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威(1972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生,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8月21日入选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成为入选该计划的第二位学者。2012年增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_庄小威 -个人履历
1987年,毕业于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
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
1997年,获得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
1997年-2001年于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2006年初,成为哈佛的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
2012年5月1日,40岁的庄小威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教授在哈佛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带领研究团队发展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识别个体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机理,并用单分子技术从本质上研究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摄到单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枚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一过程。
庄小威_庄小威 -简历
庄小威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中学时代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
1987年,15岁的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991年毕业赴美,
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2006年初,成为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
2012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8月21日入选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成为入选该计划的第二位学者。
2012年增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13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13年4月宣布加盟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庄小威教授将充分利用BIOPIC优越的实验条件,与各个研究组开展广泛的合作,并共同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
庄小威_庄小威 -研究领域
纳米级光学成像
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
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这要拜跨学科所赐的灵感。事实上,庄小威完全转入了另一领域的研究。她19岁在中国科大拿到本科学位,然后赴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学位都归属物理学。1997年之后,她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时,才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但几乎有整整一年时间只是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没做出来。
她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STORM荧光成像技术,使得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接近纳米尺度,极大地推动了亚细胞微观结构的研究。她连续多年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Methods,Nature Biology,Neuron,PNA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获得MacArthur Fellowship,HHM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ward,TR Worlds Top 100 Young Innovators Award,Max Delbruck Prize in Biological Physics,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等著名奖项和荣誉。
庄小威_庄小威 -个人专访
庄小威: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
从小顺着自己的兴趣学习
庄小威
庄小威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科学,她的早期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能取得今日这般成就,最主要是因为顺着自己的心意和兴趣学习,才保有了强烈的动力。
庄小威的父母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但5岁前,庄小威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规地学过拼音识字,从如皋回到父母身边后,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上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聪颖的学生之一。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
据庄小威在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位室友回忆,“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站在了世界科学最前沿
庄小威
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经过6年在异域的潜心学习,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又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做博士后研究,朱棣文给庄小威印象最深的是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讨论中他常常给庄小威一些非常高瞻远瞩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并不是用很枯燥的方法表现出来,而是很生动,经常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便能让人领会。
正是这个时候,庄小威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从此开始跨越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的研究,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前沿。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对自己的学问拥有长期的热情,才能拥有动力,而动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秘诀。常常一周七天,庄小威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全是工作。
庄小威在科学世界的成就,取得了业界内的公认。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翔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2003年,庄小威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做科研一定要敢于冒险
看着庄小威的风光履历,很多人都以为庄小威太一帆风顺了,实际上,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只有庄小威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
“我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轻言放弃。”庄小威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学生中最突出的那一个,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做实验的能力。在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她也曾遇到整整一年时间都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做不出来的困境。
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始终没有轻言放弃,自己的动力来自加倍的努力。在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时期,庄小威的其他同事都偏向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才能迅速地出成果、发论文。因为在哈佛大学,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数量,就面临走人的境地。但庄小威的冒险精神,让她从一开始,就决定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她或荣誉无数,并晋升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
庄小威建议国内教育界,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要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前沿,大胆地思考和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站在讲台上像变了一个人
庄小威
与众多华裔科学家相比,庄小威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讨好人的姿态,且有着一种单纯和非常的专注。一位友人这样形容庄小威:只要一回到科学里,她立刻变了个人,比如在演讲时,不仅用词准确优雅,而且语调流畅,十分自如。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对这个87级少年班的女孩子,仍留有印象。2003年10月,庄小威回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会,当时她刚刚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当年度的“天才奖”。
那一次,庄小威所做的报告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光这个名字让人一听,就觉得很糊涂了。但庄小威运用自己“讲故事的能力”,甚至连让学科外的人都听懂了。她的语言十分幽默,其中包括肢体语言。她在讲述“流感病毒如何侵入生物细胞”时,她会模仿病毒对细胞说:“我在这儿,让我进来。”她还幽默地评价:“我认为流感病毒相当聪明,而细胞挺笨的。要知道,病毒只想着要进入细胞,而余下所有的感染动作都是由细胞自身完成的。”
庄小威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凑,充满科学精神,均让同行赞不绝口。庄小威表示,从来不曾因为不是美国人而受到歧视,只要科学研究做得好,就一定会被别人承认。不过她表示,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弱点,以致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华人学生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挑选对社会产生影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主题,避免肤浅式研究。
庄小威_庄小威 -荣誉奖项
2000年获美国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研究个人奖,
2003年获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成就奖、Beckman青年科学家奖和Searle学者奖(后面2项奖励的奖金均为24万美金),另外她还摘获奖金高达50万美金的美国“天才奖”(Genius Awards),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哈佛大学首页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中科院院长致信祝贺。
2011 The 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2010 Max Delbruck Prize in Biological Physics
2008 HHM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ward
2008 Coblentz Award
2006 Pure Chemistry Award
2005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Investigator
2005 Camille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
2004 Jean-Fran?ois Lefèvre Lecturer, Ecole Supérieure de Biotechnologie de Stansbourg, France
2004 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
2004 Gunnar and Gunnel Kallén Lecturer, Lund Univeristy, Sweden
2004 Technology Review Worlds Top 100 Young Innovators Award
2003 MacArthur Fellowship
2003 Packard Fellowshi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3 CAREER awar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3 Searle Scholarship
2003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2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2000 Individual 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1997 Chodorow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tanford University,
1993 Victor F. Lenzen Memorial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2 George C. and Helen N. Pardee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1 Bernice Teuteberg Memorial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