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状,甘肃农业职业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甘肃省惟一一所省属公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国家特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单位、省人事厅确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示范学校。教学建设:学院设有15个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3个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校园网和5个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个多媒体语音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和先进的数码影像编辑系统。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电子图书2万多册。建有占地面积180亩的校内教学实验实习农场和16个规模较大、区域稳定的校外三结合基地。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状,甘肃农业职业
全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英文:GANSU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LLEGE
所在地: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425号
邮编: 730020
学校主页:http://61.178.19.4 7/index.html
简介: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甘肃省惟一一所省属公办的农 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国家特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单位、省人事厅确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示范学校。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状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85人,专职教师94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教授28人,讲师5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现设置农业技术、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信 息工程和基础部四系一部,开设种子工程、园林工程、园艺与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技术与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电算会计等15个专业。拥有与开设专业相配套 的15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及种子、园林、土壤与农化3个重点实 验室,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影像编辑系统及校园网。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电子图书3千余册。

学校占地面积282亩(有教学实习农场180亩),校舍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现有在职教职工186人,其中:专职教师124名,教授、研究员3名,副教授48名,讲师52名。有2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名教师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98%以上,硕士研究生35名,有5名教师正在攻读农业推广、教育技术、农业经济、财务会计等专业的硕士学位。目前,设有农业技术系、园林工程系、经济管理系、食品工程系、畜牧兽医系、基础部、成人教育部,并设有作物育种研究所。2006-2007年开设现开设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设施农业技术、特种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兽医、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营销与策划、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23个学科专业。学院现有7个实训中心25个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20处。学院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电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及数码影像编辑系统。图书馆藏书17万余册。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也有职业资格及农民创业培训和短期培训。学院面向西北各省区择优招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详细信息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面对国家职业教 育发展的新形势,围绕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同时依托学校技 能鉴定站和继续教育中心,普及电算会计证、微机操作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外语等级合格证、珠算等级证,严格执行学生实践技能考核制度,各专业全面实 施技术等级“双证制”、“多证制”技能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代人的 辛勤耕耘,学院为甘肃省乃止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解放以来, 为甘肃省培养了15000多名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中的绝大 多数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领军人和党政管理部门的骨干力量, 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当中累计研究员和地 厅级以上干部达41名,副高级和县以上干部580余名,享受政府 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在尽心育人的同时,尽力开展应用型的科学 研究和农技推广工作,先后育成小麦、胡麻等作物新品种36个, 推广面积9000万亩,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中国胡麻、甘肃省冬小麦品种中占有重要位置 。学院在承担国家“星火科技”农民工培训、国家863项目、国 家948项目、小麦、胡麻育种、香椿栽培等国列、省列科研与培训项目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自立项目,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并与陇东、陇南及河西地区多个县建立了育种、繁殖、推广网络和农业科技普及点,与美国、意大利 、加拿大、以色列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 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参与主持完成的国家948、863项目及 省列的各种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 ,省科技进步奖16项,地厅级奖24项。原学校研究员周祥椿同志 被评为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广大教师结合教科研工作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有38人(次)主编或参编 各种著作、教材。在2001-2003年,学校先后被甘肃省委、省政 府等授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三下乡’先 进集体”荣誉称号。200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 进集体”。
师资力量:目前学院在职教职工18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28人 ,中级职称教师56人,硕士3名,4名教师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95%以上。学历高、能力强的中青年教 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教学设施:学院设有15个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3个重点实验室 ,拥有先进的校园网和5个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个多媒体 语音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和先进的数码影像编辑系统。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电子图书2万多册。建有占地面积180亩的校内教学实验实习农场和16个规模较大、区域稳定的校外三结合基地。
科研成果: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推广工作,到目前为至,由我学院完成的科研成果中有1项获国家科技进 步奖;有5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有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有24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广大教师在搞好教研和科研工 作的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00余篇,有 38人(次)主编或参编了各种著作、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先后获 教学研究成果奖12项。学院还承担着国家863项目、948项目、小麦育种、胡麻育种等国家和省列的一批科研项目,特别是天亚7 号胡麻新品种,2002年、2003年在甘肃省内外示范种植面积达80余万 亩,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既锻炼提高了教师,又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练功场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毕业生综合素质:学院按照知识、技能 、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规格,把学生行为习惯“五不准”和掌握过硬的语言表达、沟通技能;过硬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基础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核心技能;过硬的技术创新技能等适应岗位的五大技能,以及先公后私、乐于奉献;心胸开阔、团结合作;遵纪守法、习惯良好;好学敬业、全面 发展;创新进取、百折不挠等适应社会必备的五种素质贯穿到学 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去,通过三年的系统教育,使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素养,近三年来,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续达100%,有近 30%的毕业生在省内大型农业企业就业,70%的毕业生到省外大型 国际知名企业就业,实习期后的签约率和续签率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为人诚恳、能吃苦、专业知识全面、操作技能熟练,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管理岗位。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07年(清光绪33年)兰州道彭英甲创建的“农林学堂”,后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座落在兰州萃英门内兰州举院东南角,当年1月招收农科学生30名,2月19日开办,1908年招收林科学生17名,1911年(宣统3年)两班学生毕业,共培养学生47名,1913年(民国2年)停办。1917年(民国6年)在原址改建校舍复办,定名为“甘肃省甲种农业学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招收农本科学生一班,1918年增招林本科一班,1924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学校”,1926年改名为“甘肃省立职业学校农科”,1927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职业学校”,1929年改名为“甘肃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934-1935年,在城南何家庄新建校舍,1936年又改名“甘肃省立农业职业学校”,搬迁新址办学。1941年新增设三年制高级合作科,1944年8月改名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设五年一贯制高级农艺科、高级森林科,1945年增设五年一贯制高级畜牧科。至新中国建立前,在校学生约200余人,教职工约60余人,图书一万余册。民国期间培养学生1098人。

1949年解放后,学校得到了新生,1952年更名为“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1953年招收作物栽培、造林和动物饲养三个专业。1954年迁入段家滩新校址办学,增设植物保护专业,1955年增设果树蔬菜栽培专业,1955-1956年先后征购实习农场120.8亩,1956年定为甘肃省级重点农业学校,1957年成立“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 1958-1959年截堵黄河支流,修建530亩鱼池两处,人工养鱼,首创甘肃大面积养鱼成功的光辉历史。1959年开设蚕桑和淡水养鱼两个专业,当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同时被甘肃省委授予“甘肃省先进集体”称号,196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学校先进典型,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同年5月经省委批准在兰州农校的基础上戴帽成立“兰州农学院”,招收农学本科一班,五年一贯制农学专科两班,并分设了“水产学校”。1962年5月,学校奉命停办。1963年秋恢复农作物栽培和果树蔬菜栽培两专业招生,1964年增设农业会计专业,在校学生分别于1967―1969年毕业离校。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969年奉命搬迁清水县,更名“甘肃省清水县农业学校”, 1972年改名为“天水地区农业学校”,这段时间,为清水县及天水地区举办了几期农、果、牧短训班,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建成503亩的山地果园,治河争地,改造建成200多亩的教学试验农场。1973年更名为“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恢复计划招生,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三个专业。1975年在“清水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天水农学院”,分设农学、果林、牧医、农机、水电五个系。1978年撤消“天水农学院”,恢复“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分设农学、果树蔬菜两个专业 ,面向全省招生。并举办省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县农村工作部部长、农业局局长及乡、镇书记、主任等领导干部,共举办9期,培训学员435名。1981年开始评定晋升教师职务,评定助理讲师34名,1982年批准晋升讲师15名,1983年批准晋升副教授2名。 复办“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成立“农业科技学校”,恢复“兰州农业学校”,1986至2004年18年培养学生4351名。 1979年,在原“兰州农业学校”校址恢复“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并成立了“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收回了被部队和外单位占用的部分校舍及试验地20余亩,当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作物育种两个专业,1983年增设土壤农化专业,1984年举办农经职工中专班。1981-1983年评定晋升助理讲师25名,批准晋升讲师13名,副教授1名,聘任会计师、经济师3名。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985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与“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合并,恢复“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保留“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一套机构,两个校牌,开设农学、农经管理、园艺、会统、农化、经济贸易、电算会计、乡企管理等专业。1992年-2003年在榆中县和平镇建成占地180余亩的教学试验农场,1992年在农业部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B类―级学校”。至2004年的近20年中,在甘肃省政府和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系统、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农业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社会事务类四大专业类群;具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具备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软硬件条件;产学研紧密结合,塑造素质品牌,打造技能品牌的办学特色优势明显,教科研成果卓著;面向“三农”和农村小康建设开展的科技服务成效显著;校企、校地合作的办学格局日趋成熟,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就业网络初步形成;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被甘肃省上重新确立为省部级重点学校。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30000多名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地市、厅级以上行政职务者为50人,享受正高级技术职务以上待遇的专家教授3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高级技术专家及县处级职务者580余人,中级技术及科级职务者3600余人。为甘肃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4年6月2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研究并决定,7月9日省政府以甘政函[2004]61号文批复,将“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改建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撤消“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建制,隶属省农牧厅,业务上受甘肃省教育厅指导。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任领导


院党委书记李魁学院党委书记:李魁(1956.1- )男,汉族,甘肃省静宁县人,中共党员,1975年在静宁一中任教。1982年毕业于甘农大畜牧系。历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政治辅导员,团总支副书记、书记,系党总支委员,甘农大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畜牧学校校长,省畜牧研究所所长等职。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任兰州农校党委书记,2004年7月至今任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畜牧师,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任甘肃省畜牧学校校长期间,兼任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开发署援助西北五省区中 等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学校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全面组织实施了受援项目的执行,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优秀专家称号;曾任农业部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013站)站长,组织开展了学校“养禽工”、“防疫员”、“兽医卫生检疫员” 等六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深入教学领域的改革,坚持按市场要求办学,新开了“农牧业经济贸易”、“会计电算”、“特种动物养殖”等专业;开办了“民族班”、“实践生班”、“受援项目班”等。在任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期间,参加的“甘肃省 黑猪合成系培育及其利用的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牛胚胎移植试验示范研究”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发表的论文有《当代肉牛生产的发展途径和方法》(合作), 《胚胎移植技术在养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合作),《畜牧业高新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合作),《牛胚胎移植操作技术》(合作),《生产绿色动物是历史的必然》(独著),《牛卵母 细胞体外受精技术》(独著),《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加强党员能力建设》(独著)。

院长李敏骞院长:李敏骞 (1965.9_)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在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参加工作,先后任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农学教研组教师、教务科副科长、校办公室副主任兼团委书记、人事科科长兼团委书记、副校长、校长。现任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主持学院行 政全面工作,兼甘肃省农学会秘书长、甘肃省高职高专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大学毕业生。2005年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参加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兰天3号”获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发表了“农校要尽快调整专业结构 ”(《甘肃人事》1995),“加强农业中专教师队伍建设”(《 甘肃教育》1996),“深化《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1996),“试论产量型向效益型栽培的转变”(《农业科技情报》1997),“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尝试”(《甘肃教育》1997),“改革分配制度搞活事业单位 ”(《甘肃人事》1998),“职业教育首先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教育现代化》2001),“杨长成器”(《西北职教》2002) ,“‘农户科技培训小康工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农业职 业教育》2004),“立足‘三农’打造特色”(《职教园地》 2003),“小康新型农民培训”(《甘肃农业》2004),“没有坏孩子,只有坏教法”(《甘肃日报》2005年6月10日第八版“ 论丛”),“高职高专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实施”(《中国人才》2006)等10多篇论文。近几年,他十分重视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使学院专业开设能够紧跟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发展的需要,使广大教师能够适应高职学院发展的要求。重视科研、研讨、培训与交流。重视教师学位的提高,在经费、时间安排上尽量予以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明确提出了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通过学生全面 成才“十个一”工程的活动,“五个必备”、“五个必会”活动密切是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带动了学院招生,保证了学院的发展。

院工会主席院工会主席:刘友勤(1949年― )男,汉族,山西省芮城 县人,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农学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农林局、农牧厅科教处任科员、主任科员,并兼任甘肃省成人教育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
1993年调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先后任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参与编写的《甘肃省农村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1989 ―1990年分别荣获西北地区农业职教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 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1991年荣获甘肃省农学会先进个人工作奖,1992年获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1993 年荣获甘肃省农职教育优秀论文奖,1996年荣获甘肃省干部下农 村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奖。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特色

坚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坚持“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

坚持“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

坚持产学研结合

坚持服务“三农”
学生必备的五种素质:
先公后私 乐于奉献

心胸开阔 团结合作

遵纪守法 习惯良好

好学敬业 全面发展

创新进取 百折不挠

学生必会五大技能:
过硬的语言表达、沟通技能

过硬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操作技能

过硬的专业技术基础技能

过硬的专业技术核心技能

过硬的技术创新技能

办学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

校企合作

学历与培训相结合、普通与成人相结合

小康新型农民培训、创业扶持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设置


农业技术系农业技术系的农业技术学科是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科,近百年来,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了以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为甘肃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国家级优秀中青年专家杨俊海研究员和张金副教授为为首的教科研人员,继续着农业技术学科的辉煌。以农业技术学科为基础,农业技术系开设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适应甘肃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该专业设有种业产业化和特种种植产业化两个专业方向,一方面为农业产业化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2005年,仅省内外各种子公司提供的用人岗位就超过了90个,而农学专业和种子工程专业(均为中专)毕业生只有64人。
生物技术是农业技术系的另一个骨干学科,是古老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回应“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这一口号重点建设的新兴学科。以此为基础,农技系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该专业分植物组织培养和苗木生产方向、微生物技术方向两个专业方向,为追求卓越的21世纪人提供学习机会。

园林工程系园林工程系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理讲师6人,硕士学历5人,硕士在读5人。
现设置园艺技术专业(设施园艺方向和景观园艺方向)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方向)。


经济管理系经济管理系专业是学校传统的骨干专业之一。1964年开设农业会计专业,1984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85年起先后开设乡镇企业管理、会计与统计等专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及社会需要及时开设了经济贸易、会计电算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等新型专业,现已形成以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专业群,先后为甘肃省培养了约几千名农村适用性经营管理型人才,其中有很多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在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4年10月学院挂牌成立后,为更好地增强学院经济类专业办学优势,组建经济管理系,现有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1人,助讲3人,在读硕士3人。拥有一个手工模拟室和一个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现主要开设经济管理和会计电算化两大专业。

畜牧兽医系

畜牧兽医系现有专职和兼职教师13 人,其中副教授5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兽医师1人,讲师5人,助讲1人。有硕士学历教师2人,外聘专家、客座教授5人。现设置牧兽医专业和动物防疫与检疫2个专业,有校内实训基地及专业实验室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8个,培养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管理,动物防疫、动物检疫与畜产品卫生检验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治和防疫检疫、饲料生产和饲料检验、兽药生产和兽药检验、畜禽繁殖等部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主要课程主要开设动物生物化学、畜禽解剖生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禽环境卫生、动物药理、动物病理、动物微生物、家畜遗传育种、家畜繁殖、动物普通病、动物疫病、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业经营管理等课程。


食品工程系食品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5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人。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技术难题,参与省级教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研课题2项,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主编或参编)7部。本系共有食品营养与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生物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四个专业,现设有基础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验三个专业实验室,另有有机化学、精密仪器室、分析实验等3个专业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等先进仪器,与甘肃祁连雪淀粉工贸公司、通渭乐百味食品公司、庄园乳业、中粮可口可乐兰州分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向社会培养食品营养与卫生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发酵和应用化工等方面的高级实用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基础部基础教学部是在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后,由原兰州农业学校数理化、政语和体育三个教研组合并成立的,并拥有化学和物理两个实验室现有教师20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13人,硕士研究生6人。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成教部成人教育部是学院负责成人教育、学生自考等学历教育与学生职业资格证、技术等级证培训认证,农民科技培训及校内外各类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部门,兼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兴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职责。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育种研究所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作物育种研究所是在原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的育种教研组及作物育种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的,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曾有20多人参加了胡麻、小麦育种、推广及相关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小麦品种33个、亚麻品种4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580万公顷,新增经济效益约20亿元。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农艺师2名、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1名。
在几十年科研工作中,先后承担了甘肃省“七五”、“八五”、“九五”、“十五” 《抗条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防治冬小麦条锈病3113工程》、《冬小麦系列抗锈品种的试验、繁殖和推广》、《抗病丰产胡麻新品种天亚5号推广》、农业部“948”办公室《国外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推广》、国家外国专家局《利用国外抗条锈种质资源育成小麦品种的示范推广》、《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等项目。
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上,针对甘肃冬麦区极其复杂的生态条件,育成了分别适于半山、高山、塬区、川区等不同区域种植的清山系、清农系、兰天系系列小麦品种31个,其中兰天4号、兰天10号为不同时期甘肃省小麦生产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兰天1号、兰天3号、兰天6号、兰天13号等为不同时期甘肃省冬麦川区的主体品种。
针对陇南为中国条锈病最重要的越夏区和小种易变区,是全国防治该病的关键地带。在小麦育种中以抗条锈病作为主要目标,贯彻抗源多样化、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育成品种来自不同抗源的原则,通过抗锈品种的合理布局,延长了育成品种抗性的保持年限。在国内率先育成高度慢锈品种兰天12号及高温抗性品种兰天1号。为了争取中国首先实现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目标,1993年起,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密切合作,以抗条锈基因复杂化、基因布局和多种抗性的利用为主要措施,《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分析推导和合理利用》和《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类型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两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
自1993年起,在国家和省外专局以及省农牧厅的支持下,先后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意大利新技术、能源、环境委员会(ENEA)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16人(次)的外国专家访问了学校,大部为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如圭尔夫大学作物科学系系主任高博(Gamble)教授,两届意大利ENEA生物部主任勃兹尼(Bozzini)教授和罗西(Rossi)博士,意大利农业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的贝尼托(Benito)博士,CIMMYT冬小麦、硬粒小麦和植物病理等三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布朗(Braun)、伏夫冈(Wolfgang)和辛格(Singh)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威廉斯(Willings)教授等。来学校多次访问工作过的CIMMYT冬小麦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布朗(Braun)2003年获国家友谊奖。学校也先后有5人次到意大利、加拿大和CIMMYT进行了访问学习。主要合作内容为小麦品种改良和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每次来访,他们都带来了优良品种的种子和科技资料及书籍。共从国外引进面包小麦、硬粒小麦和小黑麦品种(系)4427份。筛选出的帕斯卡(PASCAL)、尤里卡(EUREKA)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CMS494-2等三个冬小麦品种,均表现丰产性好,高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品质优良。在区域试验中较原主体品种增产10%以上,均已通过品种审定,分别命名为兰引1号、兰引2号和中墨1号。2003年甘肃省外国专家局将兰州农业学校确定为甘肃省国外引智项目示范基地。
多年来,先后有27项育种成果及相关研究获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6项。原兰州农业学校作物育种研究室主任、项目负责人周祥椿研究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奖励,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并于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现作物育种研究所所长杨俊海同志1998年首批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00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怀德同志2005年1月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第二层次。
目前(2008年),研究所主要进行优质、丰产、抗病的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在继续保持与国际和国内小麦育种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的同时,还在开展硬粒小麦、小黑麦引种试验、开发及葡萄抗逆性研究等工作。
获奖项目: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系列小麦抗锈病品种推广》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冬小麦系列小麦抗锈病品种的试验、繁殖和推广推广》 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3、《抗病丰产胡麻品种天亚5号推广》 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4、《甘肃省防治冬小麦条锈病3113工程》 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5、《抗病、优质、丰产胡麻良种天亚4号推广》 厅二等奖
6、《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类型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中国亚麻品种志》 农牧渔业部二等奖
8、《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分析推导和合理利用》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 编写《甘肃省农业志》 厅一等奖
8、《国外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推广》 国内领先

科研人员:


杨俊海杨俊海,男,汉族,甘肃省舟曲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农业推广研究员,现任作物育种研究所所长。1981年参加工作,从事小麦育(引)种工作至今。曾于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受中国农学会的委派,赴日本秋田县营农大学进修学习,1998年首批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00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在小麦育种工作中,先后承担了甘肃省“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冬小麦抗条锈丰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办公室的《国外优质小麦品种引进推广》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国外抗病优质小麦品种的扩繁》项目,自立的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等项目。
在二十多年的小麦育种工作中,作为第二、第三主要完成人,先后育成兰天1号、清山821、清山843、清山851、清山895、清农三号、兰天2号、兰天3号、兰天4号、兰天5号、兰天6号、兰天7号、兰天8号、兰天9号、兰天10号、兰天11号、兰天12号、兰天13号、兰天14号、中墨1号、兰引1号和兰引2号等小麦新品种22个。
作为第二或第三主要完成人,先后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通过技术鉴定的成果1项。还结合小麦育种的工作实际,在小麦抗条锈基因的探索、搜集、合理利用、合理部署;慢锈品种的选育、专用优质小麦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并在工作之余积极撰写论文,先后在《中等农业教育》、《甘肃农业科技》、《甘肃农业》、《中国种业》、《植物病理学报》、《甘肃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国外农学一麦类作物》、《世界农业》等刊物上发表译文4篇。


李怀德李怀德,男,汉族,甘肃宕昌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于1987年参加工作,至1992年从事了胡麻、小麦育种工作,1993年至今专职从事小麦育(引)种工作。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学院承担的“七五”、“八五”省列攻关项目《胡麻新品种选育》、“七五”至“十五”省列攻关项目《抗条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农业部948项目《国外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推广》、国家外国专家局《抗病优质小麦扩繁》、《国外优质小麦》、《利用国外抗条锈种质资源育成小麦品种的示范推广》等项目及自列的《春小麦新品种选育》课题的工作。先后育成了天亚6号和天亚7号等2个亚麻品种;清山843、清山895、兰天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14号等15个冬小麦抗条锈品种,成功的引进了兰引1号、2号和中墨1号等3个国外品种。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地厅级奖6项;通过技术鉴定成果6项。先后在《甘肃农业科技》、《甘肃农业》、《中国种业》、《农业网络信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赵晖同志简介
赵晖,女,汉族,甘肃天水人,200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质改良。现在作物育种研究所参与冬、春小麦育(引)种及葡萄等植物的相关研究工作。
曾参与了科技部《西部生态种苗项目》,省自然基金资助的《扁桃花而不实现象研究》项目,并在《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发表论文2篇。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风光


电教中心
校园雪景


校园绿地
校园夜色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_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链接

http://61.178.19.47/index.html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10103/5197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状,甘肃农业职业》为网友你的轮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