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肯自传 邓肯自传-图书信息,邓肯自传-作者简介

《邓肯自传》(My Life):舞蹈家传记,I.邓肯着。原名《邓肯自传》我的生平。邓肯生于美国旧金山。少年时期学过一些舞蹈,由于生活贫穷,加入奥古斯丁・达利的舞蹈团,在美国各地演出。1900年与家人赴欧洲发展,大获成功。受古希腊影响,创立一种动作自然、形式自由的舞蹈。着有《论舞蹈艺术》和自传《我的生平》。邓肯是新兴舞蹈艺术――现代舞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自传直率地记述了自己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中,始终不渝地追求新的舞蹈理想的一生,反映了她对哲学、文学、音乐、雕刻等多方面的爱好。该书对于了解和研究邓肯的艺术道路,以及早期现代舞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价值。1927年9月14日在一次汽车意外中身亡。

邓肯自传_邓肯自传 -图书信息

书 名: 邓肯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

作者:(美)邓肯,高仰之译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0-5-1

ISBN: 9787801730718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邓肯自传_邓肯自传 -作者简介

伊莎多拉・邓肯

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蹈的创始人,把解释性舞蹈提高到创造性艺术地位的先驱之一,在表现生活艺术的舞台上,邓肯以奔放的情爱和强烈的母爱来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邓肯自传_邓肯自传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早慧的童年

邓肯自传 邓肯自传-图书信息,邓肯自传-作者简介

第二章 我的初恋

第三章 青春的野菊花

第四章 舞台生涯的开端

第五章 初遇大师

第六章 伦敦在召唤

第七章 遭遇激情

第八章 在塞纳河畔

第九章 激情澎湃的罗丹

第十章 布达佩斯之恋

第十一章 爱情的晕眩

第十二章 朝圣杀腊

第十三章 雅典娜神庙前的遗憾

第十四章 优雅的瓦格纳夫人

第十五章 再坠情网

第十六章智慧的芬芳

第十七章爱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第十八章我的舞蹈学校

第十九章幸福的爱情与痛苦的生育

第二十章重返俄国

第二十一章美国在舞蹈

第二十二章找个百万富翁

第二十三章儿子的诞生

第二十四章邓南遮的诱惑

第二十五章悲剧降=临

第二十六章在痛苦中徘徊

第二十七章重塑未来

第二十八章又丧幼子

第二十九章南美之旅

第三十章理想中的舞蹈

第三十一章拥抱新世界

邓肯自传_邓肯自传 -序言

老实说,有人初次建议我写这本书时,我心里有些七上八下。这倒不是因为我的生活没有小说有趣,也不是比不上电影刺激,如果把我的生活经历很好地写出来,是不难成为一本划时代的传记,可是难就难在――如何将它写出来。

一个简单的舞姿往往要花费我几年的奋斗和艰辛的探索。我非常了解写作这门艺术,我知道要写出简练而漂亮的一句话同样会需要我多年专心致志的投入。我一贯认为:有人尽可以长途跋涉去赤道做出降狮伏虎的骇世之举,但让他把此举诉诸笔端时却拙于言辞;而换了另一个,这人足不出户,但他可以将丛林屠虎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读了觉得他曾身临其境,读者甚或感觉到了他的剧痛与惊惧,嗅到了狮子的气息,听见了响尾蛇可怕的紧逼声,一切尽在想象之中。因为我没有塞万提斯①或卡萨诺瓦②的神来之笔,我妙不可言的生活经历可能在我的笔下失去其原有的韵味。

再就是,一个人如何去忠实地写自己。我们确实了解自己吗?朋友对我们是一种看法,我们自己对自己是一种看法,爱我们的人对我们又有一种看法,而仇人对我们还有别的看法――所有这些看法都各不相同。我这么说可不是信口开河,因为今天早上喝咖啡时,我看到报纸评论说我美若天仙,是天才,随手又拿起另一张报纸,脸上的笑容还未消退之际,我看到上面的文字说我是个庸才,是个体型丑陋、不折不扣的母夜叉。

我从此再也不看评论我的文章了,我不能让人家赞不绝口,但坏话却实在令我灰心丧气,而且坏话往往带有挑衅性的人身攻击。有一位柏林批评家老是对我轻口薄舌。他说我简直没有乐感可言。有一天我写信诚邀他前来,好让他相信自己是错误的。他来了,与我对桌而坐。我费尽口舌给他讲我从音乐中演化出舞蹈的理论,足足讲了一个半小时。我发现他呆笨之极,而最令我哭笑不得的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助听器来,并告诉我他耳朵很背,即使带上这玩意儿坐在前排也很难听清乐队演奏,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对我的评论让我夜不能寐! 不管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怎么不一样,我们在此书中的主人公将如何来写呢?是写成圣母玛丽亚,淫荡的密萨琳娜,从良的玛格德琳,还是女才子?我去哪里找这么一个经历丰富的女性?对我来讲这样的女性似乎不止一个,而是成百上千,而我的心灵却远远不受这些人中任何一个的影响。

有人说的好,写作基本的东西就是作者对其所写的东西毫无经历。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表达出来你就会发现这些语言是多么难以捉摸。回忆不像梦境那么有枝有叶。我做过的许多梦可比真实经历的回忆要生动。人生如梦,还多亏如此,要不然谁能承受得了其中的某些经历?比方说,卢西塔尼亚号①豪华轮的沉没。遭此大难的人们脸上该留下永不消失的恐怖表情才是,而我不论在哪里遇上他们都发现他们幸福快乐。只有在传奇故事里,人们才会有身心巨变。而在正常生活中,即使其经历极度恐惧,人也还是原来的人,试看许多俄罗斯的王公贵族在一无所有之后还不是像战前一样夜夜在蒙特马特②与歌女们饮酒作乐么?

无论是谁,只要他(她)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实写出来都会写成一部杰作的。但是没有人敢写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让一雅克・卢梭为人类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他揭示了自己真实的灵魂、隐私和最深处的思想。他写成了一部不朽之作。沃尔特・惠特曼向美国人民披露真我,他的作品曾一度作为“不道德的书”而遭禁。今天,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太荒唐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女性讲过她生活的全部。好多女名人的自传讲的只是她们外部世界的琐琐碎碎和逸闻趣事,并没有触及到她们真实的生活。一到欢乐或痛苦的关键时刻,她们都莫名其妙地缄口不言。

我的艺术就是通过舞姿和节奏来努力展现真我的,为探究一个绝对真实的动作我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这与语言表达完全是两码事。在蜂拥而来的观众面前,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用艺术向他们展示我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冲动。从一开始我就是用舞蹈来表现自我的,从孩提时代,我就开始用跳舞的方式表达对万物生长而感到的难以自抑的欢乐。少年时,初次认识到生活中悲剧的暗流,我的舞蹈便由欢乐转向忧虑,我为生活中的残酷和时间的无可挽回而忧虑。

16岁时,有一次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我给观众表演舞蹈。舞散之际,有一位观众突然喊道:“这是死神和少女。”后来这段舞蹈就叫《死神和少女》了。但这不是我的初衷,我当时只想尽力去表达对一切貌似欢乐盛景之下所隐含的悲剧的初步认识,那段舞蹈,按我的理解本该叫《生命与少女》的。

后来,我用舞蹈来表达与生活的抗争,这种生活也即观众所称的“死亡”。我用舞蹈来表达生活来之不易的瞬间的欢乐。

没有什么能比电影或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更脱离现实的了。这些人往往美德具全,绝对不会犯什么错误。男主人公一定是高贵、勇敢、坚毅……好得不得了。女主人公必定是纯洁呀、温柔呀一…诸如此类。所有的卑鄙和罪恶都算在恶棍和“坏女人”的头上。其实,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人不能简单地按好坏来分。我们并非人人都触犯“十诫”,但肯定有触犯的能力。在我们身上都藏着有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自我,一有机会就跳出来。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受到的诱惑不够,因为他们的生活较为单调平静,或者他们用心太专而无暇顾及周围的事情。

我曾看过一部叫《铁路》的好片。其大意是说人的一生就像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火车一样。当火车脱轨或遇上不可逾越的障碍,灾难就会来临。幸运的是当司机看到陡峭的下坡时没有恶魔般的冲动,要不然,他就会取下所有制动装置而冲向无底深渊了。

曾有人问我是否认为爱情高于艺术,我说二者不可分割,因为艺术家是真正的情人,艺术家本身对美有着至纯的理解,而当用爱去审视不朽之美时,爱就是对心灵的阐释。

或许我们时代最了不起的名人当是加布里埃尔・邓南遮①了,但他个头矮小,也只有在笑起来时才算得上好看。可当他与所爱的人交谈时,他却变得像阿波罗一样。加布里埃尔・邓南遮赢得了当今几位最伟大最美的女人的爱。当邓南遮爱一个女人时,他会让她的情绪高涨,使她觉得一下子从世间的凡人变成了仙域中的贝雅特里奇。他让女人们个个都飘飘欲仙,他让她所爱的人高高在上,大有与贝雅特里奇同在的感觉。但丁也曾为贝雅特里奇写过许多不朽的赞歌。在巴黎曾一度有崇邓南遮风,所有的美女都爱上了他。当时他给他每一位受宠的女人都蒙上一层闪光的面纱。言行举止之间禁不住神采飞扬,但当诗人的热情退去,面纱随之消失,女人的神采不再,她又成了肉骨凡胎。她自己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却意识到了这种从仙域到尘世的突变。回首昔日的受邓南遮宠爱的日子,女人发觉邓南遮是当世不遇的情人,哀叹自己的命运,她变得越来越悲凉,直到有一天人们遇到她时议论说:“哎呀,邓南遮当初怎么会喜欢这个姿色平平的红眼睛女人呢?”邓南遮的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可以使最平淡无奇的女人在爱情的幸福中拥有天仙般的容貌。

在邓南遮的一生中,只有一个女人经受了他魔力的考验,这女子本来就是仙女贝雅特里奇的化身,邓南遮也就用不着向她投去面纱了。因为我一直认为埃莉诺・杜丝就是但丁笔下的贝雅特里奇①的化身。因此在她的面前邓南遮只有仰慕拜倒,这在他快乐的一生中确实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其他的女人,唯有埃莉诺神灵一般高高在上。

人们对巧妙的奉承的威力是多么无知啊!我感觉听到邓南遮那带有魔力的赞语就如同夏娃在伊甸园中听到毒蛇的不可抗拒的诱惑一样,邓南遮可让任何女人感觉到她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心。

我曾在林中同她一块惬意地散步。停下来时,我们彼此都沉默不语,然后邓南遮突然感叹:“啊,伊莎多拉,只有与你独处才会领略自然。其他的女子会把风景糟蹋了,而你却与自然融为一体(哪一位女子能受得了这样的赞词?),你与花木、天空不可分割,你就是主宰自然之女神。”

这就是邓南遮的天才。他让每个女人都觉到自己是各自领域中的女神。 躺在内格拉斯的床上,我尽力去想他们称之为回忆的东西。我感觉到了米迪阳光的炎热。我听见了孩子们在附近公园里嬉闹的声音。我感到了自身的温暖。我低头看我赤裸的双腿,它们舒展开来。我柔软的乳房和双臂从没有静止过,它们总是轻柔地、波浪式地涌动。我认识到,12年来我一直很疲惫,我的乳房一直蕴含着无尽的痛楚。我面前的这双手满是忧伤:当我独处的时候,我的双眼很少是干着的。泪水,已经流淌了12年。12年前的一天,我正睡在另一张床上却突然被一声巨大的叫喊惊醒,转过头。我看到洛①像一个受伤的人,在说:“孩子们都死了。”

我记得当时我一下子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症,我感觉好像吞下了一些燃烧的煤块,喉咙灼痛,但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很温柔地跟他说,我试图安慰他,并告诉他这不是真的。后来又进来一些人,但我想不通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又进来一位留着黑胡子的人,有人告诉我这是医生。医生说:“这不是真的,我要救活他们。”

我相信了他的话,我想跟他一块去,可人们拦住了我,我现在才明白他们不想让我知道孩子们的确没救了。他们怕这个打击会让我失去理智,可当时的心情却是极喜。我看到四周的人都在哭,相反的倒有股去安慰每一个人的强烈欲望。回头想想,现在还是不明白当时的这种奇怪的心态。是我真的看破红尘了吗?我知道死亡不存在吗?那两个小小的冰冷的蜡像难道不是我孩子,只是他们丢掉的衣服吗?孩子的灵魂会依旧活泼可爱,可是不是永远这样?在孩子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他们听不到――一次在生前,一次在死后。当我把他们冰凉的小手攥在手中时,那小手再也不会抚摸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样。为什么一样呢?是不是因为一个是大喜而另一个是大悲。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知道这哭声是一样的,在世上是不是只有一声大哭寓意无穷,这一声包含了忧伤、欢乐、狂喜、剧痛和母亲生育时的幸福哭声?

邓肯自传_邓肯自传 -名人推荐

邓肯不仅是一位划时代的舞蹈家,而且是一位罕见的才女,《邓肯自传》是进入《世界文库》中为数不多的舞蹈家手笔之一,它记录了邓肯为舞蹈争得与其他各门艺术的平等地位而奋斗一生,她的舞蹈思想与舞蹈实践通过这部自传更是传遍了世界各地。坦率得令人发窘,生动得让我们感到一个亮丽生命的耀现。……邓肯的文字是成熟满意的文字,因为她的一生是充满着诗意及神秘。因为她不但享过人生的艳福,也尝过人生的苦涩。

――林语堂

邓肯自传_邓肯自传 -后记

一、她的余生

很明显,这是一本未完的自传。作为读者,你一定和我一样,遐想这位天才的舞者在后面的岁月中是如何舞动人生的。在这个自传最后一句所描述的当时当地,邓肯如你我一样不知道命运之神将如何安排她的“新生活”。鉴于1927年的意外,邓肯已经开始走进自己的生命后期。

1921年,邓肯踏上了前往苏俄的路,如她所说,那是一片“新世界”。1921年11月7日,她在莫斯科大剧院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的舞台上表演了《国际歌》。列宁也在观众之中为她鼓掌。在苏俄,这对于她来说是荣誉、是骄傲,但也正是因此,她在后来回到美国后遭到媒体的攻击,还被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资格。人生的各种戏剧性情节注定要在她身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在1921年末或1922年初的一个小型聚会上,邓肯与叶塞宁相识了。不能不承认,他们同为这世界上的天才,舞蹈的天才和诗的天才,而天才的相遇总会与众不同。他们的相逢到底是爱的相聚,还是激情消退前的奋力一击?叶塞宁在1925年末自杀,邓肯在1927年下半年意外身亡。他们的相识,或许要为短暂而绚烂的人生抹上最后的浓重一笔。

邓肯一生不主张结婚,但为了与叶塞宁在一起,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了她一直拒绝的婚姻生活。不仅如此,考虑到叶塞宁的感受,本来已经43岁的邓肯在登记结婚的时候说自己只有35岁,缩小了和叶赛宁的年龄差距。其实,年龄对于这样的两个人来说,实在是代表不了什么。

1922年10月,刚刚结婚的他们回到了美国,但美国政府怀疑他们是来宣传“赤色”主义的,拒绝他们入境。叶塞宁对富庶的美国社会、对与邓肯的婚后生活的反应,与他美轮美奂的诗人形象相比,实在是让人不忍提及。据说,他就像一个穷孩子一下子跑进一个繁华世界,日渐不能控制自己。关于这位诗人,与邓肯相关的是,我们只看到他们相爱了,却没有看到他们相守。与邓肯相爱的人,难道都不能长久地留在她身边吗?很快,他们就分开了,传说他因为不能忍受邓肯受到追捧的情形而离开了她。婚姻,更像是放在某一地方的摆设。是啊,对于特别明亮的星星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多余的。有人说他们离婚了,也有人说,特别是邓肯自己也说,他们没有离婚。而真实的情形只有在当时当地的主人公才能说清楚吧。

1924年,邓肯流亡到了法国,她收入微薄,寄身旅馆,陪伴她的只有书和回忆了。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在朋友的鼓励下,邓肯开始写自传,有时自己写,有时口述给速记员,写作过程持续了2年多,其成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本泣血而成的自传。因为她意外遇难,人生的后半段永远隐匿在了时光的长廊中,定格成了她美丽的脸庞。

1925年,邓肯的日子稍有起色,她又想办学校,这个提议受到法共方面的欢迎,但这个计划要成为现实却很难,此时的邓肯没有了富豪资金支持,能做的只有等待,而法共方面能给她的消息也只有:继续考虑。

1925年末,叶塞宁自杀了。这位诗人的情史请各位自行搜索吧,很多感叹,此处留白。叶塞宁死后有30万法郎的遗产按法律程序判与邓肯。当时的邓肯确实非常需要钱,但她还是把这笔钱转赠给了叶赛宁的母亲和妹妹。钱,对于邓肯的生活来说,一直都不是最重要的砝码。对于叶塞宁的死,她说:“谢尔盖的死使我大为震惊,我痛哭了好久。他似乎经历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我自己也遭受了一系列的灾难,以至于时常想到随他而去,不过我会选择投海。但目前我还不能这样做,我有一个计划需要完成。”这个“计划”就是与法共合作办一个千人规模的学校,她一直没有放弃,也许邓肯就是为这个理想而生的吧。她写信给她的挚友玛丽说:“我的眼里已经没有泪水可流了。”在接受英国联合报记者采访时,她最后的话是:“现在全世界都在笑,而我却在哭。”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很耳熟。

1926年,邓肯拍卖了她在纳伊尔的住宅――那个让人完全心碎的地方。邓肯两个天使般的孩子,就是从那里出去,被塞纳河水夺走的。此时的邓肯负债累累,1922年的一笔3000法郎的欠款,利滚利,到1926年已超过1万法郎。法院以31万法郎的低价卖出了纳伊尔的住宅。31万法郎并没有让邓肯喘一口气,相反,这笔钱很快就被她以前欠的各种债务侵蚀一空。不久,她托身的吕特蒂阿旅馆给她送来了一张9000法郎的账单,信封内附有通知:“如果这张账单不能在当晚付讫,邓肯女士必须搬出此室。”这与她年轻时刚到英国遇到的旅店相差无几,多年之前,她未成名,被赶出旅店;多年之后,她誉满世界,一样要被赶出旅店。

邓肯的一位演员朋友伊奥尔斯卡在她最后的岁月里曾造访她蛰居的小工作室,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房间,连一只衣箱也没有,邓肯正在看书(这又让我想起她年轻时的样子)。伊奥尔斯卡问道:

“伊莎多拉,你随身的东西呢?”

“在那儿,那只手提袋里。”

伊奥尔斯卡走过去看了看:“这只有些纸。我问你的衣服放在哪?”

“衣服吗,我都穿在身上了。那个手提袋装着我的全部财富,它们是无价之宝――我赖以寄托感情的信件和回忆录。”

“伊莎多拉,你还剩多少钱?”

“来,咱们一起数数……哦,5法郎35生丁。”

“这太可怕了。你怎么还能坐着安心读书呢?”

“我过得很好,我在读《雅歌》。你能给我读一段吗?”

“现在?不行!伊莎多拉,答应我,为生活作一次让步,如果你能在香榭丽舍大街音乐厅工作两周,他们就会付给你5000法郎,他们想马上和你签合同。”

“你的好意我领了,我不会原谅任何背叛自己艺术的人。艺术是神圣的,除了儿童之外,艺术是世界上最圣洁的东西。”

“伊莎多拉,你不是要办学校吗?办学校离不开钱啊!”

“说实在的,我并不怕没钱。我最怕的是夜晚到来,我总在那时想起我的孩子,可怜的孩子……来,请给我读《雅歌》吧。”

伊奥尔斯卡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当她告诉我她仅有5法郎时,她还在笑着……当她告诉我那个已被信件占去一半的手提袋装有她的全部财产时,她仍在笑着……然而,当她听到《雅歌》时,却泪流满面!”《雅歌》里,藏着多少过去的岁月、希望、温情、梦想?她流着泪,并不为了自己或者钱,她的心涌动着对生的希望和对美好的憧憬,涌动着对孩子们的回忆,这是她存于世间的唯一理由,也是她随时离开的唯一理由。 1927年夏,邓肯又见到了很多老朋友,她的挚友玛丽・德斯蒂来到她身边,还有那位“天使”,他又出现了。还有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她的苏俄养女艾尔玛・邓肯,等等,这让邓肯的生活变得稍有声色。

1927年7月8日,邓肯在莫加多尔剧院举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场公开演出,节目是她自己精心挑选的,有舒伯特的《圣母颂》和瓦格纳的《绮瑟之死》等。许多作家、记者、评论家都对那次演出写过印象记,而且难得的是一致的赞美。关于那场公开演出有这样一段描述: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成功,没有过这样的令人入迷,甚至在她年轻时名声显赫的日子里,也不曾如此地动人心弦过。这里有一种神秘的、神圣的东西。当她表演《圣母颂》时,观众的眼睛没有一只是干的;所有在场的人,评论家、舞蹈家、美术家、音乐家、舞台工作人员……都看得出神入迷,失去理智。表演刚刚结束,整个大厅的观众全体起立,鼓掌欢呼。啊,天啊,她取得了这最后一次胜利,多么美啊!

的确,作为舞者,她是至美的!

那年8月,邓肯和玛丽・德斯蒂等人启程前往尼斯。在车上,玛丽问邓肯:

“伊莎多拉,你一生中最爱的男人是哪一个?”

邓肯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爱他们中的每一个,爱得无以复加。现在,我仍然全都爱……”

9月,邓肯和玛丽应邀出席活动,结识了英俊的意大利司机本奥伊特・法尔凯托,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邓肯喜欢各式各类的车,而法尔凯托很懂车,他们相约一起去兜风。

13日,邓肯到经纪人奥托伊斯先生家,研究去法国其他地区举行冬季巡回演出的可行性。一进家门,邓肯不幸地看到了奥托伊斯的儿子。孩子是可爱的,然而越是可爱对于邓肯来说就越残忍。我们看到孩子明亮纯真的目光,感觉会如沐春风,而她看到后只能感觉一片冰冷。邓肯惨叫一声,冲出房间,浑身发抖,之后一整天再没出过自己的房间。玛丽守在窗外,听着令人心碎的抽泣声。

第二天早晨,邓肯对玛丽说:“玛丽,如果你对我有一点点爱怜之心,请你替我找一条出路离开这个可恶的世界吧!我一天也不想多活了,这14年来天天忍受着可怕的痛苦。任何事情都减轻不了这种痛苦。在一个蓝眼金发的漂亮孩子随处可见的世上,我不能活下去了,我不能!”

晚上,法尔凯托来接邓肯了。一看见法尔凯托,邓肯的心情好多了,她把一条又长又大的红色的绉纱围巾围在脖子上,起身就要走。玛丽望着她说:“你最好穿上我的外套,不然会着凉的。”

“不用,我戴上了红围巾挺暖和。”

“伊莎多拉,早点回来,我有些不好的预感。”

“我只是出去转转,很快就回来的。你又迷信了,玛丽,抽支烟吧,心情会好些。”

邓肯说完,快步朝汽车走去。

当她正要弯腰进去时,又回转身来,对着玛丽喊道:“再见,朋友,我走向光荣去啦!”

这是伊莎多拉・邓肯在人世间讲的最后一句话。一分钟后,汽车启动,她的围巾竟然在那一瞬间从左肩滑入车轮。汽车猛然加速,又戛然而止。法尔凯托哭着跑出来,失声喊道:

“我杀死了圣母!是我杀死了圣母!”

邓肯随即被送往医院,但她或许不需挽留,她的灵魂已经如愿飞升,和孩子们团聚了……

二、吾看伊人

我常常翻看上个世纪艺术家的传记和评论,罗丹、毕加索、曼・雷、梅兰芳……不论是什么时候,这些男性所思考、表现和创造的世界总是更能征服人。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天才的光芒闪耀着,旋风一样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被称为“艺术家”。邓肯,一个女性,也这样被人称呼,她更被现代舞者尊称为“现代舞”的创始人。她称自己的舞蹈为“自由的舞蹈”。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追求和人文积淀,在自然和自由中随心所欲地舞蹈,把崇尚自然、表现自然、融入自然的清新之风带到了受古典芭蕾舞浸淫已久的舞台上。她的舞蹈,真挚地反映了她的内心,也反映了很多人压抑着不敢冲破的心灵羁绊和渴望。她为自己而舞,也为更多人抒发内心而舞;她展现美,也为更多人引领和创造美。这就是在舞台上的她,从一个不甘演哑剧的小姑娘到一位受世人瞩目的舞蹈家。

从舞台回到生活中,我们该怎么描述她?有人说她是一个美人,有人说她是一个情妇,更有人说她是一个高级妓女。邓肯没有用任何方式否认人们对她的称呼,我想,她根本就不在意人们到底把她归纳到历史的哪一层收纳箱中。她或许也曾试图辩解,试图请世人理解她的内心和她的梦想,但最后她还是放弃了。一个人一旦成熟,就不再把外界的触碰看得那么严重,管它是风是雨或是冰雹,对于自己来说,定稳自己的心思和轨迹才是最重要的。

年轻的邓肯也和我们一样相信爱情,相信这爱永远都鲜活有力,相信一切事物都美好如晨间嫩草上的露珠,然而生活没有给她从始至终的保证,露珠很快蒸发,爱情稍纵即逝,只剩下轻轻的叹息,只剩下她和他的妻子,在一起回忆鼠尾草的时候流下真诚的眼泪。

在之后的辗转漂泊中,她与罗丹的相识和分离仿佛波澜乍起而又复归平淡。这也许是邓肯的不幸,更或许是邓肯的幸运。看过《罗丹的情人》之后,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伟大的艺术家”形象会顷刻间轰然倒塌。邓肯难道已经知道了这位伟大的人的另一面?邓肯难道在爱与不爱之间,在膜拜与尊敬之间找到了理智的支点?庆幸的是,邓肯没有像罗丹那位可怜的情人一样在疯人院里惨度余生,她赢得了别样的人生,尽管这一生并不完美。

既然被誉为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对舞蹈的追求和热爱自不必说。然而在这部自传中,我感到舞蹈并不是她的全部,最多只是一半。她生命的另一半,就是“情感”。这情感中有“爱情”,也有“亲情”。它们交织缠绵在一起,一次次为邓肯带来甜蜜和收获,却也用更有力的方式回击了这位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她见一个爱一个,她愿意做未婚妈妈,她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因为私生子的名分而尴尬,她只是尊崇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未来的方向。难道是上天觉得她太“自以为是”?难道是冥冥中注定她必受丧子之痛?难道是她的所作所为冒犯了“神”?她的三个孩子都先她而去。据说,那两个孩子坐在一辆没有司机的汽车里,还有他们的保姆,车子忽然从山路上滑了下来,一直滑进了塞纳河,孩子们被塞纳河水夺走了。最小的孩子在出生不久也离开了她。这不幸的苦果,我想不能全归咎于命运,也应该责问邓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你是你自己,孩子是孩子自己,但是孩子和母亲,血肉相连,息息相关,此之罪过,彼定代偿。我恨种下这恶果的邓肯,她不是一个好母亲;我爱那天使一样的孩子,我想他们一定就是天使。这枚苦果或许在警示给女人看,那些不可逾越的藩篱,终究是树立在那儿,不管你真的没看到,还是装作没看到。那些带刺的篱笆,会在你特别痴狂的时候给你血的提醒。

作为一个女人,不管你追求什么,你所追求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和伟大,你都还是个女人。人对情感的渴求和自然赋予你的母性不会因为你的追求或事业而消失,它们流淌在每一个女人的血液里,是不能被改变的。所以,一向崇尚自然的邓肯纵然洒脱,但还是会受到这种“失去”的煎熬。孩子们、旧爱们,不是能用橡皮擦擦掉的经历,而是刻在她心上的痕记。要爱就爱吧,要爱得热烈,爱得霞光万丈、除此皆空而又彼此相融,爱得浑然间不去考虑整个世界;要痛就痛吧,痛得刻骨,痛得一无所有、形影相吊而又妄自神伤,痛得怆然,不必留恋这个凡间。每一个女人都是一颗钻石,都会放出璀璨的光芒,然而钻石自己,也并不是都想那么引人瞩目。邓肯成了引人瞩目的那一颗,她曾渴望自己的光芒放射,并为此不懈追求,她尝到了世间甘露,享受到至美人生,又因这璀璨而饱饮苦酒,直至最后黯然离场。更多的钻石,埋藏在土里、石头里,最终隐匿了此生。

与邓肯相比,与她同时代或稍晚时代的很多知名女性,也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为生活、为梦想、自然而然抑或不得已而为之的各种故事,在欧洲、在美国上演着。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巴黎,很多为艺术梦想而孜孜追求的女性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留下了名字。然而,时间是残酷的,如果它想忘记你,你无力抗拒。邓肯已经离开我们80多年,而我相信她的名字和她所代表的精神会在更长的时间里延绵,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二个女人,都不想向命运屈服,我们不愿低头乞讨,我们会像这世间一切生命,向阳生长,向梦想生长。

这半部自传,因为她的意外离世再难完整,我们也无法去猜测她是不是会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较全面或明确的评价。今天的我,在纸上看她、写她。我边写边想:怎样评价这个我又爱又恨,又敬佩又可怜的人呢?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勇敢、率真的女孩,一个把整个春天都比下去的美人,一个充满慈母之爱的母亲,一个在舞台上若仙若神的舞者,一个舞台下放浪真挚的人!邓肯与舞蹈,邓肯与男人,邓肯与孩子,邓肯与其他艺术……邓肯交织在各种走向的网路中间,最后走向神圣的天幕,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走向光荣去啦,成了一颗永远独特的星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看她,看自己,会有很多思考。她给我们美好、给我们感动、给我们某种暗示,她不枉此生,恰如浩瀚夜空中的一颗明星。我们也在这天幕上,也是一颗颗星星,也经历着聚变、裂变,自转、公转。来吧,腾身而起,俯瞰这片苍茫如海的神圣星海,有些过程,瞬间即是永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00103/49056.html

更多阅读

走进文言文 走进文言文-图书信息,走进文言文-内容简介

《走进文言文》共三册,第一册供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使用;第二册供八年级学生使用;第三册供九年级学生使用,由杨振中编写,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内容简介:每册在“阅读”部分所介绍的一些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看似零碎,但读完三册,就有比较完整的

声明:《邓肯自传 邓肯自传-图书信息,邓肯自传-作者简介》为网友瞭朢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