占12.40%)。农作物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春玉米为主,其次有谷、糜、洋芋等。棉花、油菜、蔬菜、瓜类只有零星种植,产量很低。
中部川原麦、棉、油二年三熟区: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山前洪积扇和洪水、禾家、淡村、吕村、王寮、留古等黄土台原,以及顺阳、卤阳、淡村3个洼地,海拔367~700米。涉及吕村、淡村、华朱等的183个村,124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农户70675户,农业人口345080人,农业劳力141818个。总土地面积959498.96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51.5%。农耕地769815亩,每人平均2.2亩。本区土层深厚,淤土面积大,肥力较高,适种性广,是富平县的粮、棉、油生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其次有糜、谷、红薯、豆类、芝麻等。
南部粮、棉、油、菜两熟灌溉区:本区位于县境西南和南部,属渭河三级阶地和石川河、赵氏河阶地,海拔360~400米。包括杜村、庄里、张桥镇等12个乡(镇)78个村、49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县示范农场,总农户30761户,农业人口147290人,农业劳力66259个。总土地面积351676.17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9.4%。农耕地266512亩,每人平均耕地1.8亩。土壤以垆土居多,淤土、黄土性土次之。土壤肥力高,适种性广,是富平县粮、棉、油、菜商品生产基地。按光热指标,本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其次有油菜、豆类、蔬菜等。

富平县行政区划图 富平县 富平县-概况,富平县-行政区划

富平吧_富平县 -交通

公路

富平第一条公路西(安)~朝邑公路富平段是民国18年(1929)修的。全长35公里。后因军事需要,相继修铺了西(安)~宋(家川)公路富平段30公里和富(平)~龙(阳)公路24公里。这3条公路都是沿原有的车马大道,略事裁弯、取直垫平、拓宽而成。路面简易,桥涵缺少。但由于汽车通过很少,大多通行铁轮大车,致使跨面碾轧,车痕遍布,行走十分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对这3条公路进行养护外,还相继铺设了石渣与炉渣路面,路况得到改善。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运动的需要,在全县范围内动员民力,突击抢修与改建了由(典)~老(庙)、庄(里)~曹(村)、曹(村)~白(庙)、流(曲)~野(鸡花矿)、由(典)~流(曲)等8条简易公路,全长12.1公里。

铁路

富平铁路建设始于民国28年(1939)年,当时仅有一条为煤运开辟的咸铜支线过境。50年来,在这条过境线路两端,分别增修了西(安)~韩(城)、西(安)~延(安)与梅(家坪)~七(里坪)等过境铁路。境内厂矿建有专用线路4条。1989年辖区内包括站场线路、复线总长已达110.41公里。火车站已由解放前的富平与庄里两个,增至7个,日办理旅客列车5对,接发货运列车达45对列。

富平吧_富平县 -资源

植物资源

富平县自然植被以树木和野生杂草为主。林木:全县林木树种多达230有余,其中用材林树种40种。整片林以刺槐为主,零星树以杨、桐为主。另有椿、榆、柏、柳、松、中槐、皂角树等;经济林树种30种,以花椒为主,苹果次之。其次柿、杏、桃、梨、李、枣、桑、黄梅、核桃及油松等;灌木160多种,主要有铁江木、狼牙刺、对节刺,黄蔷薇等。全县现有天然林3240亩(林业资源详见林业编),天然草场169121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
野生杂草县境内有大量的野生植物――杂草,种类多,分布广。据富平县农业部门调查统计,主要杂草有40多科、200余种。其中以菊科(40多种)、禾本科(30多种)为最多,其次是十字花科、莎草科、豆科和苋科,各有10余种。其余科较少。

动物资源金粟山风景

富平县无珍贵的野生动物。虽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曾有门马象、羚羊、驼鸟及鹿獐等动物活动,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亚热带的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它们相继绝迹,有的被埋入地下,成为当今研究富平古地理、古气候的生物化石标本。
县境内野生动物有:
兽类:野猪(北部山区时有之)、兔、狐、黄鼠、老鼠、松鼠、獾、狼以及獐子等。
禽类:黄鹂、鸠、麻雀、喜鹊、鹌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10103/5326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行政区划图省份 中国行政区划地图

中国行政区划的划分: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53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

中国行政区划图 瓜州县 瓜州县-基本概况,瓜州县-行政区划

瓜州县隶属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瓜州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

富平县行政区划图 富平县 富平县-概况,富平县-行政区划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南市所管辖。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是华夏文明极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人类文明尚处蒙昧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就曾采首阳之铜铸鼎于县南荆山之巅,当大禹统

佳县行政区划图 佳县 佳县-建置沿革,佳县-行政区划

金元明清四朝称葭州,民国改为葭县,1964年9月改称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榆林市东南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东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西同米脂县接壤,南同吴堡县山水相连,北同神木县相毗邻,西南依绥德县,西北靠榆阳区。辖20个乡

声明:《富平县行政区划图 富平县 富平县-概况,富平县-行政区划》为网友不适合谈恋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