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烙花 南阳烙花-概述,南阳烙花-史料记载

南阳烙花是南阳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自清代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被誉为一枝独秀,故南阳为"烙花之乡"。

烙花_南阳烙花 -概述


南阳烙花

南阳烙花是南阳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自清代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被誉为一枝独秀,故南阳为"烙花之乡"。烙花是用特别的烙具在木、纸、绢上面烙绘出各种图画。由于烙笔的高温使木、纸、绢发糊变色,显出线条和轮郭及浓淡。它近于绘画中的国画、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画面呈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别具一格。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给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


烙花_南阳烙花 -史料记载


烙画

烙花又叫烙画,史料记载其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起源传说很多。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驱撵刘秀,此时南阳城中有一名为李文的烙花高手救下了刘秀,并赠送一只烙花葫芦做盘缠,刘秀感念在心。后来,刘秀做了皇帝,赐李文千金以报前恩,封其为“烙画王”,并把烙画列为贡品,从此烙画扬名。

后由于灾荒战乱,烙画技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年间,才被一名叫赵星三的民间绘画艺人重新掌握。书载,清光绪三年,赵氏艺人在吸食鸦片之后,兴致所致,信手拿起烧红的烟扦在烟杆上烫画,偶得一品。随后他又在其他材料上实验,获得成功。遂潜心钻研,整理出系统的烙画工艺,由此名声渐响,后来被列为南阳贡品送入宫廷。

共和国成立后,烙画得到快速发展。烙花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在木材上熨烫作画,并利用木材本身的天然纹理,呈现浮雕效果。后来,更是发展到在宣纸、丝绢等材质上烙画。

南阳烙花 南阳烙花-概述,南阳烙花-史料记载

烙花_南阳烙花 -传说



南阳烙画

“烙画王”的传说: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能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栩栩如生,跃然其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李烙花”为人忠厚,心地善良,老两口以烙花为营生在城里开了个门面。此外,方圆百十里若有集镇起会,他总要带些烙花品去凑热闹。有一天,“李烙花”在紫山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紫山今距南阳城西北约三十里)忽然有一慌不择路的男孩气喘吁吁地朝他跑来,“噗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说有坏人追杀。求他相助,这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年仅十二岁的刘秀,被王莽追杀。“李烙花”急中生智, 把刘秀扮作逃饭的哑巴,引到一块隐蔽的大石板面前,让他睡在上面, 躲过了莽兵的追杀。临分手时,“李烙画”看他可怜,送给他一只精美的烙画葫 芦作为盘缠,并嘱咐他一路多加小心。 刘秀和“李烙花“分手后,风餐露宿,历经了千辛万苦。后来,刘秀起兵南阳,于公元二十五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号称光武帝。此时身为帝王的刘秀并没有忘记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携带葫芦暗中查访,找到“李烙花“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而当年刘秀睡过的大石板,人们后来叫他“刘秀床”并延续至今。

烙画重现-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士赵星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隐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枪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究研,久而久之,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其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弟子:大徒弟李潘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功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精通山水。

烙花_南阳烙花 -特点


南阳烙花,始于清光绪年间,烙花工具简单,只有一盏油灯,一支铁签。起初只能在烟斗、尺子、筷子上烙字画。现在烙花用的是特制电烙笔,操作方便。烙花工艺发展到在木板、宣纸、绢上创作各种题材的大型艺术作品。其中"卧龙牌"烙花筷子、荣获国家银质奖,远销国外。烙板"八骏图"、"黄河在前进"、烙纸"清明上河图"、"江天楼阁",象略花筷子"颐和园"和"佛香阁"等,工艺精美,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

烙花_南阳烙花 -趣闻

由于烙笔的高温使木板等发煳变色,从而显出线条和轮廊。它近似于绘画中的白描,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画面呈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别具一格。它始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当时有一小官吏(祖籍开封,姓名不详),闲暇之余,百无聊赖,忽然灵机一动,用烧红的铁签子在木头上随手烙了几个字,赠给同僚,以示风雅。想不到同僚大为赞赏,前来求字者越来越多,同僚们也群起仿效,极普通的物件,如烟斗、尺子等,一经烙字,立刻价高百倍。后来流传到民间,又逐渐发展,由单纯的烙字发展烙花鸟鱼虫、人物风景等。同时,烙花的技艺也日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色。

烙花_南阳烙花 -工艺创新



河南南阳烙花

解放前烙花艺人一直是一家一户单干,技术上互相保密。烙花工具非常简单,只有一盏油灯,一把铁签子,只能烙些烟斗、尺子、筷子等小件物品。烙花艺人难以糊口,解放前夕濒于绝艺的境地。?解放后烙花艺术又获得了新生。

烙制工具改革为特制的电烙笔,构造和形状很象电烙铁,操作使用非常方便。烙花工艺由原来只在小物件上烙花发展到在木板、宣纸、绢绸上创作出各种题材的大型艺术作品。在仅有半公分宽的冬青木筷面上,能烙绘出各种鲜明、生动、逼真的形象,工人仅用48秒钟,即能一气呵成。在木板上烙竹,寥寥数笔,清秀挺拔的翠竹就跃然板上,翠竹的质感、临风的姿态、清逸的神韵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阳烙花厂的展览室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烙花工艺品,有花鸟鱼虫,有山水风景,有根据历史题材创作的《三国演义》、《西厢记》全套作品,仅烙花筷子就有《红楼梦》人物、南阳卧龙岗全图,还有专门给颐和园餐厅加工制作的象牙烙花筷子“颐和园佛香阁”。还陈列着1对取材于神话传说的大型烙花屏风《八仙过海》,烙花工人创造性地运用“套色”和“填彩”的新技法。将8个不同性格的人物烙绘得栩栩如生。

艺术家胶还对烙花筷子进行了物理和化学处里,使之使用后仍能回复到洁白无瑕的程度。解决了耐脏度差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耐高温性能,使南阳“卧龙”牌冬青木烙花筷子的质量大大提高,加强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81、1983、1984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三度夺魁。宣纸烙花是南阳烙花厂于1974年报据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首创的新颖艺术品,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烙花工艺发展到了崭新的水平。它在烙花工艺中难度很大,用烧红的烙笔在极薄的宣纸上轻重烘色,细烙淡描,稍一蔬忽就会纸烧图毁,前功尽弃。烙花艺术师们却在长8米、宽40厘米的宣纸纸上精心地烙绘出人物5000多个、牲畜3000多头、亭台200多座、各种船只100多艘,无不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生动逼真、维妙维肖,可谓“巧夺天工”。

烙花_南阳烙花 -荣誉



河南南阳烙花

在广交会上被陈列于“珍宝馆”,并在日本、法国、丹麦、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巡回展出,被国际友人誉为“价值连城”。木板烙花亦是南阳烙花的新产品。1958年开始试制,其代表作《红楼梦大观园图》清秀隽永,千变万化。图中亭台楼阁上百座,错落有致,井井有条;各类人物300余,神态各异;园中小桥流水,曲径环绕,雕栏画栋,山翠柳绿。木板烙花《黄河在前进》悬挂在全国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内。国内务大宾馆饭店纷纷定制,还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烙花_南阳烙花 -评价

“南阳有三宝,玉器、烙花、《出师表》。”《出师表》即岳飞夜宿南阳武侯祠时书写的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玉器和烙花则是享誉全国的两种特产,烙花更是国内罕见的一种高水平艺术。

烙花_南阳烙花 -民间传承艺人


烙画

南阳烙花早期最出名的,要数以烙制高档筷子为主的西关卧佛寺街张家,不仅从业早,而且人员多,刚解放时达10余人,称“烙花张”。其中的顶尖人物是笔者的外祖父张西藩(1892―1972)。外祖父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上过私塾,练过书法,身体健壮,精神极好,人又聪明勤奋,做任何事情要求标准都非常高、严,所以他的烙花堪称南阳一绝,不仅各种画都画得好,而且款识写得好。

外祖父是卧工,烙花姿势酷似吸鸦片烟,刚解放时还差点被公安部门误查。他对山水、人物、花鸟各种题材都很精通,最擅长烙博古花瓶、雄鸡、喜鹊以及红楼、西厢、八仙古装人物画。他的画构图简练,布景严谨,线条流畅,着色润泽,花鸟、人物都干净利索,生动传神。他能根据不同情况,精确掌握用笔粗细、轻重、疾徐,所以画面层次分明,浓淡对比讲究。款识更是笔笔精到,潇洒劲秀,有赵体之风;个别顿笔较重,有碑刻的韵味;字的间隔适中,大小错落有致,字多而小的款识直得像一炷香。

外祖父在南阳颇有名气,讲究的人家专买他制作的筷子。解放前,有一户名门要送礼,特意到家订做,还多付了若干银两。

外祖父是全家的核心和技术指导,谁的活稍显粗糙,他就大声斥责,不允许充数出品。由于家风严,张家烙花总体水平高。1958年南阳成立烙花厂,张家有七、八人参加,舅舅张文瑞还当上了工会主席。外祖父是全厂唯一的卧工,德高望重,技艺超群,所以厂里特许他在家里工作。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外祖父已是古稀老人了,由于画画太辛苦,厂里只让他填款识。当时我在南阳第一高中读书,外祖父常对我讲笔划搭配、避让的知识,以及古人刻苦学书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为减轻外祖父的工作量,我也开始学习烙花填款,经过千百次的磨练,终于得到外祖父的认可,让我替他填写一部分。他还高兴地拿着我填款的筷子让亲朋好友看,这些筷子走外贸远销东南亚各国,主要供华侨使用。

“烙花张”艺术水平很高,但可惜留传下来的极少。主要原因是购买者没把它当作艺术品,只把它当作生活用品,随用随坏随丢。而家人认为自己会做,不稀罕,也不注意保存。

幸而我手里还保存一枚手章盒。这是我上初中时,舅舅张文瑞亲自烙制的。这枚手章盒系长方体,宽、高各2厘米,长10厘米,正面盒盖上烙的是手拿扇子款款走动的红娘,身后配以院墙、竹子、花草。布景严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很美。加之在香油里浸泡过,所以通体滑润亮泽。这件制品逾45年而得以保存下来,是弥足珍贵了。

和我一起插队的农友、邢台的刘瑞生还保存了一双筷子。那是在1969年,我们大学毕业到河北威县插队劳动不久,我舅舅张文瑞亲自烙制赠送的。同村的几个男生每人一双,画的是一幅“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旭日东升图”。刘瑞生舍不得用,裹了好几层布,细心保存起来,秘不示人。即使他的孩子也只见过一次。今年春天我到他家,才有幸观赏一下,如同看一件稀世珍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00103/48757.html

更多阅读

南关鹁鸽楼:掩在深巷里的“南阳世家”

南关鹁鸽楼:掩在深巷里的“南阳世家”路建锋阅尽了两孟建筑的雍容古朴,我独想说说沿街即能相望的鹁鸽楼。在今日的邹城市南关社区,一条叫因利河南二巷的巷子东首,便是鹁鸽楼的旧址了。自韩姓后人几十年前移居新居,鹁鸽楼在风

美:南阳白河游览区

白河,位于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区,源出自伏牛山玉皇顶东麓,流至襄樊注入汉水。是一条古老的常年河流。它流经河南省界内全长329公里,在南阳市区内流经河段总长32公里,自东北向西南,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似一条银练素带,波光闪闪,堤、林、路

声明:《南阳烙花 南阳烙花-概述,南阳烙花-史料记载》为网友红尘繁华似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