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主食 印度人 印度人-主食,印度人-肤色

印度人主食 印度人 印度人-主食,印度人-肤色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0亿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德里、拉贾斯坦邦、 哈里亚纳邦、 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在欧洲的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也有分布。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 “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

印度人_印度人 -主食


印度甜品

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

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而佛教教徒的教规是最严格的:不可杀生,不可食肉,不可食用“五辛”,饮水前必须用滤水囊过滤……

印度人_印度人 -肤色


印度人

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

印度的种族、语言和宗教问题

印度的种族和宗教问题异常复杂,就我所知就死了两位总理。这两位总理是母子,一个是英迪拉.甘地,一位是她的大儿子拉吉夫甘地。就连印度的国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创始人圣雄甘地也死在本教(印度教)极端主义分子枪下。听着真是毛骨悚然。知道的越多,在印度就越处处小心翼翼,生怕一言不甚,招来大祸!

我们待的这个地方是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 Tamil Nadu ),泰米尔人聚居区。1991年,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就是在工厂附近被斯里兰卡(Sri Lanka)的泰米尔猛虎组织( Tamil Tiger )的人体炸弹炸的粉身碎骨。每次上班都路过他的纪念碑。

印度人_印度人 -民族

印度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的小民族。人口10亿,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纳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1%)、基督教(2%)、锡克教(2%)、佛教(1%)和耆那教(1%)等。

印度人_印度人 -语言文化

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使用的达罗毗荼语虽然与印地语、梵语、吐火罗文有联系,但不属于印欧语系,而是自成一派,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印度人_印度人 -宗教信仰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人_印度人 -种族构成


印度人

对印度种族的划分,历来聚讼纷纭。目前,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戈U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欧人(the Nordics)。

尼格罗人是最早来到印度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种族实体。"尼格罗"的含义是"黑人"。因此,所谓尼格罗人即黑人。按照人类学家的描述,尼格罗地理人种亦称非洲地理人种,原住于非洲南撒哈拉地区。非洲的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就是典型的尼格罗人种。这一人种的特征是:皮肤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短小,前额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宽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显然,他们与非洲黑人存在血缘关系。一些人类学家根据印度尼格罗人目前的居住地点提出一种假说:尼格罗人曾遭到前达罗毗荼人和达罗毗荼人的驱逐。与尼格罗人相比,这些新移民既强壮又聪颖。尼格罗人或被他们同化,或被他们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对榕属树木的崇拜,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与繁育和灵魂相联系,在印度也很流行。这可能与尼格罗人的原始信仰有传承关系。在印度流行的某些对鱼类、动物和植物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同样可能源于尼格罗人。部分印度尼格罗人使用弓箭打猎。因此,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应当将这一起到延伸人类臂膀作用的原始工具的发明归功于他们。印度尼格罗人的存在,也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四散开来的流行学说提供了佐证。

在尼格罗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至于原始澳大利亚人从何而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种学说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在冰河时期沿着陆桥来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时期穿越白令海峡从亚洲迁徙到美洲那样。还有一种学说认为,原始澳大利亚人未必来自大洋洲,但是他们在血统上与一些属于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人种关系极为密切。另外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他们似乎来自巴勒斯坦。这一种族的特点是,头发卷曲,肤色发黑,鼻子扁平,嘴唇宽厚。显然,他们在体貌特征上与尼格罗人有相I司之处。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见于上述印度部落民中那些带有泛灵色彩的仪式,即为原始澳大利亚人的遗风。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复盖率。也有的学者,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Arthur Keith),对于印度人种外来说持怀疑态度,认为印度次大陆原先不可能是一片人种的真空。

以蒙古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起源于中国北部的蒙古人,是经西藏高原辗转进入印度的。现今生活在印度的蒙古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即古蒙古人和藏蒙古人。古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藏南、那加兰、阿萨姆山区以及印缅边界。阿萨姆和孟加拉地区的查克马人、莫卧儿人和雷布查人等皆为其典型代表。人是环境的产物。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原因,他们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很鲜明。藏蒙古人则带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他们身材高大,鼻子宽阔,体毛与胡须都不浓密。生活在锡金和不丹的主体民族即是藏蒙古人。

可以说,目前印度为数不少的部落民,基本上是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与蒙古人的后裔,而印度人口的主体却是地中海人、阿尔卑斯迪纳拉人与北欧人的后裔。

印度最主要的种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族群。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统主要存在于今南印度的泰卢固人与泰米尔婆罗门中。地中海人曾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学术界普遍认为,他们就是公元前三千纪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创造者自然拥有受人尊敬的历史地位。但是,由于印度河文明尚有许多不解之谜,因而它的创造者又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他们也被称为达罗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们的后裔。

对印度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外来种族还有阿尔卑斯迪纳拉人。这一种族来自南欧沿亚得里亚海岸绵延的迪纳拉山脉,而该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东南段。阿尔卑斯迪纳拉人的肤色比地中海人白皙。在今比哈尔邦与奥里萨邦以东和阿萨姆邦以西的地区主要的种族血统就来自阿尔卑斯迪纳拉人。在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奥里萨和卡纳塔克邦古尔格县,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后裔。他们已经与地中海人融合在一起。阿尔卑斯人其实又是高加索人种的一个分支。类似亚美尼亚人的体貌特征,在印度帕西人身上十分明显。

最初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具有北欧日耳曼民族体貌特征的原住民,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他们肤色白皙,头型偏长,鼻梁窄细而隆起,身躯高大。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性很强,曾在许多世纪中不断寻觅新的草地,先后到达伊朗、叙利亚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纳托利亚、希腊以及东欧各处。到达伊朗的分支有一部分经阿富汗从西北方向进入北印度。他们因此又有印度一伊朗人或印度一欧罗巴人之称。这些外来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于印度的土著,但却弓马娴熟,善于骑射。他们凭借武力优势征服了相对柔弱的土著,并逐渐分布到印度次大陆许多地区。他们接受了后者的部分文化并逐渐与之混合起来。语言学家则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将他们称为雅利安人。这一名称历来争议不断,但却变得十分流行。因此,今天的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贾斯坦人,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普什图人以及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等,都可以说是雅利安人或混血的雅利安人。他们带来的所谓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雅利安"一词主要是一个语言学术语。英国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马克思・穆勒不赞成将这一术语用于指称种族。然而,有一点确凿无疑,即他们是源于欧洲的种族,是白种人。

经过通婚与往来,不同的种族血统多有混合。尼格罗人走向边缘,近乎灭绝。原始澳大利亚人散布在印度南部、西部和中部的部落之中。蒙古人与其他人种融合最少,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和喜马拉雅山山麓。地中海人是辉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在这一文明衰亡之后,他们向东迁徙并分散在恒河流域。来自阿尔卑斯山的种族渗透到恒河流域之时,不同的种族血统的融合开始大量出现。地中海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上游,阿尔卑斯山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下游。在印度南方,则以达罗毗荼人和前达罗毗荼人为主。

印度人_印度人 -民族历史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种姓制度与宗教信仰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

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

印度文化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民族解放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

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

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

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人_印度人 -传统特色

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

寡妇不许再嫁。

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

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服饰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

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纱丽――

就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或素雅、或鲜艳,或相近、或对比,围裹之中显得恰到好处。

泰戈尔有一句形容纱丽的诗:“长发飘柔的妇人,把纱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印度的妇女大多体态丰腴,她们穿着纱丽,半遮半露,显得绰约美丽,一如神秘的印度。

围巾――

夏天,无论天气多热,印度妇女凡是穿传统服装纱瓦克米兹的,都要配一条同色纱巾。到了冬天,各式围巾几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备品。

职业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 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00103/49766.html

更多阅读

历史新读:宋襄公之仁

宋襄公 與楚人戰於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右 司馬購強 趨而諫曰 :「 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敗 。」襄公曰:『寡人 聞 君子曰:不重傷,不擒二毛,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

老子名言名句语录大全 老子名言名句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名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PaulRobeson:CheeLai《义勇军进行曲》

1941年, 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Paul Robeson灌录了历史上第一张由美国人主唱的中文歌专辑唱片 “Chee Lai:Songs of New China” , 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写了序言! 主曲Chee Lai就是《义勇军进行曲》。Pau

声明:《印度人主食 印度人 印度人-主食,印度人-肤色》为网友塔布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