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概述,永陵博物馆-特色

永陵坐落于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线三洞桥,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是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书上称“永陵”。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概述,永陵博物馆-特色

永陵博物馆_永陵博物馆 -概述


永陵博物馆概貌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永陵博物馆_永陵博物馆 -特色


永陵博物馆永陵博物馆的永陵即王建墓,位于成都市西门外三洞桥。王建(847~918),河南舞阳县人,虽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桥。1942年该墓被人们发掘确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气势胜过刘备的“惠陵”。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

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永陵博物馆_永陵博物馆 -文化内涵


永陵博物馆的石像
永陵博物馆展厅永陵博物馆包括了永陵周围的系列文物。永陵是多年来被称作抚琴台的永陵陵台外观为一个半圆形的土堆,其圆径80m,高15m,墓室建了陵台之下,以十四道石砌拱券为其骨架,形成墓室三进,全长30.8m。墓室的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从而形成了中国仅见的地面帝王陵墓。显示了它独特的地方特点。旧时的陵园面貌虽已无从查考,但是根据王建当时独霸了天府之国的地区,国事也多年安定这一情况来推断,陵园建筑规模可能是较为可观的。按[宋代]记述,永陵地上宫殿内的壁画就有五百多堵,也可推知其建筑是相当宏大和华丽的了。近年在陵墓附近还发现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与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来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兽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条石所砌成的基础,对于封土的保护起很大作用。此种形制,在秦、汉、唐、宋诸陵中尚不多见,而[明清]帝陵则已发展成为高大的宝城了。

王建墓的地宫与北方诸陵也有不同之点,它并未深埋地下,而是从地面浅处建筑,埋在封土之内。地宫由十四道双重石券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二十三点四米。三室之间均以木门相隔。前室相当于墓道,是进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还残存了珍贵的彩画。彩画的内容为“串枝莲”的图案,是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门上的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和金钉,都是墓内的原物。


永陵博物馆墓室展厅中室是地宫的主体,规模也较大。正中是一个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须弥座,称作“棺床”,床上放置王建的棺椁。棺床腰部的东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乐舞蹈雕刻。正面4幅,两侧各10幅,共计24幅。其内容依次为:1、击羯鼓;2、击铜钹;3、吹贝;4、吹笙;5、吹叶;6、弹箜篌;7、吹筚篥;8、弹筝;9、吹排箫;10、吹 ;11、拍板;12、舞蹈;13、舞蹈;14、弹琵琶;15、击都昙鼓;16、击齐鼓;17、击腰鼓;18、吹笛;19、吹筚篥;20、拍板;21、击羯鼓;22、击鸡娄鼓和摇鼗鼓;23、击答腊鼓;24、击毛员鼓。这各执不同乐器的乐伎二十四人,为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廷乐队。中国音乐在宋代以后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现实下,这组[唐代]乐伎石刻的发现,填补了文献研究的不足,因之,它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化石标本,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这一成组的乐舞石刻,是隋唐]宫廷坐部伎歌舞乐队的缩影。唐代教坊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健舞,舞姿雄壮矫捷,诸如剑器舞、浑脱舞、胡旋舞等;一类为软舞,舞姿轻盈柔曼,诸如霓裳羽衣舞、绿腰舞、春莺啭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长袖轻拂,举足踏节,即是软舞的一个镜头。

这二十四幅石雕伎乐舞蹈像,备极精美,身材丰盈,容貌圆润,尚具有唐代美人的特点。舞蹈者广袖轻舒,好似在翩翩起舞;奏乐者手持乐器,或吹、或打、或奏,表情自然,神态生动逼真;俨如一支五代时期宫廷舞乐队伍的缩影。这组舞乐石雕,不仅是难得的精美艺术品,而且也是古代音乐舞蹈史的重要形象资料。唐代的宫廷燕乐,根据音乐内容以及乐器的编配,分为十部乐。其中有清商乐、龟兹乐、疏勒乐等。结合文献参证,可各这一乐队使用的乐器,既有周秦以来的华夏系统的笙、箫、筝、笛,也有[汉代][唐代]边疆少数民族的羯鼓、腰鼓、筚篥、吹叶,甚至还有从外国传来的琵琶、箜篌、铜钹等。而其所演奏的,应是一种以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音调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中原地区某些音调的音乐,亦即所称为“燕乐”风格的音乐。隋唐燕乐的兴起,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其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棺床的四周脚下,尚有十二个半身武士俑,均为立体圆雕胸像,好象从地内涌出一般。头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状。他们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于手腕之上,把整个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确属难得佳作。后室为安置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内设“御床”,置王建石像于其上。像为正坐姿态,高96cm,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袍袖狭小而长,双手合入于袖内。石像的面部深目浓眉,隆准高颧,神态庄重安祥,与历史文献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10103/52756.html

更多阅读

永平陵——晋穆帝司马聃 穆帝

永平陵目录永平陵简介晋穆帝简介编辑本段永平陵简介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位于今南京市和平门外幕府山南麓。永平陵依山建筑,陵墓地宫由墓道和墓室构成。墓室系砖砌建筑,为圆弧形券顶。墓室长凡5.5米,宽2.6米,高3.05米。墓室明显地分为前后两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道教神仙排位图

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

新宾永陵 百度抚顺新宾永陵图片

新宾永陵◇清苦老财新宾是满清龙兴之地,太祖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这里的赫图阿拉,经过新宾的长途客车的车身上都刷着“赫图阿拉老城”的旅游广告,不过这个老城已经徒有虚名,没剩下什么有价值的古迹了。新宾最值得一看的是清永陵。永陵是

汉渭陵——汉元帝刘奭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

汉渭陵百科名片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刘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园近方形,南北410米,东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陵冢位于陵园之中,呈覆斗形,底边长约120米,顶边长50米,高29米。

声明:《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概述,永陵博物馆-特色》为网友一生一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