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抗原 超抗原-概述,超抗原-细菌性

超抗原(superantigen)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超抗原可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M蛋白等),以及内源性超抗原,如小鼠乳腺瘤病毒(MMT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l20)。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是:①参与某些病理过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某些类型的休克、AIDs;②诱导自身免疫应答,引起某些自身免疫病;③诱导免疫抑制,即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消耗,导致T细胞功能或数量失调;④诱导抗瘤效应,即大量T细胞的活化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从而增强对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超级抗原_超抗原 -概述


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与T细胞受体(TCR)的β链V区结合。例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激活表达Vβ2的T淋巴细胞,葡萄球菌外毒素B(SEB)激活表达Vβ3、Vβ12、Vβ14、Vβ15、Vβ17、Vβ20的T淋巴细胞。而人类T淋巴细胞总共只表达大约24种主要的Vβ成分,因而每种超抗原都能够激活大约20%的T淋巴细胞,而普通抗原仅仅能够激活10-5~10-6个T淋巴细胞。超抗原激活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同时,使得机体释放大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例TNF2α,IL21β,IFN2γ以及IL22,而这些细胞因子可以间接的增强超抗原对机体的毒性反应。

超级抗原_超抗原 -细菌性


超抗原上世纪60年代末期,Bergdoll等人首先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现一种分泌性的外毒素并将其命名为葡萄球菌外毒素A(SEA)。这种外毒素可以引起呕吐与腹泻等临床表现。但是这种外毒素所具有的T细胞丝裂原活性却是在很多年以后才被发现。直到1989年,Marrack等人才首次提出超抗原的概念,并且提出丝裂原是通过大量激活具有相同的T细胞受体复合物(TCR)的β链V区结构域的T淋巴细胞来发挥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主要由于很多微生物基因序列测定的完成,相当多种类的新超抗原被发现。现在共有12种超抗原来自A族链球菌(GAS),主要来源于化脓性链球菌,包括致热外毒素A,C,G2M(SPEA,SPEC,SPEG2M),链球菌超抗原(SSA)以及链球菌丝裂原外毒素1,2(SMEZ1,2)。通过结构比较,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化脓性链球菌的超抗原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蛋白家族,提示它们可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超抗原。它们相互间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变化较大(从15.5%到90%不等)。然而所有的超抗原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氨基酸标签:K2X(2)2〔LIVF〕2X(4)2〔LIVF〕2D2X(3)2R2X(2)2L2X(5)2〔LIV〕2Y(PS00278)。在已知晶体构象的11种超抗原中,尽管它们氨基酸序列有很大的不同,但其空间构象却十分相似。在链球菌产生的超中,SPE2A,SPE2H,SPE2I与SSA从进化角度看关系较为紧密,属于同一亚类,而且这些超抗原基因均位于可移动的成分上,这一亚类可能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水平转移而来,而不是由链球菌超抗原进化而来。
也有超抗原存在于C族链球菌中,例如马链球菌产生致热外毒素H,I,L,M(SePE2H,I,L,M),它们相应的与化
脓性链球菌产生的超抗原SPE2H,SPE2I,SPE2L以及SPE2M的序列同源性超过98%。这些由马链球菌超抗原很有可能是由化脓性链球菌超抗原水平转移而来。此外无乳链球菌也含有两种超抗原:SDM与SPE2Gdys。SDM和SPE2Gdys分别与化脓性链球菌超抗原SPE2M3,SPE2G同源性较高。这些C族链球菌超抗原相对于化脓性链球菌超抗原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并不会影响它们与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受体的结合,说明它们与A族链球菌超抗原功能也相似。SPE2H与SPE2I均位于缺陷型前噬菌体SF370.2内,SPE2L则位于有活性的前噬菌体Φnih1.1。这些发现均表明超抗原基因在A族链球菌与非A族链球菌之间的水平转移相对于在A族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更容易发生。
超抗原也存在于G2菌株中,例如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与关节炎支原体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超抗原主要与人类T细胞受体Vβ3,9,13.1和13.2结合。而关节炎支原体菌超抗原(MAM)则与人类T细胞受体Vβ6与Vβ8结合。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与关节炎支原体菌产生的超抗原与前面提到的传统超抗原相比,其氨基酸序列差异极大,并且缺乏传统超抗原共有的标签序列,因此推测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将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传统超抗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2000年,在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工作的葡萄球菌中发现一个含有5个基因的新的基因簇。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被命名为葡萄球菌外毒素样毒素125(SET125),在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中存在超抗原的标签序列:K2X(2)2〔LIVF〕2X(4)2〔LIVF〕2D2X(3)2R2X(2)2L2X(5)2〔LIV〕2Y(PS00278)。并且这些蛋白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的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葡萄球菌外毒素样毒素125(SET125)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并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的抗体。葡萄球菌外毒素样毒素3(SET3)的晶体结构研究显示其为典型的超抗原。尽管它们的功能没有明确,但它们均位于毒力岛内,提示它们可能是新的毒力因子,极有可能参与了细菌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机制。

超抗原 超抗原-概述,超抗原-细菌性

超级抗原_超抗原 -病毒性


病毒性超抗原

人们首先在小鼠乳腺病毒(MMTV)发现了超抗原成分。小鼠乳腺病毒(MMTV)是B型逆转录病毒。该成分早在1973年就被发现,并被命名为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确定其为超抗原。这个超抗原基因后来被发现位于小鼠乳腺病毒(MMTV)基因组的3’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内,其序列与已知细菌超抗原的序列完全不同。其基因产物为一个45kD的Ⅱ型跨膜蛋白,在C末端拥有10214个氨基酸多变区。这个超抗原成分在小鼠乳腺病毒(MMTV)的生命周期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小鼠乳腺病毒(MMTV)刚感染肠道B细胞时这个超抗原成分可通过刺激B细胞大量增殖的方式来促进病毒的复制。这个内源性超抗原成分可以按照孟德尔遗传法则进行遗传,从而在胸腺内造成T淋巴细胞自我耐受,并导致T淋巴细胞数量的大量减少。当这种T淋巴细胞数量大量减少的小鼠再次遇到携带相同超抗原的小鼠乳腺病毒(MMTV)时就会由于缺乏可反应的T淋巴细胞而避免被感染。因而完整的免疫系统是其感染的必备条件。
1996年,Sutkowski等在EB病毒(EBV)中发现可以表达的超抗原成分。2001年,这一研究小组发现表达这一超抗原蛋白的其实是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218(HERVK218)病毒包膜蛋白基因的等位基因,而EB病毒可激活该基因转录。该基因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上CD48的第一个内含子中,其上游含有一个EB病毒(EBV)诱导的增强子。除EB病毒(EBV)之外,IFN2α也可以诱导这一基因的表达。
最近有一种HIV编码的调节蛋白(Nef)被认为是一种超抗原。Nef可以刺激大量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IL22,IFN2γ。并且这种大量增殖的T淋巴细胞可以促进HIV病毒的复制〔19〕。在HIV感染的过程中,Nef的作用推测如下:当感染HIV的细胞裂解后,Nef以可溶的状态被释放出来,结合到抗原提呈细胞的HLA2DR位点,或者与感染HIV的T淋巴细胞整合成为其细胞膜的一部分。然后再提呈给未感染的T淋巴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同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例如IL22与IFN2γ。

超级抗原_超抗原 -效应

超抗原对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急性和长期效应。急性效应包括食物中毒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长期效应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和免疫缺陷(例如HIV相关的疾病)。这些效应通常对机体是有害的,但如果合理利用的话,超抗原仍然可以对机体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利用超抗原可以快速、大量的增强免疫反应的特性在肿瘤治疗中可收到不错的疗效。这一疗效主要是由于超抗原可大量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与NK细胞,从而使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与NK细胞参与的免疫细胞介导的杀肿瘤细胞活性相应增强。此外被超抗原大量激活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具有抗增殖作用的IFN2γ也增强了这种抗肿瘤活性。
3.1食物中毒在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SEA2SEE以及SEG2SEI作为潜在的胃肠道毒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胃肠道毒素功能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超抗原活性范畴。研究发现在这些外毒素N端结构域的高度可变的二硫化物环与胃肠道毒素功能关系密切。
3.2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引起的综合征,包括高热,高血压,皮肤瘀斑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等。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超抗原SEB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后会出现衰竭、竖毛、腹泻、低血压、低血糖、体重减轻等症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TSS也被认为是引起这一症状的主要因素。有研究发现TNF2α和IFN2γ在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中起着很重要的介导作用。
3.3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超过50%。临床症状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十分相似,只是在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中,菌血症,肌炎以及坏死性筋膜炎经常出现。
3.4急性风湿热(ARF)急性风湿热(ARF)是一种感染后的后遗症,是一种可引起儿科心脏疾病的主要因素。主要发生在咽部感染化脓性链球菌的青少年。产生超抗原SPE2K/L的化脓性链球菌血清型M3、M89和产生超抗原SPE2M、SPE2M3的化脓性链球菌血清型M18是这种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3.5川崎病(KD)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知的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多脏器血管炎,是目前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
病的主要病因。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与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以及猩红热非常类似。川崎病(KD)患者常出现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大量增殖。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收到较好的疗效。种种迹象表明超抗原可能与这种疾病有关。有证据表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超抗原(YPM2A,YPM2B)可能与川崎病(KD)有关。
3.6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为止,超抗原激活大量的针对特殊的自身抗原的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论还没有被直接证明。但有研究表明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超抗原确实可以打破自身反应T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或抑制状态,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主要为麻痹,语言、运动及视觉功能受损。在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研究中,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EAE)是一种常用的动物模型。比较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的外周血与关节滑液中的Vβ14+T淋巴细胞,结果表明超抗原也可导致风湿性关节炎这一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银屑病是一种表皮炎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表皮角质过度增生以及炎性渗漏。由A族链球菌产生的多种超抗原刺激而大量增生的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皮肤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如SPE-A,SPE2C刺激的Vβ2+T淋巴细胞及SPE2C刺激的Vβ15+T淋巴细胞。这一发现表明超抗原可能引起或恶化银屑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是由于胰腺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而导致的。研究发现自身反应性Vβ7+T淋巴细胞参与了该过程,这一发现表明超抗原可能是这种疾病的病因之一。最近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患者中分离到一种内源性人类逆转录病毒,该病毒可以刺激Vβ7+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因而推测这种病毒性来源的超抗原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致病因素之一。
3.7免疫缺陷被超抗原大量激活的T淋巴细胞会变得无活性甚至被清除,继而导致免疫缺陷。这种免疫缺陷可能是由于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TCR内在化引起的。

超级抗原_超抗原 -治疗措施

IFN2β在1993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多发性硬化复发时的治疗。尽管IFN2γ能够改善多发性硬化的症状,但其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羊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Ⅰ型干扰素(IFN)IFN2τ,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孕激素,但后来发现其有抗病毒活性,而且这种抗α非常相近。与IFN2体重下降等等却不能忽视。研究人员在病毒活性与人的IFN2β不同的是IFN2τ在高浓度的时候没有细胞毒性,不会引起骨髓抑制、体重下降等等副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IFN2τ的保护性作用主要由CD4+Th2抑制细胞以及一些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210,TGF2β等等共同介导。结构分析结果明,IFN2τ的N端与其副作用的减少相关。
IL24,IL210,IL21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2CSF)以及转移生长因子(TGF2β)是主要抗炎性细胞因子,尤其是IL210可以明显减轻超抗原造成的损伤。IL210是Th2型细胞因子,主要功能是抑制CD4+T淋巴产生的Th1型细胞因子的功能。IL210可以通过抑制IL22的表达及其活性使得CD4+T淋巴细胞停滞在G0/G1期。研究表明,IL210对IL22表达及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af和Erk的磷酸化使得MAP激酶途径的信号传导受损而引起的。
肾上腺切除的小鼠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预处理的小鼠对SEB的敏感性增强。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可以下调T淋巴细胞的活性。而且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可以阻止SEB诱导的D2半乳糖胺敏感小鼠的死亡。
在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中常伴随有NO的过量产生,这些NO可以抑制被超抗原大量活化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而且由于NO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积聚和黏附,因而可以抑制TNF2α和IFN2γ的促血栓形成作用。
这些内源性产生的糖皮质激素,IL210和NO在微生物超抗原诱发的免疫反应中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限制可导致休克的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因而任何针对超抗原导致的疾病的治疗措施都必须考虑这些措施可以抑制正常的、起积极作用的免疫调节机制,从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超级抗原_超抗原 -源自细菌毒素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的王蓝田教授告诉记者说,超抗原是上个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于近代免疫学中的一个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的肠毒素(SE)引起食物中毒的研究过程中发现,SE对周围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具有激活作用。随后的研究证明,SE与一般的有丝分裂原激活淋巴细胞不同,它必须在辅助细胞或靶细胞表面上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存在时才能激活T细胞,而且只需极低浓度(1-10纳克/毫升)就能激活数量很多的T细胞。1989年,瑞典科学家White等指出,SE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后,并不能激活所有的T细胞,只有那些受体上有Vβ成分的T细胞才能被激活。由于SE对T细胞的激活能力极其强大,是普通抗原的2000-50000倍,故被White等人称为“超抗原”。
现在的研究表明,超抗原存在于很多地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均可能产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中试基地的免疫学博士王瑜告诉记者,超抗原主要有两类:外源性超抗原和内源性超抗原。现在已经得到证实的外源性超抗原有金葡菌肠毒素(SEA-SEE)、化脓性链球菌中的某些成分等;内源性超抗原有小鼠关节炎支原体、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等,它们表达在细胞表面,作为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MLs)刺激T细胞增殖。SEA、SEB、SEC等是这类抗原中极具代表性、研究得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几种,最先受到药品开发者的重视。

超级抗原_超抗原 -免疫特点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以杀灭肿瘤细胞已经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其中各种形式的肿瘤疫苗(瘤苗)的研究更为人关注。那么,超抗原是不是瘤苗?它通过怎样的途径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呢?
王瑜博士表示,尽管超抗原也是一种抗原,理论上有作为疫苗的可能,但目前还没有将它视为瘤苗的提法。
王瑜博士认为,超抗原产生免疫作用主要是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TCR)的两种识别功能激活机体特异性T细胞得以实现的。首先,超抗原与抗原提呈细胞(APC)或靶细胞表面上的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体,然后被TCR识别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超抗原不需要经过APC的加工、处理,以完整的蛋白质形态直接发挥作用,而普通蛋白质抗原必须经APC消化为肽类才能刺激T细胞;其次,已与MHCⅡ类分子相结合的超抗原,只能被TCR表面上某一或某些被称为Vβ的特定分子识别(Vβ特异性),由此,T细胞才能被激活,产生免疫应答。在这一过程中,超抗原只涉及TCRVβ抗原结合部位外侧CDR2和CDR1的识别,而不涉及在识别抗原肽方面起决定作用的CDR3的TCRα的识别,故T细胞对超抗原的识别不受MHC的限制。另外,超抗原也能对MHCⅡ类分子阴性的肿瘤细胞表现出抑制作用,其免疫应答机制还不明了。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陈廷祚教授研究员指出,正是超抗原―MHC复合体通过Vβ与TCR反应,而不是与TCR上的普通抗原结点反应的特性,使具有同一Vβ族的多克隆T细胞激活,因此超抗原作用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人类有50种不同的Vβ基因,一种超抗原会有1/50个以上的T细胞与之反应,而一种普通肽段抗原只有1/104-1/106个T细胞与之反应。所以,普通抗原对T细胞的刺激范围很小,远不及总数的千分之一;而超抗原具有的Vβ特异性使其对T细胞刺激范围大,达总数的5%-10%以上,被激活的T细胞的增殖数量远远超过了普通抗原,并产生细胞毒性以及诱导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1,-2、干扰素(IF)-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等。

超级抗原_超抗原 -细胞毒性

关于超抗原的细胞毒性表达是很多学者争论的焦点。结合王蓝田教授、陈廷祚研究员、王瑜博士等专家的观点,超抗原的细胞毒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激活CD8+T细胞(又称CTL),使之对靶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二是激活CD4+T细胞后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它们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三是激活的CD4+辅助T细胞诱导产生细胞毒性,即超抗原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SDCC)。而SDCC是特异性的,只引起表达MHCⅡ类分子靶细胞(肿瘤细胞)的溶解、破坏。换句话说,超抗原-MHCⅡ复合体是被激活的T细胞的“靶结构”,被T细胞识别并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破坏。
超抗原的细胞毒作用究竟是以SDCC为主,还是以其他两种作用为主,或是其他组合方式的作用,各专家有不同看法。但总体来说,他们都认同超抗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而有关研究表明,超抗原与T细胞的激活、增殖及其产生的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关系。所以,人们找到了利用超抗原杀伤肿瘤细胞的新方法。
抗肿瘤:超抗原研究的主要方向采用生物方法进行靶向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如火如荼,超抗原研究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的王蓝田教授告诉记者,与国外学者将纯超抗原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MCAB,以下简称单抗)制成融合蛋白,在已有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正进行融合蛋白的研究,以提高金葡液或纯超抗原靶向定位于特异肿瘤的免疫效应。
据州中山大学肿瘤研究中心的夏忠军博士介绍,瑞典LUND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的DohistenM博士率先将单抗与SEA相偶联,以克服超抗原对MHCⅡ类分子阴性的肿瘤免疫效应低的缺陷。他与加拿大的OchiA博士均应用化学方法将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单抗与SEA或SEB制成偶联物,使它们具有结合C215抗原和SEA特异性VβT细胞的双重功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化学偶联物具有明显的靶向作用,把大量活化的CD4+细胞导向了C215抗原阳性、MHCⅡ类分子阴性的结肠癌细胞,并致其破坏、溶解;而单用SEB则没有这种靶向作用。但是,这种偶联物与肿瘤细胞的融合力低,到达肿瘤部位的数量有限,限制了超抗原免疫作用的发挥。
为了解决融合力低的缺陷,DohistenM博士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抗C215的Fab片断与SEA融合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与肿瘤细胞单向而牢固的抗原抗体结合,从而消除了MHCⅡ类分子表达与否的影响。实验显示,这种融合蛋白在肿瘤局部刺激T细胞增殖和产生高浓度的细胞因子,从而减少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无特异性抗原,故特异的单抗比较少。而人源性单抗来源存在困难,如采用鼠源性单抗,其用于人体可产生人鼠抗体反应(HAMA)。所以,融合蛋白还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应用超抗原抗肿瘤的方法。
2002年8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免疫研究所历时5年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用转基因手段可以扩大单抗导向超抗原融合蛋白(C215Fab-SEA)治疗肿瘤的范围,联合应用白介素18和趋化因子可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的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研究成果如经临床试验证实,将为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当然,也有另外的研究思路:如第四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肿瘤抗原肽实验室的李增山就撰文指出,给肝癌细胞转入SEA编码基因,使其表达这种超抗原后,能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达到增强肝癌细胞诱导免疫排斥反应的目的。

超级抗原_超抗原 -产品

国外“开花”国内先“结果”
现应用于临床的沈阳协合集团生产的金葡液(高聚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金葡菌代谢产生经超滤加工制成的一种超抗原抗肿瘤产品。1996年,该产品经国家新药评审后被卫生部批准为第一类生物制品用于临床进行肿瘤治疗,并获得良好的疗效。而当前国外的相关研究或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或仍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超抗原的理论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来的,为什么他们没有开发出产品来,反而在我国抢先“开花结果”呢?
据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陈廷祚研究员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王蓝田教授介绍,西方学者以超抗原作用机制理论的推理为依据,走的是纯超抗原研究的路子。他们在证明提纯的SEA和SEB具有抗表达MHCⅡ类分子肿瘤的效应后,接着用化学方法制备肿瘤特异抗原与SEA的偶联物,后又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超抗原――肿瘤特异抗原的融合蛋白,用于靶向抗肿瘤治疗。直至1997年5月,才见到西方国家将超抗原用于Ⅰ期临床试验的首次报道。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用纯SE进行免疫,可因杀伤具有MHCⅡ类分子的正常细胞而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发热、低血压及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等。所以,他们的研究至今没有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而我国学者走的是开发以超抗原为主要有效成分、多种成分共存的细菌代谢物的除菌超滤液的路子。作为我国最早接触超抗原理论并长期研究超抗原的著名免疫学专家、陈廷祚研究员告诉记者,我国超抗原产品的研发历程很值得回味。“奇迹往往产生于偶然的发现和联想”,金葡液(高聚生)的开发可归功于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00103/49401.html

更多阅读

美丽诺超细羊毛 马海毛面料

全球用来制作贴身衣服之最好的天然毛料之一----美丽诺超细羊毛美丽诺羊毛是澳毛的一种。相对普通的羊毛来说,纤维格外细致,大约是一根人的头发丝的1/10,而普通羊毛有的比头发丝还要粗,这是澳洲美利奴羊的最大

超细美丽诺羊毛MerinoExtrafineWool merino wool 怎么洗

近些年市场上出现很多以美丽诺羊毛制成的产品,但何为美丽诺羊毛?美丽诺羊毛又有什么特性?如何洗涤保养美丽诺羊毛制品呢?只有在了解美丽诺羊毛后,才能正确购买和使用保养其系列产品。我们先来说说关于美丽诺羊毛的故事,为此我们必须提到澳

超细铜粉价格 超细铜粉表面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超细铜粉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能、低价易得、化学稳定性较好等特点,与金、银、铝、铁、锌等金属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在导电涂料、聚合物防静电填料、高能电容材料、微电子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多方面都有应用。不过超细铜

家用小型超细磨粉机 使用超细磨粉机

超细磨粉机是矿业、化工行业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磨粉机械。采取正确的使用方法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步骤/方法滑动轴承抗振、冲击能力比老式雷蒙机滚动轴承的强,适合超细加工的需要;前者磨辊与磨辊套配合锥

超细纤维毛巾价格 深圳卖超细纤维毛巾怎么样啊

  超细纤维毛巾超细纤维样品  一种由超细纤维制成的毛巾的结构改良。包括底布,植于其上的毛圈,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底布上分布有若干毛圈区,在所述的毛圈内编织有毛圈,所述的毛圈由超细纤维束构成。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

声明:《超抗原 超抗原-概述,超抗原-细菌性》为网友近在咫尺的爱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