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西山传说 曹雪芹传说 曹雪芹传说-传说内容,曹雪芹传说-有关曹雪芹的三大

收集整理了西山地区现存的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故事七十余篇,内容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性格为人、生活状态、才华品貌,《红楼梦》的创作、流传,以及西山地区的名山胜水、风土民情等。

曹雪芹的生平_曹雪芹传说 -传说内容

“黛玉”的由来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红学家胡德平为非遗揭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据说在最初的《石头记》里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曹雪芹后来改的。

相传曹雪芹的家原来住在城里,搬到西郊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为了写书,他省吃俭用,可有时还是买不起纸墨。一天,他正写着书,墨用光了,这下他可犯了难。正在这时,好友鄂比先生来访,便对他说,在樱桃沟里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叫黛石,当地的女人们常用它描眉,所以也叫画眉石,自己曾试着用它画过画,何不找来试一试?曹雪芹听他这么一说,当天下午就去了樱桃沟,果然找到一些黑色的石头。拿回家一试,还真能写字,只是颜色浅了点儿。于是找来一些碎墨兑在一起,再一试,字迹清晰,接着便用它写起书来。

自从有了“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没有墨了,一有空儿就到樱桃沟里捡上几块,然后兑点儿碎墨混合着用。因黛石给他写书提供了方便,为了记住它,便在修改初稿时,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就有关于黛石的描写。

《好了歌》原名《神仙调》


《红楼梦》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传说是曹雪芹根据民间的打夯调改写成的。

那是乾隆年间,皇帝为了检阅八旗军,便在香山脚下开始修建演武厅。一天,曹雪芹来到工地,往四下里一看,好不热闹。这时,一阵打夯的调子声把他吸引了,连忙侧耳细听:“人人那个都说呀/神仙好呦/我说那个呀/功名那个呀/他忘不了呦/古有多少帝王将呀/死了只有土盖了呦/嗨呦!……”这打夯调来回唱了三遍,曹雪芹听得入了迷。回到家里,他还反复琢磨着那首打夯调,觉得挺有趣,既上口,又很有哲理,于是就找出纸笔,想把那打夯调的词记下来。可想了半天,也没有把那词记全。第二天他又去了工地,找到了昨天那位领号的师傅,想问问那首“人人都说神仙好”的调子,叫什么名。那位老师傅告诉他这调子叫《神仙调》,是很有名的打夯调,接着又唱了两遍,这回曹雪芹把词全记了下来。

后来,他把这首《神仙调》的词,经过一番改编,又加了不少新词,写成了歌谣,既上口,又好记,日子不长,就在香山一带传开了。再后来他又把这首歌谣的词仔细地修改了一下,叫成了《好了歌》,并写进了《红楼梦》里。

曹氏风筝


曹雪芹心灵手巧,还是制作风筝的好手儿,他糊的风筝不但样式多,而且造型独特,飞得很高,人称“曹氏风筝”,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同时他对风筝颇有研究,专门写了一本有关风筝的书,叫《南鹞北鸢考工记》。

据传,曹雪芹十几岁的时候,家里还很富有。佣人中有位姓刘的花匠,会糊几十种风筝,于是曹雪芹很快也学会了。后来曹家被抄,曹雪芹回到了北京。当他搬到香山以后,家已经很穷了,有时连写书用的纸墨都买不起。一天,他见有人在河滩里放风筝,忽然想起自己曾学过的糊风筝方法,就糊了几个。那做小买卖的邻居见了后,就要帮他拿到集市上去卖。曹雪芹一想自己正缺钱买纸墨,就同意了。因曹雪芹的风筝做得独具一格,刚拿到集市上,就被卖完了。那邻居把赚来的银子递给曹雪芹时说:“您只管做,这卖就包在我身上了。”于是曹雪芹便放下正在写着的书稿,用了三天的工夫赶制出了十几个新颖别致的风筝,让那邻居去卖,结果赚了不少银子,给他写书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这风筝出自曹雪芹之手,又做得独具匠心,所以就被人们称为“曹氏风筝”。没出两年,这种风筝就出了名。后来,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还专门写过放风筝的事,不信您翻开第七十回看看,准能找到。

后四十回书稿的由来


提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都认为是高鹗续写的,可在香山一带却传说那也是出自曹雪芹之手。

据传,曹雪芹用了近十年才写完了《红楼梦》,然后进行反复修改,前前后后修改了五次。可他对书的后四十回总是不太满意,于是就将书稿的前八十回拿给亲朋好友看,谁知不久就传抄开了,而那后四十回却一直在修改之中。这时候他的身子骨越来越差了,不久就去世了。

在料理他的后事时,有人找出许多写满字的纸张,可一想人都没了,留着这些纸也没有用,于是就都剪成了纸钱。就在要烧的时候,被曹雪芹的好友鄂比看见了,连忙抢了过来,展开一看,正好是《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书稿,虽然被剪得很乱,好在所有的纸都不缺,只要小心拼对,能够复原,于是将所有带字的纸收集起来。

给曹雪芹办完丧事后,他就开始修补那些被剪坏的书稿。可谁知,他修补了没几天就病倒了,这一病就是两年多。等他的病刚有好转,就接着修补起书稿来。因为这书稿剪得太乱,数量又多,于是就找来一位叫高鹗的私塾先生帮助修补,二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将书稿修补好。高鹗先将书稿拿回去阅读,他是越看越爱看,真是从心里喜欢,于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整个书稿重抄了一遍,并在上面写下许多眉批。可他还没来得及还给鄂比,就又叫几位朋友借去了。从此,《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了。因为曹雪芹已去世三年多了,那书的前八十回早已流传到了民间,而那高鹗的眉批写得颇有文采,人们就误以为这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所以传抄时就把他的名字写在了曹雪芹的后面。其实这《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全部出自曹雪芹之手。

曹雪芹的生平_曹雪芹传说 -有关曹雪芹的三大发现


第一大发现是正白旗村的题壁诗



图书北京香山两翼的山麓之下,至今还有正白旗村、红旗村、镶红旗车站、正蓝旗车站的地名。这是过去清朝八旗军营的旧址,可以说整个香山八个旗营的遗址现在都清晰存在。
正白旗村三十九号是一所非常别致的院落,《曹雪芹在西山》一文对此院作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欣赏香山一带的山川景色、花鸟草木,置身在风吹摆柳、月上枝头的山村里,定会惬意非常。如果是一位熟悉生活又才华出众的人,一定会才思如泉,挥笔如涌,写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类生动的作品。谁曾料到,1971年,这家旗下老屋的西小间西墙壁的墙皮脱落,露出了里面的一层白墙皮,竟有墨书的文字出现。经房主人三天细心的剥揭,最后揭出了满墙排列有序的八组诗文。

诗文面积占整个西墙壁百分之六十以上。八组诗文,有两处落款――“学题拙笔”、“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八组诗文有两种笔体,出于“拙笔”之手的就有七组。以后又清理出一些灰墙皮,其中的文字有一字的、两字的、三字的,最多者为四字,此外还有画有兰草、花箭、兰叶的灰皮残片。尤其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就是西墙题壁诗文的中心位置书写的即是张永海老人所说的那副对联,但文字稍有不同,“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真不错。”文字排成菱形,并注明此房为抗风轩。这是有意保护的一面题壁诗。诗壁外糊一层万字不断头的团花纸,再用一层白灰涂抹掩盖,因年代久远,团花纸已钙化印在外墙皮的内侧。应该说这是研究曹雪芹生平活动的一项重大发现。至此,张永海先生对曹雪芹对联的记述有了确切的文字依据,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位老人对曹雪芹传说的学术价值。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完全可以联系起来,传说和文物的一致性是无人能作伪的。

第二大发现是曹雪芹的书箱。

曹雪芹西山传说 曹雪芹传说 曹雪芹传说-传说内容,曹雪芹传说-有关曹雪芹的三大

1977年,吴恩裕同志曾著文论及北京工人张行的一对黄松木书箱。第一个书箱右下角刻有怪石兰花一丛,箱上部刻诗一首为《题芹溪处士句》:“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这是一件了不起、破天荒的发现。芹溪即曹雪芹的号,这是关于曹雪芹生前有名字记录的珍贵文物的第一次发现。是否有伪呢?再看第二个书箱,第二个书箱左下角亦刻兰花一丛,箱上部刻有两行小字:“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年款为“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右下角镌有“拙笔写兰”四字。竟然又是“拙笔”!此处“拙笔”和题壁诗“拙笔”的笔法、笔迹完全一致。可惜有关曹雪芹确切、又被公认并带有姓名的文物在此之前还无一件,若有便可以参合对校辨伪了。但有了“拙笔”这一人物,这一问题就可能得以解决。拙笔这里仍是泛称和谦称,但其意义已大大不同了。署“拙笔”落款之人,不管自己如何自谦,别人如何认为是泛指,但必有其具体一人,原来认为拙笔对抗风轩主人十分尊重,不但对

自己称拙笔,还进一步把自己的文字水平视为拙笔的学题、学书,可知谦恭到何等地步。那副对联也是他对抗风轩主人的由衷赞美,并附以“真不错”的评价。张永海老人关于赞美曹雪芹的口传的对联,及拙笔书写的对联,已经说明了曹雪芹和拙笔有一定的关系。书箱的发现则完全揭示了曹雪芹和拙笔是一对好朋友,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结论就是“拙笔”不但把他送给曹雪芹的对联书写到曹家的墙壁上,而且还在书箱上为曹“题句”、“写兰”。因此,我们可以说,拙笔在题壁诗和书箱的出现就把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联系起来,坐实了拙笔和曹雪芹的关系,曹雪芹写作的工作间,就叫抗风轩。“拙笔”一人坐实,书箱中又出现“芳卿”一女性。箱中还有工整的五行楷书:“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为芳卿所绘彩图稿本”,“芳卿自绘编锦纹样草图稿本之一”,“芳卿自绘编锦纹样草图稿本之二”,“芳卿自绘织锦纹样草图稿本”。以上说的关于编织、编锦纹样等五条目录的稿本,写在那对黄松木书箱中一块可以开合的木板背面,据吴恩裕先生考证,这是曹雪芹的手书。敦诚的悼曹诗中确有曹的“寡妇”、“新妇”的文字记录。

第三大发现是《废艺斋集稿》。

吴恩裕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孔祥泽先生介绍,就开始研究曹雪芹《废艺斋集稿》一书。《废艺斋集稿》有八册本。第一册镌刻金石,名为《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第二册讲扎糊风筝,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第三册至第六册讲编织、脱胎、印染、宫灯、宫扇、竹器。第七册讲园林建筑艺术,名为《岫里湖中琐艺》。第八册讲烹调,名为《斯园膏脂摘录》。这均为孔祥泽先生向吴恩裕教授提供的材料,并见诸发表的文字,现又经孔老订正。他说在该书中“有一册是专讲编织的,编锦和织锦都是在一册里面的,……据说那册书里纹样很多,如万字不断锦、回纹锦、福寿联绵锦、鹿鹤回春锦、仙寿百龄锦、鸳鸯戏水锦、吉祥如意锦、世世平安锦、盘古锦等等。……到了曹雪芹手里,就把他们的做法编成书,目的是为了教给没有生活出路的盲人们,学会一种谋生手艺”(《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可见曹雪芹对编织、编锦、织锦是多么熟悉,多么内行。

据此,吴先生认为黄松木书箱中曹雪芹手书的编织纹样目录和其他文字,“可以证明我们过 去发现的《废艺斋集稿》残篇确是曹雪芹的著作,无可置疑”(《曹雪芹佚著浅探》第7页)。

黄松木书箱编织稿本目录(下文简称稿本)的发现,说明曹雪芹和芳卿正在编写一本新作。稿本和《废艺斋集稿》专讲编织内容的第三册相比,二者行业相同,专业一样。曹家三代四人任管理皇家内务府江宁织造署之职,曹雪芹自幼耳濡目染,自应对绫罗绸缎的编织、纹样不陌生,也可能十分熟悉内行。《红楼梦》中第一次写到荣国府荣禧堂的威严气势,最荣耀的就是“万几宸翰之宝”,最有趣的就是乌木联牌镶着鎏金字迹的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珠玑黼黻能否表现三代江宁织造世家的一些氛围呢?“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也是对皇家织造的自讽吗?这是以真实的稿本求证《废艺斋集稿》真实性的证据之一。

稿本讲的编织品和《南鹞北鸢考工志》(下文称《考工志》)讲的风筝都是手工制品。两者的工艺制作流程都有歌诀和图案作说明。歌诀在稿本中称之为“诀语”。在《考工志》中,风筝的制作则有“扎糊诀”和“画诀”之分。稿本风筝的制作有图案化、拟人画的画技,稿本中

也有“彩绘图稿本”、“芳卿自绘编锦(织锦)纹样草图稿本”。两者工艺流程有雷同之处,
且“纹样”等用语也相同或相似,因此可以起到互相印证真实性的作用。此为证据之二。
稿本和《废艺斋集稿》的创作意图十分明确,并且一致。《废艺斋集稿》创作目的是使“废 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考工志》自序)。稿本的创作意图同样如此。芳卿深受曹雪芹影响,她的编织技艺很好,能自编自绘很多图样,常以汉班昭曹大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00103/49995.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简介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百科名片《红楼梦》封面《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

黄叶村怀古 附曹雪芹研究资料 天津西沽公园 黄叶村

【转载】 黄叶村怀古 附曹雪芹研究资料分类: 文史资料 |标签:北京香山正白旗村曹雪芹废艺斋集稿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转载自空山斋《仄韵格No51 绛都春 黄叶村怀古》仄韵格No51绛都春黄叶村怀古凭阑老井。望柳浪竹丛,神凝西岭。

声明:《曹雪芹西山传说 曹雪芹传说 曹雪芹传说-传说内容,曹雪芹传说-有关曹雪芹的三大》为网友于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