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鳄,学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食人鳄、湾鳄、咸水鳄,为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亦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它是鳄目中唯一颈背没有大鳞片的鳄鱼,所以亦被称为“裸颈鳄”。河口鳄与鳄鱼种群中的其他鳄鱼一样,属于恐龙家族。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生存,至今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它的凶狠残忍与其他鳄鱼无异,但它们可能是所有鳄鱼和迁徙动物中最具耐力的一群,可以游过1000多公里的海洋,从澳洲到达孟加拉湾。
湾鳄_河口鳄 -简介
河口鳄(学名:Crocodylusporosus),又名湾鳄、食人鳄、河口鳄、咸水鳄、马来鳄、入江鳄,为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亦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由于湾鳄是鳄目中唯一颈背没有大鳞片的鳄鱼,所以亦被称为“裸颈鳄”。雄性鳄鱼成年后体长可达7米,但一般不会超过5米。雌性最大体长约2.5至3米。成年雄鳄体重可达600至1000公斤。幼体呈淡褐色,身躯及尾部有黑色的斑点条纹。成体颜色较深,腹部淡黄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纪录到最大的湾鳄有10米长。上颌每侧具齿16-19枚,下颌每侧14-15枚。
湾鳄_河口鳄 -形态特征
河口鳄河口鳄的成体较大全长6-7米,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它的吻较窄长,前喙较低,吻背雕蚀纹明显,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趋向吻端,但互不连接。外鼻孔单个,开于吻端;鼻道内无中隔,其后端边无横起缘褶而有腭帆。眼大,卵圆形外突。虹膜绿色,有上下眼睑与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与泪腺。耳孔在眼后,细狭如缝。下颌齿列咬时与上颌齿列交错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
头后无枕鳞,亦无后枕鳞。颈部与头、躯无明显区别,颈背散列的颈鳞合成方块,左右各有1枚纤长骨鳞。躯干长筒形,为头长的5倍;背鳞16-17行,中背6行起棱而不成鬣,棱鳞入尾者最外1行离棱成2行尾鬣。尾粗,侧扁,其长超过头、体的总和,可做有力袭击。四肢粗壮,后肢较长,五出,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外趾全蹼,内侧两趾半蹼,内侧3趾有爪;肢体后缘鳞片起棱成锯缘。背深橄榄色或棕色,腹浅白色;幼体色浅,有深红斑点,或底色较深,有浅色斑点;吻色浅而明。
湾鳄_河口鳄 -分布
河口鳄为热带及亚热带的物种。原产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印度亦有发现,主要分布于澳洲北部及巴布亚新几内亚。适合生活在不同的湿地,如河口、红树林、沼泽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带。本种对海水的耐受性较一般鳄大。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含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几内亚岛、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所罗门群岛、泰国、越南。
湾鳄_河口鳄 -习性
河口鳄栖息于河口、沿岸、死潭及沼泽地,具备生存于淡水及咸水的能力,会因为干湿季节的变换而改变栖地所在,等至成熟后会至咸水河岸边进行交配与领土攻占行为,而较弱势的河口鳄也会受到潮汐的影响而被迫离开沿者河岸找寻适合的栖息地。
成鳄经常在水下,只眼鼻露出水面。耳目灵敏,受惊立即下沉。午后多浮水晒日,夜间目光如炬。幼鳄则带红光。
幼鳄大多以昆虫、小型两栖爬虫为食,成体以鱼类、两栖爬虫类、水鸟为食甚至哺乳动物――野猪。
咀嚼力强,能碎裂硬甲。2012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格雷高里・埃里克松对所有23种现存的鳄鱼物种实施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咀嚼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鳄鱼物种中咸水鳄的咀嚼力是最强大的,它们的颌骨闭合时撞击力可达16460牛顿。其咀嚼力甚至可以与恐怖的暴龙相媲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撕咬牛排的力量大约只有890牛顿。鬣狗、狮子和老虎的咀嚼力大约是4450牛顿。
湾鳄_河口鳄 -生育繁殖
河口鳄
母鳄的性成熟体为2.2-2.5m(约10-12年),公鳄为3.2m(约16年)。母鳄在淡水江河边的林荫丘陵营巢(距海6万米以上),以尾扫出一个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真径3米的安放鳄卵的巢,巢距河约4米,以树叶丛荫构成,母鳄会选择避免卵被水淹没的地方产卵,如果太干母鳄会以拍打水面的方式将卵保持湿润,每巢有白色钙壳卵50枚左右,卵径80×55毫米;母鳄守伺巢侧,时时甩尾洒水濡巢,保持30~33℃温度,75~90天孵化;雏鳄出壳长240毫米,1年可达480毫米,3年可达1156毫米,重5.2千克。凶猛不驯。
1%的幼鳄出生后会被海龟、澳洲长吻鳄天敌所掠食,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同类的排挤及竞争。
湾鳄_河口鳄 -研究
河口鳄河口鳄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长为16917bp。湾鳄mtDNA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由22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所组成。除NADH6和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tRNA-ProL-链上编码之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编码。基因排列顺序与已测序的鳄类一致,这显示了鳄类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上的保守性。
但鳄类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的典型排列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tRNA-Phe基因的重排、tRNA-Ser-tRNA-His-tRNA-Lcu基因族的排列方式等。河口鳄mtDNA和已测序的鳄类一样,缺失轻链复制起始点(OLR)。基于17种鳄mtDNA控制区保守区,采用PAUP4.0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构建MP树,邻接法(Neighbor-joiningmethod,NJ)构建NJ树,结果显示:食鱼鳄(Gavialisgangeticus)和假食鱼鳄(Tomistomaschlegelii)聚为一支后再与鳄科(Crocodylidae)的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这与基于食鱼鳄和假食鱼鳄的线粒体全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将食鱼鳄并入鳄科的观点。结果还支持非洲窄吻鳄(Crocodyluscataphracms)与鳄属(Crocodylus)构成姐妹群,可以单独划分为属的观点。
湾鳄_河口鳄 -历史记载
中国古代的湾鳄分布记录:海南岛附近的《巡海记》。李准曾于1907年乘坐名为“伏波”、“琛航”两艘军舰从海南岛驶往西沙群岛一带视察。他在《巡海记》中描述有湾鳄爬上舰边的经过,鳄鱼最后被击败。此后,Lesson(1801),Boukenger(1889)及Gadow(1901)也先后报道在中国南方产湾鳄,但并无具体地点及可供查证的实物标本。在香港发现的骨骼显示湾鳄昔日曾在华南地区出没,大概在红树林栖息。
在唐代韩愈在潮州写的祭鳄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